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罐子藥房事件簿】Naproxen事件(前篇)
〈減藥不減藥?(一)〉
今次的案情主要是這樣的:
早陣子,上午時分,陽光普照,一個瘦骨嶙峋的婆婆,滿頭白髮、滿臉皺紋,彎腰、駝背,案發當日穿著一身便服,右手挽著一個啡色環保袋,緩緩步進藥房問藥。
甫進藥房不久後,這個婆婆便從這個環保袋裡抽出一包從公立醫院領過來的藥袋出來,然後慢慢遞給藥罐子。
藥罐子雙手接過這包藥後,看一看,哦,原來是Naproxen這種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插播一下:
對,Naproxen是其中一種常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主要透過抑制體內分布在發炎組織的環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的活性,減少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的代謝,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的產生,減低因為前列腺素而誘發的炎性反應,收縮血管,降低血管的通透性,紓緩炎症,減輕疼痛。
據聞從幾年前開始這個婆婆的膝蓋經常會隱隱作痛,關節還會卡卡作響,這幾年來一直定期覆診領這種藥。
唔……說真的,人會老,背會駝,一個人的關節便會隨著年紀慢慢退化,軟骨便會漸漸磨損,往往可能會誘發關節炎(Osteoarthritis),所以這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退化,並不奇怪。
不過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真正的重點落在這個婆婆隨後問的一條問題上……
「其實我已經服了這種止痛藥很多年了……如果一天只是服一粒的話,可不可以呢?」
唔……不過這個藥袋的藥物標籤明明寫著「每日三次,每次一粒。」……
首先答案當然是「否」。
雖說用藥一直存在「可加可減」機制,不過藥罐子一般不建議用藥者自行更改服法,首先還是應該跟醫生商量,再作決定。
除非……
藥物標籤清楚註明「需要時服」。
這方面,用藥者當然可以保持高度自主,自行決定用藥。
不過重點是藥物標籤寫明「需要時服」,否則藥罐子還是不建議用藥者自行改藥。
為什麼?
唔……其他事情,藥罐子倒是不知道,不過說到用藥治病,就算你是患者,藥罐子還是相信醫生是最清楚你的人。
常言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難,自知更難,何況「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是嗎?
對,理論上,醫生已經全盤掌握用藥者的實際情況,所以這種服法的背後總會有醫生的理由,不是有法可依,便是有例可援。所以藥罐子不建議用藥者自行改藥。
請注意,重點是「自行」。這就是說,改還是可以改,不過大前提是首先必須取得醫生的同意,以策安全。
這就是說,如果沒有其他原因的話,例如醫生指示「需要時服」做抗辯理由,藥罐子一般還是不建議用藥者自行更改服法。
對,這包藥上面偏偏就是沒有「需要時服」這四個字,自然便不能說改便改。
實際上,一些藥真的不能隨便調藥,想加便加,想減便減,說來便來,說走便走。
其中類固醇便是一個活生生的經典例子。
因為長期服用類固醇,人體便可能會自行調整體內類固醇的分泌,如果貿然減藥、停藥的話,便可能會導致體內的類固醇突然崩盤,缺乏承接,便可能會讓身體一時不能適應而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ndrome),例如頭痛、發熱、噁心、嘔吐、疲倦、嗜睡、食慾不振、體重下降。
所以一般建議採取漸進式減藥,循序漸進,逐步減少劑量,讓身體能夠慢慢適應、調整。
當然,聰明的看倌可能會說:
「哼!藥罐子,類固醇能不能隨便調藥,我未必知道;不過這個婆婆的藥只是一些消炎止痛藥,有炎消炎,有痛止痛,照理說,沒炎沒痛,自然便不需要服藥。再怎麼看,這些藥應該只是需要時服吧?自行減藥又有什麼問題呢?」
唔……大部分的消炎止痛藥主要是用來消炎止痛的,沒炎沒痛,自然未必需要服藥,這點無錯,所以這個說法乍看倒是有幾分道理。
問題是,這裡有三個大前提,未必適用於這個情況……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 在 連我爸爸都沒有打過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 在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用來形容當事人往往沒辦法看清事情的 ... 的評價
- 關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 在 當局者迷的推薦,PINTEREST、DCARD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 在 當局者迷的推薦,PINTEREST、DCARD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 在 思路陷入死循環,走不出來?8分鐘幫你破解「當局者迷」的 ... 的評價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 在 連我爸爸都沒有打過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舊文回顧:防衛式民主早有前輩》
「抵制藍莓是為了守護民主」
「紐倫堡法案也是為了從猶太人手中守護德國公民的民主」
#反對我派意見的都是在傷害民主
#民主就是要區分誰民誰主
#通通閉嘴讓我做主
#有民主真好
德國走過的冤枉路
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戰敗國。整個國家陷入被壓迫的情緒當中,整個民族期待強而有力的帶領,因此在民主制度下選舉產生了一位領導者- 阿道夫·希特勒。
在國家民族社會主義的激進氣氛下,希特勒組成的納粹政府,確實快速的將德國重建,甚至更進一步啟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整個社會集體失控下,以重建新秩序之名,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醜惡有計畫的,針對猶太人的種族大屠殺。
然而,這個大屠殺是經過法律程序的,訂立了【紐倫堡法案】兩個法律作為依據。
紐倫堡法案針對猶太人,是針對立法。
紐倫堡法案算到祖父母,是溯及既往。
紐倫堡法案導致全清算,是有罪推定。
最後,德意志民族永遠背負這份罪名。
這是德國走過的冤枉路...
https://zh.wikipedia.org/…/%E7%BA%BD%E4%BC%A6%E5%A0%A1%E6%B…
--------
附件 關於紐倫堡法案-洪文貞小姐
關於紐倫堡法案
首先我在這裡先把紐倫堡猶太法案依時間簡單整理:
所有德籍猶太人都被褫奪公權
猶太人不准和德籍的人通婚,也不可以和有德國血統的人發生性關係
猶太人不許雇用45歲以下的德籍管家
所有猶太身分的公務員都被暫時停職
猶太人不能擔任猶太公職
猶太人失去國會選舉權
德國學校中的猶太學生的數量被限制的更低
猶太人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拿到護照
從1938年7月6日起猶太人不可從事以下行業:諮詢所、房地產仲介商、警衛及保全事業、婚姻介紹所、房屋管理所、導遊及流動性行業
從1938年9月30日起猶太醫生將只是「疾病醫治者」
猶太人的街名被移除
猶太人從1939年1月1日起就只能擁有猶太名,如果要用德國的名字的話,男的皆以「以色列」,女的皆以「莎拉」為中間名
猶太人的旅遊護照被收回,新的護照上有個醒目紅色的的「J」
猶太人不可以擁有或攜帶武器
猶太人不可經營商店或手工藝事業
猶太人不可以去看戲劇、電影、聽音樂會或看展覽
猶太人租屋的法律保障縮水了
猶太人在夏天的21點以後跟冬天的20點以後不可以離開他們居住的地方
猶太人必須交出他們的廣播接收器給警方
猶太之星的規定在波蘭實行
猶太人不可擁有電話裝置
猶太人被視為「無信仰者」
猶太人必須戴「猶太之星」,並不可以離開其居住區
猶太人不可訂閱報章雜誌
猶太人不可養寵物,不可去理髮廳,要交出多餘的衣物,電子光學儀器還包括寫字機及腳踏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希特勒對於猶太人的的規定及限制是循序漸進的。先從大範圍到小細節,從與自身相距較遠的事情到近。他並沒有一下子就把很重的那一條規定出來。讓大家一下子就受到那麼大的震撼。這其實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當初猶太人沒有在還有自由的時候就及時逃走。在我們看過的電影中也有不少情節來解釋這一點。在消失的1945中裡面有位婦人就很明確地說過:「每次一條法規下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就適應了,也都認為,這就是極限了,不會再糟下去。」在何處是我家中,男主角很早就到了非洲,之後再催女主角及其他的家人,而家人不想去的原因也是因為不認為情況有那麼糟。而在藏匿中男主角的母親也因為不斷地以為這就是最糟的情況,而不願逃走,當然再加上她以為她丈夫是法官,這一點會拯救他們。他們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留在德國。反觀瑞士,在法令中既鮮少找到關於瑞士猶太人的規定,在瑞士的猶太人似乎也不以為在德國的風波不會漫延到瑞士來。這點不但在消失的1945中有個瑞士籍的猶太人有提及,我們也可以從1938年3月瑞士猶太人大舉出遷中得到印證,因為本來以為會平靜或冀望平靜的夢想在稍早之前因希特勒的進軍瑞士而被破壞殆盡,忽然間蜂擁而至的威脅讓他們比在德國的猶太人更能體認到危險。
關於「藏匿」
這部影片的時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左右,希特勒迫害異己者的時代,但是被迫害的猶太人卻不是它所想要傳達的訊息,而是像片中女主角那樣冒著自己性命危險設法幫助猶太人的德國人。
片中隱含了幾個值得思考,而且我們也常常會提到的問題。為什麼猶太人在還可以離開的時候沒有意識到危機?我在上面那一部份也提過,紐倫堡法案對於猶太人的限制是一步一步的,而且每一步之間都隔了一段時候。這段空檔就是讓猶太人能去適應新的法令,慢慢地他們會對法令中所造成的威脅麻木。Fritz的母親正是這種詭計之下的犧牲者,一方面她不認為人會這樣殘忍到不允許另一個種族活著,這是前所未聞的,她不認為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另一方面每一條法令的頒布不過她生活中又一個小小的改變,再者她的丈夫又剛好是地位崇高的人,她沒有意識到希特勒索想要滅絕的是一個種族,並不是地位低者。是於是她堅持不離開,甚至也不願意讓女主角幫助男主角離開。並且對女主角所提到的危險嗤之以鼻。當時一定有不少是這樣想法的人,而這位母親不過是一個代表。不過為什麼女主角反而比那些猶太人更意識到危機?我想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當時這樣幫助猶太人的德國人並不在少數,也有的德國人為此反而受進折磨屈辱的,例如另一部紀錄片中紀錄了兩姊妹在家中巧妙地闢出一個密室,卻因為被告發而被送至集中營,被打被羞辱,比猶太人在集中營的生活更悲慘。並不是所有的德國人都像是希特勒這樣,世人不該一提到德國人,就聯想到希特勒,我想這才是這些電影所想要傳達的訊息。
而之後那位母親一改初衷,同意為男主角報失蹤人口,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是母親知道女主角懷孕的時候。她說了一句話:「你真是堅強!」我覺得她在這裡並不是終於體認到時局對他們而言多危險,而是因為法案規定猶太人不准和德籍的人通婚,也不可以和有德國血統的人發生性關係,而她想要讓男女主角在一起,讓懷孕的女主角有個照顧,這才改變意願,但是她自己並不願意跟他們一起去躲起來。
男女主角除了觸犯了這一條法令之外,還有在後面男主角溜出去透氣以及女主角協助男主角離開德國也一樣是違反當時法令的,因為猶太人在夏天的21點以後跟冬天的20點以後不可以離開他們居住的地方,還有比較後面頒布的法令中規定連離開其居住區域都不可以。還有當男主角要去女主角家中的那一段路,雖然影片中沒有提到,或我沒有聽到,但是我想當時他是想搭乘交通工具去女主角家,這也是違反當時猶太人不可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規定的。另外當時的法令規定另外法令中規定值錢物要交給警方,而母親家中大部分的東西也都被收走了,只是偷偷藏起了一部分(雖然並不知道藏起的人是誰),當母親被徵入集中營時候,那位德國老管家還把那些值錢的東西縫進她穿的大衣中。這一幕也讓人感動。片中有不少幕都在表達德國人企圖營救,或起碼想要幫助猶太人的鏡頭。跟希特勒及其手底下的人的殘殺恰恰形成強烈對比。
關於歷史背景的材料
不論是在小說中或是在影片中,皆提到很多因法案而帶來的問題。例如最經典的例子:那個中間名跟是不是欺騙有什麼關係?(游泳池篇)我們在了解了法案內容後才了解當時猶太人男生要冠上個中間名「以色列」是必須的。也因此中間名就代表猶太身分,所以小男孩試圖隱藏他的猶太身分,因此報上姓名的時候才會「忽略」了報上他的中間名。這點要是不了解紐倫堡法案的話,還真是令人一頭霧水。
還有在(球)中那位老闆娘霹靂啪拉罵的那一大串,什麼猶太人搶了別人的生意之類的,一開始我們也對她莫名的憤恨感到疑惑,但是了解了背景之後就知道因為當時在經濟蕭條當中,素有經商頭腦的猶太人總是能掙到比德國人大的一片天,這在當時的經濟情況是會讓人眼紅的,相信對他們感到妒忌的人不少,我想會附和希特勒的人應該都是這些人。於是之後政府就向猶太人要求了一筆天文數字,聲稱這是猶太人欠國家的,他們應該要付出賠償。這些都是要了解背景才能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節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個聰明的人,若是缺少了同理心,將會變得很批判。
我們很常因為有能力看見核心問題,而覺得他人看不到地直指核心一針見血,希望幫助他人看見問題、改進或成長。也許是自己的父母、小孩、伴侶、同事或朋友。然而,真正的問題來自於我們自己,一個覺得完全沒有問題的自己。有時候我們的迷思是看得清楚他人的問題,但卻看不清自己的點,這很正常,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但若是能多覺察自我,我們一樣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問題點,這和自身的成長與精進有極大的關連性,也是靈魂為我們精心準備的禮物。
我最常舉的例子是諮商師,一位好的諮商師除了能釐清個案的核心問題,也必須具備強大的同理心。聰明是必備品,但若是缺乏同理心,那麼談話內容中的批判性會顯而易見。比如一位個案來到諮商師面前,雖然諮商師經過一段談話時間後能看清楚問題卡在哪裡,但是他必須等待個案準備好看清自己的點,才能夠藉由引導的方式讓個案自己發現領悟,並協助找尋方法能更增長出自身的力量來面對自己的問題。試想一下,若是在個案尚未準備好,諮商師就狠狠地直接指出問題所在,那麼不是激升起自我保護機制拒人於千里之外或反抗攻擊,要不就是出了諮商室就自我了結生命了。所以比較起來,同理心比聰明更珍貴。
能夠同理他人,不僅僅是因為看得清核心問題及真相,而是願意相信他人有足夠的智慧以自己的速度及進程來面對自己的生命情節。當我們以同理心來面對他人的問題,而不是想要藉由證明自己是對的來加強權威時,會讓我們更深層地反思自己的問題,那麼所說出來的話不可能會苛薄或帶有攻擊力。同理,並不是認同他人的道理,而是既便不認同也能夠同理那時的感受。舉個例子,也許以前的我經歷過沒有自我、價值貼地心的時期,所以現在看到還在經歷低自我價值的人會很想擔起拯救者的角色,於是話語裡帶的多是批判而非同理,因為不想看到你和當初的我一樣受傷,所以想要直接告訴你標準答案。然而,我卻忽略了每一個人的人生事件裡有他自己的答案,我不過只是投射了以往不堪的自己而已。而同理他人可以在此時給予支持、理解及陪伴,那麼這個人就會和自己的力量接觸,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雜念與雜唸
illustration: pinterest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例子 在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用來形容當事人往往沒辦法看清事情的 ... 的推薦與評價
但是當事人真的會比局外人還不清楚事情的情況嗎?舉個例子:一段感情結束了,A對B念念不忘,周圍的人都勸A放下這段感情,覺得他這麼做很傻,但對A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