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直接叫父母的名字,你能接受嗎?】
延續前幾天關於稱謂的話題
在明白稱謂不過是個代名詞
以及隱藏在稱謂當中的權力、責任與期待後
我不禁問自己:
「那我可以接受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嗎?」
坦白說,當我開始想像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時
我的確有被冒犯的感覺
甚至覺得怎麼可以沒大沒小
但我也明白這樣的感受
來自於長期被教育下的結果
就像有一道封印刻在腦中,跟你說不可以這樣
或是應該要那樣,但,真相與真理是什麼?
這讓我想到另一則故事
「有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
雖然窮,但一家人非常的相親相愛
每天粗茶淡飯卻過得很幸福
母親每週都會預備一頓豐盛的餐點
而餐桌上都會有一條新鮮又肥嫩的魚
開動後,母親總是先將魚頭夾進自己的碗裡
孩子們以為母親愛吃魚頭
還會主動幫忙夾魚頭給母親
母親只是笑笑地說謝謝
後來孩子們長大了
因著努力的學習與打拼而有一番成就
生活品質相對也改善許多
孩子們紀念著母親一直以來的付出
於是準備了豐盛的一桌菜來招待母親
其中有一鍋滿滿的魚頭,是為母親特別預備的
而當這一鍋魚頭端到母親面前時
母親的表情非常錯愕,大家感到疑惑
在孩子們的詢問下才知道
原來母親並不愛吃魚頭
而是為了將魚肉留給孩子們
選擇先將肉少刺多的魚頭吃掉」
這個故事提醒了我
我的想法與認知不一定完全正確
如同聖經裡說的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
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 哥林多前書 8:2
蘇格拉底也說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所以我很喜歡去質疑自己原有的想法與觀點
並且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微調甚至是修正
拉回小孩直呼成人名字這件事
在我原有的觀點中
直接稱呼比自己年長對象的姓名
就等同於沒禮貌、沒教養
就連我的舅舅一直以來都表示
可以叫他的英文名字就好
我也從來「不敢」這樣叫,還是以舅舅稱呼他
深深刻印在腦中的觀點與認知限制了我的行動
階級制度、縱向關係,以及人有長幼尊卑之分
已烙印在我的生命裡
當我擁有這樣的觀點
我就無法落實真正的平等在親子關係中
要突破,就需要有新觀點的加入
與舊觀點碰撞激起火花,最後整合成新的方向
我想起有認識一對母女,他們一同都在教會服事
女兒也都是直接叫媽媽的英文名字
會覺得沒禮貌嗎?
完全不會! 反而覺得還隔外的親切零距離
同時也想到國外很多家庭成員
也會直接以名字稱呼彼此
所以這件事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完全是跟文化和習慣有關
再來探討那被冒犯的感受來自於何處?
以下為我腦中各種想法進行辯論的小劇場🧕🏻🆚👸🏻
🧕🏻「被冒犯是因為被小孩叫名字感覺不被尊重」
👸🏻「不被尊重的感受來自於什麼樣的觀點?」
🧕🏻「因為我比較大,在家中地位比較高
所以需要被尊重」
👸🏻「所以小孩比較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嗎?」
🧕🏻「話不能這樣說,這是兩件事」
👸🏻「所以你覺得小孩叫你的名字
會帶給你威脅是嗎?」
🧕🏻「是的」
👸🏻「威脅到你的什麼呢?」
🧕🏻「權威」
👸🏻「所以小孩叫你的名字
會讓你有被降階的感覺是嗎?」
🧕🏻「好像是」
👸🏻「降階不好嗎?」
🧕🏻「人都想往高處爬阿,當然希望自己擁有權威」
👸🏻「不過往下走一步
就能與孩子站在平行的位置」
也能與孩子更靠近、更親密」
🧕🏻「好像也是」
👸🏻「放棄權威不容易
但能換得與孩子更多的連結
你,願意嗎?」
當我突破心防的封印
(這時好想學庫洛魔法使大喊:封印解除!)
再次想像小孩叫我名字時
那種被冒犯與不舒服的感覺就消失了
於是,身為實踐派的我當然展開行動
👩🏻「從今天開始,你們可以叫我瑋玲喔!」
🧒🏻「媽媽」
👧🏻「瑋玲」
👩🏻「恩,要叫媽媽或叫瑋玲都可以」
🧒🏻「媽媽」
👧🏻「瑋玲」
喬伊一開始完全不敢叫我的名字
只有在玩遊戲時敢 (老師點名學生的遊戲)
而唯可完全沒障礙,叫得非常的順口
我從一開始的接受,到現在能享受
喜歡孩子叫我名字的那份親暱感
也覺得自己好像變年輕了 (誤)
解除封印讓我感覺很自在也很自由
同時孩子們還是最喜歡叫我媽媽
稱謂不再是枷鎖,而是重新連結
脫去當中的權威,回歸為那份獨有的關係
「媽媽,是專屬於我的代名詞
也代表著無人可取代的身分」
稱謂沒有不好,只需要重新檢視
讓稱謂沒有束縛,只有歸屬❤️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22K正式走入歷史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
相對貧窮英文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曾為亞洲四小龍
現淪為疫苗乞丐
你知道,民進黨為什麼防疫一年半
超前部署到把台灣搞成疫苗乞丐?
亞洲四小龍的疫苗接種率,新加坡47.3%,韓國27.5%,香港25.5%
只有台灣是可悲的 6.1%
新加坡、香港的疫苗都是「自主爭取」,新加坡還「允許私人醫療業者引進世衛組織批准使用的疫苗」
南韓同時購買了BNT與AZ疫苗
曾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
卻淪為疫苗乞丐
連美國捐贈大量疫苗給台灣,美國內部都出現雜音
有人說台灣是富裕國家
理應有更需要幫助的貧窮國家
等著美國疫苗的救助
這個聲音
對一半也錯一半
對的一半是
台灣確實相對富裕
我們並不是買不起疫苗、買不到疫苗
但錯的一半是
蔡英文政府不可思議的廢
蔡英文政府不可思議的廢
蔡英文政府不可思議的廢
台灣政府買得起、也買得到國際疫苗
但台灣政府就是找藉口不買啊
所以
此時此刻的台灣
疫苗嚴重不夠
施打率全球倒數
所以
此時此刻的台灣
迫切的需要疫苗
所以
美國給台灣疫苗是對的
因為台灣真的很需要疫苗
我們感謝美國
但這一切的一切
都是建立在蔡英文政府
不可思議的草菅人命
不可思議的廢物無能
我痛批民進黨把台灣變成疫苗乞丐
民進黨大概是被踩倒痛腳
群起圍攻羅智強
有綠營蟑螂說羅智強在羞辱美日
這些蟑螂是腦袋有洞還是中文不好
我說蔡英文搶著當乞丐
那是讚美美國日本當大善人好嗎?
好啦
我知道我踩痛的綠色蟑螂的玻璃心
那我來向民進黨説聲對不起
我更正一下
民進黨不只是「疫苗乞丐」
還是
「超級無恥的疫苗乞丐」
「超級無能的疫苗乞丐」
「超級無良的疫苗乞丐」
蔡英文的疫苗政策失能失德
延誤了救命時機
造成多少家庭的破裂
罵這個廢物政府是「疫苗乞丐」
已經很客氣了
#圍攻羅智強來吧
#感謝美國
#但就是瞧不起這個超前乞丐的蔡英文政府啊
相對貧窮英文 在 台北市議員 - 李建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5/27起北市分配到2.2萬劑AZ疫苗供第一線人員優先施打,而昨天第一批15萬劑的Morderna疫苗也已經抵達台灣,待檢驗完成,也會儘速施打。
最近關於各類疫苗大家議論紛紛,我覺得蕪菁雜誌這篇文章,值得閱讀廣傳!原來我們疫苗的老大還是老美!
引內文:
這幾天來關於疫苗的風風雨雨,我們已經看得太多。但是如果一切回到科學的角度,就知道每個國家疫苗策略的選擇,都有它背後的道理。台灣的疫苗策略,更是在重重限制下,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 美國:以壓倒性的技術力、後勤力和財力一決勝負
mRNA是相對高新的技術,這世界上能掌握此技術的,只有美國和歐洲的少數團隊。Moderna就是此一技術的大本營-哈佛大學的育成公司。而相關技術的另一位匈牙利裔的祖師爺,則是跑去德國主持BioNTech公司。
而美國自從一開始,就打算以壓倒性的技術力與後勤力一決勝負。除了扶植純美國血統的Moderna以外,也透過財雄勢大的輝瑞(Pfizer)和德國BioNTech合作。搞疫苗不是只有技術而已,臨床試驗、生產、藥證申請程序、通路,樣樣都要燒錢,而BioNTech的資源不足,而輝瑞則讓一切變得可能。作為交換,BNT疫苗也以輝瑞的名義,在美國在地生產,戰略資源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然而mRNA疫苗對於冷鏈的要求很嚴格。輝瑞疫苗要-70℃冷鏈(雖然經過實驗後條件略有放寬),Moderna好一點是-20℃。要佈建冷鏈是非常龐大的基礎建設工程,而去年美國在川普總統任內,發動「神速作戰(Operation Warp Speed)」,砸大錢並動用美軍資源把如此嚴苛條件的冷鏈打通到全國各地。這個政績是連拜登都不得不稱讚的。
總之,美國就是有那個底氣,能夠把極嬌貴的高新技術疫苗,做到全國人人能打的程度。如果瞭解到這一點,就好像日軍參謀在太平洋戰爭中看到美國大兵在喝可樂吃漢堡一樣,對其後勤能力驚嘆不已。
🔹 英國:走成熟務實路線,但也有它的技術深度
英國當然沒辦法做到像美國這樣財大氣粗。英國/瑞典合資的阿利斯康(AstraZeneca),嚴格來說算是業務範圍很廣的綜合製藥公司,在疫苗方面不是特別地專業。所以「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個很成熟的技術,就成為一個好選項。
能夠研發腺病毒疫苗的國家很多,美國是一定有的(嬌生J&J),中國也能搞。但這裡「腺病毒載體」的腺病毒該怎麼選擇,就成了成功的關鍵。因為人類很多都感染過腺病毒(腺病毒是很多上呼吸感染的病原,換而言之你得過感冒就有很大機會感染過某種形式的腺病毒),如果你載體選用太常見的腺病毒,那疫苗打進體內,你的免疫系統就直接把它揪出來殺掉了,不會去學習腺病毒上搭載的武肺病毒片段,所以打了等於沒打。所以選用罕見的腺病毒就非常重要。像現在大家幾乎都不怎麼提中國的康希諾了,因為他家選用的腺病毒載體,是人體太過常見的Ad5。
這裡就可以看到英國的技術底蘊,其腺病毒載體來自於牛津大學長期研究的黑猩猩腺病毒,俗稱黑猩猩感冒病毒。它不但罕見也對人體幾乎無害。而黑猩猩腺病毒怎麼發現、怎麼取得的?自然就來自於英國長年的殖民地與熱帶流行病學研究經驗。
起頭選得好,接下來量產對於阿利斯康這種綜合製藥大廠,當然就比較不成問題。雖然腺病毒載體疫苗多多少少有點安全上的疑慮,但就像新聞講的,AZ疫苗打死人的機率比走在路上被雷打到還低。在疫情緊急的當下,仍是遠遠利大於弊的選項(但也因此德國政界與學術界一直想要打擊AZ疫苗)。
🔹 中國:瓦房店主義,馬馬虎虎求快求便宜
中國主打的國藥和科興,都是屬於所謂的「滅活疫苗」。滅活疫苗要搞很簡單,把真正的武漢肺炎病毒,拿去化學處理滅除它的活性,只剩下病毒的空殼子讓身體的免疫系統去學習產生抗體。滅活/減活的概念在人類醫學史上已經存在一兩百年了,大家耳熟能詳從小就打過的小兒麻痺的沙賓/沙克、日本腦炎、A肝等疫苗,都是典型且歷史悠久的滅活/減活疫苗。
但太過簡單的技術,往往意味著不好用。至少在武漢肺炎疫苗的領域裡,這個法則是成立的。首先,如果滅活不完整,以武肺病毒之刁鑽,很可能變成直接感染。至於效果,其引發的免疫反應,還有專一性(讓身體可以產生對抗武肺病毒的抗體,而非雜七雜八沒有用的抗體),先不說比不上最先端的mRNA,也比不上其他成熟的技術如腺病毒載體、蛋白質次單元等。而且還很容易造成疫苗不良反應。
但是中國哪管這些。能夠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技術要求,生出一個還堪用的東西,把它倒給廣大的十四億人口(但中國人好像也不太領情),還可以順便搞搞疫苗外交,輸出給那些亞非拉的苦命兄弟們,這樣就夠了。實際的保護力?馬馬虎虎就好。不良反應?反正政府壓下消息,沒人會知道,也沒人敢知道。
中國滅活疫苗,是那些急於做做成績,「有打就好」的極權國家的的首選。
當然中國也有想要搞更高新技術的疫苗,例如以市場與藥證發放為籌碼,硬性要求BioNTech轉移mRNA技術,以中國在地廠商的名義生產。但中國人搞高新技術,都會有一種「瓦房店化」的現象,就是從國外引進了高科技,但是因為文化不合、政治掣肘、管理不善、勞動力素質跟不上,再加上國內粗製濫造的產品競爭…等等諸多因素,使得引進的高新技術「退化」。最極端的就是像搞半導體那樣砸了大錢結果顆粒無收,好一點就是做出來的產品總是有點差強人意。至於要不要信任中國的產品,就留待看倌們自行思考了。
🔹 台灣:在各種艱難處境中,走出一條折衷穩健路線
照理說台灣作為小國,是不指望在疫苗研發的大國競賽當中軋上一腳的。但是台灣很清楚自己在國際上孤立的處境,知道引進外國疫苗,勢必會受到那個流氓國家的各種阻撓。即使能夠順利打通通路,台灣的市場規模小,又不能像以色列這樣出三倍價錢搶貨,各大廠商也未必會把台灣放在優先供貨的順位。
因此台灣永遠都得做好「一切靠自己」的最壞打算。當然梭哈押寶於國產疫苗,對台灣風險太大,因此必須外購+國產,雙軌並重,盡可能打通每一條道路。這是台灣的命運,也是台灣的靈活度。
美國也充份瞭解台灣的難處。要知道美國自己也是疫情大國,在最高峰期的時候,是不是能拿疫苗支援盟友國家,美國自己也說不準。因此,美國做了一個罕見的決定,就是把美國國衛院的疫苗設計圖譜,授權給台灣自主研發。這個源頭等於是與Moderna同源。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一步美國是幫我們跨過去了。照理說拿到跟Moderna同樣的源頭,是不是可以直上mRNA技術呢?先不說台灣能不能掌握mRNA技術上,就算做得到,mRNA疫苗嚴苛的冷鏈要求,對台灣來說也是一大負擔。
因此台灣退一步,拿著這套圖譜,走重組蛋白質疫苗的路線(嚴格來說是『基因重組蛋白質次單元疫苗』,我不是太專業,以下就暫且簡稱蛋白質疫苗吧)。台灣長期研發生產的流感疫苗,就是屬於這類技術。以美國帶頭搞定的圖譜,來搭配台灣本來就駕輕就熟的技術,對台灣來說確實是最穩健可行的路線。
蛋白質疫苗不只是技術上穩健可行,而且有很多優點。首先,蛋白質的物性比mRNA穩定得多,也因此對冷鏈的要求不高,跟腺病毒疫苗差不多(2-8℃,大約是你家冰箱冷藏室的溫度)。第二,其誘發免疫反應的機制比較直接,所以理論上打完第一劑後,產生抗體的速度會比其他類型的疫苗更快。而且因為蛋白質疫苗不像腺病毒疫苗那樣,裡面還有部份活性的腺病毒(因此免疫力低下者與孕婦不能打AZ),所以安全性也更高,不輸給mRNA疫苗。
但蛋白質疫苗技術當然也有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研發過程比mRNA、腺病毒、滅活等疫苗繁瑣得多,而且短期拼量產也比較困難。因此採用此一技術的美國Novavax、英國葛蘭素史克、法國賽諾菲,在進入市場時機上都比較落後。與他們相比,台灣的高端、聯亞並不算落後太多,國光則要再慢一些。
整體來說,國產蛋白質疫苗絕對是值得期待的。尤其它免疫反應強、對冷鏈要求低,在武肺疫情可能「流感化」永不消失的趨勢下,對於打進第三世界國家市場、吃長尾市場十分有利。但它的時程就是要慢上那麼一些,因此對台灣而言,在國產疫苗供應穩定之前,還是要盡可能保障外購疫苗的管道暢通。
🔹 關於三期試驗
我知道某陣營的網軍,一直在黑「國產疫苗沒有三期臨床試驗,是拿國民在當白老鼠」。但事實上,你如果去看看維基百科的條目(要看英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VID-19_vaccine ),不難發現,其實現在根本沒有哪家疫苗是跑完三期的。因為跑三期要收好幾萬個案,花上兩到三年不等的時間,大多數的廠商都是估計在2021下半年~2023才能跑完。唯一例外是輝瑞,可能真的本錢夠粗,能夠收夠案子提早解盲。
現在能夠上市的疫苗,都是跑完二期臨床,就趕快申請緊急授權。畢竟藥廠也好、人類也好,根本等不了那麼久。
而且三期臨床試驗也有一點醫學倫理上的灰色地帶。所以像中國、俄羅斯這種反正也不怎麼在乎人權,還有一堆也不怎麼在乎人權的盟友的國家,在這一點上就特別有利。而民主國家的廠商,也只能盡量把三期臨床試驗外包給較貧窮的國家,這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業界現實。
🔹 寫在最後
稍早韓國以其戰略地位與半導體產能為籌碼,向美國爭取到Moderna疫苗授權代工。這算是韓國近期的一大外交勝利。台灣,以柯文哲為首,就開始逞其費拉話術,批評政府為什麼不要像韓國這樣,走比較簡單低風險的代工路線。
但請別忘記,韓國代工Moderna是這幾天才談成的,而台灣自主疫苗研發已經跑了一年多、進入二期了。台灣未必跑得比韓國慢。
這裡我要引用非主流歷史學家劉仲敬的兩句話:
「實際上所有能夠讓你和你的後裔往上走的方式都是費力的,尤其是危險的,危險比費力更重要。」
「上等人就是承擔風險的能力高於一般的人。」
是的,自主疫苗研發,比起代工來說,是一條艱難的路,也是一條高風險的路,很有可能大筆投入卻顆粒無收。
但是一旦修成正果,除了自救有餘以外,還能幫助他人(Taiwan can help!)。而樂觀點看,世界的疫苗市場將為我們開啟(當然中間還有很多政治難題要搞定,但至少我們做出了產品,不是嗎)。
不諱言,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處境,有如賤民一般。但人出身可以低、志氣不能短,愈是國際賤民,就愈是要證明自己的能耐。與大家共勉之。
(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R04gmr)
相對貧窮英文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22K正式走入歷史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18:掰掰22K!
00:33:為什麼要訂定最低基本工資?
00:54:基本工資法令的前世今身
01:48:勞資雙方的論點
02:34:傳統經濟學上的觀點
04:14:天啊那到底要怎麼辦
05:05:其他經濟學研究的觀點
05:50:我們的看法
06:18:大家一起監督政府制定〈基本工資法〉
06:56: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土龍
|腳本: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勞動部資訊網基本工資:https://bit.ly/2OjlFEs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s://bit.ly/2OQwrzb
→勞動統計資料查詢:https://bit.ly/2DyAEWZ
→漲基本工資是讓人人都有錢,還是增加失業率?:https://bit.ly/2y26iGD
→聯合筆記/基本工資漲了 其他勞工呢?:https://bit.ly/2NLEosO
→基本工資調漲 政府的美意為何還是讓大家不開心?:https://bit.ly/2ImsiAz
→到了 2018 年才 22K!曾經凍漲十年的基本工資:https://www.twreporter.org/i/min-wage-draft
→基本工資調升影響有哪些?看8大重點:https://bit.ly/2xGKL6E
→基本工資調漲拍板!月薪23100、時薪150元,預計明年元旦上路:https://bit.ly/2NI9bHh
【 延伸閱讀 】
→調漲基本工資?快停止這個時代對社會問題的傲慢:https://bit.ly/2xQeFos
→孫友聯/提高基本工資,不只改善貧窮一項效益而已: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raise-minimum-wage
→平均薪資近6萬,為何大眾很無感——從「中位數」看見更多低薪族:https://bit.ly/2xQzjEZ
→圖文不符居住正義:https://bit.ly/2R291Z9
→為何黑人經濟學家會反對「最低工資法」?:https://bit.ly/2IkI1A6
→【首爾想想】南韓基本薪資45K→50K (上):新制後⋯⋯看不見的勞工犧牲:https://bit.ly/2R1Cvq1
→【首爾想想】南韓基本薪資45K→50K (下):零售業者的苦悶:https://bit.ly/2xHkSDX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CAlSb0Qicw/hqdefault.jpg)
相對貧窮英文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立法會會議
張超雄就《紓解貧窮》議案修正案發言
張超雄議員:主席,首先多謝陳婉嫻議員提出這項議案,我亦當然支持馮檢基議員提出的修正案。不過,就馮檢基議員剛才的發言,我要在此作出一些澄清,因為馮議員剛才提到我們制訂貧窮線的定位,是個人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這是所謂50th percentile,我必須用英文,因為我不清楚percentile中文應怎樣翻譯。
馮議員提到個人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即有四分之一人是貧窮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謬誤,我們分不清甚麼是 percent及percentile。在學理上,就這個定義,個人入息中位數的一半(50th percentile)數值並非純粹是相對的,其實有一個絕對的意義。如果我們用這個定義來設立一條貧窮線,正如許多國家的做法一樣,是不等於永遠有四分之一人是貧窮的。其實,我們是可以滅貧的。這條線是一條絕對的線,我們可以有一些社會保障制度,將入息在這條線之下
的所有人,提升到這條線以上。即使這條線不變,我們仍然可以滅貧,即是一個人也不跌落這條貧窮線以下,但這條線仍然符合我們現在所說的國際貧窮線的定義,就是個人入息中位數的一半。
因此,我在這裏要解釋清楚,但事實上政府亦不太明白,他們也經常弄錯。政府星期一在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上提到綜援住戶的水平,說他們的入息等於25%收入以下的平均數。他們又是分不清甚麼是percentile,甚麼是percent。如果有機會,我要在這裏開一堂課講解一下,大家才會明白。其實,這條國際貧窮線是很有道理,並非純粹是相對性,而是有其絕對性,是可以作為一個指標,令我們的政策有成效,把所有人扶在貧窮線之上。
不待多言,香港貧窮問題已極度嚴重。作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多年來我們又說甚麼"紐倫港",但過去10年,我們的貧窮率是環繞在16%至18%之間,涉及人口超過100萬人,這是很過分的。
樂施會剛剛完成一項研究,以瞭解在職貧窮的情況,結果顯示十分之一的在職住戶是屬於貧窮,該研究正是採用了我剛才提到的國際貧窮線。社聯最近進行了一項"香港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隨機抽樣訪問了千多名市民,發現18.3%的市民是處於匱乏狀態。甚麼是匱乏
呢?你看看18.3%的住戶是怎樣的?其中有兩成的居所活動空間是要整天屈在床上;有超過三分之一在他們親友結婚時,是沒有能力負擔賀禮的;有六成家庭無法負擔他們小朋友的課外活動或課外補充練習;還有三分之二的匱乏家庭,在急病時要輪候街症,無法向私家醫生求診。我們想像不到當患上急病時因負擔不起百多、二百元的診金,不能到樓下的私家醫生診所求診而要輪候急症,境況會是如何。主席,我不知道你有否試過輪候急症,是動輒要輪候五、六小時,或七、八小時的,如果你有甚麼頭暈發熱,很不舒服而去輪候急症,我保證你會等待至病情更嚴重。還有八成多家庭,他們無法負擔定期檢查牙齒及接受牙科服務。
所謂"紐倫港",我們有接近兩成家庭是生活在這些情況之下,我們會否感到羞耻呢?我們辦了這麼多年,又說扶貧,又辦了一個扶貧委員會,曾蔭權上場後便急急解散了,現在梁振英上場又再召開,我們對扶貧委員會當然有所盼望。當我們討論長者生活津貼的時候,我們提出退休保障其實不是一項福利,退休保障應該是一項權利。當我們提出這些制度應該走向不設資產審查,走向社會保險的形式來提供這些保障的時候,我們發現政府一是顧左右而言他,一是左閃右避。
日 期: 2012年11月14日(三)
時 間: 上午11時正
地 點: 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廳
發言內容:
http://cheungchiuhung.org.hk/chi/?p=1851
議程:
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se/counmtg/agenda/cm20121114.ht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pPTqVW5H6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