【盧斯達:Eric Kwok「恐同爭議」——異性戀自我意識過盛了嗎】
幾日前藍奕邦突發長文,批判Eric Kwok在選秀節目擔任導師,砍頭就問參賽者「誰人不是同性戀的就舉手」,貌似搞氣氛,其實是對性小眾懷抱惡意、用導師權力強行踢人出衣櫃;又指多年前其實Eric Kwok已經這樣對待他,到現在才忍不住公開談論。
後來各種支持和反對勢力加入討論,有人要求Eric Kwok就恐同玩笑公開道歉。Eric Kwok否認恐同,表示只是教參賽者應對尖銳問題,但亦未有道歉,只是說自己寫得不夠清楚;有人認為部份同志過敏,或指同運已上升至霸權,認為性傾向歧視條例一旦立法,很多人不只要道歉,還要挨告等等。
據說藍奕邦對Eric Kwok耿耿於懷,是因為在多年前的另一個選秀節目,後者公開「揭穿」藍奕邦的同志身份,並且對其他人笑稱「要小心他帶你回家」。惡意之說,大概是源自這一個片段。藍的長文寫得很細密,例如提到Eric Kwok私下對他其實態度友善,但攝錄機一開動,就變了另一個樣子,對參賽者的性取向有異樣的興趣。
Eric Kwok是大奸大惡嗎?他的特質是「異性戀的自我意識」太強。很多異性戀男人常犯這種傻,認為基佬對任何男人都有非份之想,因此那句「要小心他帶你回家」,是玩笑,也是潛意識的雄風恐懼,害怕自己的雄風像貞操一樣,被基佬偷走。
一些基佬會對此嗤之以鼻,因為越是有這種擔憂的男人,越是不會吸引到基佬,變成了「真荒謬,把自己看得那麼高」。
異性戀男子的自我意識越強,就越有這種分別心,結果總是將基佬看作洪水猛獸,或者認為他們是受保護動物,終日要提著其特異之處,後者顯然不會好過前者太多。但這種現象,日後只會更多。
這涉及一個全球性的範式轉移。當LGBT越見高張,越有向心力,他們也會反向創造另一個族群——異性戀。LGBT那班人越有自我意識,這個身份越有內容,它對面的那個鏡象也會同樣得到能量。就像以前是不用談「家庭價值」的,因為經典的家庭模式是預設選項,不可能被提取出來談論。「家庭價值」出現,是因為「多元」出現,「非多元」的「傳統家庭」才顯形,有無相生,自我和他者也是。
20世紀是一個各種身份政治加速抬頭的世紀,例如工人、女人和黑人;而21世紀的「男性」亦必越來越有自我意識。「先進」流風所及,「舊勢力」也使用或借鑑了這種思考方法。男人、傳統家庭、異性戀者,紛紛使用身份政治的方式自我動員,並且賦予以往「沉默大多數」所沒有的自我意識。
今日歐美的另類右翼高舉傳統家庭之美、異性戀者的驕傲(Straight Pride)等等,也就是使用了工人、女人、黑人等等的身份政治玩法,將原來等著被革命的階級,自我發明成一個身份認同,一個像女權團體一樣,永遠在革命狀態,永遠有未竟之業的虛擬國族。
當另類右翼和各路保守主義者有份推了Trump上台,但他們的意識世界還是深感強敵環伺。政治正確、左翼自由派、女權主義者、華爾街、華盛頓建制等等,仍然霸佔了學院和傳媒機器,他們的革命永遠未終結。就像對於女權主義來說,世界和歷史永遠是男權的,人民永遠未得到解放。
在同性戀開展平權運動之前,「異性戀」根本不是一個顯形性取向,或說根本沒有這些分類學。現在異性戀也開始自我想像成一個「光譜」之中的小眾(雖然人口數量上是大多數,但它在光譜中只是「一個」,自然是少數),並且以身份政治的方式爭奪權力。
性小眾是小眾,卻是關鍵小數。一眾21世紀的Eric Kwok,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隱暗的緊張和焦慮。他們甚至不察覺自己的焦慮,並認為自己是一個接納異己的開明人士。但他們的焦慮從這些「玩笑」和圍繞著女權、LGBT運動的討論中,顯示了出來。
當同志一個一個現身,撈取媒體的寵愛,並獲取公共甚至政治影響力(例如歐美世界大量關於性別問題的公共政策立法),舊勢力面臨身份認同危機。當同運亢起為自己爭取權力的時候,前者也覺得自己要急起直追,否則既得利益和既有世界觀將會受到動搖。人問「自己是甚麼」,往往是從「別人是甚麼」開始想像。
不論任何時空,人類的這種本能就像草原中的鈴羊,當察覺天敵來臨,自然就會緊張起來。
結果就是異性戀者非常想要將自己分別出來,分清自己和性小眾族群的分別,因為他們心理上要維持一個穩定的認同,作為反向動員,他們需要刻板的鏡象,例如基佬必陰柔、必喜歡肛交、必然生性淫亂等等,而他們自認為不是,從而分別雙方。
這種思維模式當然不細緻,但這就是一般人的慣性。如果意識形態是生物,它的演化亦是如此。兩邊其實是一個細胞分裂的過程。如果你想看細胞分裂之前的景象,看歷史就可以。
在王朝時代,中國男人,特別是士人階級,並沒有那麼多「性傾向」的討論,也自然不執迷於當中的分別。戀童、押玩男妓、有「結拜」的男寵,是很多中國文人的玩意,與結婚生子,繼後香燈並沒有衝突。「男風」只是一種興趣,他們不會用這種興趣來定義自己,也就是以前並沒有性別認同的身份政治。以往的士大夫不會問另一個朝中的同事「你是不是『同性戀』」,亦不會那麼多關於陰柔或陽剛的「刻板印象」,不會有那麼多對他人性傾向的著迷。
我並不是說性小眾的身份政治,生產了Eric Kwok這類鏡象,絕對不是。如果我是他們之一,作為小眾要在社會中爭取權力,訴諸身份政治幾乎是唯一進路,我不會像文化人那樣佛口蛇心,用「跟所有人復和」之類的進路勸降。不如承認我們都在爭取各自的利益。只是說蝴蝶效應是存在的,「另類右翼」即習得身份政治、不斷革命論之保守派。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有作用力就必然產生反作用力。保守派的動員,也必然隨著「革命事業」的高漲而共同進退。革命派誕生的背後,必然是保皇派的結集。
一個人的性取向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沒錯,但恰恰也就是這個時代,這會成為最多人談論的事情,而且情況只會繼續下去。細胞分裂一開始,人類想回到性取向並非議題的蒙昧歲月,不容易了,因為在革命和反革命的潮起潮落之間,所有人的分別心和自我意識都會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精緻。
爭取某一塊的權益,世界必成為一堆分裂的魚鱗,這是發明族群和改變世界的代價。弄出這些新聞,是藍奕邦的錯嗎?不是,他真心感受到惡意和冒犯,自然有權為自己發聲;這是Eric Kwok的錯嗎?也不是,他只是誤以為圍繞著性取向去轉,就是有性別意識的表現,就是開明的表現。兩個素無仇怨的士兵,在一場戰爭中相遇,也就是這種無辜的結果。在A圈子,Eric Kwok成了一個壞人;在B圈子,藍奕邦也成了小事化大的另一個壞人。
說到最後,Eric Kwok或其他人,無論如何都會站在「不歧視性小眾」的主流底線,就像歐洲的右派政治家也會承認和譴責納粹大屠殺,但這並不是顯示細胞停止分裂,而是象徵分裂和繁殖加速。沙豬、大男子、異性戀者等等,也會一一成為政治身份,並且越來越多自我論述,越來越希望介入政治。
每一個派別之中都會有上乘和下乘的板塊。就像認為甚麼都是男權的板塊,出了「這杯水想強姦我」、男人坐車打開雙腿是潛在強姦……這些都自然有其鏡象,例如另一邊的「所有基佬都想侵犯我」,這很不幸,但這世界畢竟是他們佔多數的。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
異性戀霸權定義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Eric Kwok「恐同爭議」——異性戀自我意識過盛了嗎】
幾日前藍奕邦突發長文,批判Eric Kwok在選秀節目擔任導師,砍頭就問參賽者「誰人不是同性戀的就舉手」,貌似搞氣氛,其實是對性小眾懷抱惡意、用導師權力強行踢人出衣櫃;又指多年前其實Eric Kwok已經這樣對待他,到現在才忍不住公開談論。
後來各種支持和反對勢力加入討論,有人要求Eric Kwok就恐同玩笑公開道歉。Eric Kwok否認恐同,表示只是教參賽者應對尖銳問題,但亦未有道歉,只是說自己寫得不夠清楚;有人認為部份同志過敏,或指同運已上升至霸權,認為性傾向歧視條例一旦立法,很多人不只要道歉,還要挨告等等。
據說藍奕邦對Eric Kwok耿耿於懷,是因為在多年前的另一個選秀節目,後者公開「揭穿」藍奕邦的同志身份,並且對其他人笑稱「要小心他帶你回家」。惡意之說,大概是源自這一個片段。藍的長文寫得很細密,例如提到Eric Kwok私下對他其實態度友善,但攝錄機一開動,就變了另一個樣子,對參賽者的性取向有異樣的興趣。
Eric Kwok是大奸大惡嗎?他的特質是「異性戀的自我意識」太強。很多異性戀男人常犯這種傻,認為基佬對任何男人都有非份之想,因此那句「要小心他帶你回家」,是玩笑,也是潛意識的雄風恐懼,害怕自己的雄風像貞操一樣,被基佬偷走。
一些基佬會對此嗤之以鼻,因為越是有這種擔憂的男人,越是不會吸引到基佬,變成了「真荒謬,把自己看得那麼高」。
異性戀男子的自我意識越強,就越有這種分別心,結果總是將基佬看作洪水猛獸,或者認為他們是受保護動物,終日要提著其特異之處,後者顯然不會好過前者太多。但這種現象,日後只會更多。
這涉及一個全球性的範式轉移。當LGBT越見高張,越有向心力,他們也會反向創造另一個族群——異性戀。LGBT那班人越有自我意識,這個身份越有內容,它對面的那個鏡象也會同樣得到能量。就像以前是不用談「家庭價值」的,因為經典的家庭模式是預設選項,不可能被提取出來談論。「家庭價值」出現,是因為「多元」出現,「非多元」的「傳統家庭」才顯形,有無相生,自我和他者也是。
20世紀是一個各種身份政治加速抬頭的世紀,例如工人、女人和黑人;而21世紀的「男性」亦必越來越有自我意識。「先進」流風所及,「舊勢力」也使用或借鑑了這種思考方法。男人、傳統家庭、異性戀者,紛紛使用身份政治的方式自我動員,並且賦予以往「沉默大多數」所沒有的自我意識。
今日歐美的另類右翼高舉傳統家庭之美、異性戀者的驕傲(Straight Pride)等等,也就是使用了工人、女人、黑人等等的身份政治玩法,將原來等著被革命的階級,自我發明成一個身份認同,一個像女權團體一樣,永遠在革命狀態,永遠有未竟之業的虛擬國族。
當另類右翼和各路保守主義者有份推了Trump上台,但他們的意識世界還是深感強敵環伺。政治正確、左翼自由派、女權主義者、華爾街、華盛頓建制等等,仍然霸佔了學院和傳媒機器,他們的革命永遠未終結。就像對於女權主義來說,世界和歷史永遠是男權的,人民永遠未得到解放。
在同性戀開展平權運動之前,「異性戀」根本不是一個顯形性取向,或說根本沒有這些分類學。現在異性戀也開始自我想像成一個「光譜」之中的小眾(雖然人口數量上是大多數,但它在光譜中只是「一個」,自然是少數),並且以身份政治的方式爭奪權力。
性小眾是小眾,卻是關鍵小數。一眾21世紀的Eric Kwok,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隱暗的緊張和焦慮。他們甚至不察覺自己的焦慮,並認為自己是一個接納異己的開明人士。但他們的焦慮從這些「玩笑」和圍繞著女權、LGBT運動的討論中,顯示了出來。
當同志一個一個現身,撈取媒體的寵愛,並獲取公共甚至政治影響力(例如歐美世界大量關於性別問題的公共政策立法),舊勢力面臨身份認同危機。當同運亢起為自己爭取權力的時候,前者也覺得自己要急起直追,否則既得利益和既有世界觀將會受到動搖。人問「自己是甚麼」,往往是從「別人是甚麼」開始想像。
不論任何時空,人類的這種本能就像草原中的鈴羊,當察覺天敵來臨,自然就會緊張起來。
結果就是異性戀者非常想要將自己分別出來,分清自己和性小眾族群的分別,因為他們心理上要維持一個穩定的認同,作為反向動員,他們需要刻板的鏡象,例如基佬必陰柔、必喜歡肛交、必然生性淫亂等等,而他們自認為不是,從而分別雙方。
這種思維模式當然不細緻,但這就是一般人的慣性。如果意識形態是生物,它的演化亦是如此。兩邊其實是一個細胞分裂的過程。如果你想看細胞分裂之前的景象,看歷史就可以。
在王朝時代,中國男人,特別是士人階級,並沒有那麼多「性傾向」的討論,也自然不執迷於當中的分別。戀童、押玩男妓、有「結拜」的男寵,是很多中國文人的玩意,與結婚生子,繼後香燈並沒有衝突。「男風」只是一種興趣,他們不會用這種興趣來定義自己,也就是以前並沒有性別認同的身份政治。以往的士大夫不會問另一個朝中的同事「你是不是『同性戀』」,亦不會那麼多關於陰柔或陽剛的「刻板印象」,不會有那麼多對他人性傾向的著迷。
我並不是說性小眾的身份政治,生產了Eric Kwok這類鏡象,絕對不是。如果我是他們之一,作為小眾要在社會中爭取權力,訴諸身份政治幾乎是唯一進路,我不會像文化人那樣佛口蛇心,用「跟所有人復和」之類的進路勸降。不如承認我們都在爭取各自的利益。只是說蝴蝶效應是存在的,「另類右翼」即習得身份政治、不斷革命論之保守派。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有作用力就必然產生反作用力。保守派的動員,也必然隨著「革命事業」的高漲而共同進退。革命派誕生的背後,必然是保皇派的結集。
一個人的性取向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沒錯,但恰恰也就是這個時代,這會成為最多人談論的事情,而且情況只會繼續下去。細胞分裂一開始,人類想回到性取向並非議題的蒙昧歲月,不容易了,因為在革命和反革命的潮起潮落之間,所有人的分別心和自我意識都會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精緻。
爭取某一塊的權益,世界必成為一堆分裂的魚鱗,這是發明族群和改變世界的代價。弄出這些新聞,是藍奕邦的錯嗎?不是,他真心感受到惡意和冒犯,自然有權為自己發聲;這是Eric Kwok的錯嗎?也不是,他只是誤以為圍繞著性取向去轉,就是有性別意識的表現,就是開明的表現。兩個素無仇怨的士兵,在一場戰爭中相遇,也就是這種無辜的結果。在A圈子,Eric Kwok成了一個壞人;在B圈子,藍奕邦也成了小事化大的另一個壞人。
說到最後,Eric Kwok或其他人,無論如何都會站在「不歧視性小眾」的主流底線,就像歐洲的右派政治家也會承認和譴責納粹大屠殺,但這並不是顯示細胞停止分裂,而是象徵分裂和繁殖加速。沙豬、大男子、異性戀者等等,也會一一成為政治身份,並且越來越多自我論述,越來越希望介入政治。
每一個派別之中都會有上乘和下乘的板塊。就像認為甚麼都是男權的板塊,出了「這杯水想強姦我」、男人坐車打開雙腿是潛在強姦……這些都自然有其鏡象,例如另一邊的「所有基佬都想侵犯我」,這很不幸,但這世界畢竟是他們佔多數的。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
異性戀霸權定義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When Harry met Sally (1989)
-
上課時看的電影,故事描述兩個人橫跨十年的友情及愛情故事。
/
我想毫無疑問的,這部片想要談的是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這件事情,Harry認為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每個男生認識女生往往一心想跟她上床,而就算沒有這個意圖,男女之間也因為有性的存在而變得不再單純。因為性本身就已經存在,因此也無從消除,連帶的關係就變得複雜。另一方面Sally想當然的便是反對Harry的看法,認為男女之間可以只當朋友,因此其實她一開始是討厭Harry的。
-
其實就有如所有討論男女之間純友誼的作品一般,幾乎所有的篇幅都是利用男女之間看似的純友誼的互動來辯證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的事實。但我覺得當中討論在某種方面上呈現了傳統的刻板印象以及異性戀霸權的現象,甚至有些的膚淺。Harry說他定義的男女之間的沒有純友誼,是建立在雙方都沒有伴侶的情況之下,但事實上好像不盡然是如此,因為與有伴侶的人之間也仍就存在著性的問題,就此看來,這樣看似自圓其說解套的說法好像就不那麼完滿了。
/
男女之間真的存在著純友誼嗎?基本上是沒有的,除非雙方都互為同性戀的狀況之下,或許才能純粹的只當朋友。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可以發現雙方如果有著發展的可能,那這段友誼也就不可能永遠純粹了。再金一步的思考,或許也可以推論出,男男之間、女女之間,或許再某種意義上也不存在的純友誼,因為在現今平權的風氣之下,任何的關係都有發展的可能,別人也無從批判。
/
回到電影本身,我覺得這部片的劇本是精巧的,利用許多的對比創造彼此間的衝突,除了營造劇情的張力之外,也拓展了思考的空間。雖然在整體上因為要迎合了大眾的口味的關係,製造了許多通俗都橋段,在結局設計上也未發展出新的觀點。但總的來說,仍是一個讓人放鬆且讓人不禁會心一笑的愛情小品。
/
{🚙👱🏼👱🏼♀️👥🌲🎊💏}
#whenharrymetsally #當哈利遇見莎莉 #RobReiner #billycrystal #megryan #carriefisher
異性戀霸權定義 在 辣台妹聊性別- 【我們的恨很像:拒C和厭女的父權和異性戀 ...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的恨很像:拒C和厭女的父權和異性戀霸權邏輯】 #辣台妹要告訴你的事在男同志市場裡,陰柔的男性並不受歡迎 ... 性戀/異性戀(尤其同性戀被嚴格定義、縮小範圍), ... <看更多>
異性戀霸權定義 在 什么是异性恋霸权/特权|女同性恋被抹杀的历史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什么是 异性恋霸权 /特权|女同性恋被抹杀的历史|重新 定义 女人和女人的 ... 社会主流的 异性恋霸权 /特权互相成就的内在逻辑,并且提出为什么女同性恋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