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了,我們怎麼可能一成不變呢?
最近的演講,常被要求針對美中貿易大戰與COVID-19之後的世界產業格局提出看法。台灣與眾不同,我們必須有原生性、自發性的思考。
過去我們以大中華為核心佈局供應鏈,建構倉儲、技術支援系統。未來我們必須針對亞洲的區域大腕進行分析,也要瞭解軟硬整合的事業模式,這些事情不可能是由美系的顧問公司來推進,他們主要的客戶是美系的大廠,思維、內容也比較適合美系的公司。
台灣小,中小企業多,或者毛利不高,掌握資訊的方法也要有自己的論述與機制。產業越來越複雜,我們機會越來越多,未來十年是台灣產業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做的好,台灣會更富裕、更有競爭力。
「白領階級定義」的推薦目錄:
白領階級定義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關美國政府在2020年逮捕馬來西亞華裔及新加坡華裔人士,理由為涉及為中國進行情報活動一事,外界試圖理解的切入點為:為何這些已經拿到美國綠卡或甚至美國護照的東南亞裔科學家或白領階級,仍在「國家效忠」上出現模糊不清或類似「準叛國」(treason)之行為。
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許一個較適當的出發點是:僑團或僑胞的定義。
首先必須先理解:「僑胞」這個概念並不存在於國外或大多數的國家,它是一個高度華人性的文化概念,且模糊不清,與現代西方社會主權國家(sovereign state)下的「國民」(national)或「公民」(citizen)並不相同。
「僑務委員會」的英文名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早年的英文名稱為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uncil,直譯的話,意思應為「海外中國人/華人事務委員會」但隨著台灣本土化潮流的發展,2006年扁政府將英文名稱改爲Overseas Community Affairs Council,直譯應為「海外社區事務委員會」。可是,「海外社區」等於「僑胞」或「僑團」嗎?中英文之間的落差凸顯了僑胞一詞的定義不清。
早期甚至有人把僑胞翻譯為overseas compatriots,意思是「海外同胞」,但compatriots理應為持中華民國護照的同國人,但實務上許多僑胞早以持他國護照或同時持中華民國及他國護照(例如美國的僑胞)。
花了這麼多篇幅談僑胞的英文及定義,是因為這個僑胞的迷思,事實上同時存在於兩岸。中華民國的海外僑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外僑胞,其實都面臨著雙層困境:先是「國家認同」,再者是「國家忠誠」。因為不確定自已的identity,又怎麼知道該對哪一個國家展示loyalty。
回想起我在駐洛杉磯辦事處擔任外交人員的日子,其實僑胞的身份困境存在於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洛杉磯號稱是二十萬的台灣僑胞聚集地,這些人稱為「新僑」。除此之外,還有「老僑」,數目更為龐大,甚至有八十萬人之譜。老僑多講廣東話,認同的國家是中華民國,但有些人心中的中華民國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僑多是年輕時期赴美求學深造,後來決定留在美國發展,這批人整體而言較多融入美國當地主流社會,所從事多為律師、會計師、教授或醫師等白領職業。無論是老僑或新僑,他們之中許多已經取得美國綠卡或美國護照。
以一位台灣的外交人員來說,當我們與這些熱情的僑胞互動時,不免內心也有些許困惑。這些僑胞,或許創業有成,或許學有專精,但他們選擇了美國作為他們「流著奶與蜜應許之地」,他們又如何能夠在餐會上高聲「支持中華民國」呢?當他們唱著「中華民國頌」時,內心會不會想著「天佑美國」的旋律呢?
在洛杉磯服務時,我們常管那些最早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為「馬華」,而那些來自越南、柬埔寨或寮國的老僑為「越柬寮僑團」,這些來自東南亞的僑團,相較於來自廣東、香港或台灣的僑胞而言,他們與中國及台灣的連結更為薄弱。對東南亞的僑胞來說,兩岸的國族論述及爭辯相較是遙遠的。他們在多年之前來到美國,努力工作落地生根,但內心同樣有個國族認同的心結:是那個東南亞的炎熱國度才是他們的根,抑或是美國?
在洛杉磯期間感觸最深刻的是,部分僑團在兩岸之間遊走汲汲營營,拿取好處,如辦活動的補助申請等小利。我們最頭痛的是,如何在出席僑團活動及維護國家尊嚴之間求取平衡。在有些活動中,主辦單位同時邀請台灣及中國的駐外單位,那究竟是哪一邊代表坐主桌,而哪一邊代表先致詞呢?有時候主辦方不得已,只好弄出一個「雙主桌」的制度,讓兩岸的外交官分坐兩旁。
回到本文一開始所說,這些參與所謂中共「千人計劃」的馬來西亞或新加坡華裔人士,他們的國家效忠對象是誰呢?究竟是原生母國?或是美國?理論上來說,一但取得美國護照,成為美國公民,自然應當對美國效忠。但「僑胞」的模糊概念,加上「千人計劃」的具體金錢利益,導致他們甘願為中國進行情報工作而又義正詞嚴,甚至情感上覺得理所當然。
最後談談台灣自己。如果我們不去正視「僑胞」與「海外公民」在權利義務上的分野,總有一天,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尷尬處境。
#千人計劃
#僑胞
本篇感謝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邀稿: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8920
白領階級定義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今年的書單,特別選評10本好書推薦給你!你在2019年讀過最喜歡的書是哪一本呢?迎接2020年想先讀哪一本呢?
🔗圖文好讀: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9-favorite-books/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距離去年分享2018年最喜歡的10本書之後,剛好時隔一年,回顧去年寫下的文字,現在讀來更有感觸「第一次動筆獻給這種主題寫的竟然是書。對於在而立之年以前,渾渾噩噩不太喜歡看書的我,2018年才培養出閱讀的習慣,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2019年接續著這個信念,除了保持閱讀的習慣,也將所學所聞整理成實踐心得和簡單書評,先前分享的這篇心得〈養成這3個習慣,一年讀50本書和40篇書評〉也帶來很多意見回饋和熱烈迴響,算是達成了個人的里程碑。今年,閱讀帶給我的感受,是思想上的「煥然一新」。
以下是今年我閱讀過的59本書裡面,再挑選出10本特別喜歡的書,說明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及我獲得了哪些思考上的改變。大部分書已經整理成閱讀筆記,底下會附上文章連結,推薦給同樣愛書的讀者朋友們(Google Sheet 書單)。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這本書對我最有幫助的概念,是如何建立「心智模型」(或心智框架)。作者的思考模式,並不是從單點突破,而是像網狀的脈絡,整合不同學科和領域的知識,對於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為了強調跨學科領域的重要性,這句話在書中大概被提過十次:「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作者還有一個思考模式讓我印象深刻,就是他總喜歡把事情反過來想。例如大部分人好奇的都是: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作者想的卻是:失敗的秘訣是什麼?做哪些事情會導致失敗?又該怎麼避免?應用到投資理財上,就是要學習如何避免失敗的投資策略。
《高手思維》裡面的這句話,完美地詮釋這個思考模式:「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我想毫無疑問地,作者就是那種擁有一流智力的人。
他也極力建議讀者,一定要透過「親自摸索」去搞清楚,而不是透過別人的轉述死記硬背,對那些思想的掌握才會比較牢固。更重要的是,這種樂趣永遠不會枯竭。對我自己而言,消化閱讀的內容後,寫下筆記跟整理成心得,有助於加深理解和強化記憶。
《一個人的獲利模式》
我讀完之後最大的震撼就是,我幾乎挑不出什麼缺點,對於裡面提到的觀念也非常認同。這本書的前身是《獲利時代》,讓我非常讚嘆的地方在於,只要使用很簡單的一張商業模式圖,把九個格子的特性和功能搞懂後,幾乎可以解構任何的商業模式。
這本書則接續這個概念,延伸應用到「個人」,對讀者對自己的內心做更深入的探討。書名乍看之下是在教你,怎麼樣打造自己的賺錢模式。但是更廣義的來說,它真正的功用在於,幫助你找到人生奮鬥的動機,轉換成有機會獲利的模式(無論是金錢或心靈的獲利)。
讀這本書就像在參加一場研習營,透過步驟的引導,我花了週末兩天時間,慢慢地做練習,每一頁都紮實的去做,最後得到滿意的結果。書中帶你從年幼時期開始回顧,一路檢視自己喜歡與擅長的活動,規劃數年後的生活樣貌,甚至定義自己的墓碑要被刻上什麼文字。
前頭說這本書挑不太出缺點,我認為關鍵在於,這本書由全球300多位專家, 在論壇上檢閱各章節初稿、提供案例及洞見。因此這本書是集眾人的智慧,反覆修正與迭代優化後,淬煉而成的工具書。推薦給任何對職場或人生有所迷茫的讀者。
《FBI談判協商術》
市場上很多關於「談判」或「說服」的書,大多在談怎麼建立關係、培養同理心、雙贏、傾聽,但是在這本書面前,顯得在玩扮家家酒。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作者本身是FBI人質綁架談判的首席專家,他賴以為生的工具就是跟綁匪談判,順利救出還會呼吸的人質。
這本書的情境跟日常生活買賣用到的談判,例如靠殺價圖個便宜是不一樣的情形。殺價你少殺個100元,想說還好吧,這次就這樣吧。人質談判可不一樣,你談失敗,就是一條人命,甚至好幾十條。所以作者在書裡面提到的觀念跟技巧,可說是集實戰經驗於大成,絕對沒有模糊地帶和妥協空間。
書裡面分成10個章節,每個章節作者都會用一個實際的談判故事,帶讀者去學習用哪一些技巧,採取哪些步驟。在部分章節裡面,作者也會分享他曾經失敗的悲慘案例,以及失敗之後,FBI重新學到些什麼,改善了什麼。
這本書傳達觀念,除了包含常見的同理心、真心傾聽、和建立信任感之外,讓我最有收穫的是:「你得懂的透過提問,來營造出對方擁有主導權的氛圍。畢竟,要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讓對方覺得你想要的解決方案,其實是對方自己的主意。」
《原子習慣》
這本書對我幫助最大的地方是,透過書中的步驟,一步步戒掉自己社群媒體成癮的壞習慣,建立持續寫作的習慣。作者在書裡面所教的方法,是經過他多年的實踐經驗,以及對習慣這件事情的廣泛研讀,我敢說對於大部分的習慣改變保證有效。
作者從「為什麼要養成好習慣」講起,到如何戒掉壞習慣、擁抱新習慣,全書以故事和方法交叉描述,可以視為一本改變習慣的完全指南,手把手帶你建立任何習慣。作者引用了許多軼聞趣事,搭配對應的步驟和方法,讓人讀來不失趣味又能學到東西。
我最喜歡書中的一段話是:「決定你成功或失敗的,不是你的目標,而是你的系統。」這裡指的系統就是每天最微不足道的習慣,經年累月下來,決定了你離目標的遠近。正所謂,建立習慣的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
但是,成為理想的自己並不如想像中簡單,當我們猶豫著是否能堅持習慣的時候,就是每天內心最激烈的戰鬥。「改變一切的不是重大行動,而是每天生活中最微小的事情。」對於想要在新的一年改頭換面的讀者,這本書是絕佳的良伴。
《子彈思考整理術》
今年讀過的書裡面,對我帶來最大改變的,莫過於這本書了。其實寫「日記」這件事情,說不定很多人在做了,但是對我而言是滿高的門檻,且不曾認真看待過。但是「子彈筆記」這個方法,大幅降低了門檻,同時提高了樂趣,還成了一種在網路上熱絡的分享活動。
怎麼說呢?子彈筆記融合了目標擬定、任務規劃、定期規律省思,集各種必備的工具於一身,完全體現了「追蹤過去,釐清現在,設計未來」的效果。要不是我自己在感情與工作上遇到挫折,恐怕也不會這麼幸運遇去找到這本書,而且認真去實踐它。
回想當初,在網路上隨意讀到某一句話的時候,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那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太害怕去承諾、不曾花時間去定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拖延了自己的夢想。」現在藉由子彈筆記,掌握有意識、有目標的生活方式,這句話讓我對自己不再那麼慚愧了。
終於到了年底,我也開始把舊的內容跟目標,轉移到另一本新的筆記,在有形與無形之間,我感受到:「新的人生篇章就要開始了。」還有什麼比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更酷的事?
《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
這本書是兩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官寫的,講述領導人最重要的特質是擁有「絕對責任感」,背景故事情節則圍繞在伊拉克戰爭。這本書的架構非常簡明,10個章節各由戰爭故事、領導理論、企業案例組合而成,你會從每個章節學到一個重要觀念。
我自己開始當主管後,深深體會到責任感的重要性。例如,在某一些老闆的身上,你會看到那種有肩膀、有擔當的樣子,這種人總會讓人死心塌地的追隨,奉獻自我且發揮最大的潛力,不會怕自己做了什麼錯誤而被當成代罪羔羊。但有些老闆就沒有這種責任感,當你出了什麼小差錯,絕對第一個把你推出去送死。
另外,我從書中學到一個很重要的心態,當一個主管,一定要把上級的命令「消化吸收成自己的東西」,絕對不要上面說什麼,你就直接當傳聲筒對下面傳話。人只有在懂得為何戰的時候,才會願意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以及保持最佳的動機。為了達成目標,會採取各種不同的手段,有時甚至充滿創意。
面對下屬,書中也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發,那就是懂得「虛心受教」。遇到比你專業的同事或下屬,虛心跟他請教,不要裝懂,或者擺官架子,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你在玩哪一招。當一個軍官跟小兵問:「你怎麼做的?可以說明一下原理嗎?我不太懂,你可以教大家嗎?」他得到的只會是尊敬。
《安靜,就是力量》
這本書帶給我許多心靈上的力量,尤其原本就身為內向者的我,對自己以前不是這麼愛發言,稍微有點害羞,一直是成長與求學過程中的難題。總是會有聲音告訴你,你要外向一點,你要活潑一點,你要跟大家打成一片。最後就變成了,戴上一張社交的面具,擠出歡笑,去參與人群,去假裝樂在其中。
讀這本書以前,總會在夜深人靜時,覺得自己好像有點虛假,或者太過客套的自我質疑。讀了這本書之後,看到作者訪談各式各樣的內向人士,聽他們內心的想法與經驗,我才漸漸地感到有點釋懷。原來,「內向不是什麼需要被治療的東西」。內向者有它適合的舞台,也有可以發光發熱的地方。
若應用到職場,其實外向特質在某些情境仍占有優勢。作者鼓勵內向者嘗試一些舒適圈外的外向活動,例如講課教學、公開演講、主持會議討論。為了達成一些目標,仍值得鼓起勇氣跨出這一步去發揮全力,直到精疲力竭後再縮回安靜的地方,靜下心來享受自己的獨處時間。
最後,我很喜歡書中對於內、外向的這段描述:「人的性格並不是非黑即白,內外向反而更像光譜兩端之間,我們會因為不同時刻外在環境和內心想法的差異,而動態地座落在光譜中的區間。」最棒的時刻,或許就在於培養出能力,去決定當下的自己是光譜上的哪個顏色吧。
《為一般人而戰》
本書的作者是個特別的人物,他是美國史上第一位參選總統的華裔候選人,也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家。但他感受到強烈的不安,知道自己活在玻璃泡泡般的菁英階層中,同溫層之厚讓他難以看到世界正在起火燃燒。他對自己拋出兩個問題「美國究竟發生什麼事?」和「為什麼我會成為這樣的一個工具?」
這本書會告訴你他為什麼要出來選,以及他在美國的大小城市之間奔波,實地見到、親身體驗到的真實情形。作者非但不會告訴你世界正在變好,反而點出了很多問題,用很紮實的數據去證明,美國社會的崩壞正在發生,而且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
他從實際社會科技的發展狀況看到,自動化大量地取代人力,幾乎是不可回頭的趨勢。人工智慧將掀起的革命,也會顛覆藍領甚至白領階級的許多工作機會,但這些工作正在大舉消失。還有個有趣觀點,並不是每個工作都很適合人類,有些完全規律化、一成不變的工作,根本不符合人性,更不用說提供人生意義。
他的解決方案,是全民基本所得、機器人税…等,也列舉出執行的方針,期望改善這個社會的基本體質。無論你是否支持他最後的政見,都非常推薦讀這本書,看他爬到山頂看到了什麼景象,也看他文字間流露出的人性關懷,這是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不會提供給我們的。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這是個乍看之下,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真人真事:一個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美國女孩,透過自學而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博士。發生在作者身上的事情,讓我感到不可思議,怎麼會出了車禍,嚴重燒燙傷,甚至都頭破血流了,父母還堅持不讓自己的家人到醫院接受治療。
作者在原生家庭成長,受到父親不斷地壓抑、貶低、以及喜怒無常的對待,母親想挺身而出但總缺乏最後一絲勇氣,還有會對她施虐的哥哥。她多年來的奮鬥,為的就是要認識世界的道理,去體驗真實的生活,架構出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
從小到大,作者被原生家庭束縛著,沒辦法活出自己最真實,最有好奇心,想探索這個世界的模樣。我很喜歡作者突破繭縛後,體悟到的事情:「不要用別人描述自己的話語,來定自己的人生,而是自己去決定生活的意義,掌握人生的最高話語權。」
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很像進到了一個嚴重扭曲的世界。在這個邊緣世界,從作者的視角體驗她遭遇的一切,去品嘗她的心路歷程,如何承受這麼艱難的心理壓力之下,還能鼓起勇氣探索自我,達到她所謂的蛻變、虛假、背叛。或許,應該稱之為「教育」。
《以母之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當紅脫口秀主持人,他是出生於南非的混血兒,但在種族隔離政策下,不同階級的父母生下他的行為,被判定一出生就有罪。他把種族隔離政策,對自己與親人們造成的傷害,描述地極其深刻,讓讀者身歷其境去感受他度過的荒謬生活。
另外讓我感到很衝突的地方在於,儘管生長背景是這麼樣的困苦、挑戰、充滿歧視與偏見,但是透過他幽默自嘲的口吻中,我們卻能像個局外人一樣,用輕鬆有趣的態度,去認識這個對我們來說非常陌生的世界。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我們總是要別人去作夢,但你只能夢到你可以想像的事情。你從哪裡出生,夢想大小你會因此受限。」我們很可能在狹隘的視野下,就妄想著定出偉大的目標與崇高的理想。
我可以確定的是,在閱讀的這條路上,會吸取許多經驗和知識的養分,不斷地認識以前不曾見過的光景、不曾想像過的世界、不曾在乎的事情。不要讓自己現在的眼界,成為了思想的無形枷鎖而不自覺。最後,推薦這個笑中帶淚的故事,相信你會從作者的詼諧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溫暖視界。
-
分享完我最喜歡的書了!你今年讀過的書最喜歡哪本呢?
白領階級定義 在 白領階級定義-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 的推薦與評價
2022白領階級定義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找粉領族,白領人士英文,blue collar中文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討論 ... ... <看更多>
白領階級定義 在 白領階級定義-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 的推薦與評價
2022白領階級定義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找粉領族,白領人士英文,blue collar中文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討論&nbsp;... ... <看更多>
白領階級定義 在 白領階級定義-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 的推薦與評價
2022白領階級定義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找粉領族,白領人士英文,blue collar中文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討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