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第三級警戒延長了,面對疫情我們沒有鬆懈的本錢。防疫期間盡量少外出,剛好也可以趁這時間充實自己。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讀書心得。
這本書雖叫普通常識,但可一點也不普通;窮查理非但不窮,反而是個億萬富翁-大名鼎鼎的波克夏副董、巴菲特合夥人-查理蒙格。巴菲特不只一次讚揚蒙格,沒有蒙格就沒有今日的巴菲特與波克夏。市場上有許多關於巴菲特的書籍,卻幾乎沒有蒙格的相關著作。巴菲特之所以受人敬仰,不僅是他精準的選股眼光、更在於他的經商之道、人生智慧、以及最重要的-正直誠信。蒙格有許多和巴菲特相同的美德,也有許多相異的互補優點。正如同書名,蒙格喜歡用詼諧的方式,鼓勵大家逆向思考。蒙格幽默風趣的文筆,需要你細心閱讀、反覆思考,才能體悟妙語如珠筆下的深奧智慧。
蒙格的思考邏輯主要師承自班傑明富蘭克林(百元美鈔上那位)。富蘭克林是個跨領域奇才,他的成就才橫跨商業、科學、外交、政治...,更是美利堅合眾國誕生的重要推手。蒙格畢生奉行富蘭克林哲學,具體實現且發揚光大,成為全新的蒙格哲學。具體來說,那是一種跨領域學習所建立的思考框架,並以此框架化解未知人生的種種難題。在這本近500頁的書裡,蒙格旁徵博引、引經據典,揉合各領域知識精隨而自成學說。很多人迫不急待想學會蒙格的投資方法,但蒙格告訴我們,選股只是普世智慧的一小分支。蒙格以跨領域學習而成的普世智慧,解釋人類社會商業模式、經濟行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手拿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鐵釘」。為了必須避免犯鐵鎚人的錯,蒙格解方是跨領域學習,掌握各學科主要的理論模型,以此才能建立足夠的普世智慧。蒙格特別強調的是數學、會計學、心理學、硬科學。至於要怎樣運用這樣的思考架構?蒙格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如何從零到有,建立起價值兩兆的企業?蒙格舉可口可樂為例(註:可口可樂2021/6/22市值為兩千三百億)。可口可樂正是波克夏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投資項目。蒙格用他獨特的思考框架解釋可口可樂成功的商業模式,一步步剖析可口可樂該如何化解挑戰、走向成功。其思路邏輯之清晰,讓人拍案叫絕!
---------------
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十六年,讀起來卻是讓我處處驚奇。2005年蒙格筆下提出的諸多觀點,2021的今天來看都得到了驗證,不禁讓人佩服蒙格精準的洞察與預言!
1.蒙格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及其背後貪婪的人性,做出災難性的預言,果不其然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
2.蒙格提到許多專家忽略「更高層次的後果」。蒙格舉李嘉圖比較利益模型為例,若美國和中共自由貿易,單就學理推論雙方都受益。但如果拉到更高的格局來看呢?自由貿易終將讓中共比美國強大,這是當年許多人沒有考慮的事,因為李嘉圖沒有證明這點。2021年的今天大家或許會覺得所當然,但別忘了2003年蒙格寫下這段話時,中共的GDP只有1.66兆(美國則為11.46兆)。當年小布希應該要看蒙格這本書才對!
3.蒙格認為許多學科應該要加入心理學的理論,並讚揚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聘請理查塞勒是明智之舉。這邊容我做背景知識補充,正統經濟學主張人類是理性思考的,許多經濟學模型正是建立於此假設。然而理查塞勒認為真實的人類行為會受心理學影響,絕非永遠理性。理查塞勒發展出「行為經濟學」,研究人類心理傾向如何影響商業決策與經濟模型,因此在2017年得到諾貝爾獎。而早在行為經濟學大放異彩之前十年,蒙格就已經預見心理學將重塑經濟學樣貌。我去年讀了理查塞勒的書「不當行為」,卻在今天才發現原來蒙格早在2003年就已經對行為經濟學提出預言,看到這我簡直下巴快掉下來!蒙格真的是先知!
一本書可以在出版十多年後一再地再版,肯定有值得一讀之處。這本精彩的蒙格思想語錄,絕對稱得上是經典巨作!這本書教你的不是股票價格計算,而是成就蒙格與波克夏不朽傳奇的普世智慧。不管你對投資有沒有興趣,相信都可以從蒙格身上學到誠信正直與智者風範!
真實的人類 心得 在 水瓶鯨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能忍受自己老的時候變成另一種人嗎——闇】
我不知道,希望不要。
標題,就是我的觀影結論——終於,看完三季德國燒腦科幻片【闇】,結論是如此,哈哈哈。
但,設計這圖說明劇中科幻脈絡的人,要膜拜,太厲害了,我是看完三季,才看得懂這神圖。哈哈哈。
回到我的觀影心得——年老自己,是否會變成我青少年時期最討厭的那種人?
闇,究竟是科幻片?還是愛情片呢?對世界觀點的理念片?不知道。
若時光能往返來去,年輕的自己突然看到年老的自己,對自己叨叨念,還說自己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會怎麼想?那是年老的自己,經驗比我更豐富,他說的話就是對的嗎?
超幹。😂
說真的,從第二季,我就很厭惡這些劇中老年人,為什麼可以決定黑暗與光明?生命與毀滅?他們看過天堂嗎?有印證嗎?怎能胡亂承諾?並且認為自己有殺死某些人的任務?
——不過,那個老年的你,竟是經歷過一切的你,你將怎看待?超級麻煩。
總之,當我們老的時候,我們肯定不會相信自己竟然會變成年輕時代最厭惡的那種人?
。。。
#
年過半百的我,也深深思考。
當我20多歲出頭,雖然解嚴了,政治離我很遠大概有八千萬米距離;當我30歲,依然感覺很遠,至少有一萬米距離;當我40歲,認為那應該是一個公民可行使權利,也不太管;50歲後,發現,環境圈都是政二代,不管他們長得圓的扁的,空心或草包,都可以自由選上。
——只是觀望去年香港選舉,全都是年輕人,都不是政二代或有錢人,都是很認真的年輕朋友。
在如此艱苦環境,這些才20歲出頭的人,都願意,不怕。
當時,我好感動。
#
從人生回到影集。
這影集,確實充滿有趣和複雜的時空觀點設定,也有挺令人厭惡的對白重複性。
我啦,哈哈,我受不了。我不喜歡劇中竟出現如此多「哲學性對白」。
——每種結束,都是開始。
——你要選擇光或黑影。
——人們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是,卻無法決定自己想要什麼。
這跟《緋聞女孩》(Gossip Girl)劇中一堆重複台詞你愛我?我愛你?你真的愛我嗎?一模一樣;也跟《金裝律師》(Suits)重複台詞一樣:你信任我嗎?你值得信任嗎?你相信我嗎?
巴拉巴啦。
哲學性台詞,沒有更高明,我滿昏倒,哈哈哈。
對白重複性,真的太高了。感覺疲累。
#
選一段,應該是劇中箴言了,當年老的自己和年輕的自己面對面時,老人家這樣說服年輕自己:
───人的厭惡感最強的時候,是面對和自己相似的人。我一生一直厭惡這一刻,希望永遠不會重現,我不會做出年老的自己所做的事情。但,現在經過66年,我明白了,有些痛苦永遠不會遺忘。那種烙印,伴隨我們整個人生,你和我都有這種痛苦,我們也有一樣的傷痕……
有夠討厭,哈哈哈哈。
#
這劇的科幻思維空間挺屌,此圖真是聰明人製作,要看了三季劇情,才會懂,超佩服。
其他,嗯,我的評價沒那麼高。真不好意思。
但,我還是看完了,後面快轉。😅
#
下一季,應該是四維或八維空間了。
#
真沒想到自私的漢娜才是最真實的人類,無論她在哪個時空,她就是真實自私,也從來不想改變其它人,或亂七八糟的拯救世界。
她沒有。
她雖然令人討厭,活得挺寫實,就是小情小愛,沒有冠冕堂皇理由想去拯救世界,然後搞死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