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父母學
「好是應該的」、「好還要更好」、「不好要改進」、「不能說你好,不然你會驕傲⋯⋯」
這些話語,是否存在於我們的成長歷程中呢?
多數我們這代的父母,被「挑錯」的經驗狂勝於被「鼓勵」的經驗。
於是,我們也很會挑孩子的錯,而不太習慣於鼓勵孩子。
透過工作坊的鼓勵心法與句型的練習,我們開始學習和孩子正向的交流與互動。
一、指出貢獻和感謝:描述孩子的行為對於家庭產生的貢獻,並且表達對孩子的欣賞與感謝,讓孩子感受到正向的價值
二、傳達接納和認可:描述孩子的外在行為,並推測孩子的內在感受,以口語表達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接納和認可
三、看見努力和進步:無論結果成功或失敗,描述孩子的努力過程所展現出來的行動,並且肯定孩子的付出與進步
四、肯定特質和能力:從孩子的外顯行為,觀察孩子所擁有的正向特質與能力,經常回饋給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好
五、表示信心和支持:當我們知道孩子有能力,只是缺少了勇氣,可以透過具體的描述,表達我們對孩子的信心和支持
想要深度學習阿德勒鼓勵的夥伴,推薦可以閱讀張英熙老師的《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喔!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5427
—
【阿德勒父母學工作坊】板橋場 2019.6.29~30
詳情與登記:https://poedu.org/adler/14600/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的推薦目錄:
- 關於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在 [心得] 如何養出對生命有熱忱的孩子? -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在 社團法人臺灣兒童教育發展協會- 這學期特別邀請了吳珍老師 ... 的評價
- 關於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在 『為什麼孩子總是讓我生氣?』如何讓孩子丟出想法?{{阿德勒 ... 的評價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阿德勒父母學
「好是應該的」、「好還要更好」、「不好要改進」、「不能說你好,不然你會驕傲⋯⋯」
這些話語,是否存在於我們的成長歷程中呢?
多數我們這代的父母,被「挑錯」的經驗狂勝於被「鼓勵」的經驗。
於是,我們也很會挑孩子的錯,而不太習慣於鼓勵孩子。
透過工作坊的鼓勵心法與句型的練習,我們開始學習和孩子正向的交流與互動。
一、指出貢獻和感謝:描述孩子的行為對於家庭產生的貢獻,並且表達對孩子的欣賞與感謝,讓孩子感受到正向的價值
二、傳達接納和認可:描述孩子的外在行為,並推測孩子的內在感受,以口語表達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接納和認可
三、看見努力和進步:無論結果成功或失敗,描述孩子的努力過程所展現出來的行動,並且肯定孩子的付出與進步
四、肯定特質和能力:從孩子的外顯行為,觀察孩子所擁有的正向特質與能力,經常回饋給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好
五、表示信心和支持:當我們知道孩子有能力,只是缺少了勇氣,可以透過具體的描述,表達我們對孩子的信心和支持
想要深度學習阿德勒鼓勵的夥伴,推薦可以閱讀張英熙老師的《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喔!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5427
—
【阿德勒父母學工作坊】板橋場 2019.6.29~30
詳情與登記:https://poedu.org/adler/14600/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在 社團法人臺灣兒童教育發展協會- 這學期特別邀請了吳珍老師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讓我們可以用正向的言語及目光來看待孩子的一行一舉。 你知道如何向孩子表達愛之語嗎?學會 ... ... <看更多>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在 『為什麼孩子總是讓我生氣?』如何讓孩子丟出想法?{{阿德勒 ... 的推薦與評價
跟 阿德勒 學『正向教養』 鼓勵 提升 孩子 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書裡有49個很好的練習工具, 讓我們一起與 孩子 建立起親密感與信任關係 # 阿德勒 ... ... <看更多>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在 [心得] 如何養出對生命有熱忱的孩子? -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是否因發佈心得而有優惠:
NO 免費講座
心得內容:
今天去上桃園閩南文化主辦的《營造良好親子、師生互動阿德勒鼓勵心法運用於台語故事
活動》,這是連續十堂親師講座的第一堂,上完課後我發現自己搞錯了「溫和而堅定」的
意思,也在課程中獲得很多人際關係的新想法。
講師雅玲在講課之前先帶我們認識阿德勒,之前雖然讀過幾本阿德勒心理學的書,但我一
直沒有去認識阿德勒這個人,原來他的幼年並不順遂,除了嚴重的身體疾病以外還親身經
歷幼弟的死亡。雅玲提到阿德勒的父母教養風格迥異,爸爸並不強調阿德勒的身體孱弱,
對阿德勒總是抱著期待與祝福,鼓勵他可以做各方面的嘗試,而阿德勒的媽媽則相反。雅
玲表示,雖然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但只要有一個人可以表現出「無條件的接受」,對孩
子也足夠了。
以阿德勒的故事做引言,雅玲開始進入正題。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自卑感」跟「自卑情
結」的概念,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源自於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所有接觸到的人
都比剛出生什麼都不會做的小嬰兒還要強大。但自卑感能讓人知道自己的不足進而想要進
步,想想看,小嬰兒學會翻身、走路,是不是就是經歷過數百次的練習而不放棄呢?
這也讓我們好奇,為什麼每一個人天生都有進步的動力(幾乎每個小嬰兒都願意透過練習
學會翻身),到長大後卻看到一些人對生活沒有熱忱呢?這跟環境的挑戰是否嚴峻是無關
的,環境的挑戰一直都在,但有一些人特別願意去克服,有些人則否,問題在於這類人深
信他遇到的這個問題無法解決,也就是「自卑情結」,而會有這種情結,原因在於身旁的
人並不穩定,同樣的舉動,有時候被接受有時並不被接受,搞不清楚對方的標準於是產生
很深的無力感。
阿德勒的鼓勵心法,就是在討論如何在教養過程中不要把人的熱忱澆熄,長成一個對生活
抱有熱情的人。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在追求「歸屬感」以及「自我價值感」。
歸屬感指得是「在團體中覺得安心,知道團體接受自己,自己在這裡有一個位置,有人會
無條件接納自己。」
雅玲講到這裡的時候我突然想起宮口辛治《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一書提到
的觀念,很多人喜歡對比自己弱勢的人說「如果你努力,我就幫你。」
這句話背後代表的就是「只有你是我想要的樣子,我才願意對你好」,但就如同馬洛斯的
理論中提到一個人要先滿足「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社會需求」或「尊
重」之後,才會有「自我實現」和「超越」的餘裕。當我們表示我們的愛有條件的同時,
也正在降低孩子們感受到的歸屬感。
那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呢?非常簡單!讓孩子轉頭可以看到你歡喜的眼神以及嘴角的
微笑。
自我價值感指得是「孩子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
有些人會覺得把孩子訓練得表現優異,得到很多獎項,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能力,但事實
並非如此,有很多優秀的人時刻都在自我懷疑。要讓孩子產生自我價值感的作法也十分簡
單,我們幫助孩子,對小孩有期待,祝福孩子,但不要求孩子達到家長的標準。
宮口辛治提到對表現較差的孩子說「不努力也沒關係」、「不用勉強自己」是一種放棄對
方的表現,孩子需要的是安心的基礎、陪跑員的幫助以及適當挑戰的環境。
現在主流教養書一直提到的「溫和而堅定」,雅玲的解釋跟我的認知不同,雅玲說不代表
輕聲細語,有些人天生就是講話比較急或比較大聲,溫和代表的是教養過程中不去傷害孩
子的自尊;堅定不是指每一次衝突的硬碰硬,硬要孩子服從自己,吃飯吃不完就盯著他吃
三小時,堅定指得是「不放棄教養孩子」,所以實際做法上不是在當下堅持孩子要配合自
己的規矩,反而是「這次孩子沒有配合也沒關係,我們下次繼續試試看」的意思。
在這堂課程一開始,講師雅玲請大家分享跟孩子相處的困擾,以及後來如何改善,在大家
分享過一輪之後,雅玲說「逐家的分享攏真有價值!希望佇課程當中,逐家會使揣著家己
的新方法。」這也是我很喜歡聽雅玲帶領讀書會或講課的地方,不會覺得自己受到批判,
不會啟動防衛機制,於是能吸收到新方法。雖然有些家長在分享中也疑惑自己的教養方式
是否正確,但換個角度,我們也該對自己「溫和而堅定」,不要否定自己的人格也不要放
棄自己,告訴自己「這次我沒有好好應對孩子也沒關係,我會繼續努力試試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193.2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91852535.A.2F9.html
※ 編輯: suction (114.137.78.205 臺灣), 08/12/2023 23:11:03
講師推薦書單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親子雙贏的教養功夫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孩子的挑戰:不動怒,不當孩子的奴隸,一樣教出好小孩?
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 編輯: suction (114.36.193.231 臺灣), 08/12/2023 23:42:44
課程中老師也有說明自然後果跟邏輯後果,老師認為應以自然後果為優先,邏輯後果則用
在「不可接受的行為」
也就是說,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讓他自然發展,重要的再由大人控制。
使用邏輯後果還要注意
1.因與果有相關,且符合比例原則
2.要民主,事先與小孩約定
如果是這樣的狀態確實是必須把自己原則踩好。
那話又說回來,什麼叫作「不可接受的行為」,就是說放任不管會出大事的情境。以本文
的例子來看,除非危及生命,不然只是吃不下應該不太算,所以是否有必要在那邊僵持,
就變得比較容易判斷。會讓家長產生極大困擾的也是,比如說超級重要的約會但孩子拖拖
拉拉。
所以其實日常需要用到邏輯後果的事情並不如想像中的多,即使有也應該都是固定那幾項
已經帶給家長莫大困擾的日常事務。除此之外,可以放過的小事,就放過。
今天雅玲還提供一個小方法給困擾於小孩無法配合大人時間的大家長。
如果大人覺得小孩喜歡拖拖拉拉的話,首先要先知道趕時間通常是大人的需求不是小孩的
(不然如果說要去孩子喜歡的樂園,說不定是孩子在催促父母呢!)所以我們就可以比較
平心靜氣一點,因為他們沒有積極配合是很合理的。
就算孩子也知道爸媽趕時間,但對時間的感覺還不深刻,我們可以放一首孩子熟悉的歌曲
跟她說這首歌幾分鐘,讓孩子感受一下,然後在未來需要趕時間時,講到「再三分鐘就要
出門」的時候播放歌曲,孩子聽到最後一段就會比較容易有動作。
我覺得這在0-3歲這個年紀真的很難判斷自己是寵還是不寵,因為這個時期不管用什麼教
養方法都感覺對方只是一隻小怪獸,但到了四、五歲就能看見教養的成果,以及體會到大
人跟小孩是平等關係,這對家長也很輕鬆,因為很少生氣,不需要控制孩子也能自動自發
。
雖然使用邏輯後果的時機是依照家長的觀點,但若把很多小事列為「不可接受的行為」,
就算都符合邏輯後果的原則去執行,家長也會很容易生氣的,這樣代表要時刻緊盯孩子,
控制度高那就當然不會有自動自發的結果。
※ 編輯: suction (114.137.78.205 臺灣), 08/13/2023 07:21: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