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際會在認識了《甘願綻放》作者本人,菁芳是一位聰慧有學者氣質的女子。我們的兩本新書剛好在今年六月出版,朋友也拍下了兩人作品並排置放書店新書區的照片,好似同期畢業的學生。於是趁著赴台北洽談公務,約在出版社附近與她餐敘。彼此聊起寫作生活與出租大叔的陪伴工作,相談甚歡,萌生透過臉書進行文字對談的想法,希望未來也有機會在真實世界對談。
***
菁芳問我:銀快,你睡前都看什麼書?
果然是個好問題
還不曾有人問我這個問題。
原以為是簡答題,三兩句就能說完了。
結果認真想了很久,才發現~
愈簡單的題目愈不容易回答。
有人說,睡前讀書應該不好入睡,
我倒是沒這個問題,想睡的時候,
不管讀什麼內容,還是照睡不誤。
學生時代的話,數學參考書最催眠了
讀著讀著就會不小心睡著,
可能下意識在對抗數學試題,
我的數學成績是全班最差的,
經常在班上墊底,本能排斥數學。
有鑑於此,有陣子患上失眠症,
我認真拿起《費馬最後定理》讀讀看,
果然有效,不一會兒睡意襲來,
一覺到天亮,真心不騙。
往往認真想讀的書,愈容易想睡,
跟工作一點關係都沒有,
純粹為了在睡前打發時間的書,
反而愈看愈起勁,不覺得時間流逝,
猛然想起一看手機竟然已經凌晨四點,
幸好隔天不用上班,把書往床頭櫃一擱,
拉上被單,一會兒就酣然入夢了。
有時候,閱讀是為了孵夢。
我是個多夢之人,屬於淺眠的類型,
為了做奇怪的夢,有時會仰賴閱讀引導,
夢對我而言,就像意識上的空想旅行,
有些書,可以帶領我去平行時空,
體驗現實生活不可能接觸到的世界。
像是奧爾嘉·朵卡萩《收集夢的剪貼簿》
封面的文案上寫著:
「我在做夢,
我覺得時間走得沒有盡頭,
沒有以前,
也沒有以後。」
幾個人聚在一起圍坐著輪流說故事的畫面,
像是映在腦海中的黑白電影播放,
朵卡萩的輕鬆漫談的筆調
很容易把讀者給織進她的故事裡。
會選這本書閱讀是有理由的,
作為孵夢的導航裝置,它十分精準到位。
彷彿在闔上書本稍後做的夢,
也染上民間傳說的色彩,
波蘭那種帶有神秘性的寓言裡面,
我可以進入沒有被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國度,
毫無壓力的盡情造夢。
昨天我想多讀一點妳寫的《甘願綻放》,
一翻開篇名即是<讀一些老派的書>,
覺得有些熟悉的味道自書頁發散,
宛如打開了注滿精油的瓶子,
封存在舊時光裡的文字被召喚出來。
不由得想起青春時期
不曉得跟著誰的腳步
讀木心的散文《素履之往》
讀沈從文的《邊城》
讀溫瑞安的《山河錄》
讀方娥真的《娥眉賦》
我真是在夜裡讀的,
可能是夜晚靜得下心來,
與那些老靈魂特別容易接上線,
彷彿也在空中開啟了對話。
睡前會在書架上挖一兩本想讀的書,
挖掘的過程很有趣,明明是自己買來的書,
突然變得陌生起來,怎不記得買過這樣的書,
好像不曾翻閱過,是什麼機緣下買的,
壓根兒想不起來,最後決定放過自己。
也會發生好笑的事,
睡前認真在書架上挖掘,
好像要搬進位於地底下的防空洞
像核災後倖存的難民。
準備好了精神食糧
以為可以好好度過漫長的夜晚,
但不知怎的,
書挑完了準備上床擺好姿態閱讀,
這時偏偏睡意正濃,
老花眼鏡還沒摘下,
瞬間就睡著,
醒來時手裡還抱著那本書。
稿子寫不出來的夜裡,
索性找來小川洋子《文稿零頁日記》
試圖安慰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糟,
連心儀的女作家
也會有絞盡腦汁的時候,
與其連一個字都動不了筆,
不如就天馬行空的胡想亂寫,
說不定還可以蒐集到
未來什麼故事的靈感題材。
聽起來是個好主意,
覺得自己總要做點什麼才好,
閱讀可以安撫躁動不安的靈魂,
就這個層面上我相信
小川洋子的文字是我的藥箱。
最近重看《無名指的標本》
想到書中替別人的回憶製作成標本
這個特殊職業十分貼近作家這個行當,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
又和小川的《沉默博物館》有著相仿的性質
人們透過物件與記憶接軌,
懷念也好,沉思也罷,閱讀即是星空的仰望,
排列組合出無限的星宿與幻想編織的銀河,
那是多麼美好、多麼幸福的體驗與感受。
比起回憶錄,更傾向讀一些喃喃自語的心境小說,
像《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過於喧囂的孤獨》
或是以女性獨白體著稱,太宰治寫的《女生徒》。
覺得在夜裡讀起來更有魔性,
你幾乎可以聽見書頁間,
有誰默默的唸出書中的字句,
彷彿來自心的誦讀聲,
不免會被那樣的聲音吸引誘惑,
掉入書中的世界,像<葉櫻與魔笛>
我最愛的枕邊書
應當是費爾南多.佩索亞《惶然錄》。
對我來說,它是一本靈感之書,也是永恆之書,
它既是日記也是哲學筆記,是小說,也算隨筆,
它沒有辦法被好好歸類在某一種文體,
始終停留在某種未完成的時態,誘發創作者去思考,
灰色雲霧的背後應該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吧,
如果帶著這樣的心情睡著,總會孵出奇異而有神諭性質的夢。
又或者隨興所至,讀讀吳爾芙的《海浪》
波赫士的《歧路花園》
或是《銀河便車指南》系列
讀讀卡爾維諾的《帕洛瑪先生》
魔幻又精采的空想之旅《看不見的城市》
像是睡前的寧靜祈禱,莊嚴又帶有神秘性。
有人曾經向宇宙進行深沉的叩問,
而我們只要透過閱讀,
跟隨他們步履走過的節奏前進,
可以把心事都放下,
把凡塵瑣事徹底隔絕在門外,
靜享字裡行間多旋律和諧的相處,
如同巴哈的平均律與賦格,
從簡單到複雜,從個體到宇宙,
渾然一體,純然寂靜的感知世界。
像《愛因斯坦的夢》
像《g先生:關於宇宙創造的小說》
這些書給了造夢者一個寬闊的天與地,
靈感全面啟動的渦輪引擎,
不是能那麼快讀完的書本,
陪伴我無數個冥想的夜晚。
在疫情全球肆虐的這一年,
我重讀阿爾貝‧卡謬的《瘟疫》
讀遲子建的《白雪烏鴉》,
夜裡讀來最是寒風澈骨。
聽說人在病入膏肓的時候
大腦反而會特別清楚,
就像新冠病毒的擴散,
強迫人們去思索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事。
書蟲如我,只願有書本伴隨自己
度過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如果你讀過李娟寫的《最大的寧靜》,
你會試著拋開既有的成見,
放下對世間所有的迷戀與執著,
以信仰般虔敬心情去閱讀字裡行間的美好,
漠北極荒之地的文學作品,
在大自然嚴酷環境下生長的牧民,
生命的意義就不再是嘴巴上說說的空談而已,
而是扎扎實實來自土地的聲音與靈魂的絮語。
我相信,睡前讀一讀《甘願綻放》的生活隨筆
有些老靈魂會被溫柔的文字召喚回來,
容我在此摘錄一段書中的文字:
「凡真實的皆是無可畏懼的,凡是無可畏懼的心皆能自由。真誠的友誼照亮了我們的恐懼與軟弱,讓我們不再活在虛幻的想像與自我瞞騙當中,因而能夠腳踏實地而自由無畏地活下去。」
能夠在睡前好好靜下心閱讀是幸福的,
尤其在紛擾吵雜的年代更顯珍貴。
文 / 銀色快手 不再失眠的夜晚
20200722 PM 12:21 桃園 寫作的房間
#許菁芳
#甘願綻放
#解憂書店
#銀色快手
白萩孤獨者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常拍照都是等到書搬回去、圖片調整等大功告成過後,才會發覺一定會有遺漏在某個角落的幾本忘記入鏡,然後往往都會選擇得過且過,日頭赤炎炎還得全部重來真的太累人,十九本也已經相當可觀了,這個月入手的書排列起來仍舊如此賞心悅目,深淺不一的藍色系始終是最適合夏天也是最美麗的顏色,稍微舒緩隨高溫而變得煩躁的心情,下面就來為這些六月讀物稍作介紹。
六月選書 Olga Tokarczuks《 #雲遊者》已完食,為一本關於旅行與人體的短篇小說集,設定在 17 至 21 世紀,交織旅行中的獨白與反思,並穿插人體解剖、製成標本的故事,來探討人類的生死、行動與遷移,屬於現代旅行的哲學省思。書中 116 則故事,篇幅長短不一,情節也非線性進行,運用第一人稱自述、人物側寫、虛構故事、歷史事件、書信、語錄等不同的寫作形式,展現旅行的不同面向,朵卡萩藉其知性文筆與獨到見解,引導讀者超越現代生活的表層,前往人性的核心,照見旅行的深意。
再者,《行過地獄之路》澳洲作家 Richard Flanagan 的《 #歲月之門》也是我本月份非常想選的書籍,「The Sound of One Hand Clapping」書名來自日本禪師白隱慧鶴的知名公案「隻手之聲」,兩手拍掌可以發出聲音,一隻手發出什麼聲音?寓意人生中面臨到無解,其實是無能為力的問題。一對固執又不知變通的父女,經歷家庭悲劇,無法相互諒解,任數 10 年時光蹉跎,作者用情極深地透過書寫這本小說,關注二次大戰後,短短 15 年內湧入澳洲多達 150 萬人的歐洲移民,他們水深火熱的窘迫生活。以簡潔、含蓄而詩意的象徵手法,一筆舉起這群小人物,他們人生中的失落的時光,與對愛的堅毅執著。
仔細一看就會意識到,這批入手的書籍將近有一大半被麥田攻占,七本都是非常吸引人的主題,最右邊兩本一套的《 #薩拉戈薩手稿》,是兩百年前的波蘭貴族 Jan Potocki 耗時二十年以法文寫成,齊名於《一千零一夜》、《十日談》的文學經典,普希金、卡爾維諾、魯西迪都相當推崇,豐富多彩的情節,錯綜複雜的敘事,不斷閃現的大膽構思,離奇的情與慾,充斥著榮譽與怯懦,怪誕與誘惑,作者以驚人的博學、無比的智慧和創作野心構築出一個神奇的敘事迷宮。1765 年西班牙菲利普五世時期,一名年輕軍官阿方索從安達魯西亞隻身前往馬德里,向他所屬的部隊報到,途中要經過一片人煙罕至、厲鬼出沒的法外之地。啟程不久就發現,他被困在一家神祕的路邊客棧,此後的 66 天裡,他與各色各樣的怪人,每天都由一人講述一個故事的方式,開啟一趟怪奇的魔幻之旅。其 1965 年同名改編電影不但成為邪典作品的典範,深受馬丁史柯西斯與法蘭西斯柯波拉喜愛,也名列波蘭有史以來最偉大電影之一。
《魯賓遜漂流記》作者、十八世紀最偉大的英國作家之一,Daniel Defoe 的《 #大疫年紀事》為史上第一部瘟疫文學,以 1665 年的倫敦一場奪去十萬人生命的瘟疫為背景,一開始只有少數死亡案例,後來人數開始節節攀升,直到紙包不住火,瘟疫正式宣告爆發。富人紛紛舉家搬遷,對小市民來說,這場瘟疫才剛丟出第一道難題:要放棄所有財產,孑然一身離開這座城市嗎?窮人則根本走不了,只能留在原地聽天由命。整座城市開始充滿遭病痛折磨的人,下令封閉的一間間屋子都傳出發自靈魂的哀鳴。有些人不得不涉險工作,也有些人趁火打劫、大發瘟疫財。丹尼爾狄福展現新聞紀實筆法,將史實、傷亡數據,融合個人評論,交織成一部完整敘事,再現倫敦大疫年間的城市景象及市民面貌,體現了難能可貴的人道關懷。
《 #內心活動》應該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目前可以於繁體中文書市買到全新的唯一作品了,此書精選 2000 年至 2005 年間 21 篇重要文學評論,深入探討貝克特、福克納、鈞特葛拉斯、馬奎斯、菲利普羅斯等多位二十世紀文學大師的作品,每一篇文章乃至每一個詞,都富有獨到的觀點、深刻的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全書看似頗具挑戰實則文風親和,旁徵博引,平實而精準,為讀者打開一扇得以欣賞那些不朽著作的文學之窗。其次,二戰故事的《 #DDAY女孩》,Sarah Rose 依據近年解密的檔案、日記與口述歷史,將二戰時期三位非凡女性的驚險故事娓娓道來,她們一起摧毀鐵道,突襲納粹,規劃越獄,收集關鍵情報,為了諾曼第登陸打下基礎,促成戰爭的轉捩點。
另一本《 #潛水時不要講話》是少數以眷戀海洋的角度寫成的台灣文學作品,自從深深愛上盧貝松的《碧海藍天》後便對類似主題沒有絲毫抵抗力,栗光由自身的海洋體驗出發,記述在台灣、離島、澳洲等地的潛水經驗,關懷海中與岸上的一切生物,蘊含慈悲、溫暖的心靈之目觀視彼此,對萬事萬物充滿敬畏呵護,並時時反思,融入豐沛活用的海洋生態知識,從內在視野一窺潛水員眼中的海洋世界。以及《唐頓莊園》編劇 Julian Fellowes 最新小說《 #上流社會》,關於一個糾纏兩大家族的祕密,和一場翻轉一生命運的舞會。當年門不當戶不對的年輕愛侶連袂出現在舞會上,女孩來自富商家庭,男孩出身名門貴族,雙方家人都擔憂這段關係可能會敗壞名聲,然而,突如其來的戰事之下男孩意外戰死,不受認可的戀情暫且黯然落幕。卻沒想到,25 年後兩個年輕人的母親在一場下午茶會上偶遇,原來多年前「那場舞會」之後年輕男女暗中生下一個私生子,女孩的母親只想守密,保全女兒名節,男孩母親卻想找到私生子解決自己沒有繼承人的問題。在親情的驅使,加上繼承人之爭的壓力,這個祕密終使兩個家族就此開啟了無止境的心機角力。
最近相當關注於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阿迪契,全球最受矚目的當代非裔英語女作家,其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繞頸之物》於近期推出,她在奈及利亞成長,接著在美國長居,於兩地都有長足觀察,以成熟且深刻的眼光觀察飽受內戰摧殘的奈及利亞,以及對世界無感麻木或錯誤想像的美國社會,並透過故事融合兩個文化,帶來衝擊且無人能及的閱讀體驗。12 則短篇中沒有膚色偏見,以冷靜且洞悉人心的方式走一場紙上導覽,引領讀者以作者之眼去看那不能及的國度,不需有任何既定印象,也不用跨過任何門檻,就能橫越海洋陸地,閱讀另一個世界。另一本第一眼就被迷住的《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相當適合現在的的我們靜下心來慢慢閱讀,遠離塵囂的法國記者 Sylvain Tesson 曾向自己許諾,要在四十歲前去森林裡過一段隱居生活。於是,他前往西伯利亞自然而孤獨的荒野 ─── 貝加爾湖畔的一座小木屋裡住了六個月。離小木屋最近的村莊在 120 公里外,只有兩隻狗、一座燒柴鍋爐,以及一扇面湖的窗戶,他靠自己的雙手將小木屋內部打造成像梵谷的黃房子,生活逐漸簡化成砍柴、釣魚、煮飯幾個行為;成天與書籍、伏特加、雪茄為伴。在這片荒原中,他逐漸馴服了空間、時間,每一天都在發掘忙碌生活與旅行中無法帶來的體驗;最後他以緩慢沉穩的步調,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簡約而美好的生活。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愛瑪》的暢銷作家 Elizabeth Gilbert 也帶來耗時六年的新作《 #女孩之城》,1940 年,薇薇安莫里斯因曠課和成績不佳遭退學,她在學校無法找到歸屬,更對按部就班的人生不感興趣,因此失望的父母將她送往曼哈頓,與姑姑同住。那一年她 19 歲,在最燦爛也最無知的年紀來到紐約,這個五光十色的華麗城市。和丈夫分居後的姑姑獨立經營劇院,美貌又極具裁縫天賦的薇薇安迅速融入劇團生活,認識了一群不受框架束縛的人物,薇薇安被他們帶領進一個獨特的世界,她開始探索男人、愛情、性,挑戰那些過往不被允許、絢爛又刺激的事情。
張愛玲的百歲誕辰紀念新版六月一口氣送上三本,《 #紅樓夢魘》一擲十年,用獨有的感性、緻密的考據,歷歷細數《紅樓夢》中開枝散葉的豪門親族、錯綜複雜的人性糾葛,以及精巧繁複的細節書寫,引領我們深入體會曹雪芹的創作匠心,為張愛玲開啟了一場玄妙入神的文字體驗,也替文學史刻下兩代文豪千絲萬縷的跨時代對話。《 #華麗緣》是張愛玲創作黃金時期的散文結集,不同於小說創作的蒼涼冷峻,她的散文恬適豐沛、細膩精闢,無論聊音樂,論愛情,談自己,她慣以感性拾掇美好光陰,用文字拼貼瑣碎青春,而我們早已在一篇篇華麗的文字中,與最真實的她結下了不解之緣。李安改編成同名電影的《 #色戒》收錄於此本 1947 年後的短篇小說集,是其少數以真實歷史為藍本,探討女性心理與情慾的異色之作。歷經家國戰火、與愛人走向歧路的她,文字風格亦隨之洗盡鉛華,從譏誚濃烈轉為樸素凝鍊。
其他當代華文著作首推馬家輝的《 #鴛鴦六七四》,繼《龍頭鳳尾》後,時隔四年再度寫香港幫派、警政、歷史。二戰後香港在國共英勢力暗潮洶湧下,港島九龍幫派各據地盤,各擁其主,黑白兩道難辨忠義的時代,也寫一對江湖鴛鴦在亂世中不可避免的背叛與始終不渝的恩情。有別於傳統文學寫江湖的隔靴搔癢,以貼近俗世的目光,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以獨到的歷史觀察,描繪出香港濃縮了華人近代史東西交會、社會底層紛亂共生的迷人光景。也私心想讀周芬伶的《 #雨客與花客》,澄靜如詩,狂亂若魔,凝照自性與他者的至情散文,在微雨與花綻之際煮茶焚香談書寫字,閑步花竹小徑,看盡人間的瘋狂、決絕與癡傻。字裡有消散的煙,流動的欲望,來去的人,至美而哀。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捕捉「雨霖鈴,花紛飛,人漸去,香仍在」的空冷燃滅,餘情繚繞。蛇有靈,樹有情,人間有更難解的憂思蔓結,只能不斷書寫探求愛,以趨近於心靈。
其他還有朱嘉漢重量級長篇著作《 #裡面的裡面》,以真實歷史為故事舞台,匯集了一直以來廣義白色恐怖小說的面向,做了新階段的嘗試。時而低吟、時而高歌,以現代文藝語彙雜揉台語文語感,切片敘述著台灣共產黨、日治時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滿洲國的起落等等,不論這些元素以往如何各自缺席或沉默,整部小說以立體拼圖的方式做了巧妙連結,故事中的角色在不屬於他們的時代中,將自身命運折疊再折疊,藏在裡面的裡面,並遙遠地留待給無緣相識的子孫。以及林新惠的《 #瑕疵人型》,看似逼近現實,卻又奇異地充滿了賽伯格小說的超現實神祕氛圍,剝皮剩骨由女化男之人、從虛擬妻獲得積分的完美丈夫、成為賢妻的矽膠娃娃,穿梭在人與非人之間的想像,不禁令人疑惑這些到底是生化人,或只是疏離現代人的幻想。作者打造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運作法則,一種平凡如常,一如你我的反覆日常與情感波瀾;一種充滿科技聲光,有一套生存邏輯的科幻世界,穿插未來、機械感的趣味和美感。不論是哪一種,林新惠都企圖「以高度真實窺視現實」,「以偏離真實逼近現實」,不變的是人們對身分背棄的渴望,飽受孤獨侵噬的日常。
白萩孤獨者 在 南方家園出版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留聲物語📻 #こころの栞 #聲出於心
早在上世紀二、三○年代七十八轉蟲膠唱片(又稱電木唱片、「SP曲盤」Standard Play,每一面播放長度不超過四分鐘)流行期間,正值日本新文學思潮與各類大眾文學蓬勃發展的興盛期,彼時活躍於明治晚期乃至昭和年代文壇的坪內逍遙、与謝野晶子、北原白秋、萩原朔太郎、佐藤春夫、西条八十等諸位名作家、詩人,皆曾在他們風華正茂或於晚年圓熟之際,因緣際會來到當時被視為「摩登」物件的留聲機面前,對著收音喇叭留下了朗讀各自文學作品的珍貴錄音。
後來在一九七七年,為紀念愛迪生發明留聲機一百周年,日本古倫美亞株式會社(Nippon Columbia Co., Ltd.)特地發行一張名曰《こころの栞(中譯:心靈的書籤)─自作・朗讀名作選》黑膠唱片完整收錄了這幾位作家當年的絮語留聲。
且聽坪內逍遙吟詠莎劇「哈姆雷特」探問生死疑惑的鬱鬱獨白、与謝野晶子歌頌愛與自由的浪漫奔放、北原白秋藐視世俗偏見的耽美怪誕、萩原朔太郎詠嘆孤獨者的寂寞慰藉、佐藤春夫描摹鄉村景致哀悼青春流逝的淡淡情愫,聽聞這些朗讀之聲,不僅傳達出某種內在語言和情感的流動,同時亦令我們隱隱窺見作家本身的人格特質。
昔日魏晉名士嵇康有云:「夫心動於中,而聲出於心。」
字面上,純粹紀錄一個人的說話聲,在日語裡又被稱作「肉声」,意即由人的身體發出聲音,既屬語言的載體,亦是靈魂的肉身,而每個相異個體則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聲音。
--------------------------------------------------------------------
💽《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SOUNDS OF THE TIMES:FILMS,LITERATURE,OLD RECORDS)
作者│李志銘
裝幀設計│何佳興
設計協力│張喬淇、歐冷
🎙
誠 品 https://goo.gl/9xUnAW
博客來 https://goo.gl/k1UCke
讀 冊 https://goo.gl/TNUGPH
📖
#電子書
讀 冊 https://goo.gl/eGthzf
讀 墨 https://goo.gl/pcgZqt
樂 天 https://goo.gl/C2xP2P
博客來 https://goo.gl/iqRk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