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選讀 #成為書寫的人
「就愈洞徹創作是什麼,也愈洞徹事物的本質是什麼。
時間就是作品所創造之物,做作品就是做時間,也就是做時間的觀念。成為書寫的人,意謂成為做時間的人。」
《#追憶似水年華》是理解當代思想不可或缺的文學經典,普魯斯特以飽含詩意的巨量文字述說著遲遲無法寫作的故事。主角馬塞爾繾綣於社交與愛情的糾葛,優柔於自己的創作志業;當綿延二千餘頁的小說走到盡頭,懸命以待的作品卻仍未真正現身,燦然懸浮於終卷之後的空白不可見之處。作品臨陣,只是永遠缺席。
楊凱麟在《#成為書寫的人:普魯斯特與文學時間》中,縝密地探索普魯斯特對於愛情、繪畫、音樂、戲劇的深刻思考與想像,試圖回應《追憶似水年華》所留下的一個嚴苛又燒腦的問題:何謂當代文學?
• • • • • • • • • • • •
#作者介紹
#楊凱麟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研究當代法國哲學、美學與文學,曾獲《中央日報》海外小說獎。小說創作實驗「字母會A-Z」策劃人。著有《#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分裂分析福柯》、《分裂分析德勒茲》、《祖父的六抽小櫃》、《發光的房間》、《虛構集:哲學工作筆記》,譯有《德勒茲論傅柯》、《消失的美學》、《德勒茲─存有的喧囂》、《傅柯考》(合譯)等。
#選讀 #青鳥選讀 #外國文學研究 #外國文學 #文學 #楊凱麟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趕去世新大學上廣電系何懷嵩老師講座,談談虛擬實境的建構與沈浸式內容,也去全媒體中心玩了「#動態捕捉」,看到自己在unreal的虛擬環境裡動起來,非常有趣啊。 . ■ #肺炎情境中更需要虛擬 . 搞不好肺炎蔓延的隔離情景,會讓人類更快、更早進入到對虛擬世界的需求中。虛擬實境是運用電腦模擬技術,建置...
當代法國哲學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天趕去世新大學上廣電系何懷嵩老師講座,談談虛擬實境的建構與沈浸式內容,也去全媒體中心玩了「#動態捕捉」,看到自己在unreal的虛擬環境裡動起來,非常有趣啊。
.
■ #肺炎情境中更需要虛擬
.
搞不好肺炎蔓延的隔離情景,會讓人類更快、更早進入到對虛擬世界的需求中。虛擬實境是運用電腦模擬技術,建置出一個擬真世界,讓觀者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如實」地感知,在視覺、聽覺、甚至觸覺上,架構出一個介於虛擬世界、真實世界、與使用者之間的媒介。
.
■ #虛擬實境的特質
.
而虛擬實境具有 #沈浸性、#互動性、#想像性 等三種特性。沈浸性讓使用者可以融入虛擬情境中,暫時脫離原有之真實環境,具有臨場感;互動性則是當使用者去碰觸虛擬世界中的物件時,其反應會如同在真實世界中;想像性是一個模仿自真實世界的想像世界,充滿許多的想像空間。
.
■ #虛擬作為一種潛能
.
如果聚焦於虛擬(virtual)一詞,我們會發現,此詞彙來自拉丁字virtus,指「力量」之意,也有「氣質」、「美德」的意思。在經院時代,virtusalis指得是一種潛力,法國哲學家Deleuze時常提到這個概念,認為虛擬之物並非真實事物的剩餘,而是可能發展為真實事物的潛力。
.
所以,虛擬,不僅是真實的擬仿,更是創造真實的潛力,在當代充滿著虛擬環境的數位空間中,虛擬實境即是敘事。今天的影片簡單介紹一下「虛擬」與「沈浸」,並針對「建構」的技術進行實作。
|
一直覺得邱誌勇說的真好:「虛擬,不是『去真實』的過程,#而是一種認同的改變,#一種本體中心的轉變。」
當代法國哲學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李浩,1981年生,台灣台北人,畢業於巴黎高等攝影學院,為Sony世界攝影大賽、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攝影獎得主,作品獲日本清里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攝影展覽則遍及台灣、法國、英國、中國等地。
原來是念物理系,但興趣廣泛,音樂、電影皆有涉獵,後來毅然從音樂創作轉向攝影。其攝影作品深受約翰.凱吉(John Cage)極限音樂、德勒茲(Gilles Deleuze)哲學作品《差異與重複》的影響。尤其是《重複機制》系列,以獨特的、重複曝光在同一格底片的製作手法,具象了人生不斷重複的狀態,視覺效果儼然《駭客任務》(《The Matrix》)場景的再現。
李浩剛剛編輯完《R A/E/O M》,這本攝影書裡,他透過更多不同重複的手法,試著演繹與探索當代人類生命的真實景象。他深信視覺(圖像)正持續改變世界,而作為攝影師,他的使命則是將所有攝影正在演變的過程,以創作記錄下來。
相關新聞
https://tw.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20180115/1278759/
當代法國哲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空間筆記:陳皓1 1/2詩集」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陳皓
本書特色:
《空間筆記──陳皓詩集1½》,為詩人陳皓繼《在那裡遇見寂寞》後第二本詩集,共收錄五十首詩作並由詩人向陽、陳謙,小說家巴代作序推薦。全書貫穿真實與虛幻之詩的語境,空間設計作為詩人的專業領域之一,與詩結合的跨界創作將激盪出怎樣的火花?
詩人向陽在序中說:「法國哲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在他的《空間詩學》曾引用法國詩人的詩作,論述詩人如何在詩的意象處理中觸發「創造性的想像」,開啟嶄新的棲居「空間」。……通過他的意象語言和書寫題材,卻看到了陳皓透過想像,選擇意象語言,以詩表現出來的空間感。」
小說家巴代:「詩人以其室內設計的專業,在線條、角度與光線間,揮灑著其流暢、象徵、隱喻的詩語,想像並具象其樓梯間的情感、溫度、光線與浪漫,令人不自覺渴盼黑夜褪去時,在轉折間,邂逅霧凝露珠上折射而入的晨光,因而幸福。這樣的「雙重專業」入詩,也造就這個組詩,既抽象又具體,既浪漫又務實,商業並呈藝術,氛圍兼具意象。但,若要說這是詩人陳皓一個大跨步的風格改變,我寧願相信這是他不安於框架的自我挑戰的穩健呈現,是詩藝基本工的反射,一切是那麼自然,令人驚奇卻不意外。」
作者簡介:陳皓
新北市人。曾任《薪火詩刊》《鳴蛹季刊》《野薑花詩刊》主編、《曼陀羅詩刊》編輯委員、《葡萄園詩刊》美術編輯。詩作曾獲『枋橋藝文獎』、『兩岸漂母杯文學獎』、『新北文學獎現代詩首獎』、入選《兩岸當代詩萃》等。
曾以「藝術試探芻論」為題旨發表「藝術試探芻論──現代水墨個展」、「消失的風景──人文攝影個展」、「夢土──版畫詩展」等。2013年策辦「影像與詩的對話──愛羅手機攝影展」、「好天氣詩攝影展」、魚木咖啡「詩牆詩步道」設計執行。
出版有詩集《在那裡遇見寂寞》、《空間筆記》,編著《台灣1960世代詩人詩選集》、《台灣1950世代詩人詩選集》。現任「小雅文創」與「銀河詩刊」總編輯,同時為專職空間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