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究竟是什麼
這一講不是要講經商,我們小小地梳理一個大大的話題:從經濟學角度看,人生應該追求什麼。
簡單地說,最值得追求的東西是「利潤」。
我不信你會不想要利潤。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剩下的那一部分,是收穫比付出多出來的部分。利潤是正的,說明你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說明瞭社會對你的肯定。利潤要是負的,就說明你創造的價值配不上你的一番折騰。
但你要是細想,利潤是一個神秘的東西。
*
你必須直接去市場上買賣點什麼東西才談得上利潤。上班拿固定工資是沒有利潤的。哪怕你工資再高,那也只是你的勞動所得,都是根據你這個水平,你應該得的,是市場認為正好等於你的付出的回報 —— 這表現在你要是不上班就沒有收入。
而利潤則是「不該得」的東西,可以說是躺著賺的錢。這個性質曾經使得有些思想家認為拿利潤是不道德的。
馬克思譴責利潤。你開個工廠,買了機器和廠房,雇了工人,進了一批原材料,工人生產出產品,你把產品賣掉。然後你一算賬,賣產品的收入減去工人工資、機器廠房和原材料的花費,還多出來了一筆錢,這就是利潤。你欣然把這筆錢放入自己口袋。馬克思說且慢!工人累死累活工作才拿那麼一點工資,你幹什麼了就拿這麼多錢,你那叫剩餘價值!你無償佔有了別人創造的價值。
你當然不服氣。你說不是啊,我管理工人,我組織生產,我聯繫了進貨和銷售,我安排廠裡的大事小情,這怎麼不是創造價值呢?
馬克思會告訴你,你做的這些事兒的確也是勞動,你可以拿一份高工資,但你的工資不會像利潤那麼高。你完全可以雇一個職業經理人替你管理工廠。你把職業經理人的工資發了,還會剩下一筆錢,這筆錢才是真正的利潤。
這個計算讓馬克思深感憤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咱們還是單說資本主義這邊對此是怎麼想的。崇尚市場的經濟學家也算了這個賬,但結果是利潤好像不應該存在。
我們假設老張開工廠賺了一萬塊錢的「淨」利潤。這個是把老張本人付出的管理勞動該拿的那部分報酬去掉之後剩下的錢,是老張「躺賺」的錢。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市場上就應該出來一個老李:老李說既然是躺賺,我不用那麼高的利潤,我躺賺五千元就行,我願意把商品賣便宜點,給工人工資高點。那你說老張能幹過老李嗎?
你很容易想到老張繼續存在的理由。比如老張有資本而老李沒有。或者老張跟政府關係好,壟斷了這塊業務。或者老張掌握一個技術護城河,老李學不會。但是對經濟學家來說這些都不是本質問題:資本可以貸款,跟政府的關係可以用一個更好的條件重新談,技術可以請人研發。事實上,經濟學家的推理是,哪怕現在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老李,只要市場存在老李出現的可能性,老張就不敢壓榨太高的利潤,他必須用比較低的價格和比較高的工資預防老李的出現。
要這麼算的話,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一定會把利潤變成 0。總會有一個老王出來,說我就當自己是個職業經理人跟大家交朋友算了,我拿個應得的工資就行,利潤我不要。
那真實世界里的利潤是從哪來的呢?當然市場不可能是充分競爭的,總會有些老張偶爾能享受到利潤……但市場力量應該讓利潤越來越薄才對。經濟學家必須找到一個產生利潤的過硬的機制,否則解釋不了為什麼總有人拿那麼高的利潤……甚至解釋不了為什麼有人願意開公司。
*
利潤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解決,在經濟學史上是一個里程碑。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 1885-1972)出版了《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一書 [1],提出了一個傳世的洞見:利潤來自不確定性。
組織生產、採購和營銷、日常的管理,企業中一切常規的操作都可以由拿固定工資的人做,只有一件事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那就是風險決策。
比如說,為了在今年秋季上市一批新女裝,我們必須在夏天就定下來款式,備工備料,展開生產。可是秋天還沒到,現在誰也不知道到時候流行哪個款式,那我們生產什麼呢?這個決策,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出。為什麼?因為他是承擔決策風險的人。
如果你賭對了,秋季正好流行這款女裝,因為別的服裝廠沒生產只有你生產出來了,你就佔據了稀缺,你就可以要一個高價,利潤歸你。你要是賭錯了,到時候服裝賣不出去,工人和經理們還是會拿同樣的工資,損失也歸你。
生產、日常管理、冒險,是三種不同的能力。為什麼企業家要開公司?因為他敢冒險。為什麼工人和經理人選擇拿固定工資?因為他們不想冒險。
這個道理聽著挺簡單,但是其中有個大學問。奈特之前的經濟學家也想到了企業家承擔風險,但是他們沒搞清楚到底什麼是風險。
*
如果女裝只有比如粉色和綠色兩個選擇,而且你明確知道它們流行的可能性都是 50% —— 那這個風險其實不用企業家承擔。因為你可以買保險!概率已知的風險都是可以管理的。銀行可以給生產兩款女裝的工廠都提供貸款,到時候肯定一個賠錢一個賺錢,只要利息和保險合適,銀行和企業雙贏。有這個保險機制在,大家誰都不用冒險,可以各自拿一份固定工資,根本不需要企業家。
奈特的真正貢獻在於,他把風險給分成了兩種。
第一種就叫「風險(risk)」,但是特指那些已知概率大小的風險。這種可以用保險解決,不需要企業家。
第二種叫「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指那些無法評估概率大小,可能是從來沒出現過的新事物,甚至是現在人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東西。這個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存在的理由,才是利潤的來源。
現代經濟學家把這個不確定性特別稱為「奈特不確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我們專欄講過 [2],統計學家有個更科學的說法。已知概率大小的,叫做「偶然不確定性(Aleatoric uncertainty)」, 也叫統計不確定性。不知道概率大小的,叫做「認知不確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也叫系統不確定性。前者發生的事情都是你事先能想到的,後者則是你想不到的。比如「黑天鵝」事件,就是一種認知不確定性。
你開一個賭場。賭場每天都在跟賭徒們賭博,但是因為輸贏的概率是固定的而且有利於你,所以你的日常經營本身並不是冒險。真正的冒險是要不要開這個賭場:你能預測客流量足夠讓你收回投資嗎?你能擺平當地黑社會嗎?你能確保政府發展博彩業的政策不會變嗎?這些事兒沒法計算概率。
搞定這些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該乾的事兒,也是企業家的回報所在。
流行趨勢通常不能用以往的經驗判斷。有個企業家認准了一個全新的款式,說我非得生產這個,銀行能給他擔保嗎?這個不確定性沒法系統化管理,他自己必須承擔 —— 這才是企業家存在的意義。你要是願意給這樣的項目投資、分擔不確定性 —— 而不是把錢交給銀行拿固定的利息 —— 你也是企業家。
要做服裝這一行的企業家,你肯定得對流行趨勢有個很好的感覺才行。不過企業家本人不一定非得特別懂女裝 —— 他完全可以請人來給他設計,只是設計師不承擔不確定性,人家拿固定的設計費,風險還是要由企業家承擔。
簡單說,企業家,是市場上的 player。他拒絕聽別人的安排,非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做什麼,然後他安排別人也按照這個想法去做,最後他獨自承擔後果。
*
奈特找到了公司存在的最根本理由。市場競爭再充分也不可能是絕對可預測的,未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需要企業家在各個方向上大膽探索。奈特後來成為經濟學的大宗師,他本人沒得過諾貝爾獎但是他有五個弟子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芝加哥學派」的祖師爺。
奈特之後,別的經濟學家又找到了公司存在的其他理由。比如科斯說公司減少了交易成本能起到協調作用。張五常說公司提供了合約。還有人說公司解決了監督、提供了資源獨特性……等等等 [3],但是奈特這個「不確定性」的說法,是最根本的。
如果從某一天開始,世界上再也沒有不確定性了,那麼市場的力量就會迅速把公司利潤變成 0:企業家就不需要存在,大家都應該拿固定工資。
其實現在企業家的日子也不好過。我們看街上那些餐館,開了關關了開,真正能長期賺錢的沒有幾家,可能大部分老闆都是賠錢。沒有稀缺是不可能賺到錢的,但是利潤只發生在你剛剛掌握某種稀缺、而別人還沒有跟上的那個時間段。別人跟上了,模仿了,你就必須再去尋找新的不確定性。
一切賺錢的生意都有不確定性。你把一大筆錢放銀行裡拿利息,那叫躺著花錢不叫躺著賺錢。哪怕是買幾套房子收租金,你都得面對房產市場的不確定性。
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利潤,也沒有真正躺著賺錢的企業家。
那你說平均而言,企業家的收益是正的還是負的呢?我到底該不該去做個企業家呢?沒有答案。有答案就不叫不確定性了。
*
不確定性都是從哪來的呢?一個有意思的不確定性是中國經濟學家張維迎在 2008 年的一次演講中說的 [4]。他說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之中,商業活動最大的不確定性,是「體制的不確定性,政策的不確定性,政府行為的不確定性。」這體現在政府對資源的調配非常隨意。
張維迎當時說,正是這個不確定性加劇了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中國市場化程度高,體制不確定性低的地區,比如浙江省,人們更富裕,收入差距反而更低:因為利潤分布更均勻。
這個規律是不確定性越大,利潤就越高 —— 企業家為利潤而奮鬥,但是市場看不見的手恰恰在降低總利潤。是那些看得見的手,提供了額外的不確定性,才給人帶來不合理的利潤。
那你說如果我們把體制給理順,讓競爭越來越公平,未來的不確定性會不會越來越少呢?不一定。
*
奈特列舉了不確定性的好幾種來源,比如未來人口的變化、資源的供給等等。其中我們現代人最關注的肯定是創新。創新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你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新技術出來,你也不知道一個新技術出來會不會被市場接受。一切創新都有強烈的冒險成分,關於這一點已經有太多經濟學家討論了。
而奈特更厲害的一個洞見,則是「價值」的不確定性。說白了就是人的慾望的不確定性,你不知道未來的人喜歡什麼。奈特 1924 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叫《經濟學中科學方法的局限性》,說經濟學不僅僅是什麼資源的有效調配,把一個什麼價值函數最大化的問題,因為人的價值觀是會變的 ——
「人生在根本上是對價值的探索,是努力發現新價值,而不是照著現有的價值觀把生產和享受最大化。」[5]
一百多年前整天坐馬車的人沒有想要一輛汽車。2006 年以前的人並不期待智能手機。今天的多數人不能理解馬斯克為什麼非得讓人去火星。人生的終極任務不是滿足某種價值,而是發現和創造新價值。
因為這個見識,奈特後來被認為是個道德哲學家,而不僅僅是個經濟學家。
也因為這一點,你不需要非得是個企業家,也不一定非得拿金錢利潤。藝術家、教育家、每個工人和管理者、包括每個消費者,都可以是價值的發現者和不確定性的製造者。
只要把周圍的世界往你想的那個方向上推動一小步,就算是你的成功。
注釋
[1] 弗蘭克·奈特,《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文有郭武軍、劉亮翻譯版,華夏出版社 2013。
[2] 精英日課第三季,哪種不確定性?什麼黑天鵝?
[3] 關於公司為什麼存在的理論發展總結,可參考向松祚,《新經濟學》第二卷,新經濟範式。
[4] 張維迎的這次演講首次發表於《經濟觀察報》2008年1月20日,修改後的文章曾收入作者主編的《中國改革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
[5] Frank Knight (1924), "The limitations of scientific method in economics」, 原文是「Now this, we shall contend, is not very far; the scientific view of life is a limited and partial view; life is at bottom an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value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values, rather than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of them to produce and enjoy them to the greatest possible extent. We strive to "know ourselves," to find out our real wants, more than to get what we want. This fact sets a first and most sweeping limitation to the conception of economics as a scienc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靠著全民的共同努力,才有如今的防疫成果,但除了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也有許多人在默默努力著,這次Heaven Raven特別找來了幾位疫情下的無名英雄,要來談談他們的工作辛酸。 「不會有人希望自己生病」 在如此煎熬的時期,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質疑謾罵,而是更多的溫暖和愛,你簡單的一...
「看不見的手經濟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Goddess Yoga TW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Re: [閒聊] 「看不見的手」究竟是什麼意思? - 看板Economics 的評價
- 關於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夜餘選書】《看不見的手》,馬歇爾.傑逢斯經濟學有一個理論 的評價
- 關於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史密斯的經濟學精神就靠這款體現了! #中文字幕#桌遊#肥龍 ... 的評價
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一問,問時間
第一問,問時間,我怎樣才能留住你?
前面的信里我和你講了很多避免走彎路的方法,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其實走彎路是一件人在所難免的事情。我們擔心彎路走得太多,會不如別人走得遠,但也不妨想想事情的另一面。那就是,每一個人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做過的事,遇到過的人,也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的印記。
時間是有記憶的,我們的付出,時間總會懂得。我們希望時間能夠成就我們的夢想,可時間很少輕易許我們一個「夢想成真」。但有些時候,它又會補償我們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呢?也許你曾經對一個人非常好,希望他也如此待你,但終究願望落空了;可是你也許在無意間幫助過一些人,那些事你都淡忘了,多年後他們卻給你帶來了驚喜。
20歲時,我讀了很多書,自己都不知道它們有什麼用。但或早或晚,或顯或隱,在我需要的時候,那些書中的智慧浮現在了我的腦海中。也是20多歲時,我曾經在國內做過一些工作,比如之前在一次問答里和你聊過的賣打印機的故事。當時那些經驗,我本以為永遠不會再用上了,結果到了40歲的時候,它們還真派上了用場。
只要我們認真對待了時間,拿它做了有意義的事情,時間就不會辜負我們。早晚有一天,以物質的形式,以精神的形式,它會帶給我們回報。
我們當然希望避免走彎路,但世界上可能從來沒有哪一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條筆直的路線。即使走了彎路,只要我們認真經歷了,記住了,它們就會沈澱在生命中。某個時刻,當過去的印記再次浮現,這時你就會說:我留住了時間,它不曾消失。
第二問,問生活
第二個問題,問生活,怎樣才能成為生活的贏家?
人人都渴望成為贏家,但到底怎樣才是生活真正的贏家?在我看來,他人眼中的成功是一回事,自己的幸福是另一回事,後者才是人生的贏家。也許有時我們想控訴命運的不公,或者抱怨社會的複雜,但這其實沒有什麼意義,沒有一個抱怨者會成為人生贏家。
總有人比我們強、比我們幸運,但也總有人比我們弱、比我們不幸,這就是生活。不管是誰,都會經歷掙扎與困惑,只是我們容易看到別人的光芒,往往看不見背後的艱辛和努力罷了。我們今天收穫的,不過是昨天的付出,在遺憾沒有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之前,不妨先想一想,為了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我是否付出了行動?
得到幸福有時候遠比想象的容易,因為幸福並不是獲得一切、應有盡有,不切實際的慾望和幻想只會讓幸福更遙遠。幸福本身是一種感受,把幸福寄託於物質之上總是難以持久。而且當我們為了追求物質變得像機器一樣沒有閒暇思考,就無法產生身心上的愉悅了,而那其實才是幸福真正的源泉。在我看來,所謂幸福的生活,是我們每天能夠有一點閒暇的時間去感受和觸碰,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在當下的每一天收穫幸福。
第三問,問金錢
第三個問題,問金錢,我怎樣才能擁有你?
也許除了隱士和真正的哲學家,每個人都會希望金錢多一點。因此,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其實每個人都在時不時向金錢發問:到底怎樣才能擁有你呢?
有的人不懂得世間的規則,以為奪得就是擁有,所以覺得不論用什麼手段,得到了就行了,哪怕是去搶、去騙,稍微聰明的人還會用一些方法讓這種「搶」和「騙」合法化。不過,搶和騙的方式終究難以持久。
我上中學時,母親對我講,錢就是對你所做的貢獻的等值回報。她沒有學過經濟學,不知道勞動力等價交換這件事。但她這句話講出了獲得金錢的真正法則:用貢獻換取回報,貢獻越大,回報越大。
再往後,我對錢有了新的認識——錢只是媒介,用來衡量你所能調動的各種資源。這些資源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勞動力,也可能是人脈。你用1萬元買一條項鍊,你就獲得了其中所包含的金屬、人工等各種資源;你雇兩個人裝修房子,付了1萬元工錢,就獲得了1萬元的勞動力資源。不管你怎麼花,在一個商業社會里,1萬元對應的不同資源是等價的。你有10萬元,就可以調動比1萬元多10倍的資源,為你想要達成的目標服務。
所以一個人想要擁有更多的錢,就需要讓自己在單位時間內做出的貢獻更大,這些貢獻在商業社會里又會以錢來量化。如果你一小時的貢獻能抵得上別人一個月,你的收入就可能比別人多上百倍。當然,絕大部分的人達不到這個水平,我們和周圍的人相比,通常收入差距也就是百分之幾十。
不過,正如我之前多次和你介紹的朗道層級所言,在一個專業領域內部,人和人的差異就可能跨越數量級了。之前有同學留言,說看到一些演員年收入上億,覺得自己那麼辛苦讀書上學搞開發,一年還掙不到人家一天的錢,心裡很不舒服。其實大家不必覺得不平衡,因為這並不是對等的比較。
如果要看平均收入,演藝界的平均收入水平並不比IT行業更高,只是它的頭部效應更加明顯。在演藝界,第一名和第十名收入可能就差出一個數量級,第十名和第一百名又差出一個數量級。而無論是在哪個專業領域內部,一旦達到了頂級水平,收入就很難壓低。因為在市場的作用下,總會有人願意支付他高額的報酬。當然,社會公平很重要,因此國家會有稅收政策做二次分配的調節。
我自己碰到過一件事,一位在大學里搞科研的年輕科技工作者有一次很委屈地向我抱怨,說自己拿了博士學位,一年在海內外發表了十多篇論文,承擔了國家200多萬經費的研究項目,結果算了算,自己得從明朝開始工作才能趕得上掙錢最多的演員一年的收入。我告誡他,這樣的心態很要不得。在比較收入之前,要看看自己在行業中的位置。
我和他講,你拿了國家200多萬的科研經費,但那並不是你的創造,而是人民把資源給你使用。你發表了十多篇論文,每篇的引用數量只有十次左右,加起來剛過百,還有一半是自己引用自己,全世界讀過你論文的人不過百十來人,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哪一個產品直接或者間接用到了你的研究成果。如果要和擁有上億觀眾的最頂級演員相比,這個貢獻可能還真沒法比。當然,如果這些研究後來開發出了實際的用途,為社會做出了貢獻,那社會也會給出應有的回報。只不過從經驗來講,可能99%的論文最後不過是變成了故紙堆而已。
換一個角度講,做對比也要在同檔次的人之間對比。那些真正在科技上有突出貢獻的人收入可不低,他們能夠調動的資源可能更多。在谷歌發明瞭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拉萬斯基,薪酬收入有上億美元,但谷歌普通工程師則和他差了三個數量級。如果想和其他領域的第一名比,不如先問問自己是否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了第一名。
追求自己的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身在一個一萬人的單位,不妨問問自己,自己的重要性和貢獻是否能排到前一百名呢?如果還沒有,那就把心思放到這上面,真做到了那一步,金錢趕都趕不走。
另外,獲得金錢這種資源是一種能力,用好它又是另一回事。如果自己擁有很多資源卻沒有本事用好它,不如把它們交給更能夠用好資源的人去使用。很多人問我,精英在見識上究竟比常人高在哪裡?在我看來,真正的精英想要的是一個更好的世界,而常人通常只是要一個更好的自己。
擁有了很多資源卻不能利用好,最多算是一個土財主或者守財奴。對於一個人來講,賺到錢是社會對他過去貢獻的認可,而他花掉的錢、花得有意義的錢,才體現錢這個資源未來的價值。
第四問,問眼前人
最後一個問題,問眼前人,我怎樣才能贏得友誼,怎樣才能收穫愛情,怎樣才能讓婚姻長久?
我收到過很多與此有關的問題,不過在我看來,無論是上面講的哪一種關係,要維持好它們,最好的行動就是陪伴和交流。再好的朋友,如果不經常走動走動,也會變成陌生人;再深情的海誓山盟,都不如花時間去陪伴。
人一輩子打交道最多的人就是身邊的親友伴侶,大概也就十幾個人,這十幾個人的關係處理好了,一輩子的生活都會更順利。
有的人會講,其實我心裡一直想著他們。既然想著,那就行動。心裡想著和花時間陪伴是兩回事,心裡想想幾乎沒有成本,但花時間去陪伴實際上是在把生命交付給彼此。
我身邊有不少人回國創業或者去尋找新的機會,通常夫妻雙方為了孩子的教育,會一個人回國,一個人留美,這樣幾年後的結果一般是離婚。雖然異地戀有成功的,但對於飲食男女來講,婚姻很難經得起兩地分居的考驗,更不要說戀愛了。感情需要在每一天的相處、每一次的交談、每一件小事中細細體會。距離是親密關係的天敵。
大多數人可能說不出到底什麼才是愛,但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感知自己是否快樂、是否感到幸福,都能區分溫情和冷漠的差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懷念起那種幸福的可貴,趁著感情在,趁著兩個人還共享同一個時空,好好相愛吧。
愛無需總是掛在嘴邊,更不用曬給別人看,只要把心思放在彼此身上,把生活的細節處理妥當:一天三頓吃什麼,節假日做什麼,早起散步還是晚上遛彎……彼此多溝通,有事多商量,都為對方著想,感情就能持久。
小結
總結一下,人的一輩子其實很短暫,要讓自己健康、開心地活著。心裡有追求,出門有工作,身邊有親人,這一輩子就沒有白活。」
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Goddess Yoga TW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經過疫情,我們應該學習到的智慧 - 『心理篇』❤️
對未知且充滿變數的未來,健康的心理素質、調整心態的能力與彈性、與人連結的能力與影響力、都會是能否打造幸福人生的關鍵,何況,心理直接影響生理,如果沒有健康的 “心”,也很難擁有健康的 “身” 啊!💕
1.) 覺察情緒:唯有覺察,才能 “看見” 自己。
詩人泰戈爾曾說:『世界上最困難的事就是了解自己』,而覺察正是了解自己的關鍵,想要擁有健康的心,就需要擁有時時覺察自己的能力,透過覺察看見自己每個當下的狀態,才有空間處理心的問題,我們每天不同的情緒湧現,都是練習覺察自我的好時機。 情緒出現時,利用:暫停 -> 覺察 -> 接納 -> 自我對話找出深層渴望 -> 做出同時服務自己與他人的行動,經過執行這幾個步驟,就能避免情緒壓抑累積,變成難以處理的心的問題。對女性來說尤其重要,疫情迫使我們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增加,其實就是讓我們好好練習覺察的珍貴時刻啊~ ☺️
2.) 與人連結:美好的人生,是靠良好的關係來打造。
長達75年的哈佛研究指出,圓滿人生的關鍵因素是 “愛” ,良好且緊密的人際關係品質,讓人願意分享、顯露真實的自己、覺得有人倚靠、能夠付出愛與接受愛,能夠放鬆神經系統、減輕情緒與身體的苦痛、且夠能面對外界的挑戰與變化,因此從心出發與人連結,花時間與人建立良好且緊密的關係,練習好好愛人與被愛的能力,都能大大幫助維持心理與身體健康啊!疫情更是放大我們的關係狀態,舒服不舒服的都因為彼此更緊密或更疏離的相處而變得清楚,那麼,我們可以順勢梳理這些關係,也好好看看這些關係狀態反應了我們內在還有那些功課還沒好好做完~☺️
3.) 壓力管理:找到持續人生無限賽局的減壓方式。
Simon Sinek 曾說:人生是場無限賽局,未來不是比誰打贏勝仗,而是比誰撐得久。能夠 “持續下去” 才是有機會活得更好的其中一個關鍵,要讓自己能夠持續,學習如何排解壓力就非常的重要,壓力已被證實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成因,也是許多人看不見得隱性問題,因此覺察身、心、環境、與情緒帶來的壓力,嘗試找出自己排解壓力的多元管道,才能讓我們從每個挑戰與困境中重新站起來,增加心的彈性與韌性。甚者,壓力更是女性健康最被低估的隱形殺手,多重的壓力來自社會文化集體意識報復、新時代女性的角色定位、過高自我要求與現實的落差、生理時間壓力等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慢慢花時間釐清與消化呀~
4.) 個人覺得重要的心理素質:好奇心+同理心+慈悲心。
好奇心:是成長的關鍵,對世界對自己對他人永保好奇,就能找到學習的動力、激發創造力、還有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是對抗情緒之王 - 自卑的解藥,能夠同理包容接納自己與他人,才能改善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於他人連結,與發揮影響力。
慈悲心:是愛的彰顯,是能夠好好愛人與被愛的關鍵,也是療癒自己與他人的強大力量,人皆有之,我們都已具備所有我們所需要的,只需要給自己空間重新看見而已。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 Minouche Shafik曾說 : 『 過去靠勞力工作、現在靠腦力工作、未來靠心工作。』
心也是我們人類最強大、最獨一無二,也無法被人工智慧取代的關鍵,也是瑜珈練習最珍貴的部分啊~ ❤️
最後工商時間一下
本週末線上工作坊準時開課喔!太期待!☺️
7/24(六)線上女性骨盆工作坊
https://m.facebook.com/events/504125477536592
7/25 (日)線上後彎工作坊
https://forms.gle/A2pjXxeb4CewVTdz7
《 週日夜直播預吿 🎬 》👇👇👇
直播時間:7/25(日)8:00-8:40pm
練習內容:單腿站姿平衡練習的訣竅
直播平台:Facebook - Goddess Yoga Tw
課程程度:基礎 (請準備兩個高密度瑜珈磚)
#beyourowngoddess #betheinspiration 🦋
#bethechangeyouwant #livethelifeyouwant
#Ibecomethelove #bemindful #befullyyou #soulspeak
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灣靠著全民的共同努力,才有如今的防疫成果,但除了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也有許多人在默默努力著,這次Heaven Raven特別找來了幾位疫情下的無名英雄,要來談談他們的工作辛酸。
「不會有人希望自己生病」
在如此煎熬的時期,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質疑謾罵,而是更多的溫暖和愛,你簡單的一句感謝,甚至脫口而出的關心,都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曾經不以為意的日常,如今看起來卻是如此的珍貴,讓我們一起攜手奮鬥,期盼這場困境早日終結。
影片授權:Heaven Raven(https://www.facebook.com/heavenravenofficial/videos/592568268329586/)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yE9vXQ4zuE/hqdefault.jpg)
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你可曾經想過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看不見,你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嗎?對於一般原本行動自如的人來說,突然失去視覺會頓時覺得手足無措,就算在熟悉的地方行動,一個小小的凸起或不平整的地面,都可能讓你感到緊張、不安。
今天SALU將體驗視障的生活,把眼睛矇起來,僅靠導盲杖與詢問路人的方式從家裡到達台中市區,並要完成三個階段的任務,他究竟能不能挑戰成功呢?一起來看看吧!
影片授權:SALU ( https://youtu.be/sIDoNccRTl8 )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Whr3LcyDA/hqdefault.jpg)
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夜餘選書】《看不見的手》,馬歇爾.傑逢斯經濟學有一個理論 的推薦與評價
經濟學 有一個理論,以「看不見的手」為名,是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所提出,是古典經濟學的核心,主要說明市場上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最初的意思是,個人在 ... ... <看更多>
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史密斯的經濟學精神就靠這款體現了! #中文字幕#桌遊#肥龍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 | 成為那隻「 看不見的手 」操控市場吧! 亞當·史密斯的 經濟學 精神就靠這款體現了! #中文字幕 #桌遊 #肥龍教學. ... <看更多>
看不見的手經濟學 在 Re: [閒聊] 「看不見的手」究竟是什麼意思? - 看板Economics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stasis (流雨風雪)》之銘言:
: 作者: yopoyopo (處女座痔瘡) 看板: AAAAAAAA
: 標題: [立報] 「看不見的手」究竟是什麼意思?(全)
: 時間: Fri Feb 22 08:32:38 2008
: https://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18496
: 「看不見的手」究竟是什麼意思? 更新時間:2008-02-21 23:04:33
: 《國富論》作者亞當‧史密斯。事實上,「看不見的手」在《國富論》只出現一次,而
: 且並不是指市場的自我調節或供需價格機制。(圖/https://sunsite.utk.edu/)
: ■許寶強
: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是一個經常被引用,但卻很少被認真閱讀的思想家。
: 「看不見的手」:9種不同詮釋
: 「看不見的手」是史密斯經常被引用的概念。學者W.D. Grampp認為,「看不見的手」至
: 少有9種不同的詮釋,但影響較大的說法,主要是把「看不見的手」看作為能自我調節的
: 市場力量,或把「看不見的手」理解為指導市場供需的價格機制。不過,正如Grampp指出
: ,史密斯從沒有說過(或暗示過)足以支持這兩種詮釋的話。
: 事實上,「看不見的手」只分別在《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中各出現了一次。在《道
: 德情操論》第4卷第1章中,「看不見的手」是指富人不自覺地把他們的經營成果分配給窮
: 人;《國富論》的第4篇第2章則以「看不見的手」來解釋建基於自己利益的交易,如何在
: 不知不覺間促進國內的社會利益。史密斯在這討論「限制從外國輸入國內能生產的貨物」
: 的章節中,明確提出只有在國內和國外貿易的「利潤均等或幾乎均等的情況下」,個人才
: 「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增
: 力的質疑。這些研究指出,史密斯所強調的,是建基於公正/公義的自由競爭,而非反對
: 任何政府干預的教條;他所重視的是正面追求個人利益的自愛,而非損人利己的自私。這
: 些研究,讓我們能夠重新認識一個被遺忘了的、強調公義和關注工人福祉的亞當‧史密斯
: 。
最近翻閱沈恩的"經濟發展與自由"(先覺出版) (真是一本很難唸的書阿..常看到不知所云)
有提到這個說法 加入自己意見與大家分享(我所提到的在書中的第6章及第11章)
原po亞當斯密的原意 可說是海耶克名言的好結果版
也就是: 許多出於自利動機(而未經利他考慮)的行為 常常造成增進整體社會利益的結果
如果把亞當斯密和海耶克的想法對照來看
有可能歸納出自由放任的極端意識形態 或是完全否定經濟管制或產業政策的結論
但是沈恩卻不這麼認為
他只是藉此提醒大家
在思考公共政策時 應該多作縝密的分析 而並非透過熱情去推動政策
正視人性中的自利傾向 以利益來取代熱情 是資本主義帶給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
他引用James Stuart的話: "利益 是駕馭專制愚行的 最有力的韁繩"
常常感覺到某些人對經濟學的誤解以及隨之而來的批判
最近我在想: 經濟學到底是被訛傳誤會 還是經濟學人的單純天真自找麻煩?
或許二者都有吧?
至少 報章雜誌或某些懶惰的人 常常把看不見的手拿來當作一切的解答
雖然回頭看 可以知道原PO從來沒有證明過第一福利定理 @@
但後人在引用"看不見的手"來捍衛市場機制時 其實是在使用第一福利定理的
而第一福利定理的成立 其實是建立在許許多多現實上未必成立的假設上
然而 價格作為生產與消費的優良(常常為最佳)引導者 其實仍是引申於理性自利
"看不見的手"作為一個喻詞 我覺得似乎沒有很大的闕漏 雖不中亦不遠
雖然拿來寫考古文章有趣 但並沒有動搖到價格機能的有效性
另外 沈恩對民主與經濟發展提出一些看法
傳統上有學說認為民主是一種奢侈品 因為民主政治的運作常常損及經濟效率性
在經濟發展低落的國家 經濟發展應該優先於政治自由
但沈恩認為 民主自由不但是經濟發展的目的 也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在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 透過公眾對政治的參與 可以影響社會與個人偏好的形成和演變
他強調民主政治中 公共討論對於價值觀的影響力
所以 沒有民主政治 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內涵將是不明確的
因為經濟需要本身的效力和內涵 權利的理解與運用等等 皆須透過民主政治來定義
一個小的implication是 理性自利本身應該是一個中性的假設(自利不同於自私)
如果我們把他說成是"人會依自我的價值觀來行事" 似乎不應該引起這麼大的批評?
我覺得這仍然是來自於對經濟學的誤解所導致的憤慨...
但是企業利潤極大化的假設是否成立 似乎是更有趣的問題了
應該也會是個沒結論的議題吧...無論是應然面還是實然面
--
在我的母校,籃網總是離框而去
但現在的我,每每嫌那籃網累贅
因我所追求,是心靈中的破網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4.169.145
※ 編輯: douglash 來自: 210.64.169.145 (02/24 03:2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