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視窗九五上市】#超商買得到
大家用的第一款電腦作業系統是什麼呢?相信很多人是從微軟的DOS或視窗系列入手,而在其中最具時代意義的可能就是「視窗九五 (Windows 95)」了。
Windows 95在當年的聲勢備受矚目(微軟的廣告費也花了數億美元),挾著視窗系列在全球的高市佔率,產品一推出必定造成全面影響。系統本身的優勢,如圖形化介面、硬體隨插即用、多工能力等,也都是革命性的。如早期DOS系統使用文字指令操作,需要額外學習,Win95的圖形介面則簡單易懂,降低門檻;其他像32位元多工環境容許多程式同時執行、進入網路時代及稍後掀起的瀏覽器大戰⋯⋯都已是電腦發展史的重要篇章。
跟隨英文版在1995年8月的上市,中文版也於同年11月28日在臺上市了。有趣的是,當年也是微軟首次與便利商店通路合作,讓消費者在超商就能買到。而隨著Windows 95降低使用電腦的門檻,帶來更廣大的電腦市場、更高的硬體需求,資訊產業的規模也一併擴大,使個人電腦進入飛速發展的時代。
#大家對Win95最有印象的是什麼呢
#彈珠台 #新接龍 #傷心小棧 #還是藍屏畫面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95/11/28
圖說:港都超商昨天起供應視窗九五電腦軟體,令消費者頗為好奇。
來源:聯合報
攝影:曾大年
歷史新聞
【1995-05-24/聯合報/41版/資訊專刊】
中文版視窗 九五世代交替
打開「我的電腦」 看看硬體配備是否齊全;整合程式、檔案、列印管理和控制台,「檔案總管」做你最佳幫手...
【李若松】中文版視窗九五作業系統是微歡發展世代交替的電腦產品,至少可領導未來五年風騷。從使用者觀點,用過中文視窗的資訊族,很容易熟悉「視窗九五」,開機的時候,螢幕出現「我的電腦」、「網路上的芳鄰」、「資源回收筒」三個圖形,左下角一個開關(START),就像電視開關遙控器,滑鼠一點就進入視窗世界,如果你還在發呆,儀表板會提醒你「請按這個地方,開始作業」。
奔馳在資訊世界,駕駛人上車先了解車況,將滑鼠移到「我的電腦」選項,視窗九五會立即報告電腦安裝那些硬體配備。過去裝印表機、音效卡、數據機、網路卡,最擔心視窗環境不知道電腦主機多了新成員,人工設定的結果不是新配備不能工作,就是和原系統相衝突;視窗九五只要添購設備具「隨插即用」的相容性,就能「隨插即用」,因此視窗九五環境比傳統視窗更能滿足功能不斷擴充的多媒體電腦。
軟碟、硬碟、光碟機分門別類有那些應用軟體,視窗九五的「檔案總管」會整合現有視窗環境的程式管理員、檔案管理員、列印管理員、控制台功能。好像成立「任務小組」,只管駕駛要辦什麼事情,自動叫出相關的程式或檔案執勤。電腦還記錄最近做過的事情,例如:最近一次用電腦寫信給女朋友,重新開機後,只要一個按鍵,就能瀏覽上次的信件。至於操作發生困難,按一下滑鼠右鍵,「視窗九五」就會依當時狀況,提供適當的指引。
不少現代人同時擁有兩部個人電腦,視窗九五的「公事包」能透過傳輸線,自動更新兩部個人電腦的檔案,讓攜帶型電腦維持與桌上電腦或網路檔案同步。 新視窗想上網路更方便,「網路上的芳鄰」可掌握網路上的其他電腦,拷貝其他電腦提供的檔案更方便。新系統也具環保觀念,沒有用的檔案、程式,只要丟進「資源回收筒」,就可移出視窗;一旦後悔,只要在硬碟空間未移作他用前,還可到資源回收筒恢復資料,不像過去視窗不慎刪除檔案,無法補救。
熟悉DOS系統的玩家很習慣下指令,視窗九五除可單鍵切換到DOS操作外,視窗下方有一工作列,用「start程式集、MS-DOS模式」,就直接進入DOS做事;至於舊視窗軟體,也可用「start應用程式名稱」直接呼叫視窗應用軟體。傳統DOS、視窗程式或檔案名稱,都限制主檔名八個字母、附屬檔名三個字母;視窗九五不僅可用長檔名,中文版還可用中文長檔名,讓使用者更方便操作。
此外,視窗九五是卅二位元多工的環境,「一心多用」可提高工作效率,以往電腦必須等待列印文件,視窗九五搭配卅二位元應用軟體,可同時列印及編輯文件,或執行其他程式。
視窗九五工作不忘娛樂,四部電腦玩拱豬,未來四人在不同地點打麻將,中山大學發展網路多人參與同樂拼圖競賽,使個人電腦不再是資訊孤島。
目前多數光碟片已是視窗版本,因為視窗九五的圖形能力更強及「自動執行」(Autoplay) 使玩光碟軟體,就像聽雷射唱片一樣簡單,可預見下一代多媒體光碟將使資訊族生活更有趣。(李若松)
【1995-11-29/聯合報/07版/綜合】
視窗九五中文版 台灣正式上市
售價七千九百元 被指訂價過高 台灣微軟:只是「建議售價」
【記者彭慧明╱台北報導】全球知名軟體「視窗九五」的中文版昨天正式在台灣上市。台灣微軟公司計畫以新台幣三千萬元的廣告行銷費用、特價促銷、附贈應用軟體和網路帳號等方式吸引買氣,不過,台灣的電腦族並未出現半夜大排長龍等著購買軟體的狂熱。
視窗九五中文版標準版在台灣的售價高達七千九百元,和美國上市的「視窗九五」標準版價格為一百九十九到二百零九美元(約為台幣五千四百元到五千七百元)相比,被部分消費者抨擊訂價過高。台灣微軟則解釋,價差主要是因為版本需要中文化,進口時也有關稅;此外,這個價位是「建議售價」,台灣地區的零售業者可以視需要自行給予折扣。視窗九五今年八月底在美國上市後,迄今已賣出九百萬套,台灣微軟公司估計,到明年底為止,台灣地區現有的五十萬名合法前一代視窗軟體用戶應有兩成左右會升級,加上國內電腦廠商併售、以及使用者自行購買新軟體,總銷售量將可能超過三十萬套。
由美國微軟公司推出的「視窗九五」,強調操作比過去容易、方便,讓使用者更容易接近電腦,在中文版推出前,已推出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等版本。 台灣微軟昨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產品發表會,並邀集三十多家廠商共同發表符合「視窗九五」規格的卅二位元軟體,國內也已有十四家個人電腦廠商將在出售電腦時,併售視窗九五中文版,台灣微軟並和7-ELEVEN簽約,在便利商店出售。
大眾電腦副總經理張朝深表示,視窗九五推出,代表電腦進入卅二位元時代,因為技術層次提高,可以研發出功能更多更好的軟體,電腦硬體他將隨之升級;因為操作容易,一次能執行多個功能,使用者更能接近電腦,讓電腦幫自己節省時間。
中文版視窗九五保留英文版所有功能,包括長檔名、多工作業、即插即用等特色,為符合中文使用者需求,還加強造字、便捷中文輸入等功能,為了提供諮詢服務,台灣微軟公司增加五十支電話線路,以應付客戶在安裝時所遇到的各種難題。
相容模式無法列印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打造創客生態 台灣經濟再起飛
2015/06/01-DIGITIMES企劃
完整生態系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透過技術的開放,產業規模將會全面翻轉,鋼鐵人實作聯盟創辦人蔡政和剖析目前的產業趨勢,從中分析出未來的產業發展型態。
3D列印將製造權從企業手上下放置一般個人,在此波浪潮下,市場上再次吹起創業風,製造產業鏈中的各環節,都有極具創意的創客投入,而此一產業生態的崛起,將帶動台灣經濟的再復興,在「創客生態系 台灣經濟再起飛的新契機」議題中,鋼鐵人實作聯盟創辦人蔡政和針對台灣目前的創業生態,提出相當精闢的看法。
Hacker與Maker攜手打造生態
蔡政和從資訊科技的演進,點出科技產業生態的變化,他指出IT技術的演進有幾個指標性的設備,像是早期的大型主機、中期的個人電腦、近期的移動式裝置,未來則無疑會是穿戴式裝置,從這些設備的特色,可以看出幾個趨勢,包括設備的體積漸小、效能漸強、計算裝置越來越貼近人體並滲入各式裝置、計算裝置越來越多樣性、開發啟動資本則逐漸降低。
這些趨勢與現在的創業環境息息相關,其中最重要者就是資訊與工具的取得相對容易,過去進入門檻高度降低,新型態市場帶來新型態門檻,新的創業生態已然成型,未來個人將會更有力量,但台灣的創業團隊如何與此一生態結合,獲取更大商機?
蔡政和先解釋傳統創業與新型態創業的不同,他指出傳統創業的過程多是先向親友募資,利用這筆資金設計生產,產品上市後接受市場檢驗決定成敗,現在的創業模式則是先以自有的小筆資金製造出產品原型,有了原型後再到募資平台上展示產品並募資,若原型募資平台上獲得投資人認可,則以募資而來的資金進入開發設計階段,最後在開始量產與銷售,若為市場接受,則可取得第2部分的資金延續生產,由現在的創業模式可以看出,募資平台的出現,可以讓創業者的創意、創新力落實更容易,而不像之前的創業模式的高進入門檻與高風險。
談到新型態的創業變遷,蔡政和指出,現在的Maker族群中常聽到「Arduino」一詞,Arduino代表的意義是開放性硬體(Open Hardware),他進一步表示,硬體設備所費不貲,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有能力擁有,但Arduino的出現,使得個人改變世界的成為可能。
Arduino剛問世時,只是單晶片的主機板與簡單介面,後來有部分專業工程師開始投入,有的研發出其擴展版,有的增加其函式庫,Arduino的日益進化,讓沒有相關技術基礎或時間資源不多者,更容易使用,蔡政和表示,過去在原型製作時,就曾透過Arduino取得陀螺儀加速器的函數庫與電路板設計,在短時間內就設計出其原型。
從Arduino的例子可以看出現在的整個創業生態,Arduino上的函式庫是由Hacker所研發,由此可以看到Hacker與Maker的合作,但這兩者的合作絕非如此單純,而是需要一定的系統化與規模化,進而建立基礎平台與開發社群,而非現在一對一的單點合作。
開放讓力量更強大
基礎平台的建立,可以讓技術開放,創造出更多可能與效益,蔡政和指出,過去製造業的技術資訊封閉,產品上市後無人知曉內含的技術為何?但現在企業若能將技術開放分享給外的Maker,則所或的的效益回饋,將會與其使用的Maker數量等比增加,整體的經濟規模將會完全不同。
不過Open source利弊兼而有之,當生產資訊完全公開,競爭力要如何維持?蔡政和表示,當知識成為易於利用的模組後,將可大幅降低Maker的學習成本,也使創作者可專注在創意構思上,而不用花太多心思在子系統的前備知識上,創作就變成類似拼圖或是樂高積木的過程。
這還導致了門檻的降低,不需要資電背景也能透過這些模組來創作,進而規模經濟引來更多廠商的投入,這就像當年大型電腦問世時,主要使用者都是學有專精的的專業人員,但當採開放式架構的個人電腦出現後,多數廠商競相投入,電腦變得越來越容易使用,整體規模也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這就是開放的力量。
蔡政和再舉另一例子,現在Maker在設計電子產品時,常會使之與手機互聯,而目前最常用的通訊標準則是藍牙,以往的實作模式要先安裝藍牙模組,再撰寫通訊協定,但如今已有大陸廠商提供已經撰寫好通訊協定的藍牙模組,Maker只要安裝上去,設備就可與手機以藍牙互通,這種模組提供的方式,不但讓Maker易於使用,同時將本身技術包覆為模組,也可避免其專業資訊全面公開。
這種半開放半封閉的方式,對Maker與廠商來說,都是可接受的方式,一般耳機內建的藍牙,是直接內建在產品中,無法為外界利用,但如今這類藍牙技術設計為模組型態,開放給所有人使用,這就會為世界帶來改變。
產業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也可從電子書來觀察,當年eBook問世時,吸引了眾人眼光,大家開始討論閱讀習慣將會改變、eBook該如何輕型、省電,但過了一段時間,Apple推出iPad,eBook的聲勢遽跌,如今已不再有人討論。
不過觀察其發展消長,eBook並非因為iPad使用了其技術而消失,而是產品思維的不同,蔡政和進一步指出,過去的產品設計思維是線性思考,把書本內容電子化,就是電子書,而電子書就是下一世代的書籍,但iPad的思維則是將電腦書本化,延續了電腦原有的功能,還將書本內容移植過來,這也就說明了思維不同,就有機會翻轉經濟規模。
結合台灣優勢 站上世界舞台
思維的改變,也會影響到整體商業生態,蔡政和把時序拉回當年IBM的相容PC年代,當年最著名的事件就是Apple PC與IBM相容PC的競爭,後來採相容式架構的Microsoft & Intel贏得這場戰爭,這其中的勝負關鍵就是相容,相容性使得整個產業的廠商都站到同一陣營,無論Apple能力如何強大,也打不贏整個產業,在此情況下輸贏立判。
再把時間往後拉,Apple憑藉著iPhone、iPad再起,憑借的就是當年打敗他的相容性生態系,這次Apple創造了App store,App store吸引了大量的軟體廠商投入,並制定了完善的商業機制,建立起空前成功的生態系。
談到這邊就不難了解,未來產業的成功之道,就是擁抱社群,而這也是鋼鐵人實作聯盟的目標,鋼鐵人實作聯盟目前正在研發如電影「鋼鐵人」中的智慧型頭盔,透過市場上各Open source的力量,打造出可延伸感官的智慧型穿戴裝置,目前此一研發已有所成,蔡政和希望能結合台灣科技產業的力量,匯集成一股翻轉世界的力量,帶領台灣廠商走上世界舞台。
他以電動車大廠Tesla為例,Tesla當年大量採用了台灣廠商的技術,讓Tesla的電動車成為世界焦點,以此來看,台灣廠商的技術已不容質疑,所欠缺者只是整合的力量,蔡政和透露目前已有多數台灣大廠與鋼鐵人實作聯盟合作,蔡政和也希望透過這次的合作,可以打造出台灣的產業生態,將台灣經濟再次推上高峰。
附圖:鋼鐵人實作聯盟創辦人蔡政和。
資料來源:http://www.digitimes.com.tw/tw/b2b/Seminar/shwnws_new.asp…
相容模式無法列印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安全藏在細節裡 智慧醫療背後的風險
智慧醫療認證關鍵
【作者: UL】 2014年06月23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543】
在數位化、行動化、電子化等尖端科技的加持下,醫療器材開始變得智慧化,許多新興醫療設備讓醫生可以在台北幫非洲的病患開刀;心導管支架可以利用微創手術快速植入心臟,讓病患可以當天出院;3D列印能夠直接製作義肢。而可以紀錄胎兒一舉一動的超音波束帶、穿戴式的血糖監測及注射設備等也已經開始普及,這些前瞻的醫療科技不斷湧現,讓整個醫療與生活型態正面臨改變。
但是在驚嘆這些先進醫療科技產物的同時,是否該進一步思考這樣的改變是生活優化還是有其他風險?這樣的醫療真能有所保障?監管單位如何管理這些醫療設備?新型態的醫療設備與方式帶來更便利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安全問題。
數位與行動化醫療改變傳統封閉的醫療環境
科技的進步,使醫療裝置邁向數位化eHealth與行動聯網化mHealth,改寫了過去封閉的醫療環境,傳統病人必須至醫療院所進行治療的行為,可改由穿戴式醫療電子設備進行居家照護;醫療人員則藉由數位化跳脫傳統的書面病歷,改而走向電子病歷,提升醫療效率。舉例來說,以往X光片必須經過沖洗,再放置於燈箱上供醫生判斷,數位化後,醫生可立即透過電腦等裝置取得數位影像資料進行診斷。
此外,具備聯網功能的行動醫療設備,讓病患資料的傳輸更加即時。而雲端醫療的誕生,也讓各種不同醫療裝置偵測到的生理資料可更快速傳送至中央醫療系統,讓醫護人員可立即給予病患減緩病症的建議,甚至可以在發現數據出現異常時,提早向病患示警,避免憾事發生。而目前市場針對聯網行動醫療設備的定義是,使用的範圍為運動、居家照護與醫院病患遠端監控等無線身域網路(WBAN)三大方面,這也是行動醫療主要商機所在。
醫療環境更便利 潛在風險卻悄悄來
然而,行動醫療電子雖帶給消費者更便利管理健康的新生活,但是也為民眾帶來新的潛在風險。根據美國緊急醫療研究機構(ECRI)每年調查的十大醫療科技危害,當中與eHealth和mHealth相關的醫療危害,2012年僅有醫療設備連通性管理疏忽一項,不過到2013年則增加為三項,包括電子健康記錄等電子系統造成患者資料錯誤配對、醫療器材和電子健康系統的相容性問題、與照顧者因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分心所造成的意外等,顯示醫療科技的確存在著未知的風險。
除了上述幾項醫療危害之外,已發生的行動醫療危害還包括如惡意程式的入侵使醫療裝置量測失準或資料外洩,甚至無法即時更新使用者生理資訊,致使病患無法受到更適切的照顧。
此外,行動醫療電子所採用的各種無線通訊技術,如ZigBee、Wi-Fi、藍牙、NFC、3G、4G等,這些不同的技術各有所長,因此被應用於各種不同的行動醫療電子設備上。但目前仍未有一套完備的通訊技術互通軟體,使裝置間能夠進一步溝通,倘若各裝置無法協同合作,就無法提供最佳、正確的病患資訊予醫護人員判斷。
監管法規主要確保的是醫療器材的安全性與功效
各國對醫療器材的監管認證體系大致觀念相同,主要目的在於保護使用者的安全及確保醫療器材的功效性。安全性指的是醫療器材在使用或非使用的過程中,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危害,包括電性安全(漏電、導電、電磁波干擾)、生物相容性(過敏、毒性)、軟體驗證、風險分析與控管等最基本層面的安全要求,而功效則包含其功能、穩定狀況、準確度等。
由於醫療器材是為特定需求而設計製造的特性產品,根據產品定義不同,所需的評估與標準要求也就有所不同。而法規通常只規範了最基本、根本的要求,並要求製造商做好風險分析與控管,盡可能將醫療設備的潛在危害降至最低。事實上,安全性與風險管理仍無法百分百的將醫療產品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機率降至於零。
此外,東西方業者對醫療產品驗證的態度與認知也有所不同。舉例來說,東方業者對於產品要達到何種標準,是仰賴驗證單位告知,甚至等到產品出來後,才詢問法規要求,進行驗證;而歐美業者則是傾向於主動發掘產品的安全性疑慮,並進一步解決,以期將產品做到最好。這樣的差異性,是台灣業者在跨入智慧醫療產業必須重視思考的。
醫療器材屬高度監管 是科技業最大的跨業挑戰
面對全球醫療器材市場每年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商機,吸引許多台灣科技業的青睞。但是,醫療器材屬於高度監管的產品,因此廠商要進入時須先瞭解各國對於醫療器材的監管法規,製造商也須自負做好風險分析。
又,醫療領域的產業特性與商業模式也與一般科技產業不同,醫療器材開發不能只從技術角度思考,對於產品品質、穩定性也有極高的要求,而醫療院所通路與政府補助,以及如何進行風險分析與正確預估成本也都是業者進入醫療電子領域的大挑戰。
此外,醫療器材市場進入門檻高,若能透由專業的驗證單位協助,可以避免業者走入耗時又耗成本的冤枉路。UL具備國際法規與認證資源,並有專業人因工程能力,以及實務經驗,可提供業者最完整的產品建議與定位。其中,人因工程將是接下來較受矚目一項服務。因即使產品本身雖然沒有問題,但使用者使用方式錯誤,仍將讓醫療設備產品對人身造成危害,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也已針對人因工程的部分提出草案,而 UL 也參與草案討論並提供許多相關意見。
圖一 : 十大醫療科技危害
資料來源:http://www.ctimes.com.tw/DispArt/tw/14062316531M.shtml
相容模式無法列印 在 〔求救〕WORD 無法列印的問題(列表機設定沒有問題)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明明在word的整頁模式中有看到資料但是在預覽列印或實際列印兩頁只跑出一頁我碰到不該碰的地方嗎~? 阿嗚~!? 2010-03-25 20:05 發佈. ... <看更多>
相容模式無法列印 在 清除LCD 錯誤訊息 的推薦與評價
印表機無法正確列. 印PDF檔案。遺漏. 了圖形,文字或圖. 解的某些部份。 PDF 檔案與Acrobat產品不相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