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直到最後一天!我們都有演出唷😁}
💬請來看看 #湯瑪士國王 明明是穿一件看不見的新衣,但大家怎麼都說好看呢?!
💬更要看看本名林默的 #媽祖,居然是懷胎十四個月才出生的!從小就如此不凡的林默又是怎麼跟 #順風耳與千里眼 相遇的呢...
-
#金門
【🌞2021夏日親子劇場—國王的新衣】
★10/2 (六) 19:00_ #完售
https://reurl.cc/gz0mob
-
#台北
【🌊媽祖傳說系列─順風耳與千里眼】
https://cutt.ly/xWEmXAT
★11/5 (五) 19:30
★11/6 (六) 14:30、19:30
★11/7 (日) 14:30
-
#中壢
【👑國王的新衣】
★12/31(五)14:30_原6/27延期
https://reurl.cc/q1O8b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40的網紅黑白頻道 B&W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P3下載﹕http://k003.kiwi6.com/hotlink/u95vqdkjj8/art005.mp3 工業時代沒落後的產物,視覺上,只是一堆沒有甚麼情感的死物。 然而,人生中有很多跟情感相關的記憶其實都來自死物,「它們」的感受你又看得見嗎? 當上世紀的記憶及早已退色的產物,再次遇上...
看不見的劇場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共融創作的回想與前行:阿忠與我(台中篇)
記得 阿忠與我 The Center 在台中歌劇院演出時,這作品是沒有特別去標注視障、聽障服務的,但有註明輪椅席次的提供,其實並不是不去標示,而是希望沒有去把不同障別的需求分開,因為這在我創作的一開始就已經開始了,而非做完作品才產生這些服務,包含聲音、文字、字幕,甚至如何抵達輪椅席或是增加席次,讓大家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在同一個空間欣賞同一個作品,你看見的聽見的、看不見或聽不見的,都將成為不同理解的語言,而這樣的做法與說法當然也在創作的路程中與演出後,有了很極端的評價,而我也是接受,畢竟是一個新創作的作品,沒有嘗試哪裡有可能有新的可能呢?“服務”這一件事也是如此吧!需要千百次的練習,才會找到做法,而“藝術”也是如此。
於是創作開始,從去年的七月工作坊開始,我就希望帶來這樣創作意念與期待,用另一種角度與想法去創造口述身體動作的文字,找尋字幕語言去讓視覺能傳遞感覺情感與情緒,還有開始研究每個空間的身障席規劃與前後台設施。在口述影像方面,我選擇的做法在歷經三個月的試驗後的片段呈現後,對於習慣運用口述影像服務與情境字幕的朋友來說,是不夠完善的,特別對於發展所謂“共融劇場”的場館來說,更是一種標準配置的架構,也是走向某種專業的做法。但我一如過往的創作路,希望能先用自己的方式去試驗、嘗試、累積,團隊與我也就一路書寫了半年,產出了大量的文字,找到屬於這作品給予視障朋友核心的文字氣息,同時榆鈞在聲音上也有著許多現場身體撞擊的聲音,成為想像中語言音景。最後台北與高雄決定加入另一層的口述書寫,讓服務更完整,而台中場則讓我能夠在創作面上,用原本創作的口述語境下來表演,而這樣的差異是什麼?一個是讓看不見的朋友理解看得見的人都所有詮釋,一個則是讓不同的人看見、聽見、想像不同的事。即便是台北與高雄場,我都期待可以有視障朋友可以偶爾拿下耳機,聽聽現場地板撞擊的聲音距離,而這樣的不同選擇並不是不給予一樣的看見,而是有無可能在不同障別身上創造不同的感受路徑。不容易,但的確值得勇敢試試~
回想這一段不短的創作路,心中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但這一切已經隨著 #阿忠與我 在我心中展開了一條寬闊的路,還是要感謝台中歌劇院讓我的創作實驗冒險,也感謝一路不同障別朋友的包容與回饋,希望有來看的你,能夠看見屬於你的看見。因為“共融”創作的這一題需要很長的時間、很多的練習、很多的研究與討論,才能夠有答案,才能有更多人願意加入一起創造。(好多過程想要分享,只能慢慢寫下片段紀錄下來,希望有機會可以實體分享;)
未完待續....
--- 周書毅
以下分享這照片中這一段舞的文字(非口述影像版),是由創作團隊夥伴共同在不同階段口述創作出來的。
*****
我跨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黑洞
閃過一個個窟窿
我的腳
注視著我的腳
你聽見的
是提起又重重放下的聲音
身體隨地心引力放下
在每一步行走的過程中
踏出去的每一個步伐
每一次支撐
我都感覺它力量的不同
都有些微的差距
遠方有另一個人
他是我的影子嗎?
我拄著拐杖
靠著牆
一步一步往回走
影子像是記憶裡
曾經有過的一個玩伴
如常的星期三的下午
我走在街上
看著來往經過的人群
又有一個人不小心撞到我的背
外面的天氣 陰陰的
跟我的心情一樣
突然間,閃過了一個騎得很快的機車騎士
一個陌生的輪椅朋友經過
我們用彼此理解的方式打招呼
亦步亦趨地向前走
想起小時候常常玩的一種遊戲
1
2
3
4
5
6
7
我的腳在空中飄浮
金屬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
遠處的那個人是我嗎?
我把腳放了下來
抬起了左腳
有金屬的部分
我常常在想
生命消逝的事物
我損失的那些東西
想起小時候上學下課的十分鐘
我的腳還停留在童年的時候
即使我頭上已經長出了白髮
影子中那個人是誰?
他幫我蓋了一間小房子
那個長長的身影
讓我有一個安心的堡壘
即使有時候我不會待在裡面
《阿忠與我》#帝國之牆
看不見的劇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看不見的劇場 在 黑白頻道 B&W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MP3下載﹕http://k003.kiwi6.com/hotlink/u95vqdkjj8/art005.mp3
工業時代沒落後的產物,視覺上,只是一堆沒有甚麼情感的死物。
然而,人生中有很多跟情感相關的記憶其實都來自死物,「它們」的感受你又看得見嗎?
當上世紀的記憶及早已退色的產物,再次遇上,會得到怎樣的轉化呢?
今集,很榮幸請到藝術工作者謝至德先生做嘉賓,帶我們遊走以駱駝牌舊廠房建構的舞台,細訴暖水壺與機器的故事,見證一段又一段的轉化。
#看不見的劇場 #駱駝牌 #暖水壺 #Camlux #君立酒店 #謝至德
#duckytse
看不見的劇場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64136073834736/
謝至德Website:
http://www.duckyt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