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分享】快樂有偈傾/Karen博士 麥博電視
//「快樂」係咩嚟?聽起來似是《哲學有偈傾》的題目。一個人快樂與否和有幾快樂是主觀的。但我們能夠用科學方法去客觀地瞭解快樂嗎?當中又存在甚麼困難?而這些發現會幫助到我們得到快樂嗎?人開心自然會展露笑容,但是我們亦知道笑也有分真假。
美國心理學家艾克曼 Paul Ekman 於 1967 年帶着攝錄機、錄音機和一些美國人相片,去巴布亞新畿內亞進行田野考察。靠當地導遊帶路,他到達一個西方文明人從未踏足過的地方。這個原始部落的人穿著牛皮和草裙,用樹葉搭屋,以石頭當工具,甚至有食死去親屬的大腦的習俗。為了研究當地人的面部表情,艾克曼在這個偏遠的部落生活了幾個月。
我們的面部表情透露內心情緒。但喜、怒、哀、樂這些表情是我們自小學習得來的溝通方法,還是與生俱來的呢?人類的表情會因為文化或地域而有所不同嗎?艾克曼做了一個實驗,他先用錄音機錄低族人的說話,然後在他們面前播放。當族人聽到自己聲音的時候,顯然表現得既驚喜又興奮,雙眼發光並咧嘴而笑。於是,艾克曼立即用錄影機將他們的笑容拍下來。他還與族人做了其他實驗,例如在部落小童面前拿出膠刀作威嚇狀,就是為了拍下他們驚恐的表情。他又用相片測試族人能否憑面部表情去判斷相中人的情緒。他發現,縱使種族、文化背景、語言相異,但人類都會用一模一樣的表情去表達喜怒哀樂這些基本情緒。
如何辨析真開心定假笑?
艾克曼將笑容分為 19 種,他發現當中只有 1 種笑容是真誠的,是單純因為快樂而發自內心地笑。而其餘 18 種都只屬「假笑」,與快樂無關。假笑大概可以分成兩類:社交微笑 (Social smiles) 和工作微笑。例如我們會用笑來掩飾尷尬或恐懼,這就為之社交用的笑容;至於「返工用」的笑容又會被稱做「肉毒桿菌微笑 (Botox smile) 」,相信大家都曾見過服務行業那種「皮笑肉不笑」的表情。
早在 19 世紀,法國神經學家杜鄉 Guillaume Duchenne 就研究面部表情。他於 1862 年提出真笑和假笑的分別,當人真笑時,顴大肌與眼輪匝肌會收縮,同時眉頭上的皺眉肌會放鬆。艾克曼稱這種真誠的快樂笑容為杜鄉微笑 (Duchenne Smile) 。
Chok 快樂笑容 關鍵在於「眼神」
讀者可以對鏡自我觀察一下,顴大肌收縮會拉高嘴角和提升臉頰。眼輪匝肌是在眼皮下面的肌肉,圍繞眼睛負責閉眼。當人「真(開)心笑」時,眼輪匝肌會受自主神經系統所控制而收縮,令人下意識地矇起雙眼,並形成魚尾紋。此外,大家試試能否緊皺著眉頭來展露真誠的笑容,你覺得一個皺著眉的笑容會是個快樂的表情嗎?
在「假笑」時我們通常只收縮顴大肌以表達禮貌。有些人因為貪靚去注射肉毒桿菌毒素 (Botox) ,令眼睛周圍的肌肉暫時麻痺,防止魚尾紋出現。所以,打了 Botox 的人表情都有點生硬,讓別人覺得很假的感覺。當我們有意識地擠出笑容時,則是靠主要運動皮層 (primary motor cortex) 來控制顴大肌。據說只有大約 10% 人可以不經特殊訓練就控制到眼輪匝肌, chok 出杜鄉微笑。
杜鄉作為電生理學的先驅,他用電極放在面部痲痺病人的面上做實驗,接通微弱電流刺激面部肌肉收縮,研究 42 條面部肌肉如何產生各種表情。杜鄉用攝影機拍下了病人的眼輪匝肌和顴大肌同時收縮的樣子,露出了頗不自然的快樂笑容。
港台電視 31《真係好科學》今季最後一集以快樂為題。科學家除了研究笑的真假外,亦會討論酒凹如何形成、老鼠實驗是否解釋到「快樂分子」多巴胺在神經系統中的作用。身體內還有甚麼生化機制會令人感到快樂,或驅使人重複食、飲水、交配等事情以獲得快感?本集將與觀眾一一探討,一起快樂有偈傾。//
眼輪匝肌作用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疫情下保持社交距離成為生活的常態。對你來說,遠距線上的溝通互動對於人們的情緒與情感表達產生何種變化?事實上,在人與人互動過程中,我們會觀察對方的身體姿勢、表情、動作來判斷情緒與情勢,賦予意義並給出回應。因此,人類的身體也是語言溝通的符碼。隨著科技發展,如何判讀面部表情代表的意涵,也成為科學家關注的焦點。然而,如同 地球圖輯隊 情報總部 這篇文章的例子指出,要能夠精準辨識「微笑」的意涵,必須對於表情與情緒產生背後的情境脈絡資訊有所掌握。無論表情的脈絡與情境是否可能可能成為文中提到可供判讀「超感官情緒」的數據資料,文章提醒我們保持對於情緒與表情多元意涵的文化敏感度,也是田野調查方法有關訪談互動很重要的眉角。
----
什麼是「杜鄉的微笑」?
你有聽過「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註)嗎?「杜鄉的微笑」指的是當某個人在笑時,笑意有到達他的眼底,並且讓眼睛周遭出現細小的魚尾紋。如果更仔細一點解釋,某人想發出「杜鄉的微笑」必須讓臉部的兩條肌肉同時作用:在顴大肌拉升嘴角的同時,眼輪匝肌則提起臉頰,讓眼角出現微笑線。
每當看到這種微笑,人們都會覺得對方是真心感到快樂,因為眼睛不會騙人,真笑、假笑看眼睛最知道。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
有時,直覺會騙人
對於這樣的研究結果,吉拉德說:「仔細觀察人們到底是怎麼移動他們的臉,以及人們如何評價帶有臉部表情的圖像和影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時我們的直覺是錯的。」
和吉拉德一起研究的卡內基美隆大學MultiComp實驗室主任、語言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莫倫西(Louis-Philippe Morency)說:「研究結果強調了我們需要好好替人類的情緒和臉部表情的微妙之處建立模型。」
「我們需要超越所謂的原型表情,」莫倫西說,他認為當看到一個表情時,應該考慮這個表情是發生在什麼樣的脈絡、情境下。舉例來說,某個人在婚禮和喪禮上可能都會做出一樣的行為,但行為背後反映的情緒可能天差地別。
(引用自https://dq.yam.com/post.php?id=13478)
眼輪匝肌作用 在 白映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
眼輪匝肌環繞整個眼眶處,還可再被分成外圈和內圈,內圈是環繞眼瞼周圍的,要輕輕閉眼睛就靠它;要緊閉眼睛則是靠外圈、眼眶處的眼輪匝肌。這是身體重要的保護機制,遇到突發狀況時可緊閉雙眼保護眼睛,避免角膜受傷。下次閉上眼睛享受平井堅的名曲「輕閉雙眼(瞳????)」時,別忘了正是眼輪匝肌起了作用。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20/08/facial-expression.html
—————
☆訂閱照護線上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KctXQ
◎免費註冊,網路掛號一指搞定!
https://www.careonline.com.tw/p/map.html
☆歡迎追蹤我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urgeon.life/
◎超過76萬LINE好友,值得信賴的照護線上!
https://line.me/R/ti/p/%40care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