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腐敗、中正廟:中國黨不想讓你知道的史實】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9/8公布中正紀年堂轉型方案,規畫「#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為主軸,改造、移除園內威權象徵,包括移除蔣介石銅像,並改造堂體功能及外觀,同時破除園區整體崇拜軸線。此方案是搜集被蔣政權屠殺的受難者團體與專家等多元意見後,考慮兼顧轉型正義與銘記歷史刻痕,並將空間還給人民。對此,中國黨如喪考妣,暴跳如雷,例如主席參選人朱立倫表示,要反過來打倒文化台獨,更質問要不要拆中山高。
其實,如何去除獨裁威權,高雄在14年前早就示範過一次。
大家都知道,文化中心原本叫做「中正文化中心」,在1970年代,和權力中心相隔甚遠的高雄政壇,為了表忠諂媚老蔣,把壽山改名萬壽山,愛河改名仁愛河,不久後的1974年,也計畫在林德官舊棒球場的土地上,興建「中正堂暨中正圖書館」,說是要「獻給蔣公九十歲誕辰的獻禮」。但蔣介石當時身體已如風中殘燭,隔年就一命嗚呼。
市府原本還想改名「中正紀念堂」或「中正紀念館」來「緬懷 領袖」,結果好笑的是被中國黨中央政府打槍,理由是不能和中央的中正紀念堂混淆。1979年搭上十二大建設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政策,擴大規模,成為「中正文化中心」,也因此,成為在圖書館、表演廳中央立有一神龕狀空間,立有巨大坐姿銅像的特異文化建築。
2002年,謝長廷市長任內推動多處公園改造地景工程,將原本圍繞文化中心的圍牆拆除,擴大人行步道成為「市民藝術大道」,原本支撐欄杆之間的石鼓經過重新設計,搭配當季藝文活動不定期更換圓形燈片,這項工程獲得好評,也沒有太多爭議。又過了不久,在2007年,陳菊市長決定讓「文化去政治化」,移除蔣介石銅像,並將「中正」去掉,改成單純的「文化中心」。這次就踩到中國黨痛腳,引起藍營劇烈反彈,但風波並未持續多久。從2002-2007這段時間內的「文化中心空間解嚴」,讓園區回歸文化用途,也增加了市民活動空間。
然而,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成功去政治化以後,台北中正紀念堂也計畫拆除圍牆,增加開放性,卻造成劇烈反彈,甚至當時北市府趕緊把僅有二十多年歷史的中正紀念堂列為古蹟。後續每次討論到去除「中正」,將空間還給人民,重新客觀看待歷史的提議,都引發中國黨陣營破口大罵。
但若我們回歸歷史,中正紀念堂的興建本身,就是一項充滿問題,涉及欺騙人民、浪費預算、黑箱作業的可疑決策:
■經費來源欺騙人民,不斷追加天價預算
蔣介石死後,行政院經治喪委員會會議決議,決定在臺北市擇地興建「中正紀念堂」。當時治喪委員會召集人俞國華公開宣佈:各界捐獻的中正紀念堂籌建款項達新台幣一億四千八百多萬元,此外還有人捐獻水泥、玻璃等建材,因此,第一期建築「可以不必動用政府的經費。」(聯合報,1976-7-10)然而,該年10月,建築經費就變成5億元(含兩廳院),到完成時,經費已經膨脹到本體11.8億,其中8.8億由政府預算支應。後續兩廳院因工程延後,預算更增加到74億。中正紀念堂預算草率決定,不斷膨脹,可以說是黑箱作業,其中好大喜功、奢靡腐敗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
■佔用市政發展用地,排擠各項重大建設
11.8億的預算,聽起來好像不多?但在1976年中正紀念堂動工時,台灣國民所得僅1053美元,2021年預計已達33310美元(以上均主計處數據)。而當時興建一整個港口(台中港)50億,整座國際機場(桃園)100億;現在建一個貨櫃中心(高雄洲際二期)1125億,一個航廈(桃園三航)1000億。換算中正紀念堂造價,約今日300億。在當時台灣進行多項建設時,也算一筆相當大的開銷。
另外中正紀念堂預定地,原本在1974年台北市府規劃為「第二商業中心」,包含18~50層高的辦公大樓和24~30層高的旅館和公寓多棟、四棟百貨公司、文化中心、世貿中心、綠地等空間,投資額150億台幣,相當於信義計畫區+兩廳院的機能。卻因為中正紀念堂而全部推翻,因而台北市府重做都市計畫,把都心改到信義計畫區,也推延了開發的時程。為了個人崇拜,大筆消耗國家預算,打亂都市計畫,讓市政延宕數年,這些成本從來沒人去追究。
■競圖黑箱作業,圖利特定廠商
1976年,中正紀念堂舉行國際競圖時,曾要求作品須具「創造新穎設計」、「獨特風格」、「應用現代建築工程技術」、「經濟實用」,結果卻是參選作品中唯一不具現代風格,還提了兩個案子的楊卓成作品得標。當時,籌建小組號稱聘請國內外專家進行評審,但奪得第一名的建築師陳邁(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表示:評審雖然喜歡他們的案子,但在會議上無法做成正式決定、要讓蔣宋美齡從國外返台做最後決定,而蔣宋美齡回來以後連圖也沒看,只丟下一句話:「選中國式的就好。」可以說是黑手介入競圖。
其實,楊卓成的代表作包括早年的士林官邸、圓山飯店,以及多座蔣介石行宮,更多次與蔣宋兩人當面討論建築設計,是深得蔣家歡心建築師。整體設計完全投蔣家所好,牌樓參考中國明代十三陵,堂體外型則參考中國廣州的中山紀念堂,佈局參考中山陵,但規模更大,就是要「超越國父」。而台階89階象徵蔣介石歲數,格局仿造中國帝王陵寢,建築加上傳統廟宇、墳墓一定會用的「雲紋」,擺明就是蓋「帝廟」而非紀念堂。當時政府放任不具任何公職身份的蔣宋美齡,為個人喜好隨意推翻競圖結果,以法治國家來看,就是一種舞弊、圖利熟識廠商的行為。
這樣疑點重重的工程,在黨國體制的掩蓋下,居然變成台北的象徵,中國黨的精神堡壘,實在諷刺至極!
若是回歸正常,就算不追究當初決策者的責任,將城市空間去除威權象徵,並納入蔣介石執政時期政治迫害與屠殺下受難者的記憶,賦予更多元的使用空間,也只是最低限度的剛好而已。在這點上,台北反省歷史的能力,實在遠遜高雄太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堅持不打荷爾蒙 夫妻同心飼養無毒雞 台南有位餐廳老闆飼養無毒雞, 堅持飼養二十周以上才宰殺, 而無毒雞做出來的料理, 每天限量推出總是一掃而空。 ☞酸辣大炒手 辣味恰到好處 外國客人定期上門光顧 板橋有一家二十多年歷史的抄手店, 老闆過去曾經在北中南各百貨設櫃, 後來投資失利,老闆是越挫越勇, ...
「百水公寓建築師」的推薦目錄:
- 關於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百水先生曾在電視節目中說過,希望能蓋一棟與植物共生的建築 ... 的評價
- 關於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百水公寓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百水公寓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百水公寓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和網紅們 ... 的評價
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網友江辣拍攝分享她的奶奶生前收藏的西門町「獅子林」塑膠提袋,這應該有40年歷史了。
1979年3月30日開幕的「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簡稱獅子林商業大樓、獅子林廣場或獅子林)位於台北市西寧南路36號的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裡,昔日來來百貨(今誠品武昌)與獅子林之間的廣場已不再,當年有許多畫家擺攤素描人像的空間,如今已被一分為二。
獅子林的西側樓面上,讓許多人印象深刻的巨幅浮雕壁畫「金珠聚鳳」,是台灣知名畫家謝孝德的作品,謝孝德為台灣倡導新寫實主義的開創人,堅持具象藝術,擅長素描、油畫、水彩、嵌畫與雕刻,為客語流行音樂人謝宇威與明星設計師謝宇書的父親。而今這幅「金珠聚鳳」彷彿像是被丟棄在廢墟裡的一幅畫,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獅子林與隔壁的誠品武昌(前身為來來百貨)、六福西門大樓,三者所在的區域在日治時期原為淨土宗的東本願寺,建築風格接近印度寺廟,是當時少見的寺廟建築風格。
1961年,東本願寺被政府改為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所用,關過不少政治犯。後來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嫌西門町過於吵鬧,於1966年搬至景美,這塊地才改建成三棟商業大樓,分別為六福西門大樓(1974年啓用)、來來百貨(1978年11月25日開幕),以及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1979年3月30日開幕)。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是日治時期建於台北市壽町(今台北市萬華區)的寺院,正式名稱為「真宗大谷派本願寺台北別院」,位於壽町2丁目5番地(今台北市西寧南路36號),於1928年11月24日落成啟用。
1930年12月14日因不明原因起火,整座木造寺院燒毀殆盡。之後寺方決定改採較能耐火、耐震、防風且防蟻害的鋼骨鋼筋混凝土來建造新寺院;本堂外觀採伊斯蘭風格,內部裝潢則是傳統日式風格。本堂工程於1934年9月20日動工,隔年7月舉行上棟式,1936年10月31日竣工,11月7日舉行入佛遷座式。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的新本堂是當時台灣唯一的伊斯蘭風格建築。戰後,東本願寺台北別院被政府改為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所用,成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刑場之一。在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於1966年遷出後,道教總會和佛教會皆希望接收寺產,但最後於1967年,由台灣省政府售予民間作為商業用途。
1967年6月3日,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台北辦事處公告,將此處土地出售予民間,基地面積共計2,614坪,採用公開標售方式辦理;6月24日開標結果,由新光人壽保險公司、亞洲水泥公司、南山人壽保險公司,與台北區合會儲蓄公司等四個機構,以及何美慶等七個私人合組的財團,共同以新台幣1億1,126萬元之最高價得標。之後該筆土地辦理變更為特定專用區,新的地主拆除原本的東本願寺,一共蓋了三棟商業大樓,包括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來來百貨公司和六福西門大樓。
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是由新光及華南集團,共同投資設立獅城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興建,由蔡正義、楊錫文建築師設計,於1977年2月2日開工,採預力無樑板結構系統,5樓以下規劃為商店街、電影院、超級市場,6樓至9樓為小套房,10樓設有餐廳,於1979年3月30日開始營業。獅子林大樓裡最特別的是南北兩側街角各有兩部透明電梯,小時候去獅子林搭乘透明電梯時,最喜歡搶電梯裡靠玻璃的位置往外看。
照理說,獅子林、來來、六福,應該足以成為一個繁華的商圈,但由於建築設計不良,消防設施不足,結果屢傳火警,導致商圈一度沒落黯淡,甚至還曾經用鐵皮圍住,禁止民眾進入危樓,不少店家被迫歇業好一陣子。
歷經多次的經濟蕭條與祝融肆虐,撐過黑暗期的店家雖仍選擇在此處營業,但獅子林已不復當年榮景。
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目前被歸為第四種商業區,共10層採分租店面方式經營的類百貨公司。B1目前是World Gym健身房,一樓多為手機通訊百貨,有數十家手機店;二樓為台北最大禮服與婚紗的訂做市場,內有數十家禮服裁縫店;三樓為電動遊樂場(小時候很愛去那裡打電動,但後來覺得環境太複雜,不是很安全,便很少去了…);四樓與五樓早年為金獅、銀獅、寶獅與雙獅四間戲院,2000年改為台北新光影城,內有三間影廳(金獅廳、銀獅廳及寶獅廳);六至九樓混雜辦公室和套房、公寓;十樓為老字號的港式飲茶「金獅大酒樓」。
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對摩天樓有種無可救藥的癡迷。如同歷史上許多知名的建築師,他們都認為摩天樓是人類戰勝自然環境的一種象徵。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樓,不但令人感嘆文明的偉大,更是有種人定勝天的成就感。會選擇讀這本《世界是垂直的》,有相當原因是我對高樓有種癡迷,更因為對當代都市的地下建設感到十分興趣。
圖文版:https://reurl.cc/Enj8A0
作者寫道,都市規劃已經成為一門當代的重要學問,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學者針對都市進行設計及提出相關理想,但這些終究是屬於都市地圖上的平面思維,關於立體思維的都市規劃及思考理論,卻鮮少出現在主流媒體視角中,甚至經常被大眾所忽視。也因這緣故,他創作了《世界是垂直的》,希望能讓讀者們理解當代都市已經由平面變成了立體。
本書涉獵的範圍甚廣,從天上的人造衛星、轟炸機、無人機,到地上的電梯、摩天樓、棚戶貧民窟、豪宅到地下的地窖、碉堡及地下道,都在本書範圍之中。
不過也因為涉獵的範圍過廣,讀者若無相應領域的知識,讀起來的片段感很重。如衛星、轟炸機、無人機等篇章,牽涉到大量軍事戰略相關的知識。雖然這些篇章最重要的,便是衛星科技帶來GOOGLE MAP等科技軟體,替人類文明掀起從未有過的革命性思維。但這畢竟是人們普遍能認知到的改變。相對於轟炸機、無人機等軍事器械,常人能有所感觸的甚少。這篇章讀了除了感到自身不足之外,便是領會到原來這些飛行器已然成為都市規畫的一部分。
地下篇章,相對來說有趣得多。書中當然沒有忘記得到,曾經的冷戰時期,各國都因應核戰爭的可能爆發,於當時興建了眾多深埋於地底的設施,只為了能在核戰爆發時躲過一劫。但於當代早已沒有核戰威脅的社會來說,地下建設的誘因已然改變。書中以倫敦為例,指倫敦因為地價過高,加上挖掘技術的普及化,大批既有建築申請開挖地下室,最大的原因便是地下室的單位空間成本,遠低於土地購置或另興建高樓。此外關於各國大肆開發地下設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航太技術的發展,導致衛星變得普及,因應保密及情資安全的需求,地下設施的開發變得勢在必行。地下篇章對我來說雖然有趣得多,但與我期待的內容稍有落差,我最為期待的是作者多談論關於交通、水電管線及地下聚落的內容。
真正讓我最滿意的,便是地上的高樓篇章。本書將高樓分作三個次類,分別為摩天樓、高樓住宅和電梯。本書提及摩天樓的發展,仰賴於營造技術及混凝土材質的創新。摩天樓的發展,除仰賴於19世紀礦業開採的金源之外,更與礦業使用的液壓升降機及相關機械相關。
事實上,就齋主我個人認識。摩天樓之所以被人類發明並持續發展,更重要的原因是交通科技的創新,導致通勤時間下降。倘若人類今天有足夠的科技水平能建造高樓,但這些高樓內的空間終究是必須要用於經濟生產。人人都知道摩天樓的發展最早始於芝加哥,建於1885年的《家庭保險大樓》,樓高42公尺,10層樓。這樣一棟辦公大樓,若都市沒有足夠的人口密度,或交通設施不夠完善,很難維持其全速運作,畢竟辦公室裡總要有人上班,上班族也不可能住在公司隔壁,若沒有足夠完善的都市建設,很難達成摩天樓的經濟條件。芝加哥當時能夠興建這大樓,有相當原因是1870年代時曾多次因為木造建築發生大火,才促成以新材質建設大樓的契機。
摩天樓,早期讓許多建築師和社會學家,認知這是解決都會區土地不足,並能有效提供市民住房的解方。說到這事情便覺得有趣,早期學者們認為摩天樓的出現,將導致都市人口密度大幅上升。這是個很好理解的思考邏輯,畢竟以前1層樓住3個人,現在10層樓不是能住30個人嗎? 結果並不全然如此。地價高的土地並未因為空間的解放而導致地價下跌,反而因為地點絕佳之故,地價上漲。而住宅人口的空間密度也並未因此降低,高價住宅內有著經濟實力更雄厚的人,購買大量空間個人使用。地價高的地段,人口密度反而變低。而地價便宜的低總價高樓內,確實如學者所說的擠滿了人,單位空間密度上升。
於是便有聲浪表示,如果摩天樓確實能解決住房問題,政府更應該要興建足夠多的高樓社會住宅,提供給相應的弱勢或青年居住。初期這方案被實行,直到人們發現其惡果,這些高樓社會住宅隨即成為都市毒瘤。最大的原因便是高樓建築的維護成本極高,高樓層的區域需要比低樓層用更高的消防及安檢規定維護,而這些維護的成本並非是弱勢或青年得以負擔,多數政府也不願負擔這些高昂的成本。其實這在台灣就有案例,台北市的西寧國宅,早期便是政府為了經濟弱勢而興建,但最後的結果便是維護成本不足,導致外部髒亂不堪,內部管理不佳,甚至變成台灣著名的靈異地點。
書中提及即便是世界最高樓「哈里發塔」內的住戶,也不見得願意負擔其住宅公共設施的鉅額維護成本。哈里發塔內有千戶公寓住戶,以2013年算,擁有一戶100萬英鎊的住戶來說,每年要付出的管理費高達15萬英鎊,而這些費用大部分用於維護健身房、休閒中心等設施。
自政府認知到高樓社會住宅可能無法應付鉅額的維護成本以後,施政思維便轉向為興建高度較低的社會住宅了。這點其實台北市也是如此,除了幾個較為高級的社會住宅之外,那些提供給弱勢者居住的社會住宅,大部分是樓層高度較低的建築。
書中真正讓我驚豔的是電梯篇章。台灣關於電梯的叢書甚少,很少有書籍專門討論電梯發展,即便是營造業相關的書籍,也對台灣電梯的普及甚少提及,但齋主我對電梯有種無可救藥的迷戀。
我們都將電梯視為大樓的設施之一,鮮少將其當作都市的交通建設一環。這概念是好多年前曾在某個建築紀錄片中學到的。如所有人知道的一般,超高樓層建築的電梯肯定需要分流分層,很多重要的樓層被當作轉乘站。既然如此,為何不能將單一電梯視作單一地鐵路線,而轉乘樓層視作轉運站? 哈里發塔擁有57部電梯,常駐人數數萬,用水量巨大。其實比很多小型都市的機能還要充足,電梯也當然能被視作交通建設。
過去,我曾認為電梯應該是無所不能的。假設人類建設出了數千公尺的建築,也應該能建設出相應高度的電梯。但本書作者對電梯的認識,卻打碎這現實。當代電梯發展的瓶頸,在於電梯井和鋼纜兩個要素。一具用於400公尺電梯的鋼纜,重量高達18650公斤,就算將材質替換為碳纖維,也需要1135公斤。這中間需要考量因素甚多,包含機電系統的負重及負荷、鋼纜的體積、電梯井於樓層內的面積占比等,都限制電梯的無限延長。
《世界是垂直的》一書內容眾多。我替自己的所知過少,導致部分篇章的內容只能單純吸收,而感到遺憾。但本書就算只是單一篇章,讀起來也足夠過癮。何況對我這個科幻迷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高樓建築、地下設施或科幻題材感興趣,我想即便本書不是每個篇章都能讀通,針對特定篇章也能獲得足夠多的知識。
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堅持不打荷爾蒙 夫妻同心飼養無毒雞
台南有位餐廳老闆飼養無毒雞,
堅持飼養二十周以上才宰殺,
而無毒雞做出來的料理,
每天限量推出總是一掃而空。
☞酸辣大炒手 辣味恰到好處 外國客人定期上門光顧
板橋有一家二十多年歷史的抄手店,
老闆過去曾經在北中南各百貨設櫃,
後來投資失利,老闆是越挫越勇,
把餛飩改良成酸辣抄手顧客超愛吃!
☞七年級姊弟開咖啡廳 隱身巷弄 大受好評
七年級姊弟一起完成創業夢想,
擔任建築師的弟弟,
把媽媽的老房子重新規劃,
設計成咖啡廳,
這店裡的創意早午餐,
更是顧客必吃的招牌美食。
☞尖石鄉水田部落 純白海芋綻放
在新竹尖石鄉的水田部落,
從四月開始就有純白海芋,
海芋田主人是泰雅族四兄弟,
為了照顧母親四人決定返鄉,
在老家的梯田上種滿海芋,
還賣起了泰雅族風味餐。
☞孝心熬煮的養生飲 良心做飲料 府城伴手禮
在台南有一家酸梅湯店,
遵照古法熬煮酸梅湯,
年輕老闆當初是因為,
高齡八十歲的父親生病,
每天喝酸梅湯調養身體,
孝順的兒子煮出了心得,
後來乾脆開店賣起了酸梅湯。
☞創立25周年 五次葛萊美提名40座金曲獎
曾經獲得五次葛萊美獎提名,
40座金曲獎獎項的風潮音樂,
是台灣最重要的,
獨立製片唱片公司,
創辦人楊錦聰出身赤貧農家,
為了堅持音樂理想,
創造出台灣音樂奇蹟。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百水公寓建築師 在 百水先生曾在電視節目中說過,希望能蓋一棟與植物共生的建築 ... 的推薦與評價
Hundertwasserhaus 好想住進百水公寓第一次看到這棟建築是在德文課本 ,當時的課文內容早已忘記,百水公寓可愛獨特的外型印象卻讓人印象深刻,不規則的房屋設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