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屆金馬獎將於今晚揭曉各獎項得主,也代表華語影壇最受矚目的盛會將替糟糕的 2020 年劃下句點。
大概在 10 月底,就把大部分的入圍劇情片都看完,的確各有千秋,而馬來西亞張吉安的《南巫》是本屆金馬獎的驚喜。在我眼裡,《南巫》是最佳劇情片的等級,這部片子值得受到更大的關注,當然在金馬的會外賽,《南巫》也已備受肯定。
金馬獎作為華語影壇一整年的觀點時(當然排除近年中國片),給獎的確具時代意義,尤其在今年疫情爆發之際,更有其價值和定心作用。而無論如何,金馬獎的獎項是由幾十人選出,它可能更代表這些極為小眾的品味,所以總會有所謂的遺珠,影迷當然可以去質疑,有自己的心頭好,電影藝術對我而言就是這點有趣,一百種人能望見一百種光,只要在某個瞬間打動觀者,電影就成立了。
所以得獎與否除了話題、票房影響之外,對觀眾來說更重要的可能是需要傾聽自我內在聲音,並非得獎就是好作品,沒得獎就是爛作品,相信自己看見的靈光,那是某種與自我生命經驗的疊合,獨一無二,珍貴萬分。
而對我來說,本屆金馬獎最棒的劇情長片,是蔡明亮的《日子》,在今年我有限的觀影經驗中,《日子》也是整年度最好的電影作品,這點我從今年台北電影節時,就私自認為。每當有人問起我目前人生至今的十大電影榜單有哪幾部,麥可漢內克的《白色緞帶》是其一,其二是蔡明亮的《愛情萬歲》,再來就無法確切回答,但今年過後,《日子》是第三部能秒瞬放進榜單中的片子。
今年也不做預測,再度奉上台北電影節看完《日子》後的影評,願在金馬獎過後,我們都繼續前往看電影的路上。
📝《日子》影評:
蔡明亮上一部問世的紀錄片《你的臉》拍攝 13 張臉,最後剪輯成 76 分鐘的長片,此作品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
《你的臉》如此,《日子》更是。蔡明亮將鏡頭再度放置於李康生,說的是普世價值的情感,是人類的孤獨,以及面對生活的困境仍保有尋求慰藉的能力與美好。劇情簡單,但《日子》採取和《河流》同樣的方式,將事件原因擺向片尾,捨去觀眾習慣以「原因」得出「結果」的敘事方式,從結果來看,《日子》讓觀眾窺見的是蔡明亮更趨純粹的美學和情感。
片中僅兩名角色,李康生以及亞儂尚弘希,蔡明亮在第一顆鏡頭以及第四顆鏡頭首度介紹他們。這兩顆鏡頭立刻為全片點題,而需要注意的不是「畫面」,是「聲音」。
第一顆鏡頭凝視李康生的臉,在李康生「靜坐」的無聲中,放大環境的雨滴聲,甚至略為粗暴、刻意,雨聲不斷漸強,直到觀眾無法忽略;而後亞儂首度出場,環境音也是水聲,但一改第一顆鏡頭的調性,取而代之是細水的輕響,亞儂不同於李康生,是以「站姿」示人,蔡明亮以過往創作中常見「水」的符號意象,簡潔有力地串連起李康生的「不動」和亞儂的「動能」,並以「聲音」喻情,讓角色於異地獨身活著,勾勒與疊合出兩人可能的生活狀態(李康生的狂亂、亞儂的愜意),而後雙方在泰國的邂逅(買春),便可視作在水中的命定相遇,浪漫、隱晦卻富含影像力量。
除了「水」,還有「火」。隨著鏡頭的切換,觀眾能得知李康生的脖子出了怪病,這邊我則視作蔡明亮對《河流》的移植,且特別的是,《河流》的年輕李康生到了《日子》轉換成中年李康生,在蔡明亮的宇宙中,兩相對照觀看,就有了另一層解讀的趣味。
《日子》中,李康生選擇尋求中醫的傳統針灸火燒療法,這團火燒在肉身,疼痛而灼人,這場戲並置的,是遠在泰國的亞儂正在燒火煮飯,兩相呼應,似乎便能得出—衰敗的肉體用火治療傷疾;年輕的肉體用火生成養分,以「火」烘托「肉體」作為敘事主軸,更在一次於「動」與「靜」之間對比出男性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樣貌,角色頓時立體鮮明,名符其實的有血有肉。
蔡明亮也並非近年才將注意力轉移至肉體,回看過往蔡明亮的創作軌跡,不難發現肉體一直是蔡明亮所著迷的,而《日子》就在鏡頭與時間的推移當中,於好幾組的「對照」當中堆疊、細膩打磨出故事核心,李康生與亞儂就像一面鏡子,肉體的並置相互折射,輝映出日常生活,提煉出人的本質。
除了肉體之外,再來是「空間」。蔡明亮對空間的直覺相當敏銳,《愛情萬歲》的空屋、《不散》的福和大戲院、《臉》的羅浮宮等等,《日子》也是。李康生與亞儂在跨時空,不對等的空間之下,對比出生命的力度。李康生的家是完好的、亞儂則是破敗的(純指屋況),亞儂雖然在狹窄空間中,於浴室洗菜、客廳煮飯,顛覆了屋子各處在傳統定義上的功能,卻呈現出與李康生截然不同的空間底氣,猶如上述所言,李康生的肉體逐漸衰敗,亞儂則正值青年強壯,以空間對照,成了《日子》另一層拆解的意旨。
「肉體」到「空間」,就有了李康生與亞儂的性愛戲。而李康生要移動到亞儂的所在地泰國時,蔡明亮首先透過手持攝影表現,在幾乎以定鏡組成的影像當中,出現手持的攝影機運動就顯得十分突兀且重要,片子中段的手持,幾乎宣告跟著李康生一起逃離困頓的現實。手持之後,蔡明亮抽離聲音,將鏡頭對準一棟建築數十秒,有樹影搖晃、有貓咪移動,這顆鏡頭靜的可怕,影廳中每個呼吸都能清楚聽見,遞出了沈思的效果,蔡明亮不拍飛機改拍建築(電影語言告訴我們拍飛機都是角色移動),不落俗套地以靜取動,完成李康生的空間轉移。
而後李康生在泰國旅館中交易了亞儂一場性愛,好似儀式,讓觀眾在漆黑的場域中,跟著李康生進行某種淨化與宣洩,成為一種集體意識—衰老破敗的肉體,在成長茁壯的肉體中找到能量,兩人在按摩中對肉體進行交流,有趣的是,亞儂的按摩與醫師的針灸,又是另一組對照。
李康生背面朝向亞儂和醫師,但按摩與針灸對李康生的肉體孰好孰壞,從影像透出來的明示,則不言而喻,似也代表李康生脖子疾病的根治,並非純粹治療肉體,是要福至心靈的性愛,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就更重於鐵針的無情扎刺,輕撫、碰觸才有機會除病,蔡明亮也揭破了疾病生成的想像,劍指來自深層內心的困頓(生活),而非表層肉體的疲勞。
歡愉中帶著悲傷的是,這場性愛的場域為旅館,象徵且定義兩人的關係僅為短暫且一次性,蔡明亮再次以空間的獨有性,捕捉到雙方靈魂交換的吉光片羽,猶如射精般的快感稍縱即逝。
李康生與亞儂,最終在卓别林的〈永恒〉(Terry's Theme)一曲當中,聆聽情與慾,蔡明亮似也在跨時空致意默片時代,美好而單純,猶如《日子》般無聲、無對白,僅有角色的肉體與配樂妝點,就能拍出一部誠摯動人的影像。
這場戲也讓人想起《愛情萬歲》,李康生在床底下聽著陳昭榮及楊貴媚做愛的聲音進而自慰,李康生臨走前,輕輕一吻陳昭榮,這兩場戲都在激烈性愛後,空間的消逝性中(空屋和旅館),具有直擊人心的溫柔力量。
這場性愛過程,不得不提李康生的表演,特別喜歡李康生在等待亞儂換洗更衣的細節,抽菸吐納中,冷靜觀察亞儂何時穿鞋(鞋象徵離去),在穿好鞋的瞬間遞出金錢,贈與音樂盒,於是雙方就有了另一層的交集,這是李康生對美好時光的眷戀及真心的祝福,更是蔡明亮對角色的一抹柔情塗暈。
而後李康生想踏出旅館和亞儂吃飯,將錢、鑰匙等隨身物品放於口袋中,到了門口又退縮,僅抱了亞儂一瞬,但轉身想想,又追出門。角色態度的猶疑及轉折,李康生不動聲色詮釋,精準拿捏每個細節,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功力。
《日子》接近片尾的聲音設計,更令人折服。李康生告別泰國的激情返回家中,蜷縮於床上,於日出中聽見幾聲咳嗽,此處的聲音設計,是現實生活對美好虛幻的戳破與召喚,提示李康生的困境。李康生的淚水直在眼裡、心裡打轉,於是觀眾得以推論,李康生或許是有伴的,只是雙方並不融洽(原因當然也不重要),導致李康生逃離原本的日子,希冀在泰國找到美好的日子。倒數幾場戲,蔡明亮才揭示脖子怪病的真正原因,與《河流》的處理方式遙相呼應。
而最後一顆鏡頭是亞儂遠去的身影,呼應李康生的第一顆鏡頭,《日子》用正面起、背影收,進而疊影出人的模樣,更再度於卓别林〈永恒〉的配樂當中,告別短暫肉體的相遇歡愉,且進一步在人海的迷茫中、大街的車聲下,讓心與靈順著音符飄向彼端,悄悄溜進觀眾耳中,似成美好永恆,靜謐地透入心房。
說到底,《日子》是蔡明亮獻給努力生活的人的故事(要說獻給李康生也十分認同),或許人們都是一座座孤島,但某些時刻又能彼此連結,可以是陌生人,也猶如音樂盒,這份連結更能跨國度、跨時間,蔡明亮的溫柔,溢出影像,承接住人性的困頓時分。
此片是屬於大銀幕的電影,甚至是美術館式的錄像,它是日常生活,縱使拆開片段觀看,都能成戲,而看似鬆散的結構經過蔡明亮統一與整合,雲淡風輕的在 46 顆鏡頭中,做出許多符號隱喻及情緒堆疊,是創作者的直覺生成也好,或是縝密布局也罷,都長成所謂的「作者電影」,將蔡式的電影語言發揮淋漓盡致,皆提供觀者不同角度的切入,亦在疫情慌亂的局勢底下,提醒世人電影、電影院永遠不會消散。
人們常說「以畫面說故事」,蔡明亮的《日子》洗盡鉛華,做到「以畫面說故事」的純粹高度,且並非淪於表面炫技,反倒是經過時間與生命的淬煉、掏洗後,返璞歸真,才於無形中內化成行雲流水的創作底蘊,《日子》的好,就在層層對照、堆疊、並置當中,刻劃出兩具肉體的差異,並順著自然讓靈魂水到渠成地自由交合,電影中的電影。
蔡明亮的《日子》並非曲高和寡,是不帶隔閡地進入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是聽雨沈思,是煮飯燒菜,是洗澡淨身,是祭奠拜香,是做愛歡愉,當人、事、物慢了下來,日子也就慢慢被看見、被聽見了。每位觀眾都能嚐出《日子》的苦澀與甘甜,至於熟稔蔡明亮的觀眾,則能深掘出《日子》的醍醐味。
這是一部允許觀眾睡著的作品,將主動權完整交還觀眾,如美術館,遇到沒感覺的畫面,就跳過,有感覺的,便駐足幾秒、甚至花上幾分鐘觀看,能停留,當然也能逃離,生活中總有百無聊賴的時刻,但也必定有傾心著迷的瞬間,這便是日子,恣意的日子。蔡明亮正在影響、創造人們觀看電影的方式。
蔡明亮輕輕拾起哀愁,化繁為簡,真摯邀請觀眾「感受」每個人都有的日子,無論喜歡與否,日子就在那,安安靜靜在電影院綻放,長成自己的模樣,等待人們品嘗。
#蔡明亮 #TsaiMingLiang #金馬獎
「白貓交換所在哪」的推薦目錄:
- 關於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寵物訓練師 單熙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白貓Project》開始遊玩白貓 – 交換所的使用方法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日替關卡及交換所攻略】... - 白貓社- 白貓Project遊戲資訊- 日版 的評價
- 關於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白貓武器交換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 - 台灣好玩景點推薦 的評價
- 關於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白貓武器交換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 - 台灣好玩景點推薦 的評價
- 關於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時事板 - Dcard 的評價
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寵物訓練師 單熙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貓不懂你!你也不懂貓!
那些年一起犯蠢的人類行為🤪
Top1.帶回一隻新貓和原本的貓說這是你弟弟/妹妹
Top2.把外面的大便捡到便盆裡,讓貓咪知道大便位置
Top3.抓貓抓板給貓看,希望教會牠抓貓抓板
你上榜了嗎?讓我們來一一解答~
🎈3. 貓抓板生來是給貓咪摩爪標記的用品,本身有許多不同材質與形狀,來滿足貓咪不同喜好的問題,來達到取代沙發、家具被抓的慘劇。貓咪摩爪是本能且不需要教導,多數狀況是經由嗅覺被啟動這個行為。如果貓咪不抓你準備的抓板,可能和材質、形狀、擺放位置不佳有關。
如果希望貓咪能夠抓一個新的物品,可以將貓草或是木天蓼粉等可以刺激貓咪伸出貓爪的物品撒在抓板上,一旦貓咪爪過了,就會經常、反覆的摩爪。
🎈2.貓咪是固定在安全貓砂盆大小便的動物,如果在便盆外發現了尿尿或大便,那貓咪肯定不是忘記廁所在哪,而是『我知道,但是不想使用!』
身體不舒服或是心理厭惡便盆是最常見的砂盆外尿尿或大便原因,如果只是將大便撿回已經被貓咪唾棄的便盆,貓咪可是一點都不在意呢!
🎈1.貓咪不明白血緣關係,牠們認知彼此的方式叫做群體氣味,一旦氣味改變或是消失,無論曾經生活在一起多少年都會向失憶一樣地六親不認。對貓來說,牠們需要『弟弟、妹妹』的時期僅存於1至5個月齡左右,目的是為了要練習狩獵。隨著時間慢慢長大,貓咪就會各奔東西,發展出獨立生存偶爾交換訊息的社交關係,因此當我們將一隻幼貓強迫帶回成貓的領土範圍內,成貓的感受是『有異己入侵了!』。
----------------------------------------------------
想和我一樣養出天使貓嗎?
✨十月份天使貓講座 ✨
傳送門 https://reurl.cc/Xk5baM
#catbehavior #cat #aboutcat #catlife #catsofinstagram #siamesecat #茶理 #貓行為 #我的貓 #catbehaviorist #cattrainer #貓抓板
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寫給那些曾經成為怪物的自己
——銀色快手讀住野夜《闇夜的怪物》
就像神話中的薛西弗斯因為觸怒天神受罰,必須每天辛苦推著沉重的巨石上山,再任由命運將自己一同推落深淵,如此反覆循環,直到他領悟了生命的真諦,才解開禁錮在他身上的封印。
讀完住野夜新作《闇夜的怪物》讓人豁然開朗,好像長年以來一直困惑不已的人生課題終於找到答案,無意識背著的某個沉重的石頭好像終於能夠從肩膀卸下了,從未有過如此輕鬆的解放感,這都要歸功於他書寫故事的魔力,明明輕描淡寫,你就是會忍不住糾結於主角們心中的那些無法排解的情緒,像是懸絲一般緊抓著你不放,好想知道他們之間到底怎麼了,發生了哪些事。
是什麼造成冷漠與疏離,為什麼白天的我們和夜晚的自己不一樣,我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今後又要往何處去?每個人心中無法向別人述說的自己,又是怎麼回事?如此經典的哲學問題,作者細心藏在每段故事情節裡面,悄悄向我們的心發出強烈質問。
對主角阿達來說,上學帶給他的壓力很大,因為他是個不善於社交、處理人際關係的孩子,就和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他時常感到厭世,甚至討厭自己,所有的情緒壓抑在心中,那些矛盾與衝突也找不到出口宣洩,一到了夜晚,就變成怪物。
<連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善意與惡意>
青春期的孩子比任何時期都要來得敏感,身體遠比想像更快接收到他人發出的訊號,像是一種心靈頻率,它的傳輸速度比語言還快,透過肢體動作和集體意識在交換訊息,隱藏在空氣中。連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善念或惡意,都會藉由心靈的敏感接收器快速判讀,做出最佳的行動和反應。
在校園班級的群體中,「同儕意識」的形成有助於社會化的學習,每個班級都是一個縮小的社會。校園霸凌行為的背景因素,是我們必須對某人的形象或行為貼上標籤,唯有為他人貼上標籤,我們才能真正地站在同一邊,成為「同儕」。這是隱藏在空氣中的潛規則,每個人都得遵守。
只要具有影響力的同學帶風向,其他同學就會選邊站,並開始仿效帶頭同學的作為。好的標籤和壞的標籤,影響力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
所有發生的事皆起因於小小的善念或單純的惡意,說穿了似乎沒什麼,卻可能給一個人帶來一輩子無法抹滅的陰影。正因為覺得事不關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沒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有人主動參與了言語或行為暴力,旁觀者則成了共犯。
住野夜前作《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是帶著詼諧明朗的青春物語,即便想要探討的主題很嚴肅。小說一開始就設下了結局,男主的小世界因為女主的介入慢慢動搖,本來毫無生機的靈魂漸漸注入活力,書寫著祕密的共病日記,彷彿推動著二人的劇本,將讀者的心牢牢抓緊,將懸疑的氣氛拿捏得恰到好處,教人也忍不住推理女主到底隱藏的秘密是什麼?
一來一往之間,看似角力的過程,卻也不免牽扯人心,愈接近事件的核心,那種強勁的後座力愈是讓人無法自拔,終於也掉進了情感的漩渦之中,好難過地流淚之後又覺得好舒暢。故事節奏是明快的,故事結尾充滿開放性的可能,讓人覺得痛苦只是暫時,人生總是希望無窮,不該被自己的想像所限制住。
<我們或多或少都默許了暴力的發生>
《闇夜的怪物》背景設定也在校園,氛圍卻完全不同,它以白天和黑夜為分界,用來描述日常與非現實之間,表相的行為與內心的構造之間,大腦能處理的理智行動與非理性的潛意識之間。以這種時間的二分法,去進行故事人物彼此關係的某種隱喻與表徵。
小說完全符合了所謂的「沉默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即個人的意見表述是一種社會心理過程,人做為社會的動物,總是力圖獲得群體的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的狀態,這是人本身的社會性格。如果看到有人遭受欺負,卻選擇無視並沉默,那麼,不表達意見的沉默一方,會助長施加暴力行為的態勢。
這種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當它縮小在一個班級裡,微社會的生態系統,就會讓我們看見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都在行權他的權力。
住野夜以超現實的筆法,為故事添加了奇幻色彩,他運用阿達同學這個平凡的角色重新建構屬於當代個人脆弱心靈的神話。最精采的莫過於運用身體異化的「黑點」來強調那些外顯的武裝以及防禦的姿態,等於把心靈內部的矛盾、衝突以及無從宣洩的壓力具象化,讓讀者得以感同身受一個人究竟是如何變成怪物,又是如何從一個怪物變回了人類?
這不免讓人想到《神隱少女》裡自我膨脹、欲望被無限放大的無臉男,以及最近才剛上映的《猛毒》暗黑反派英雄角色,他們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又扣連了卡夫卡代表作《蛻變》的母題。
一個人究竟是如何變成怪物?
又如何從一個怪物變回了人類?
如果人變成巨大的甲蟲,那麼,溝通將是無效且悲觀的,個人的存在意義也將因此消解,住野夜筆下,現代社會無法言喻的荒謬異境是非常動畫色彩的風格,我們可以跟隨主角感受空氣和風,空間的感覺和身體變異的尺寸比例與他內心的世界彼此相互參照,毫不違和。
<心、魂、身,住野夜完整的個人神話體系>
小說讀到最後,打從內心教人湧起一種神奇的治癒力,彷彿跟著主角心情起伏的過程中,自我內心某部分堅硬的外殼也變得柔軟而透明,不再是冰冷防禦的牆壁,而是能夠誠實的述說,坦率的接納自我,也接納別人。
這與他的第二部作品《又做了,相同的夢》在許多地方都相互呼應,那是一篇溫和暖心的成人童話,以低年級的小女孩視角去觀看成人世界的虛偽與真實,裝在女孩身體裡的,是個想法和行動都很成熟的大人,她周遭的大人卻因為諸多煩惱和現實條件形成的框,顯得不由自主,每個人都不曉得在幹嘛。
沒有朋友的小女孩,在她的學校與住家之間創造出自己的小世界,那裡有著不能明確被定義的朋友,角色們彼此相互依賴取暖,又提供了思考和情感所需的答案。既然人生是無法確知的奇幻旅程,不如重新定義它的意義,用自己的方式讓生活過得美好而豐盛。
這不是苦中作樂,也不是一廂情願,這是行使自由的選擇權。
每個人在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可以自己定義,不需要被動等其他人定義,與《又做了,相同的夢》的活潑開朗不同,《闇夜的怪物》相對陰暗暴力,就好像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光明面和陰影面,互為表裡,缺一不可。有了正反面,人生才完整,內心的情感才會豐富,個性更為立體鮮明。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探討活著的意義為何,是以心理層面的辯證為主軸的故事;《又做了,相同的夢》從孩子的視角探討成人世界追尋的幸福是什麼,則是精神層面的梳理與延伸,類似「靈魂」安放的所在,一種心靈的寄託和信仰的開端。而《闇夜的怪物》則以身體變異來表述內心活動的各種迷惘與不安,是探討人際關係和同儕壓力的故事。
這三部作品分別以心、魂、身的三重結構彼此扣連,成為住野夜完整的個人神話體系,它們各自獨立,各有風格和特色,但放在一起討論又互相註解,彼此辯證,成為一個完整的循環。
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職場,筆者始終是無法融入群體,與他人格格不入的獨立個體,被當作怪咖是家常便飯的事。可我怎麼也無法理解自己的存在為何像個怪物,當一個容易被人理解的普通人對我來說,是何等奢侈的想法,好不容易那些年終於熬過去了,我也不知不覺成為年輕時討厭的大人。
「我們在這人生中真正害怕的,不是恐怖本身。恐怖確實在那裡——以各種形式出現,有時候壓倒我們的存在。但最可怕的是,背對著那恐怖,閉起眼睛。結果我們把自己內心最重要的東西,讓渡給了什麼。」村上春樹《萊辛頓的幽靈》中的這段話,做為討厭的大人,曾經變成怪物的自我,讀完住野夜在內心深處注入暖流的文學作品,重新找回人性的溫度與成熟的智慧。
文 / 銀色快手 一天有25小時的人
2018-11-12 原載於博客來OKAPI 作家筆記
我不是個健康的人,喜歡聽有病的音樂。喜歡背單字、番茄汁、魔法與催眠,貓奴一枚,著有《解憂書店:出租大叔的人生借問站》
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日替關卡及交換所攻略】... - 白貓社- 白貓Project遊戲資訊- 日版 的推薦與評價
【日替關卡及交換所攻略】 -日替關卡(高經驗/魂/素材)(每日一場) -交換所(城鎮任務)(EX石,素材劍) -活動物品所需糖果720顆-新石板2塊E之簡易速刷N難度8島5-1/5倍書/10 ... ... <看更多>
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時事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蔡英文一個人無法隻手遮天,但政黨票過半就是讓民進黨無法無天,這才是台灣現在政治問題所在。這八年,當台灣不斷浮現荒腔走板 ... thumbnail. katzenkopf. 貓貓頭社長 ... ... <看更多>
白貓交換所在哪 在 《白貓Project》開始遊玩白貓 – 交換所的使用方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白貓Project》開始遊玩 白貓 – 交換所 的使用方法. 983 views · 2 years ago ...more. 白貓Project〈wcproject.so-net.tw〉. 4.25K.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