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唱出詩歌的靈魂曲—瘂弦「如歌的行板」 顏艾琳
用一條闇瘂的弦,竟彈唱了一生與詩歌的和音。他的聲音與詩作,透過了編輯工作、書案上的閱讀與書寫,成就了自己和許許多多人的文學生命。
他是王慶麟,1932年出生於河南南陽,父親是當地流動圖書館的管理員,跟隨父親於鄉村之間傳遞書香,也結下與文學唱和的緣契。青年遭逢大時代的動亂,隨軍來台、被編派落腳於台南成功大學,在一個日洋風格交容的建築通風口,覓得一個容身靜處的旯旮,懷抱二胡拉著愁緒的琴弦、或讀著從故鄉帶出來的何其芳詩集《預言》、或寫下一行行的詩句,那時,他成了「瘂弦」。
連著看「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二,《洛夫—無岸之河》和《瘂弦—如歌的行板》,這兩位在2005跟2006年經我策畫出版過「文學留聲」系列《因為風的緣故》、《弦外之音》的詩人,我可能是少數深度了解洛夫跟瘂弦生平的中生代編輯之一。瘂公的《如歌的行板》由拍過《余光中--逍遙遊》的陳懷恩執導,運鏡從溫哥華一家理髮店開始,帶著爬梳瘂弦一生豐富的故事意味,間或穿插於全片的轉折之處,可看出陳導透過劇場後設的跳接,帶出瘂弦在軍人、詩人、編輯、凡人的多向鏡面,繼而紀錄報導、資料結合意象畫面串綴成片。
張曉風在《弦外之音》寫:「我還是比較相信聲音。」因為個人的涵養、性情、當下的情緒,其實都躲在聲音裡。當我在闃黑的影院觀片,有時根本不需看螢幕,而是從杜比7.1環繞音效,感覺自己置身於瘂公那一刻的心情。我從小對聲音的敏感,無時不感應著瘂公的歡欣、悸動、愁苦之中。更有那麼幾個剎那,螢幕的聲音、跟記憶中熟悉的瘂公的詩朗〈我的靈魂〉,「啊啊,君不見秋天的樹葉紛紛落下╱我雖浪子,也該找找我的家…」然後便見大螢幕上,瘂弦在溫哥華公園裡正經地看一女子走過、在左營與張默指點點漢聲電台個角落地追索「創世紀」緣起、在台北與詩友們的相聚、與老同事陳義芝的漫談報社編輯往事、在成功大學憶起的戰亂砲聲、師旅小兵的噩夜哭嘯、與阮義忠談及「幼獅文藝」時期的編輯企劃…一首詩,道盡詩人的漂泊。
家鄉河南。台南、左營、台北、愛荷華、溫哥華,瘂弦以詩脫身離魂,早早遍遊這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卻又因為編輯跟詩人的身分,在現實中逐一相逢。是否靈性高的詩人,都會寫出預言著自己跟世界的關係嗎?
當我們跟著電影看,看的是詩人這兩年內的回溯既往、想的是瘂弦何以不再寫詩、感觸的是自己能否承擔世事給的考驗,做什麼事都能不拒亦無懼,將自己經營成一首詩、一幅畫、或一部小說?
瘂弦在身教上的影響也該被提起。不是家中對女兒小米(詩人鹿苹)、小豆的家教,而是在救國團《幼獅文藝》時期、聯合文學創辦階段的文藝營。電影中應該借調1960至1990年代,穿插救國團文藝營跟聯合報系的舊照,那是瘂公另以三十多年的編輯人身分,介入活動企劃跟執行,種下台灣許多作家萌芽的區塊。我高職時被學校派去參加救國團「北區七縣市」文藝營,夜宿永和的國防管理學院、聽向明、無名氏、梅新等前輩的上課;高二升高三那年,聯合文學創辦兼有第一次在新竹清華大學舉辦的文學營,我亦成為當屆最年輕的學員,有幸聽到蔣勳、瘂弦、周夢蝶等大家的演講。那時的瘂公風華正盛,邀約知名作家為年輕學生們講課。而我這一代在讀過1930世代作家的作品後,能於他們壯年時相遇文學營課堂上,無疑是台灣文學傳承的聖殿,而祭司一職當屬瘂弦。有人說他是詩壇祭酒,我卻認為他還是文壇巫覡那火種的術士、靈媒的傳人。可惜電影片長有限,王慶麟也好、瘂弦也好,都沒法子在兩小時半的時間裡說完。
是呀,「瘂弦」唱出一曲「如歌的行板」已是華文文學史跟傳媒界的傳奇,我們正讀著、聽著未來千年「民國大詩人」的現代進行曲。
2014.10.20 幼獅文藝11月刊
他唱出詩歌的靈魂曲—瘂弦「如歌的行板」 顏艾琳
用一條闇瘂的弦,竟彈唱了一生與詩歌的和音。他的聲音與詩作,透過了編輯工作、書案上的閱讀與書寫,成就了自己和許許多多人的文學生命。
他是王慶麟,1932年出生於河南南陽,父親是當地流動圖書館的管理員,跟隨父親於鄉村之間傳遞書香,也結下與文學唱和的緣契。青年遭逢大時代的動亂,隨軍來台、被編派落腳於台南成功大學,在一個日洋風格交容的建築通風口,覓得一個容身靜處的旯旮,懷抱二胡拉著愁緒的琴弦、或讀著從故鄉帶出來的何其芳詩集《預言》、或寫下一行行的詩句,那時,他成了「瘂弦」。
連著看「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二,《洛夫—無岸之河》和《瘂弦—如歌的行板》,這兩位在2005跟2006年經我策畫出版過「文學留聲」系列《因為風的緣故》、《弦外之音》的詩人,我可能是少數深度了解洛夫跟瘂弦生平的中生代編輯之一。瘂公的《如歌的行板》由拍過《余光中--逍遙遊》的陳懷恩執導,運鏡從溫哥華一家理髮店開始,帶著爬梳瘂弦一生豐富的故事意味,間或穿插於全片的轉折之處,可看出陳導透過劇場後設的跳接,帶出瘂弦在軍人、詩人、編輯、凡人的多向鏡面,繼而紀錄報導、資料結合意象畫面串綴成片。
張曉風在《弦外之音》寫:「我還是比較相信聲音。」因為個人的涵養、性情、當下的情緒,其實都躲在聲音裡。當我在闃黑的影院觀片,有時根本不需看螢幕,而是從杜比7.1環繞音效,感覺自己置身於瘂公那一刻的心情。我從小對聲音的敏感,無時不感應著瘂公的歡欣、悸動、愁苦之中。更有那麼幾個剎那,螢幕的聲音、跟記憶中熟悉的瘂公的詩朗〈我的靈魂〉,「啊啊,君不見秋天的樹葉紛紛落下╱我雖浪子,也該找找我的家…」然後便見大螢幕上,瘂弦在溫哥華公園裡正經地看一女子走過、在左營與張默指點點漢聲電台個角落地追索「創世紀」緣起、在台北與詩友們的相聚、與老同事陳義芝的漫談報社編輯往事、在成功大學憶起的戰亂砲聲、師旅小兵的噩夜哭嘯、與阮義忠談及「幼獅文藝」時期的編輯企劃…一首詩,道盡詩人的漂泊。
家鄉河南。台南、左營、台北、愛荷華、溫哥華,瘂弦以詩脫身離魂,早早遍遊這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卻又因為編輯跟詩人的身分,在現實中逐一相逢。是否靈性高的詩人,都會寫出預言著自己跟世界的關係嗎?
當我們跟著電影看,看的是詩人這兩年內的回溯既往、想的是瘂弦何以不再寫詩、感觸的是自己能否承擔世事給的考驗,做什麼事都能不拒亦無懼,將自己經營成一首詩、一幅畫、或一部小說?
瘂弦在身教上的影響也該被提起。不是家中對女兒小米(詩人鹿苹)、小豆的家教,而是在救國團《幼獅文藝》時期、聯合文學創辦階段的文藝營。電影中應該借調1960至1990年代,穿插救國團文藝營跟聯合報系的舊照,那是瘂公另以三十多年的編輯人身分,介入活動企劃跟執行,種下台灣許多作家萌芽的區塊。我高職時被學校派去參加救國團「北區七縣市」文藝營,夜宿永和的國防管理學院、聽向明、無名氏、梅新等前輩的上課;高二升高三那年,聯合文學創辦兼有第一次在新竹清華大學舉辦的文學營,我亦成為當屆最年輕的學員,有幸聽到蔣勳、瘂弦、周夢蝶等大家的演講。那時的瘂公風華正盛,邀約知名作家為年輕學生們講課。而我這一代在讀過1930世代作家的作品後,能於他們壯年時相遇文學營課堂上,無疑是台灣文學傳承的聖殿,而祭司一職當屬瘂弦。有人說他是詩壇祭酒,我卻認為他還是文壇巫覡那火種的術士、靈媒的傳人。可惜電影片長有限,王慶麟也好、瘂弦也好,都沒法子在兩小時半的時間裡說完。
是呀,「瘂弦」唱出一曲「如歌的行板」已是華文文學史跟傳媒界的傳奇,我們正讀著、聽著未來千年「民國大詩人」的現代進行曲。
2014.10.20 幼獅文藝11月刊
他唱出詩歌的靈魂曲—瘂弦「如歌的行板」 顏艾琳
用一條闇瘂的弦,竟彈唱了一生與詩歌的和音。他的聲音與詩作,透過了編輯工作、書案上的閱讀與書寫,成就了自己和許許多多人的文學生命。
他是王慶麟,1932年出生於河南南陽,父親是當地流動圖書館的管理員,跟隨父親於鄉村之間傳遞書香,也結下與文學唱和的緣契。青年遭逢大時代的動亂,隨軍來台、被編派落腳於台南成功大學,在一個日洋風格交容的建築通風口,覓得一個容身靜處的旯旮,懷抱二胡拉著愁緒的琴弦、或讀著從故鄉帶出來的何其芳詩集《預言》、或寫下一行行的詩句,那時,他成了「瘂弦」。
連著看「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二,《洛夫—無岸之河》和《瘂弦—如歌的行板》,這兩位在2005跟2006年經我策畫出版過「文學留聲」系列《因為風的緣故》、《弦外之音》的詩人,我可能是少數深度了解洛夫跟瘂弦生平的中生代編輯之一。瘂公的《如歌的行板》由拍過《余光中--逍遙遊》的陳懷恩執導,運鏡從溫哥華一家理髮店開始,帶著爬梳瘂弦一生豐富的故事意味,間或穿插於全片的轉折之處,可看出陳導透過劇場後設的跳接,帶出瘂弦在軍人、詩人、編輯、凡人的多向鏡面,繼而紀錄報導、資料結合意象畫面串綴成片。
張曉風在《弦外之音》寫:「我還是比較相信聲音。」因為個人的涵養、性情、當下的情緒,其實都躲在聲音裡。當我在闃黑的影院觀片,有時根本不需看螢幕,而是從杜比7.1環繞音效,感覺自己置身於瘂公那一刻的心情。我從小對聲音的敏感,無時不感應著瘂公的歡欣、悸動、愁苦之中。更有那麼幾個剎那,螢幕的聲音、跟記憶中熟悉的瘂公的詩朗〈我的靈魂〉,「啊啊,君不見秋天的樹葉紛紛落下╱我雖浪子,也該找找我的家…」然後便見大螢幕上,瘂弦在溫哥華公園裡正經地看一女子走過、在左營與張默指點點漢聲電台個角落地追索「創世紀」緣起、在台北與詩友們的相聚、與老同事陳義芝的漫談報社編輯往事、在成功大學憶起的戰亂砲聲、師旅小兵的噩夜哭嘯、與阮義忠談及「幼獅文藝」時期的編輯企劃…一首詩,道盡詩人的漂泊。
家鄉河南。台南、左營、台北、愛荷華、溫哥華,瘂弦以詩脫身離魂,早早遍遊這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卻又因為編輯跟詩人的身分,在現實中逐一相逢。是否靈性高的詩人,都會寫出預言著自己跟世界的關係嗎?
當我們跟著電影看,看的是詩人這兩年內的回溯既往、想的是瘂弦何以不再寫詩、感觸的是自己能否承擔世事給的考驗,做什麼事都能不拒亦無懼,將自己經營成一首詩、一幅畫、或一部小說?
瘂弦在身教上的影響也該被提起。不是家中對女兒小米(詩人鹿苹)、小豆的家教,而是在救國團《幼獅文藝》時期、聯合文學創辦階段的文藝營。電影中應該借調1960至1990年代,穿插救國團文藝營跟聯合報系的舊照,那是瘂公另以三十多年的編輯人身分,介入活動企劃跟執行,種下台灣許多作家萌芽的區塊。我高職時被學校派去參加救國團「北區七縣市」文藝營,夜宿永和的國防管理學院、聽向明、無名氏、梅新等前輩的上課;高二升高三那年,聯合文學創辦兼有第一次在新竹清華大學舉辦的文學營,我亦成為當屆最年輕的學員,有幸聽到蔣勳、瘂弦、周夢蝶等大家的演講。那時的瘂公風華正盛,邀約知名作家為年輕學生們講課。而我這一代在讀過1930世代作家的作品後,能於他們壯年時相遇文學營課堂上,無疑是台灣文學傳承的聖殿,而祭司一職當屬瘂弦。有人說他是詩壇祭酒,我卻認為他還是文壇巫覡那火種的術士、靈媒的傳人。可惜電影片長有限,王慶麟也好、瘂弦也好,都沒法子在兩小時半的時間裡說完。
是呀,「瘂弦」唱出一曲「如歌的行板」已是華文文學史跟傳媒界的傳奇,我們正讀著、聽著未來千年「民國大詩人」的現代進行曲。
2014.10.20 幼獅文藝11月刊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