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肺_綠意新亮點台中中央公園
今天台中空氣橘警,在霧濛濛的城市裡居住是很不舒服的一件事,透過增加都市綠化面積來淨化都市空氣,一直是都市設計與市府施政結合的重要方針,如今透過台中新地標:都市之肺——台中中央公園的逐步完善,台中人在休假時多了一個可以躲空汙休憩的新亮點!
台中目前擁有 #6個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建築師的建築作品,包括貝聿銘在東海大學設計的「路思義教堂」、伊東豊雄「台中歌劇院」、安藤忠雄「亞洲現代美術館」等,#也是舉辦國際競圖比例最高的台灣城市。台中可說透過國際競圖讓諸多國際級的建築師認識台中,我也有許多日本設計師朋友來台灣玩的時候,會特地跑到台中參觀建築作品。
在水湳經貿園區計畫興建的智慧營運中心(原為台灣塔)、中央公園也都透過國際競圖找來國外建築團隊參加競賽,最後由來自法國與台灣的聯合團隊拿下首獎。得主 Catherine Mosbach 為法國知名景觀設計師,一起投標的建築師 Philippe Rahm 則是在建築設計如何與氣侯達成協調共和上有獨特想法。Catherine Mosbach 在影片中表示,都市發展需要十年至三十年的時間,中央公園便是新都市發展第一步最重要的關鍵。#透過市民參與設計流程及景觀策略的方式,希望能啟發新居民與這塊土地的新連結。
#建築師們在公園裡設置250個氣候偵測器,這數百個偵測器的功能各有巧妙,依據目前大環境的變遷研究設計,可調節氣溫、濕度,像是把熱氣導入地底冷卻後再排出調節公園溫度,或是用土壤當成建材降低建築空間濕度。公園更是大量安排植栽區域,植物的溫濕度調節最是符合自然,不需另外使用人工能源來控制。建築師也為早晨喜愛到公園慢跑、運動的使用者著想,將空氣清新的乾爽區域串連,讓民眾都能輕鬆到公園找到自己休憩的方式。在此首獎設計裡,跳脫以往國際競圖都會有一個巨大吸睛的建築主體的概念,非常前衛。
這讓我想起許多縣市都在推廣「#共融設計」,並將這樣的設計概念導入公園設計規劃當中。所謂共融設計的定義為「#在合理範圍內能讓儘量多的人使用或獲得,而不用特別調節或專門進行設計」,為打破罐頭樣貌的公園,導入共融式公園設計,不只是小孩、連大人、身障者都能在這樣的公園裡找到自己與這個場域相處的方式。「台中中央公園」的設計也是如此,團隊極力降低場域讓人不舒適的因素,希望邀請各種使用者走出室內,回到公園裡調節生活步調。甚至考慮到周邊區域尚未開發,在公園留下可以銜接場域開發後的可能,是個會逐漸成長變化的設計提案。
宮田識在《#不要做設計》一書當中提到,「設計不僅僅是一種『把腦袋思考的圖像複製出來的行為』,而是在與各種企業的人們一起工作後,在社會的架構中思考結合設計的可能性,並且獲得企業的支持,帶著業主一同前往設計師所想像的『目的地』。花費時間、腳踏實地得耕耘人們足下的貧瘠大地,是一份 #從地面開始慢慢地改變這個世界的構成與風景的工作。」
#當設計進入市政,設計師們便是要帶著業主(市府)一同打造出一個宜居城市的願景。雖然過程總是必須花費非常多溝通成本與時間,不過一但讓官方單位的公務員們都開始了解設計的本質與好處,對於往後要面對的各種社會課題,大家便會希望活用創造性思考來設計施政的方向,也是好事一樁。希望台中中央公園能成為台中市民未來在生活環境裡能獲得一絲喘息的綠洲。
#世界設計之都2022在台中 #台中市政府 #谷關空氣
#CatherineMosbach #PhilippeRahm #貝聿銘 #路思義教堂 #伊東豊雄 #台中歌劇院」#安藤忠雄 #亞洲現代美術館
#媒體協力 #park #design #世界設計之都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的網紅張秀華,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嘉義市區自行車道串連與優化及人本環境建構工程-環市觀光自行車道工程 *核定經費1.4億元(中央補助款1.148億元、本府自籌0.252億元) *施工期間:109年1月8日-109年11月 *工程期限:270日曆天 *進度:截至11月16日止,預定進度95.21%,實際進度94.01% 世賢路段由...
當設計進入市政 在 張秀華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嘉義市區自行車道串連與優化及人本環境建構工程-環市觀光自行車道工程
*核定經費1.4億元(中央補助款1.148億元、本府自籌0.252億元)
*施工期間:109年1月8日-109年11月
*工程期限:270日曆天
*進度:截至11月16日止,預定進度95.21%,實際進度94.01%
世賢路段由觀光新聞處主辦,整條世賢路都被施工護欄圍起來,阿華建議應該要採取階段性施工,從一段開始,再到二段,一段一段的往前進行,才不會造成用路人的困擾。
世賢路/北社尾路口一段的自行車道當初設計為了閃避樹木,施作為S型,但經現場會勘後,並不會影響樹木,希望將此段自行車道補做筆直,加強連接性與方便性。
世賢路/八德路口斜坡寬度不夠,自行車必須騎出去一小段的快車道才能接到另一斜坡入口,形成平行汽車爭道,非常危險。
觀新處張處長表示會請施工單位處理問題,將斜坡寬度補足,也會補做一段筆直車道。
綠地上的整潔,也請會同相關局處,恢復世賢路與自由路的美麗景觀。
凡是進行公共工程,除了維持、恢復環境整潔之外,完善交通維持也要做,影響市容景觀也會影響用路人安全,市政府務必盡把關之責。
11月16日進入紅瓦里的主要道路都在施工,擋住民眾出入,全里瞬間交通被封鎖,經了解是廠商未盡告知市府之責,里長沒有收到通知。
要求所有施工局處單位,規範廠商於施工前通知市府,才能事先跟里長溝通,超前廣播通知里民。

當設計進入市政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因為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感受、觀察、探索、分析新竹動物園,從城市政策、動物園文化史、空間與建築變遷面向,來認真逛玩動物園。
.
▓ #新竹之森的政策論述
.
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政府開始提出他們的城市願景,以「#新竹之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論述,展開一系列圍繞著「水」與「森」的都市規劃,試著從啓蒙市府與市民美感的思維力,推動美感教育,讓新竹市邁向更雋永的城市,創造城市品牌。可以見到「美感」是「新竹之森」論述所強調的關鍵面向。而這個視覺性、感受性便實踐推展於各種的實際規劃上,新竹動物園當然也是。
.
▓ #日治時代的新竹兒童遊園地
.
重整了三年,新竹動物園於2019年底重新開園,因令人驚艷的美學設計,吸引大量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對照今昔園區規畫,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遊逛園區可以清楚體驗到時間流變下的空間更迭。
.
▓ #近代動物園的發生
.
要談動物園之前,要先稍微認識一下日本「遊園地」的發生。研究者若生謙二(1984)羅列了日本動物園的發展史:
.
1. 見世物園地時代(江戶時期中末)
2. 山下町博物館時代(明治6年頃~明15年)
3. 上野動物園開設與展開時代(明15年~明治42年頃)
4. 京都、大阪、名古屋動物園開設時代(明治30年代~大正末期)
5. 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初年~昭和17年頃)
6. 戰時體制時代(昭和18年~昭和22年)
7. 地方自治體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23年~昭和30年頃)
8. 昭和30年代以降的動物園
.
最初的動物園,起於江戶時代賞玩「見世物」的奇觀娛樂,有點像是台灣觀光區會出現的「搜奇博物館」,讓人觀看一些稀有的(動)物,例如「大阪孔雀茶屋」(中藤保則,1984)。這樣的遊園地展開,興於日本大眾城市發展初期,提供都市娛樂空間。這股風潮在「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時期最為高漲,也是日本近代動物園典型,北海道知名的旭山動物園是代表之一,強調「休閒」與「娛樂」,讓大眾可以「#愉快地觀賞動物」。(若生謙二,2010)
.
▓ #動物與戰爭
.
台灣的動物園始於日治時代,如圓山動物園、新竹動物園等。除前述電鐵公司出資建立的動物園,所帶著的大眾娛樂功能,動物園的設置,也說明著日本強化民族國家與殖民治理的特質,透過動物展示、自然知識的掌握,展演與宣傳國家權力。新竹兒童遊園地裡的附設動物園,在戰爭時期,被遷移到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
.
新竹兒童遊園地一方面顯示了日治時代末期專業化、大型化樂園休閒機制的誕生,園區內以「#散步」、「#觀賞」、「#參與」的空間設計與裝置,形成了台灣民眾現代休閒生活的經驗與方式。但也還是可見到日治政府將公共休閒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官方制定的休閒娛樂和公共設施,成為執政者推行其教養和教化工作的工具(徐聖凱,2019)。而被遷移到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化身為提升戰爭道德(war moral)的代言人,以「大象」為例,大象同時被作為是「觀賞動物」與「戰場駝獸」,連結了後方與前線的戰爭心靈(鄭麗榕,2013)。
.
直至戰後才又重新開放,逐步成為後來的新竹動物園。因此我們可以在新竹動物園裡,看見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等歷史建築,其保有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空間軌跡。
.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
.
跟著動物園的發展觀點一路走來,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類「園區」對大眾集體休閒生活的形構。同樣地,在「新竹之森」的美感論述下,建築師邱文傑延續新竹城市願景,打造了一個設計感、美感十足的動物園空間。建築師強調,新竹動物園是一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中心的園區設計,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地參與到動物的生活中。
.
新竹動物園的空間設計十分有層次感,在視野上,創造了一個具體而微,又開闊流暢的空間,從大門進入開始,高起的平台俯視動物園整體,旋即進入的地底親近動物的生活,小河水岸不時出現在散步的路線上,樹木與丘陵所構成的層次感讓規模不大的園區有豐富的身體參與。各時代的舊有建築物有意識、有意義地被保存下來,例如日治時代的豪華大門、大象綾子的故事屋、開放給人類使用的大鳥籠,整體而言,對人類的美感而言,是很好的「公園裡的動物園」。
.
▓ #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
.
對於動物而言,棲息空間或許還是稍嫌狹小或規畫不妥,這方面我並非專家,可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106-hsinchu-zoo-opinion)。不過,在遊歷新竹動物園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動物與人的距離被拉近成一種參與關係,像是走進公園碰見動物,這與現代動物園科普式的知識展示不太一樣。究竟「#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哪一個更好呢?值得大家去動物園拜訪時感受一下、思考一下。
.
🗂 #參考文獻
.
1. 若生謙二(198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造園雑誌,46(1),1-12。
2. 若生謙二(2010)。動物園革命。岩波書店。
3. 中藤保則(1984)。遊園地の文化史。自由現代社。
4. 鄭麗榕(2013)。戰爭與動物: 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台灣史學報。
5.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當設計進入市政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現存原址「#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感受、觀察、探索、分析新竹動物園,從城市政策、動物園文化史、空間與建築變遷面向,來認真逛玩動物園。
.
▓ #新竹之森的政策論述
.
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政府開始提出他們的城市願景,以「#新竹之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論述,展開一系列圍繞著「水」與「森」的都市規劃,試著從啓蒙市府與市民美感的思維力,推動美感教育,讓新竹市邁向更雋永的城市,創造城市品牌。可以見到「美感」是「新竹之森」論述所強調的關鍵面向。而這個視覺性、感受性便實踐推展於各種的實際規劃上,新竹動物園當然也是。
.
▓ #日治時代的新竹兒童遊園地
.
重整了三年,新竹動物園於2019年底重新開園,因令人驚艷的美學設計,吸引大量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對照今昔園區規畫,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遊逛園區可以清楚體驗到時間流變下的空間更迭。
.
▓ #近代動物園的發生
.
要談動物園之前,要先稍微認識一下日本「遊園地」的發生。研究者若生謙二(1984)羅列了日本動物園的發展史:
.
1. 見世物園地時代(江戶時期中末)
2. 山下町博物館時代(明治6年頃~明15年)
3. 上野動物園開設與展開時代(明15年~明治42年頃)
4. 京都、大阪、名古屋動物園開設時代(明治30年代~大正末期)
5. 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初年~昭和17年頃)
6. 戰時體制時代(昭和18年~昭和22年)
7. 地方自治體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23年~昭和30年頃)
8. 昭和30年代以降的動物園
.
最初的動物園,起於江戶時代賞玩「見世物」的奇觀娛樂,有點像是台灣觀光區會出現的「搜奇博物館」,讓人觀看一些稀有的(動)物,例如「大阪孔雀茶屋」(中藤保則,1984)。這樣的遊園地展開,興於日本大眾城市發展初期,提供都市娛樂空間。這股風潮在「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時期最為高漲,也是日本近代動物園典型,北海道知名的旭山動物園是代表之一,強調「休閒」與「娛樂」,讓大眾可以「#愉快地觀賞動物」。(若生謙二,2010)
.
▓ #動物與戰爭
.
台灣的動物園始於日治時代,如圓山動物園、新竹動物園等。除前述電鐵公司出資建立的動物園,所帶著的大眾娛樂功能,動物園的設置,也說明著日本強化民族國家與殖民治理的特質,透過動物展示、自然知識的掌握,展演與宣傳國家權力。新竹兒童遊園地裡的附設動物園,在戰爭時期,被遷移到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
.
新竹兒童遊園地一方面顯示了日治時代末期專業化、大型化樂園休閒機制的誕生,園區內以「#散步」、「#觀賞」、「#參與」的空間設計與裝置,形成了台灣民眾現代休閒生活的經驗與方式。但也還是可見到日治政府將公共休閒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官方制定的休閒娛樂和公共設施,成為執政者推行其教養和教化工作的工具(徐聖凱,2019)。而被遷移到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化身為提升戰爭道德(war moral)的代言人,以「大象」為例,大象同時被作為是「觀賞動物」與「戰場駝獸」,連結了後方與前線的戰爭心靈(鄭麗榕,2013)。
.
直至戰後才又重新開放,逐步成為後來的新竹動物園。因此我們可以在新竹動物園裡,看見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石燈籠、狛犬等歷史建築,其保有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空間軌跡。
.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
.
跟著動物園的發展觀點一路走來,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類「園區」對大眾集體休閒生活的形構。同樣地,在「新竹之森」的美感論述下,建築師邱文傑延續新竹城市願景,打造了一個設計感、美感十足的動物園空間。建築師強調,新竹動物園是一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中心的園區設計,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地參與到動物的生活中。
.
新竹動物園的空間設計十分有層次感,在視野上,創造了一個具體而微,又開闊流暢的空間,從大門進入開始,高起的平台俯視動物園整體,旋即進入的地底親近動物的生活,小河水岸不時出現在散步的路線上,樹木與丘陵所構成的層次感讓規模不大的園區有豐富的身體參與。各時代的舊有建築物有意識、有意義地被保存下來,例如日治時代的豪華大門、戰後的大象綾子的故事屋、開放給人類使用的大鳥籠,整體而言,對人類的美感而言,是很好的「公園裡的動物園」。
.
▓ #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
.
對於動物而言,棲息空間或許還是稍嫌狹小或規畫不妥,這方面我並非專家,可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106-hsinchu-zoo-opinion)。不過,在遊歷新竹動物園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動物與人的距離被拉近成一種參與關係,像是走進公園碰見動物,這與現代動物園科普式的知識展示不太一樣。究竟「#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哪一個更好呢?值得大家去動物園拜訪時感受一下、思考一下。
.
🗂 #參考文獻
.
1. 若生謙二(198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造園雑誌,46(1),1-12。
2. 若生謙二(2010)。動物園革命。岩波書店。
3. 中藤保則(1984)。遊園地の文化史。自由現代社。
4. 鄭麗榕(2013)。戰爭與動物: 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台灣史學報。
5.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當設計進入市政 在 設計進入市政這件事在最近這兩年所見多有,一些比較年輕的公部門 ... 的推薦與評價
設計進入市政 這件事在最近這兩年所見多有,一些比較年輕的公部門負責人會在行政權力的範圍內,盡量邀請臺灣設計師與公部門合作,最近在臉書上曝光,由年輕設計師張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