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楊牧
(給名名的十四行詩)
1
一些些風雨之後,強大的
日光照醒苜蓿,地丁,薇蕨
我們相扶持走過草地,巡視
潮濕的圍牆,發散着早春的
氣味,往朝北朝西的方向
移植一棵冬青,順手將角門
釘牢。然後又是徹夜的風雨
在我們生命巨大的古琴上
拉緊預言的絃,張開一片恢弘
嚴肅崇高,豐盈的三月天
我們在凌晨的小寒中依偎
互相期許等待,傾聽最遠處
雨雲在海面漸漸聚集,分裂:
莊嚴的號角聲,準確的鼓點
2
在那個完整的日子裏,我們
目睹冬寒節節向春暖讓步
破曉爆炸的聲響,在長橋
兩側,濺起廣大的湖水和烟
當生命以超越的端毅,挾貫耳的
萬鈞雷霆在那選擇了的日子
那個完整的日子裏向我們宣示⋯⋯
朝陽後迅速下過一場細雪
豪雨乃在午間洗滌清醒的大地
山脈升得更高,河流急急
蒼松在狂風裏喧嘩催促,瞬息
瞬息間,一群白鳥掠過萌芽的
原野,飛雹敲打面海的大窗:
你選擇了一個完整的日子來到
3
我聽到宇宙震動如橄欖葉
當它感受歸來的春風,海浪
在無限的空間裏以時間的
面貌將過去,現在,未來
雍容地延續——超越感官的
真實的聲音;我看到天地間
久久堅持的一份光明如爝火
如北斗七星,如劍訣,如電
如哲人無垢之鏡,一燈心傳
長照除卻灰塵苔綠的寶殿
——超越一切的,眞實的炫耀
在東南之東,北西以北——
我們聽見,看見,當生命
以大無畏的聲音和光明呈現
4
面向萌發的葉芽,巨樹
森嚴的手勢,我的大門洞開
羣鳥從草地上躍然飛起
啁啾相呼於牆裏牆外,搶據
新綠的枝頭,叮噹搖響的
簷角,所有的蓓蕾都提早
迸裂去年的寒衣,蚯蚓
在土壤裏迅速翻了一個身
小蛾焦躁,頂撞著金色的蛹
以他正成形的翅膀;古典的
和浪漫的書在架子上爭持不下
應該朗誦幾首詩?以甚麼程序
進行?中文先呢還是英文?
迎接他們啼聲宏亮的小主人
5
這是你的王國,牛乳領域
最初的家園譬如草莓小島
風波萬里——牢記蓊鬱一片
萬里風波外的才是鄉土
模仿它,億萬倍廣闊偉大
牢記香蕉鳳梨的南溫帶
藍天大海的西涯,美麗的
火山連鎖裏突破雪線的峯巒
而所有河水都向四方奔流,齊赴
仰望,等待的汪洋。這就是
你的王國,是我們集結的
營盤,在多雨微涼的北溫帶
我要你認識這小院落的經緯
草莓和牛乳。你從這裏出發
6
我們比你自己性急,中午
凝視你在蒲公英的手推車上
驚喜如對鏡,眉毛逐漸成型
逼向日光的眸子聚滿遼闊的天
你不知道你在何處,我們知道
夜裏我彷彿打開一盒粉蠟筆
看你進行偉大的顏色試驗
在燈前,黃與藍調和為衝刺的
新綠,紅與黑互相砥礪,構成
歐洲最深刻,不朽的古典
我甚至讓你肆意將光的七色
揉碎在一面鏡子上,看你如何
對著暗淡的後果納悶,體驗
性情,一次放縱想像力的失誤
7
並且自一次小小的失誤中
領悟夢幻以外的經驗,準確的
線條和顏色如東籬新栽的
菊苗。小滿黃昏淺淺的天——
雲霓忽遠忽近,在雨後搬弄
一些樓臺和城堡,嘽嘽揚塵的
馬匹,武士的旗幟——瞬息間
化為古琴,團扇,刀尺,秋千
或者這些將證實為經驗以外
帶著夢幻色彩的現狀,然而
透過落花的小院,北窗高處
若無聲息一架軍機,筆直
由西向東飛行,穿破解散的
秋千影,讓我們神馳傾聽
8
七重天外,宇宙的起點
和終點,永遠閃爍著的
是我們認同的星海。如此熟悉
你的聲音和面貌,如此熟悉
許久許久以前,在另外的
一個世代,我們曾經是一體
結伴而行的形和影,流浪過
在無比沉寂的七重天外
以一份不可追懷的意志,反抗
人間愚妄的制和哲學體系
向激情的權威挑戰,以冷漠
以不可詮釋不可模仿的微笑
我們曾經並肩,跋涉千山萬水
搜索人間的公理,正義,同情
9
你必將認知,通過一些喧囂
誇張的歌詠和頌讚,認知
人物和事件的舞臺;倘若可能
在歡呼聲中保持我們的沉默
用理性的心靈去觀察體會
逼視冗長,一再重複的戲劇
帶著不妥協的眼光,永遠永遠
卓越地,堅持我們傳承的三一律
則你將認知,一切空間時間
和角色都必須和諧統一如神諭
事件的虛實可以辨別,根據
大自然,日月星辰和山岳河川
根據宇宙開闢的法則和秩序
除此之外,一切都不必容許
10
遲遲的夏陽在蘋果林外
渲染歲月連綿,風從山谷
從鮭魚的家鄉吹來,擁向
大海,濃厚的針葉林的氣味
我們將為你說明,一般的
洋流方向,廣闊汹湧的姿勢
亘古而然——歸向一條抽象
威猛的子午線,由北極以北
垂直向南切入企鵝的冰山
你將飛越這永恆的抽象和威猛
感受,且旋轉尋覓親切的
北回歸,西東不斷的走向
在上升的氣溫和濕度中,葱龍
快綠,平生最美麗的島嶼
11
風也吹向山谷,河水來自
原始的寧靜。刺青,鳴蟬
那是我們秘密的世界,充滿
無遠而弗屆,不是你有限的
粉臘筆所能描摹,有一種
焚身的炙熱,從童年的彼端
傳來,曾在我生涯裏挫折冷卻
又導回童年的此端,熾熱如昔
你不必畏懼,往檳榔樹開花的
方向走去,使用簡單的方言
有禮親善的手勢,在適當的
場合,以微笑回報族人的好奇
他們將擁戴你如部落的兄弟
故鄉,我們不可凌辱的土地
12
這一切都是眞實的,蘆葦花
如此,容許它在鐵路橋下飛奔
過車聲和心血的脈搏,眞實
凝重跌宕,不是異邦的白雲
它閃過你學習認識的眼睛
復停留在磊落鏗鏘的記憶
海岸線曝晒的漁網,容許它
張開我們先人求生的信念
蹈向無窮的波浪,如同憤怒的
雨點,寧為浩瀚天地之一霎
碎落虛無深處,見證擔當
一份意志之揮舞,又如彎刀
砍入黑暗的森林。這一切都是
眞實的,我們不可凌辱的先人
13
你是會喜愛,我們的鄉音
甚至積極聆聽寺廟的鐘,鼓
焚唄,微風吹過甘蔗田,瑟瑟
悠遠,甜蜜的信仰。是的
人們曾經失落在交談和議論
在不實的消息和忿怒之中
我們找尋到穩固的立足點
冷眼觀察竄走潛伏的灰塵
輕薄可笑的宣言和控訴,因為
我們也曾經失落,卻在認眞的
思考之後,選擇了青山巍巍
流泉的冷冽和充沛,我們
從鄉村進入都市,又回歸
鄉村,清潔亢奮如新鼓
14
這是出發,在號角聲中
鐘鼓齊鳴的日子,微風細雨
充足的陽光是你的被褥,啊春天
水仙和蜜蜂已經廣泛散開在
你快速成長的領域。你揮動
有力的雙手,佈置滿天燦爛的
音符。你必須認識這些
進而加以支配。讓飛雁的行列
嘎嘎為西經,鯨魚噴水是北緯
月色安詳着色,小星星亮晶晶
裝飾你學習抬頭翻身的床
車馬和船舶都在驛站上等候
準確如音樂交響,如篆如隸
如黼如黻,如一組十四行詩
---
詩人利文祺賞析:
〈出發〉寫於一九八零年。前一年的十二月發生了美麗島事件,以及接下來的美麗島大審和林宅血案,這些事件皆標誌了台灣民主運動進入新的里程,更多的台灣人覺醒,發現國民黨的惡行以及渴望更自由和民主的社會。寫於這樣政治背景之中,楊牧的〈出發〉不僅只是寫給未出生的兒子名名,亦透過兒子,表達下一代的政治面向的期許,以及對於台灣未來社群 (community)的想像。
楊牧以很特別的體裁來寫這首詩,因此有必要花點時間討論詩的形式。和這首詩連袂的是寫於八零年一月的〈海岸七疊〉,也是獻給未出生的兒子。〈海岸七疊〉有七段,每段七行,同樣地,〈出發〉為工整的十四首十日行詩。我們或許可以用楊牧喜愛的愛爾蘭文學解釋這樣的手法。學者Tara Guissin-Stubbs發現,愛爾蘭詩人似乎常寫十四行詩,但溯及傳統,十四行詩應為沙士比亞以降的英格蘭產物。這樣的僭取(appropriate),除了表現愛爾蘭文學的混雜性(hybridity),也表示這體裁如何在愛爾蘭生根,從「英格蘭的」(English)成為「愛爾蘭的」(Irish)。Helen Vendler也注意到葉慈的十四行詩有類似傾向,她將葉慈的作品稱之為「僭越性的十四行詩」(transgressive sonnets)。熟悉英語文學的楊牧,將這樣外來的文學形式套用在台灣本地,書寫美麗島事件後對自由的想望,可以說體現了台灣文學的「混雜」,以及如何將中西文學在地化,成為「台灣的」(Taiwanese)。
在內容方面,可謂典型的「台灣情節」。陳芳明認為,楊牧在美國寫的詩都是在回盼花蓮,如〈瓶中稿〉這首詩,因此陳芳明稱之為「花蓮情節」。有趣的是,〈出發〉確實展現了類似精神,只是從花蓮放大為整個台灣。在詩的一開始,地點是西雅圖家中的花園,楊牧和妻子盈盈將角門修好,等待兒子的誕生。他想像如果兒子出生,他將開始以西雅圖作為經緯,教他認識世界,如第五首:「我要你認識這小院落的經緯/草莓和牛乳。你從這裏出發」。他也將讓孩子拿起粉臘筆畫畫,並允許他放縱想像力(對比國民黨戒嚴時期不給予太多自由)。第七首最為關鍵,透過飛機飛出窗外,從西雅圖,飛到第八首之後的台灣,進入台灣的情境描寫。
第八首開始楊牧的「台灣情節」,從這裡開始,不再描繪西雅圖那邊屬於童稚時期的歡樂場所,而是在台灣,討論兒子長成青年之後(或者廣義的說,所以下一代的台灣年輕人包含我長大之後)所要面對的期許和課題。第八首提到楊牧他們那一代,也就是那群「黨外」人士,曾經「反抗法治」、「向權威挑戰」、「搜索人間的公理,正義,同情」。雖然是回顧過去,但也期許了下一代能繼續擁抱其精神。在第九首,楊牧提到下一代將在喧囂時刻「保持沉默」,「用理性的心靈體察」,「帶著不妥協的眼光」,頗析這個社會。在這裏我們彷彿聽到楊牧曾說的「右外野的浪漫主義者」,亦是保持距離,隨時警醒,觀察社會動向。除了社會正義,楊牧也提到了族群正義。在第十一首,楊牧寫到對於原住民的尊重,這些原住民也是「兄弟」,他們的土地「不可凌辱」。在第十二首,楊牧想到了本省人,他們跨過黑水溝而來台定居,有堅強的意識,然而他們的後代,在國民黨時期被外省人排斥,本省人和他們的祖先應也是「不可凌辱」。
在這首詩歌,楊牧描繪了對外來社群的想像,他希望下一代比他們更勇敢、睿智,挑戰國民黨的權威,熱愛民主和自由,他也同時描繪了族群和解,不管是本省或是原住民,都不應該被欺負。
----
設計:泱泱
圖源:https://pxhere.com/en/photo/1452645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社會關懷 #利文祺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異 度 神 劍 3 讓葉 覺醒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喜歡人不犯法,可我也只能到喜歡為止了。」:幾年後重看《一代宗師》,才懂了宮若梅與葉問的有緣無份
這幾天心血來潮,重新看了王家衛《一代宗師》這部電影。上次看是好幾年前了,當時只覺得畫面與台詞都很美,但多年後再看一次,美的感覺還是在,但心中更多了五味雜陳的感受。開始工作的這幾年,生活當然不像學生時期那麼單純,人變得更成熟,也意味要背負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事業、感情、家人、理想,很多事情攪在一塊,理智與感情難以分解,情感牽動執念,讓人焦慮迷惑,有時候路走著走著,都忘了自己原本到底想去哪裡。
《一代宗師》表面講功夫,實際上在說為人處世之道,裡面眾多武林角色如梁朝偉的葉問、章子怡的宮若梅、張震的一線天、王慶祥的宮寶森,還有張晉的馬三等,都反應了不同人的格局所造成的不同際遇,多年後再看此片,才看懂了宮若梅與葉問為什麼「擦身而過」,而滲透全片的處事哲學,也讓我想通了一些目前遇到的難題。
/
把戲唱絕的矛盾悲壯:「喜歡人不犯法,可我也只能到喜歡為止了。」
這部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葉問與宮若梅多年重逢,在大南看戲夜語的那一段。他倆之間曾有愛意萌芽,無奈宮若梅一心報仇,葉問被大時代淹沒,兩人於是越走越遠,多年後再相見,宮若梅已經一無所有,葉問反而把世事看得更透。這場大南相會的精采眼神戲,每一句台詞都是濃縮精華,與全戲情節呼應,是對過往的反芻,也是對未來留下的一點期許。
宮若梅這個角色入世太深,性格鑽牛角尖、霸道決絕,勝負之心與殺父之恨洶湧翻攪,最後將自己一生葬送進虛無。她苦練蟄伏許久,最後雖如願重傷殺父仇人馬三,報了血仇,拿回了屬於自己的東西,卻也受到嚴重內傷,表面是贏,實際上卻是玉石俱焚。兩人決鬥時,旁邊那輛狀似綿延無盡、發出鐵與鐵摩擦的刺耳金屬噪音、洶湧無可抑制地往前奔馳的火車,宮若梅借用它的蠻力重創了馬三的身體,但同一輛沉重粗暴的火車,卻也在這些年間,不斷從宮若梅心底一次又一次地橫行駛過,不一樣的是,駕駛者不是別人,而是她自己。她早已千瘡百孔。再次與葉問相會時,已是人事全非的好多年後,曾經風光出色的她,現在卻身形孱弱,面容慘澹,發了終身不嫁不育不傳道的誓言,倔著一股氣縱身躍入「入道」深淵,錯過了青春天賦,丟失了武林外的人生,也錯失了一段緣分。
「我心裡有過你,我把這話告訴你也沒什麼,喜歡人不犯法,可我也只能到喜歡為止了。」她對葉問這麼說。世間原來「愛」有很多種,即便離別、錯過,那份愛意或許都還在,只是早已在某個交叉口因個人不同的人生選擇而擦肩而過,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決定把一場戲唱絕,後面的路再孤獨,也得走下去。
回到兩人談話的當下,背景是戲伶在黑暗中優美淒涼的吟嘆,眼前,一名故人即將拉下人生的布幕。「想不到你把我當戲看。」覺醒之餘,宮若梅悵然若失,卻又很快拾回苦笑,「我的戲,不管人家喝不喝采,也只能這樣下去了。」
/
轉不了念,再美的都會成為有緣無份
宮若梅曾說,「功夫再高,高不過天。資質再深,深不過地。」一代宗師,在時代洪荒排山倒海的重力加速度之中,也只能被怒水土石夾帶著碰撞著掙扎著往前奔流,但她寧願隨波逐流,帶著高傲自負、帶著壯士成仁的悲壯情操滅頂在私人恩仇之間,她的幸與不幸,源自她的「迷」,源自她的黑白分明,更肇因於她的執迷不悟。這一切,葉問早已了然於心。在武林社會打滾多年,他眼底看盡了熱鬧外圍的荒涼、風光背後的偏執自毀,人人淋漓盡致聲嘶力竭地演著名為人生的一場戲,眼前這位女子也不例外,宮若梅與馬三,其實某方面來看是很類似的人。
臨了了,宮若梅知道這大概是此生最後一次與葉問對坐而談。人生中有無數次時機,宮若梅可以選擇跳離傳統、超越恩怨,轉個念海闊天空,但人最難的,就是轉念,就是跳離「自己」的侷限,於是一次又一次的時機錯過了,她與葉問之間也成了有緣無份。
其實這些道理宮若梅何嘗不知道,從小她父親就和她說過,她這種人,唱戲能成名角,出家能做高僧,因為她會迷。但知道與做到中間,總是有一大段難以跨越的距離,要說什麼對自己好,每個人人生大道理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但同時我們也困頓在先天性格、環境、情境與人情世故的圈限中,要掙扎著破繭而出不是不可能,只是太難也太違反自然,往往是徒勞地施力幾下,就撒手放棄了。宮若梅無法達到葉問的境界,因為她把一切視為非黑即白的恩怨情仇,有人得就有人失,有付出就有錯付,但對葉問來說,這一切,都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段緣分而已。
/
格局造就境遇差異:「在你眼中,這塊餅是一個武林,對我來講是一個世界。」
事已至此,宮若梅已經走得太遠,所有意念想望早已化為無法復燃的死灰,她即將走到頭的人生,至此也只能剩下無奈。宮若梅將那枚大衣鈕扣靜靜推完給葉問,替這份無緣繁盛的愛情與人生做一個終極了結,同時也將一切滄海桑田寫下了句點。無慾無求,竟能如此悲壯。「想想,人生無悔,都是賭氣的話。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啊。」就連這句話,聽著都還是有她賭氣執拗的語調在裡頭。
《一代宗師》,表面上是龍爭虎鬥的故事,爭輸贏、爭派系、爭英雄,但實際上是「文戲武唱」,探究為什麼有人會成為一代宗師,有人卻在時光中黯然褪色?我認識一個練武經驗超過 25 年的朋友,他曾和我說,習武到最後,發現那不是在練身體,而是在練心智,因為身心一體,練武其實是悟道的其中一個途徑。
刀光劍影飛拳利腿的背後,不應該只是招式,而是「意念」,宮若梅曾在父親身上體會過這純粹的「道」,令她心頭欣喜凜然,可惜她自己卻沒有能力跨越心魔。這是為什麼有的人會作繭自縛,一輩子困頓在淅瀝不止的夜雨之中,因為他們太過執迷於你我之間的分別、誰勝誰負的虛榮、名正言順的背書。一代宗師藉武術題材講處世之道,而你與我可能是透過別的方法,或許是藝術,或許是每日實打實的習作,但私下想想,我們走著的,到底是葉問的路,是宮若梅的路,還是馬三那樣的路呢?
戲的一開始,北方霸主宮寶森南下,名義上是退隱儀式,卻說是想要「造英雄」,手上一塊餅,看誰能瓜分一塊,傳承下去。面對高人挑戰,葉問只用一席話讓宮寶森心服口服,同時也道盡了戲中人是執迷還是悟道的關鍵:「在你眼中,這塊餅是一個武林,對我來講是一個世界。」
武林中的打打殺殺,私人生活的恩怨情仇,放到大時代大人際網下去看,很多不過是庸人自擾的庸俗小事,格局大點、心胸闊點,便懂得不去過度執迷,消耗心神。很多事情,從裡面望出去,總覺得眼界困頓,一切都是障礙囹圄,但從高處攤開來看,卻會發現很多事情在於同理心,在於體諒與原諒,在於容人。這個道理,葉問與宮寶森懂,馬三與宮若梅卻無能或不願意懂。
/
同理心:「千拳歸一路,到頭來就兩個字, 一橫一豎。」
戲終,臨走前宮若梅在夜色下對葉問說,「我爹常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見過自己,也算見過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
走過了二次世界大戰、軍閥暗殺、兩廣抗爭、日軍進犯,葉問從富到窮,從親人環繞到妻離子散,就連幾位武林中惺惺相惜的故人,也都已化於天地之間。但無論滄海桑田,他還是他,從前相信的現在還是相信,言行一致,始終如一。他自言,「我一輩子沒掛過招牌,對我而言武術是大同的,武術應該只論功夫,不論門派。 千拳歸一路,到頭來就兩個字, 一橫一豎。」
我們在職場、在感情、在社會、在很多其他關係中,往往有激烈的競爭意識,死板僵化的單一標準、非黑即白的政治道德觀,我們被困在各自的遊戲,困在各自的「武林」。不知道是不是升學過程被強行塑造成這樣,還是人類天性使然。想到作家張惠菁在《比霧更深的地方》中寫到,「年輕時看世界,總想看得分明,覺得它應該分明。中年看世界,就明白有些事物確實是壟罩在霧裡的,這世上也有只在霧裡才會出現的風景。你要把霧連同世界一起看進去,看作是此刻的一筆數據。」
我們或許年齡還輕,但出社會幾年後卻也慢慢體會到了這席話的滋味。馬三耽溺在自我私利,自認是在「順應時勢」,實際上只是貪名戀權。宮若梅的處事格局或許高過自我,最後卻敗在傳統、門派、對錯、道德之間,自己把路走窄。宮家與宮若梅在無數的社會競爭中都「贏了」,但他們的「贏」,卻是無數的犧牲換來的,值得嗎?
還好這場大南夜話最後是帶著正面出口的,宮若梅臉上帶笑,對葉問說,「這條路,我沒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話語間的溫柔光輝,隱約和另一片中名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互相輝映。
我們身為凡夫俗子,自然有凡人的愛恨情仇,而這些愛恨情仇也反過來豐富了我們的個性,刺激了無數藝術創作與生命探究的發展,但如何在小情小愛與更大的物事間求得健康而飽滿的平衡,或許是我們得用一輩子去體現的。
#一代宗師 #電影
異 度 神 劍 3 讓葉 覺醒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命試煉出的美好滋味 石碇思勳饅頭的故事
作者:書摘懶人包 2009.11.12
14個見證ADOC 2.0計畫的感人故事,也是14個關於互助和分享、關於希望和愛的故事。透過動人的文字與照片,讓讀者近距離感受數位學習對人的影響與改變。故事中涵蓋視障者、偏遠部落、老人與孩童、弱勢婦女、社區再造,以及國外案例的經驗交流。ADOC 2.0計畫的成果,正創造了另一種台灣的驕傲。
一對換心兒童的父母──思勳爸媽,將愛和感謝化成一顆顆熱騰騰的饅頭,在數位偏鄉DOC學習中心的協助下,透過部落格分享對生命由衷的相信。
樸素雅致的石碇鄉,彎彎曲曲的產業道路, 一幢普通的二層透天厝,掛著一個很Cute的黃色招牌,看到大眼睛男孩津津有味嚼著饅頭的logo,我們停車按了門鈴。
應門的思勳媽媽,有著清亮開朗的聲線;緊黏在媽媽身邊的思勳,憨厚純真的臉龐,惹人憐愛,沒有人看得出來,有好幾年的時間,因長子驟逝,她幾乎忘了思勳的存在。
思勳媽媽,始終忘不了八年前的一個下午。就讀小三的老大在烈日下跑完操場後,一直嘔吐,起初診所以為是氣喘過敏,但情況不對勁,再轉送榮總加護病房。傍晚,思勳媽媽還看到孩子精神不錯地看著「石中劍」卡通,六小時後,卻接到電話,孩子無預警心臟衰竭,急救無效過世。
「醫生也檢查不出原因,只說是罕見疾病。連送到國外,也沒有答案。」
整整四年,思勳媽媽因過於哀傷而罹患了憂鬱症,直到某天,幼子思勳就讀的幼稚園園長提醒媽媽,「別忘了你身邊還有一個兒子。」
「兒子?我兒子沒啦!」思勳媽媽反應。
「你還有一個兒子!」就是這句話,讓思勳媽媽驚醒。然而殘酷的是,思勳竟也在小三那年發病,這無奈的現實,終於喚醒她為人母的鬥志。「無論如何我一定要留下一個孩子。我天天祈禱,他能把哥哥沒經歷到的人生活回來。」
思勳入院整整等了四個月,心肺功能愈來愈差,中間還曾一度小中風,好不容易終於等到一顆心臟。沒想到換心之後,卻出現癲癇現象,昏迷長達半個月,這段期間,思勳媽媽食不知味,連水也不想喝,任旁人如何勸說都不理會。台大兒童醫院召集所有小兒科醫生會診,總算查出為抗排斥藥所引發。當思勳醒過來的那一刻,思勳媽媽才回神過來,一瞬間血糖驟降、兩腿發軟,呼喊著思勳爸爸,「好餓,我要吃東西。」
但上天的考驗仍然不斷,這顆心臟似乎與小主人的緣分不深,不到半年,思勳的呼吸變快,身體疲累,有走不動的感覺,並且每個月都會發生一次沒心跳、沒呼吸、沒血壓的狀況,要施予CPR急救。
思勳是否應立刻進行二次換心手術,連台大醫師們也抱持不同看法。有醫師主張心臟得來不易,應該再用久一點。另一個醫師則認為這樣的情況有如不定時炸彈,非常危險。到了年底,思勳又進醫院,沒幾天就陷入危急。「媽媽!我好痛」思勳嘴唇黑掉、失去了意識;只有緊急插管,並施以葉克膜急救,這三十分鐘的急救過程,對思勳爸媽來說,有如一世紀那麼長。
第二次換心手術勢在必行,這次沒等太久,就遇上「有心人」。思勳媽媽如中樂透般開心,準備簽手術同意書時,醫生卻補上一句,「這已經是第二次機會,如果萬一怎麼樣的話,我們就放棄囉。」醫療資源寶貴,一個人一生最多只能換兩次心。
醫師的語氣儘量輕柔,卻讓她從雲端上重重摔落,上次思勳昏迷的情景讓她心驚膽顫,若是再次換心仍不順利,不就等於簽下放棄思勳的同意書。這麼一想,手中的筆頓時變成千金重,思勳媽媽的手怎麼舉都舉不起來。
醫師看到她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馬上call移植手術小組的召集人曹小姐前來安撫。一上樓,曹小姐不等思勳媽媽開口即說:「不要往壞的地方想,要給孩子最後一個機會。」一群人看著她,不容她猶豫,心慌意亂中只好簽字。剛好那時,有位剛進行二次換心後的病童到院回診,病童母親特別前來給她打氣。
思勳媽媽一看到這位與自己有相同際遇的母親,一顆心終於安住,忍不住抱著她嚎啕大哭。她輕拍著思勳媽媽,輕聲地說:「只要看到我,你就會相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這句話給了她力量。
思勳進了手術房,二次換心超乎想像地成功。捐心者是一位大學男生。思勳醒後問:「捐心臟給我的人呢?」媽媽沒多想說:「死掉了。」躺在病床上的思勳,默默流下眼淚。
走過這一遭,思勳媽媽終於想通了。「思勳是上天的孩子,我們是被選中的保姆。所有的決定都是上天的,祂願意再度把孩子交到我們手上,只有感謝,也許老天也在觀察我們究竟是不是一對合格的父母,如果我們的心是正向的,是善的循環,也許思勳就有多留下一天的機會。」
對於思勳,媽媽也充滿感謝之情。「這次思勳願意回來,一定是他與上天達成某種協議。換心手術,除了皮肉之痛、還有切開胸骨的痛,回來必須承受巨大的苦,我真的佩服他這麼勇敢。」
思勳媽媽也憶起老大。「哥哥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不知不覺對他期望過高,加諸許多壓力,也許是因為活著太痛苦了,所以他選擇不再回來。老大的捨身,換來我的覺醒,他是我的活菩薩,我對他充滿感謝。」
對於當初誤判老大病情的診所醫師,或是強迫老大跑操場而發病的老師,思勳媽媽也都選擇放下,不再執著。「我相信每一位醫生的初衷都是希望醫好病人」。對於老師,她只希望老師以後能夠關心孩子們的個別差異。
因為正面取角,使思勳媽媽走出了憂鬱症陰影,在擁抱痛苦過程中,將痛轉化成生命的滋養,勇敢往前行。
思勳爸媽開始做饅頭,也是基於對思勳的愛,以及一份感謝的心意。
器官移植病人最怕發生排斥和感染,出院後,為了讓思勳好好養病,舉家搬回了山青水綠的老家石碇;在飲食方面,思勳爸媽可說是費盡了苦心。
器官移植者,得長期吃抗排斥的藥,對腎臟功能損傷極大,因此在飲食上得非常注意,除了低納、低鹽、少糖、少油,最重要的是要限制蛋白的攝取,一天不能超過三十公克。「平均一餐只能夠有十克蛋白,但普通一碗一百五十公克的白飯,就有七克的蛋白!每餐的肉類也不能超過三個指頭的分量。」
但是發育中的思勳,需要很多的熱量,限制飲食攝取,可能導致其他營養素的不足,曾經一時不察,思勳的體重一下子掉了五公斤,嚇壞了他們。
所幸過去在家開早餐店的思勳爸爸,用一雙能變出各種美食的手,研發了低蛋白、又能滿足熱量需求的饅頭,以地瓜粉、玉米粉、在來米粉取代蛋白質較高的麵粉,再灑上滿滿的五穀雜糧與堅果,親自為兒子做出愛的饅頭。
「思勳住院期間,我查遍了書籍,找尋有益心血管疾病的食材,發現核果類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對強化心血管功能很有幫助。」
「現在只要能將思勳洗腎的日子,往後延遲一天,我們就賺到了一天。」當大多數的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再高一點,再聽話一點,或是成績再好一點時,思勳媽媽的心願十分單純。
思勳一家搬回石碇一年半了,當孩子健康逐漸穩定,也警覺到坐山吃空也不行,思勳爸媽靈機一動,如果可以利用網路做生意,時間彈性、自由又能兼顧家庭,不是很棒嗎?
為兒子特製的饅頭賜予他們靈感──「這麼健康的饅頭一般人也會喜歡吧!」於是思勳爸爸使用一般麵粉,加入蕎麥、燕麥、紅薏仁、糙米、黃豆、白木耳、核桃、黑白芝麻、杏仁、南瓜子、葵花子、枸杞、蓮子、紅豆……,第一批成品,就送給台大醫院的醫護人員,以及思勳曾就讀的中和秀山國小的老師,感謝他們一路守護相挺,饅頭意外受到大好評。
「以天然老麵發酵,且平均一顆就有十克的膳食纖維和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的饅頭,特別受到值大夜班的醫師護士們的喜愛。」思勳媽媽開心地說。吃過「思勳饅頭」的人,都很難忘記老麵糰的紮實嚼勁,每咬一下,杏仁、芝麻、葡萄乾、蔓越梅等五穀堅果的香氣,在口中輪番綻放著驚喜。
彷彿冥冥中安排,轉學到石碇永定國小的思勳,有天帶回來了老師發的DOC數位學習中心的招生傳單。台北縣教育局設有十個數位偏鄉DOC學習中心,其中之一正是在永定國小。思勳媽媽原本就有自己的部落格,常靠著寫作,抒發心情。報名網路行銷班後,她學習如何建立品牌形象、擬行銷策略、寫廣告文案,以及認識網路商城、商品上架、網拍,以部落格連結網站等。
一起上課的學員大多是石碇當地的餐飲店家,認真地研究如何創造出結合本身與當地特色的產品,共同活化石碇的地方產業文化。他們熱情的經驗分享與溫暖的友誼,也讓從思勳一家人得到很多幫助。
思勳媽媽特別感謝桃園農改場的吳麗春老師的鼓勵。「老師說,『感動,是最好的產品』,督促我們要開發禮盒包裝,提升質感;並繼續研發彩虹食物系列,她期許我們未來一天要有一千顆的產量,是現在的十倍哩!」。
思勳媽媽說,今年三月初DOC數位學習中心上課後,擅長美術設計的小妹,幫助美化部落格,設計「思勳饅頭」品牌,還製作了活潑可愛的logoT恤。「四月十日開始,第一筆訂單進來,很幸運地,自由時報的記者從網路上看到思勳饅頭的故事,撰寫專文報導,不久,中天新聞也前來採訪,後續訂單就一直進來,有顧客特別從汐止親自開車過來,最遠也有來自屏東恆春的訂單。」
其中有位在桃園開設內衣廠的鄭太太一直是老主顧。鄭太太說,雖然跟思勳媽媽從未見過面,卻好像老朋友一樣,聊得很來。她們全家本來就愛吃饅頭,從報上看到思勳的故事深受感動,常常一次就訂數百顆,附上彩色剪報影印資料,送給朋友,而饅頭確實也不錯吃,吸引朋友自動回購。「同樣要吃要買,當然要選擇會讓自己感動的產品啊!」
只要有空,每當爸爸媽媽做饅頭時,思勳也會在一旁,媽媽細心計算每個麵糰的重量、爸爸只管使勁揉捏,思勳幫忙把小麵糰擺放在烤盤的紙片上。當大麵糰揉到逐漸剩一小團時,思勳喜歡拿來捏成一顆小小的心,認真專注的表情,彷彿將胸口跳動的真心也全都揉了進去。
「思勳最愛吃杏仁了,所以我會把一顆完整的杏仁藏在饅頭裡,吃的時候,好像尋寶一樣,讓他有意外的驚喜。」思勳爸爸說。
現在,思勳媽媽不再覺得人生坎坷了,她認為自己的人生有高低起伏,是彩色的,一路上有太多人協助扶持,實在是感謝不完。像為了思勳,永定國小全校師生都學會了CPR,不就是件很幸福的事嗎?
其實,思勳究竟能夠活多久,連醫生也不知道。「現在什麼也不多想了,只要能快樂的過一天,就很感恩了。」思勳一家人現在過得好單純,每天做饅頭,將愛與感謝分享出去,讓大家吃得健康,自己也開心,再也無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