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合作緣由
讓我們將時間倒回到1927年,剛過不惑之年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正思索一件事。
自清末以來,落後的中國就一直向西方列強學習軍事好提升實力,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革命軍也不例外。事實上,當國民黨在孫文提倡「聯俄容共」後,就跟蘇聯建立密切的軍事合作。
當時蘇聯除了輸送軍火,還派遣軍事人員協助訓練。像時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李宗仁的回憶中,就提到由他領導的廣西軍政府選擇投入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就撥贈了一批蘇聯製的莫辛那甘步槍裝備給廣西部隊。而李宗仁跟化名為「加倫將軍」的蘇聯軍事顧問─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有著不錯的交情,兩人還曾以白蘭地為賭注,來打賭軍事行動的發展。另外,作為蔣介石嫡系力量的國民革命軍第1軍,其成員是由蘇聯協辦的黃埔軍校畢業生組成,可見蘇聯軍事隊當時國軍的影響力極深。
而蘇聯的軍事協助效果也非常顯著,1926年,國民革命軍自廣州誓師北伐,1年後,國軍就攻佔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席捲全國之勢已是有目共睹。
但這一切都已經是過去式了。
1927年,蔣介石宣布清黨,利用武力排除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勢力,這個舉動也讓國民黨與蘇聯的軍事合作宣告斷絕。
「沒了蘇聯,現在該和哪一個國家合作發展軍事呢?」蔣介石開始列出各種可能性。
日本?
由於距離近,加上明治維新的西化改革成效卓著,日本一直是清末中國學習軍事的主要流派之一,就連蔣介石自己都是日本軍校出身。但當時日本是國民政府的對手─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合作對象,加上對中國的不懷好意,那是絕無合作之道理。
英國?美國?
雖然中國在一戰時,和這兩個昔日跟現今的世界第一強國屬同一陣線,但在戰後,英美兩國卻對當時陷入軍閥內戰的中國發起軍事禁運的制裁,美國更是瀰漫一股置身事外的孤立主義,自然不可能和國民政府進行軍事合作。
法國?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老牌西方列強,竟跟國民政府表達過建立軍事合作的意願(甚至後來還說過中國政府可以不用付薪資給來華的法國將領,可謂半買半送),但蔣介石卻拒絕了。要說原因……「法國人在普法戰爭後,基本就沒打過什麼漂亮仗,這國家的軍事水平實在不靠譜呀。」
(在這裡,老ㄕ順便幫法國軍事「略微」平反。其實法國的軍事能力非常強悍,單以坦克製造為例,二戰初期,當時德國坦克對法國B1坦克的厚重裝甲完全束手無策。作為德國坦克部隊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古德里安,就曾說過:「我看到德軍坦克主炮打在法軍坦克上,炮彈直接被對方裝甲彈開。」所以法國的軍事還是挺強悍的。
不過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國民政府沒選擇和法國進行軍事合作,倒也非常正確。因為二戰的法國在物資及軍備都擁有優勢的狀況下,卻被德國只用40多天的時間完敗。這個比普法戰爭還難看的戰績,也使法國人至今仍飽受調侃。)
「看來能合作的對象,就只有它了。」
蔣介石心中的最佳選擇,最後定睛在曾經是一戰中屬於敵對陣營的中歐強權─德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870年才完成建國大業的德國,雖然是個新興國家,但在清末洋化運動中的重要性絲毫不弱於英法等老牌列強。
例如:號稱清末第一強軍的「北洋六鎮」,就是清朝聘用德國教官,並購買西洋軍火裝備的現代化部隊。而曾經排名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其主力艦「定遠」、「鎮遠」是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打造。
所以中德兩國的軍事合作早有淵源,而德國軍事實力的強悍更是舉世聞名。
早在建國以先,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以劣勢的國力及兵力,迅速扣倒奧地利、法蘭西兩大歐陸強權;到了一戰更是幾乎以一國之力強抗英法俄三大國,而且在美國參戰前,德國於東線戰場完勝俄國,西線戰場則佔領法國頗多的土地並保有主動權。
這也難怪德國即便是一戰的戰敗國,卻仍獲得蔣介石青睞。
問題是……德國人願不願意和當時的國民政府合作呢?
說來時機巧合,身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當時也對中國情投意合。
在外交上,德國需要有盟友,一方面改善身為戰敗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則是突破被英法兩國壓制下的外交困境。
在經濟上,德國因大戰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戰敗後又身負2000億馬克的賠款,這讓德國經濟陷入蕭條。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企業,都迫切需要外銷收入重振經濟。
更實際的一點,就是失業的德國軍事人員需要找到頭路。因為在凡爾賽條約中,德國被規定只能保留10萬陸軍,極少數的海軍(分別是6艘過時的戰艦、6艘輕巡洋艦、12艘噸位數不足1000的驅逐艦、12艘魚雷艦),還有3個軍官學校;其他像:裝甲部隊、潛艦部隊、空軍部隊、化學部隊,一律廢除。一時之間,許多身懷絕技的德國軍人身陷窮困落魄的窘境(這其中就包含後來成為納粹德國元首的希特勒大大),成為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
如果能跟其他國家進行軍事合作,不但能讓失業軍人盡展所長,還可以避免他們待在國內,成為治安上的未爆彈(像是咱們的阿希,就跑去參加了納粹黨後,竟然還發動了一場啤酒館政變試圖顛覆當時的德國威瑪政府)。
這邊廂,國民政府想要提升軍事科技,那邊廂,德國政府需要中國的市場以及原物料。
於是乎,蔣介石透過留學過德國的政治委員─朱家驊,先接觸德國民間的名望人士,之後向德國軍政界透漏蔣介石希望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的意願,並且開出一份理想人選的名單。
德國政府則開始研究中德合作的可行性,而當他們打開蔣介石的名單後,只見印入眼簾的第一人是: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成為老蔣心中的顧問第一人選,馬肯森是何許人也?
此人在一戰中多次擔任東線戰場的軍團指揮,首先在1914年開戰之初連挫俄軍因此被封為德國陸軍元帥,後在1915年領軍橫掃巴爾幹戰場,攻佔了塞爾維亞以及羅馬尼亞。其用兵風格,就是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在遼闊的戰場中突破敵方防線,日後被封為中共開國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甚至尊他為心中世界名將的第一人。
然後德國政府表示:「否決!」
德國政府接著看名單第二人,名字是: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他們不假思索地表示:「再次否決!」
如果說馬肯森是德國一戰中的東線戰場英雄,那魯登道夫則是德國戰爭後期的靈魂人物。
在一戰初期,魯登道夫以參謀長的身分協助上司興登堡在坦能堡重創俄軍,使德國在東線戰場由守轉攻;一戰中期,魯登道夫進入德國的參謀總部,開始制定許多重要戰略方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無限制潛艇戰」(也就是用潛艦擊毀所有通往敵方英國的船隻,這個戰略雖然後來成為美國參與一戰對抗德國的原因之一,但短期內,曾把英國逼到物資短缺的恐慌中,可見這個戰略的巨大殺傷力......無論是對敵我都是如此);到了戰爭後期,魯登道夫直接架空德國皇帝讓軍方成為實際執政單位,然後他先把列寧送回俄羅斯,引發俄羅斯的共產黨革命,使其退出一戰,從而讓德軍在東線中獲勝,後來又主持對西線戰場的大規模攻勢,曾一度讓德軍推進到法國首都巴黎的近郊。由這些經歷可以看到魯登道夫,是個能量巨大,並在戰略上極度大膽進取的有能人物。
那為何德國政府毫無懸念的拒絕讓上述兩人成為蔣介石的德國顧問?
絕不是因為德國人要把好人才留給自己用(馬肯森跟魯登道夫當時都已經從軍隊退役,而從魯登道夫後來還跟希特勒一起聯合搞政變,就知道他在德國政壇不受待見),而是因為在一戰落敗的德國,在簽署的凡爾賽條約被規定:「德國國民不得到外國政府或其部隊擔任軍事顧問,且德國政府有義務阻止有此意願的德國國民。」
所以德國政府很遵守這條規定,以至於他們阻擋國民前往國外從事軍事相關活動?答案是:倒也沒有。
其實德國政府蠻鼓勵退役軍人往國外發展。原因除了先前所提:可以解決凡爾賽條約限制下的軍人失業問題。另一方面,這些出國發展的軍人若是回到德國,說不定還能把在國外發展的經驗帶回到國內,促進本國軍隊發展。
像德國一戰中的王牌飛行員─烏德特,就在戰後跑去美國從事特技飛行表演。如果各位覺得烏德特只是跑去雜耍,所以跟軍事活動沒發生關係,那可就想簡單了;因為後來烏德特藉由這些飛行經驗,大力推動德國裝備俯衝轟炸機,也就是德國在二戰中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斯圖卡轟炸機,成為德國日後閃擊戰的關鍵。
但魯登道夫和馬肯森卻有個問題導致無法出國,那就是:知名度太高,怕惹出爭議呀!
雖然各國為了讓德國保持穩定,對於德國中低階的退役軍人出國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畢竟條約白紙黑字寫在那,要是德國動作搞得太誇張,各國還是會跑來質問,尤其是魯登道夫這個基本把所有國家都打了個遍的猛人,那更是嚴加看管的對象。
接連打槍蔣介石的人選後,德國政府後來想到變通的方法:「乾脆讓魯登道夫推薦,一個可靠但知名度不高的人選去跟南京國民政府合作吧。」
而魯登道夫考慮一番後,則說:「讓馬克思‧鮑爾去中國活動吧。」
圖片為:
第一張─奧古斯特·馮·馬肯森,蔣介石預設德國顧問的首選
第二張─埃里希·魯登道夫,蔣介石第一批提出的顧問團人選之一
第三張─魯登道夫與希特勒合照
這兩人有一段時間密切合作,甚至一起策畫了啤酒館政變企圖奪取德國政權,但該政變很快被鎮壓,魯登道夫甩鍋給希特勒,自己完全沒被判刑,希特勒則為該事件背鍋吃了幾個月的牢飯,但也在蹲苦窯時,阿希完成他的著作─《我的奮鬥》
「白紙革命蘇聯」的推薦目錄:
- 關於白紙革命蘇聯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白紙革命蘇聯 在 基隆好議員 鄭文婷律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白紙革命蘇聯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白紙革命蘇聯 在 [新聞] 烏魯木齊一把火點燃「白紙革命」! 6大Q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白紙革命蘇聯 在 政經最前線第317集為何白紙成為中國抗議標籤? 30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白紙革命蘇聯 在 「白紙革命」的來龍去脈- 時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白紙革命蘇聯 在 組圖:中國爆發「白紙革命」 各地抗爭快速延燒 - Mobile01 的評價
白紙革命蘇聯 在 基隆好議員 鄭文婷律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婷的讀書筆記:捷克議長在立院演講的意義
捷克參院議長韋德齊在立院演講中指出,捷克與台灣兩國對於民主自由懷有共同信念,認為世界各地的議員,除了通過法律外,更應捍衛民主原則,捍衛民主原則就等於捍衛社會的自由民主精神。
文婷最感動的是,韋德齊最後以「我是台灣人」作為整場演講的結論,並獲得全場聆聽者起立鼓掌致敬長達一分鐘。這句話,讓台灣人知道,世界許多民主國家在背後支持我們,台灣其實不孤獨!
文婷分享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張宇韶的評論,裡面對於國際關係與外交史有深刻的描述,而且說明了「我是台灣人」背後的典故及寓意。
———————————————————-
//自由民主燈塔的傳承?捷克議長韋德齊訪台的政治意義(張宇韶)
9月1日,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以「民主國家團結一致,致力捍衛共同價值」為題,在立法院進行演講。值得關注的是,這是第五位以現職身分在立院演講的外國議長,上一次是早在1974年的薩爾瓦多議長羅德力格茲;以元首層級來說,則是2010年的吉里巴斯總統湯安諾。
就政治意義而言,韋德齊訪台可謂是台灣近期在外交上有所突破的重要象徵。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捷克訪問團不畏中國一路打壓自願成行。
韋德齊在演講中指出,捷克與台灣兩國對於民主自由懷有共同信念,認為世界各地的議員,除了通過法律外,更應捍衛民主原則,捍衛民主原則就等於捍衛社會的自由民主精神。
他強調,實質民主制度在自由民主世界內,「人和人的生活必需具有最高價值」。這種從民主政治昇華到應然哲學層次的演講內容,或許也讓國內某些刻意高居廉價物質主義或去價值的政客感到汗顏。
#我是台灣人的典故
最為關鍵的是,韋德齊最後以「我是台灣人」作為整場演講的結論,並獲得全場聆聽者起立鼓掌致敬長達一分鐘。深入探究,這是援引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訪問柏林時的重要詞句。當時,甘迺迪之所以強調「我是柏林人」,是為了明確反對共產主義和壓迫政權,並支持西柏林人民,表示自由是不可分割的。
韋德齊的引述有其深厚的外交與歷史的脈絡。柏林自從冷戰第一場危機開始,就成為西方世界中「鐵幕裡的燈塔」象徵。1948年,蘇聯遲遲不願讓德國各佔領區合併,並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為了逼迫美國在這些議題讓步,遂透過交通封鎖的方式製造兩陣營的潛在危機。
杜魯門為了強化西方盟國對於馬歇爾計畫的信心,不讓莫斯科對美國政策產生誤判解讀,因此藉由大規模空中運補的方式馳援柏林,舒緩軍民所需的戰備與生活物資。
在美國的決心下,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佔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過程中,西德政府的憲政體制與基本架構也同時完成,最後蘇聯知難而退撤銷了對柏林的封鎖,然而,此一危機也奠定了柏林「鐵幕孤島」的政治圖騰。
1961年東德政府無預警建造柏林圍牆。在東德聲稱「防止法西斯防衛牆」的防禦結構中,目的在於阻止東德居民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因為柏林圍牆將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地包圍封鎖在東德範圍之內,所以也被稱為「自由世界的櫥窗」。柏林圍牆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更是分割東西歐的鐵幕象徵。
甘迺迪1963年造訪西柏林時發表「我是柏林人」的演講,就是希望在世界輿論前告訴深陷鐵幕的所有人,在西方民主世界的政治、軍事、經濟奧援下,你們絕對不孤獨;只要以民主政治作為普世價值對抗共黨極權政體,柏林圍牆與鐵幕崩塌毀壞的那一天必然會到來。
歷史後來的發展驗證了甘迺迪的預言,在1989年蘇東巨變中迎來了東歐國家的自由民主,而被埋葬在灰燼中的就是一手豎立圍牆的劊子手。
#從捷克到台灣的民主燈塔
對於韋德齊而言,這一切自然點滴在心頭。
他的祖國曾經在1938年淪亡於納粹德國,只因為西方民主國家對於極權政體採取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會議宣稱「爭取英國這一代和平的白紙」,一年後隨著德國入侵波蘭爆發二戰淪為廢紙一張。
二戰結束後,鐵幕雖然降臨,卻擋不住東歐人民爭取自由民主的決心,1956年爆發了波蘭匈牙利人民的大規模示威運動,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點燃民主化的聖火,雖然蘇聯聯合其他華沙公約國家進行殘酷鎮壓,但是在1989年天鵝絨革命的浪潮中,捷克與中歐其他國家一起掙脫鐵幕枷鎖的桎梏,成為民主轉型的典範。
當前台灣處於中共銳實力攻勢的最前線,儼然取代柏林成為「新民主燈塔」的新表徵。一起走過冷戰威脅與極權統治恐怖的陰霾,韋德齊的演講想告訴台灣人,一如甘迺迪在西柏林演講的語境,在全球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下,在共同對抗COVID-19的戰役裡,在身處中共文攻武嚇的恫嚇下,在未來全球生產分工鏈重組的過程中,勇敢的台灣人,你們絕對不孤獨。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561/4828534
白紙革命蘇聯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世道人生:失語狀態 - 李怡
國安法即時產生了寒蟬效應,民主派初選論壇沒有人鮮明表示反對國安法,黃店紛紛改換標誌,包括社交媒體在內的輿論趨於謹慎。非常清晰地顯示:人民權利最大化的社會立法是讓人民安心,國家權力最大化的社會立法是讓人們恐懼;香港的日曆在2020年6月30日撕下,到下一頁,就是2047年7月1日。
專權政治的特點,是上頭有旨意,下面就加碼執行。7.1以來,許多讓老香港人感到吃驚的事相繼發生了。
政府說「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是港獨口號,網上即傳「驗眼時間」:好幾張驗眼的圖,上面有許多黑色白色的波波,問可以看到甚麼?有心人自然可以看出其中的字樣。
《願榮光歸香港》被指「散播港獨思想」,網上立刻出現了數字歌,同樣的旋律,歌詞改為:05 432 680/04 640 0242/09 820 25374……。下一步,也許連旋律都要禁。
7.1的人群裏,有個少女舉起一疊白紙,警察的電筒強光不時掃過她的臉,她不閃躲。記者問她這白紙有甚麼用?她說,今天是國安法第一天,她不知道要舉甚麼才不會犯法。然後突然想起,以前看過的蘇聯冷笑話:紅場上,有個人在派傳單,軍官到場把人逮捕,卻發現傳單都只是白紙。軍官想了想,對那個人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想寫甚麼?少女說:「我突然想看看,看起來荒謬的笑話,是不是已經成真了。」日子過得很快,想想半個月前都似乎是另一個香港,所以白紙是罪不會很久了。
教育局發出最新指引:幼稚園要認識國安法。有網民說:明天更新:「胎教要有國安法」。
正如阿Q有癩痢頭,他忌諱人家說「『癩』,以及一切近於『賴』的音,後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後來,連『燈』『燭』都諱了。」現在大陸網頁的敏感詞越來越多,多到連一句正常的話都要用一些不相干的同音字。阿Q心態到了掌權者那裏,效應就無限伸延。
林日曦在Talk show開場時說,兩個小時的節目現在一分鐘就講完,因為許多話題變得敏感了。
人類有別於禽獸者,是因為人類有思想。為甚麼有思想?是因為有語言。資深傳媒人張潔平在社交媒體說:「這些天,單單是關於『有幾恐怖』的猜想,就已經讓許多話到嘴邊的聲音,被咽了下去。等法條公開後,『原來比我想像的最差情形還要恐怖』的普遍觀感,讓此前猶豫的恐懼落了地,那些咽下去的話,再也不打算講出來了。政治的陷落,是從語言的陷落開始的。當你無法真實、誠實、公開地講出自己的想法,『公共』的基礎就消失了,交流、辯論、思考的根基都在流失,……。」社會已陷入失語狀態,甚麼「真實、誠實、公開地講出」,未免陳義太高了。失語接下來的應是假話連篇和道德沉淪。
台灣交通大學科技法律教授林志潔7月1日在她的facebook上說:前一晚等看條文等到睡着了,「到早上終於看到全文。是的,比我之前所想的更為嚴密,充分顯示北京對香港一國兩制的毀約,與全力控制香港的決心。」她說:「我是深受香港文化影響而長成的一代,對香港的情感很深,當台灣戒嚴時期,報紙只有黑白的三張、電視只有三台的時候,香港是華人地區最自由、最有法治的區域,香港的影視作品、藝文創作、影響了整個華人世代。……在我有生之年,看到香港如此被摧殘、頹傾,我的傷痛無可言喻。」
作為參與香港輝煌時期文化活動的一員,我的傷痛更是無可言喻。
白紙革命蘇聯 在 政經最前線第317集為何白紙成為中國抗議標籤? 30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白紙革命 源自 蘇聯 政治笑話諷刺共產黨箝制言論思想六四後最大抗爭 白紙革命 透曙光中國人不再是順民 白紙革命 30年來最嚴重挑戰中共政權習近平震驚後會怎做 ... ... <看更多>
白紙革命蘇聯 在 「白紙革命」的來龍去脈- 時事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警察想了一想後說:「哼!你以為我不知道妳想說什麼嗎?」就還是把她帶走了,意思是:蘇聯有多爛我們大家都 ... ... <看更多>
白紙革命蘇聯 在 [新聞] 烏魯木齊一把火點燃「白紙革命」! 6大Q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