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情緒教育,你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幾乎完全感受不到pain。
這裡的pain,是指心理上的疼痛,但是我找不到很好的中文詞彙來精準描述那個感覺。我暫時選擇用「心痛」來代表。
剛開始受訓時,同學們會六人分成一組做「傾聽練習」。每一次練習會有一個人當「分享者」,另一個人當「傾聽者」,剩下的人當「觀察者」。這個練習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我們對情緒的敏銳度。練習時間十五分鐘,「分享者」任意選擇一段他想要分享的經歷開始描述,「傾聽者」負責感受這些描述當中包含的情緒,用語言或是動作表達出來。也許是點頭微笑,也許是一句「你雖然說沒關係,但是我覺得妳似乎很難過?」等等。練習結束的時候,「觀察者」們會給「傾聽者」一些回饋。
有好幾次,我得到的回饋是這樣的:
「安,剛剛有一段,『分享者』說他感覺無論怎麼努力都只得到外婆的批評那裡,聽起來很心痛,但是你一點反應都沒有。」
「嗯?真的嗎?」
***
在推薦情緒相關的繪本之前,我想先談談家長,也就是我自己。
在我的經驗裡,如果我拒絕感受我自己的情緒,那我跟蕃茄一起閱讀繪本的時候,我會無法解答蕃茄的疑惑,或者是調整/補充故事的細節,讓他更能夠感受到繪本想要傳遞的情緒。所以就算是買了繪本,如果我自己內心的功課沒有處理,我根本擔任不了情緒教育的導師。
在說到「#拒絕感受情緒」這個狀況的時候,很少有人會覺得「啊,就是我」。我想是因為這個描述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一個拒絕感受情緒的人,會是一個「#感受不到情緒」的人。
不是,一個「#拒絕感受情緒」的人,他還是會感受到情緒,會表達情緒,而且可能是非常強烈的情緒,但是他是用其他的情緒表現在掩蓋他內心真正的感受。例如說,用憤怒來掩蓋失望,用冷漠來掩蓋悲傷,用身體的疼痛來掩蓋焦慮等等。
回到最開頭的受訓當下,同學給我的回饋。聽到同學說「你毫無反應」時,我內心的想法是,有啊,那一段確實聽起來很悲慘啊,所以我有皺了一下眉頭啊,不夠嗎?
但是回家之後,重看錄影時才發現,我自以為存在的皺眉,完全看不出來。更可怕的是,再一次聽到同學重述那一段難受的經歷的時候,我看著螢幕用力摳著額頭,心頭有種被指甲尖掐下去的感覺,但是在跟他面對面的那個當下,我只覺得「恩,很慘」。
難道,我會呈現「毫無反應」的狀態,是因為我是一個拒絕去感受「心痛」的人嗎?於是當別人在我面前流露出那種情緒的時候,我也接收不到。可是,為什麼我需要拒絕這件事呢?
我很快地想到,很久以前突然意識到被傑克單獨扔在家的那次,心裡有東西大片大片崩落,無法克制地放聲尖叫大哭又不停毀滅東西的瘋狂狀態,那是我感受到「心痛」的時刻嗎?
好可怕!誰要啊!!!那種感受當然要壓下去啊!!想要去感受的人根本是神經病吧!!
我的心頭又出現那種被指甲尖掐下去的刺痛感,但是這次我發現,那是一種克制,在防止內心裡有什麼東西直接流竄出來的感覺。在我的內心某處有一扇門,也可能是很多扇門,裡面封印了非常可怕的東西,我正掐著我的心頭不讓他跑出來。但是遲早會的吧,也許被傑克,或是蕃茄,在某個狀態下觸發了什麼,讓門瞬間解鎖——
到那個時候,我會毀掉什麼?
我不知道,我不敢想;但是我也不敢主動去開,我甚至不知道鑰匙在哪,當我把門關上的時候,大部分的線索也都被一起鎖在裡面了吧。
很久很久以後,在電視螢幕上,路西法跟諮商師琳達在對談。當時他懷著對父母滿滿的憎恨,因為他第一次真心愛上的人,居然是被安排好要跟他相遇,他以為第一次擁有的愛原來都不是真的,是一場騙局。他惡狠狠地詛咒某天母親會回到天堂,跟他的父親兩人把對方碎屍萬段。
---
😈路西法:這才是他們應得的。
👩💼琳達:應得的什麼?
😈路西法:處罰。因為他們操弄我。我是說,老爸設了一個陷阱,但是老媽才是那個確保我會跳進去的那個人。他才是那個,確保我會感受到那些我⋯⋯那些我不想再感受的東西的人。
👩💼琳達:就是這個,你阻止自己去感受的東西,就是你現在最需要去感受的。
😈路西法:什麼?憤怒嗎?喔我滿滿的都是憤怒。
👩💼琳達:不是憤怒⋯⋯是心痛。這才是你一直在壓抑的東西。所有發生在你和你的母親⋯⋯和克羅依⋯⋯身上的事對你造成的痛苦和心碎⋯⋯我知道這很艱難,但是跨越心痛的唯一一條路⋯⋯就是去感受它。
---
也許是在意識到我所拒絕感受的情緒之後,我開始刻意去觀察這件事對我造成的影響;也或許是路西法對父母的憤怒對我來說太過熟悉,總之這一段話筆直穿進我的內心深處,讓我明白:別再逃避,是時候面對了。
說了這麼多,我想要表達的是,情緒教育不是一門知識,告訴大家情緒有哪些分類,會激發大腦的哪些迴路和引起什麼樣的連鎖反應,讓你閱讀了解之後,可以在黑板上整理出重點,讓孩子吸收學習。
情緒教育包含的是感受情緒、接納情緒、表達情緒、理解情緒等等,找出跟自己的情緒共存的一種技能。就像是不會游泳的人不可能教別人游泳,對於處理自己的情緒沒有經驗的人,也給不出合適的情緒教育。
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帶著孩子一起探索情緒,遲早我們都會需要面對自己的情緒,而這個過程,很有可能令人十分難受。
一邊摸索,一邊犯錯,一邊回想,一邊被回憶的噩夢驚醒,一邊擦乾眼淚說自己沒事了可以再繼續前進,一邊鼓勵著自己有所進步了可以堅持下去⋯⋯。
情緒教育,真正會先改變的,是家長自己。當我自己勇敢起來,先改變了,我才看得見孩子的情緒,也才有能力陪伴他一起成長。
----
單獨在家大崩潰的那次經驗在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photos/217150243263418
看不出 情緒的人 在 股海老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書摘)別讓投資情緒偷走積蓄】
#要看到最後一句
這陣子聽著財經節目上分析師講的口沫橫飛,自己也都莫名其妙地認為口罩不多搶兩個不行、衛生紙不多屯兩箱不行、股票不多賣20張不行!😭
再回頭看看自己書中所寫下的其中一段「別讓投資情緒偷走積蓄」,才驚覺自己差點要中招了~我不喜歡"恐嚇"別人,這種方式只是一時無法長久。跟大家分享這段書摘,有買書的朋友也重新溫習一下,相信會更有感!
.
大多數投資人屬於風險趨避者,也就是對於賠錢感到非常心痛,加上媒體所散布的消息令人恐慌,使得交易時因害怕虧損而影響交易情緒。貪婪、恐懼、後悔、不確定感這些負面情緒更造成投資人誤會,認為股市下跌回檔就是末日即將到來,往往做出相當不合理的交易行為。
.
1⃣「貪婪」
許多投資人不了解風險管控,還渴望賺得更多,不懂得衡量風險而玩起當沖、還放大槓桿,偏偏換來的是從股市中「畢業」。回頭看看 2018 年 2 月及 10 月時,因為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漲而引發的全球股災,讓美國股市下跌超過 800 點、台股也連帶恐慌下跌 600 多點,創下台股史上最大跌幅,許多貪婪的散戶因過度放大槓桿,將自己暴露於極大風險中,這次大跌造成虧損就超過上百萬,下場也是頹然離開股市。
.
2⃣「恐懼」
新聞媒體努力的放送壞消息、再加上晚上歐美股市大跌,你的心裡更為恐懼。結果隔天台股開盤大跌,使得恐懼變成恐慌,然後你拚了命的賣出持股,做出更多不理性的交易行為。結果才沒過幾天,一個利多消息又讓股市回升至原本的價位。你反倒開始怨嘆為何當時要賣,殊不知恐懼只會讓你在市場中原地打轉、白忙一場。
.
3⃣「後悔」
我曾學周星馳的電影臺詞,跟朋友開玩笑說:「曾經有一家績優的公司在我的選股清單裡,在我買進後卻沒有抱緊處理,等到小賺賣出後卻開始上漲翻倍;此時的我後悔莫及,股市中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在決策當下依照現有的資訊、既定的投資策略來執行,並在事後放下後悔的情緒,才是讓自己前進的應對方式
.
4⃣「不確定感」
人們在面對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時,往往偏向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來讓自己安心,所以投資人每逢股市大漲或大跌時就喜歡問為什麼。不過影響金融市場中的變動因素相當多,而且影響層面皆有所不同。例如,降息是屬於國家級的重大金融政策,影響的時間單位需要以年來計算,所以短期而言,對民生環境看不出來有什麼效果。
恭喜你看到最重要的一句「記得設定鬧鐘」,明天要上班!!!🤣
...
◼加入「老牛抱緊享富」社團
🔗https://pse.is/J76J2
◼暢銷書《股海老牛專挑抱緊股》
🔥https://reurl.cc/omLV5
◼《股海老牛》抱緊股模組
💻https://reurl.cc/Yn21a
看不出 情緒的人 在 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所以現在已經是「林作家與朱社長的互動沒問題」,批評專指向「朱社長對社會大眾說謊」是不是?
說謊的倫理,好棒。
這麼多人居然忘了我就是研究倫理學,而且是倫理界中少數的說謊專家。
我們來看這樣廣受認同的批判意見:
「退稿這舉動完全沒問題,可以理解在商言商的思維。但朱亞君第一篇聲明中所說的謊卻有問題,她說她沒有要賣林奕含那些資優生美少女標籤、也沒要求過要跟她的醫生通話。但事後有截圖流出來,證實她否認的那些其實她都有做。相信她當時決定拒絕一定是基於厚道和擔憂,同時也想告訴林奕含出版的現實面,但她做過的事,不能說成沒做過,這是扭曲。即便她今天真的自殺成功,還是不會改變她做錯這件事的事實。」
我們來看朱社長第一篇公開文:
2. 「出版社看重的是她的家世背景美貌。」
→ 這不是事實。寶瓶這麼多年,出版了許多的新作家,不管是六年級、七年級的作家,幾乎第一本書都是沒沒無聞的作者,從甘耀明、高翊峰、到後來的羅毓嘉、朱宥勳、陳柏青、崔舜華、廖梅璇,哪一個是看重他們家世背景美貌而出書?
3.「總編甚至要求直接跟她的主治醫師通話,以確認目前狀況能否面對。」
→ 我曾提過跟她先生碰個面,後來也真的見面了(請見下方信件)。我曾經提到跟他主治醫師通個話,後來我又回覆,我「不需要知道細節,我只是要知道他不反對這件事」。因為我想知道這麼敏感的話題,萬一到時讀者肉搜,讓她痛苦了,她身邊是否能夠有一個可以承接她情緒的人?
奕含而後提到,讓她的主治醫師和我通話,讓我安心可以出版,我說不必,我只是想知道她的狀況已經復原到可以接受那些流言蜚語。
4.「總編最後以『成人』的姿態扳起臉孔,告訴她現實世界的規則。」
→ 是。奕含跟我說,她可以匿名,或者對外一律宣稱這「這是她朋友的故事」。我很嚴肅的跟她說事情不是單方面你這樣說,別人就會信。出版之後,你免不了面對記者、讀者各方面沸沸揚揚的聯想揣測隱射。我問她:你可以承受嗎?
「之後截圖流出來,證實之後那些他都有做」,你們引的那一篇,在邏輯上,是朱社長自己貼出來的「前信」吧?朱貼明顯是要說明前信的邏輯,這之中的互動詮釋性你看不出來嗎?
裝做看不出來而已。被事實打臉了,就轉移話題。這一招誰不會呢?
誰都會,而且說謊的人最會了。別忘了我就是說謊專家。你們這些批判者也在說謊,明明朱林之間關係在道德上被證成,你們初步批判就不成立,為了面子,只好又轉個角度罵。
朱亞君一開始想用商業詞令退掉林作家,但顯然在某個常人看不到的視角,林作家因此有些心理狀況,所以朱開始剝掉自己的外殼,告訴林自己真正的內核考量,希望獲得諒解與共識。
結果現在這個過程被拿出來,說朱騙社會呦,好可惡喔!
這種批判者所持的倫理態度該如何評價呢?
Cheap.
Not cheat,
its ch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