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月巴睇2000(118)
【看《天能》前,回看Nolan(上)】
問你,香港過去二十年有哪位導演成功崛起?考起。但好多香港人都會識Christopher Nolan,就算噏唔出個名,至少,總會睇過他一兩齣戲。
1.過去一星期香港發生了甚麼事?A.你一直以為存在的三權分立原來是三權分工;B.一群唯美黑白相女權分子沒有就大肚婆跌倒一事企出來,又或發起另一個Challenge;C.愛家DJ與白滑KOL偷情。一件荒謬一件偽善再加多件關我鬼事,不如疊埋心水,靜待《TENET天能》。
2.回到2000年,《凶心人》(Memento)上映。忘記是甚麼原因,沒有入場。
3.真正第一齣看的Nolan作品是2002年《白夜追兇》(Insomnia)——買飛時根本不知導演是誰,對於Nolan這名字,當時的我完全沒有認知。
4.後來才明白這算是Nolan的考牌作。不少導演,憑一齣低成本獨立製作成名了,終於有機會拍成本較高的電影了,就往往衰咗了。原因可能是導演能力,可能是題材局限了導演,更大可能是,電影公司的掣肘。
5.像Nolan,用倒敘 + 順敘的說故事方式拍《凶心人》,成功了,獲主流電影公司留意了,但老闆會容許你再玩大眾未必接受或明白的說故事手法?他們為Nolan安排的電影,甚至不是原創故事,而是翻拍自一齣挪威片。一切都存在先天局限,Nolan總算完成了一齣不俗的懸疑片,氣氛取勝,但你問我當日散場後很深刻嗎?又不算。
6.後來買飛入場看《蝙蝠俠—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同樣地,不知道原來是《凶心人》和《白夜追兇》個導演拍——我仍然未有記住Nolan這名字,入場,純粹因為我是Batman迷。之前四齣蝙蝠俠我都鍾意,鍾意Tim Burton的黑色,也鍾意Joel T. Schumacher的五顏六色,兩位導演處理下的蝙蝠俠都給我一種強烈感覺:我正在看一個漫畫英雄故事,故事發生在虛假的世界;《俠影之謎》裡的Bruce Wayne,卻是真實的,當過去每逢交代他老竇老母慘死都只是行禮如儀,《俠影之謎》倒是將這件人人都知的舊事,真正作為了Bruce日後成為蝙蝠俠的理據,而當過去的蝙蝠俠都是徹底的英雄,Nolan版本的,一直心存恐懼——尤其當上一Round戲院重開再次入場觀看,可能結合了香港過去一年的事,更能感受到Bruce置身葛咸城的感受,看著自己的成長地在淪落,他不忍,終於將個人仇恨,轉化成保護一個城市的責任。
7.那種感受甚至比起看《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更深。如果細心看,你會發現《黑夜之神》後半劇情其實有點為扭而扭(Gordon局長扮死是為了生擒小丑,小丑被生擒原來是小丑一早Plan好),卻因為那些場面的震撼、Heath Ledger的小丑,以及那個怎樣令一個正義代言人墮落的題旨,實在太好看,好看到令你忘卻了那種為扭而扭。但因為《黑夜之神》,我終於記住了Nolan這名字。
8.完成在兩齣《蝙蝠俠》之間的《死亡魔法》(The Prestige),反而沒有這種為扭而扭(或許基於原著),最後那個Twist,實在癲,癲在突顯了貫徹了Borden這角色對魔術的執著,竟然可以極致到這麼一個程度。
9.Nolan當日拍《凶心人》也誓要展示一種形式上的極致。故事本身,其實好普通下,或者可以拍得好睇,但一定不及用倒敘方式去拍那麼奇詭——當早一個世代的Quentin Tarantino打亂了故事次序,Nolan直頭將故事時間逆轉。
10.《凶心人》不是Nolan首作。1998年,《Following》,全片黑白拍攝,因為冇錢;演員都是他拍膊頭找來的朋友,同樣因為冇錢——就在冇錢的情況下,用周六日的時間(周一至五朋友要返工),用打亂了故事次序的方式,用對電影的熱情,拍了一個潦倒作家的懸疑故事。沒有這故事,不會有日後其他故事。
(原文刊於am730)
#浪漫月巴睇2000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