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個好媽媽?
這可能是每個媽媽腦海中都曾經浮現過的問題。
這天我止不住一直用這個問題在逼自己...因為跟孩子的對話,又陷入了鬼打牆式的輪迴。
叫洗澡不馬上去洗,叫物品歸位反而搬越多東西出來,鞋子襪子脫了亂丟,背回來的書包散落一地。
前一天的即視感歷歷在目😱。我明明已經處理過了,為什麼今天又要再來一次?
當媽最怕的不是要忙的事情有多少,而是抬頭檢視的時候不小心去感受到自己正跳針在每天無止境重複做著同樣的事情...
像不斷在推巨石上山的西西佛斯,也像被懲罰在月宮不停砍桂樹的吳剛...
神話跟寓言都這樣寫,所以潛意識很難不把不斷重複的苦差事跟詛咒或懲罰連結在一起,再有耐心都會懷疑起自己,動搖管他是正向還是逆向教養的信心!
感覺到自己的意志正在被削弱,情緒的暴風即將席捲而來,我突然想起以前看過的一篇評論「後悔當媽媽」這本書的專欄。裡面提到一個觀念,用來解除後悔當媽媽的念頭,就是-
#把母親當做一種關係_不是一個職務。
當做關係的話,會互相,會對等;當做職務的話,才會想當「好媽媽」、「完美母親」。
但是要怎樣才能把母親經營在一種關係呢?
#今天老娘不當好媽媽!
在幾次對孩子說的話被當放屁之後,我請孩子今天可以不要再把我當媽媽。(還是要堅定溫柔,不要給孩子被遺棄的感覺)
我今天只是來你們家住一天的阿姨,我是Nancy。
面對媽媽,講的話孩子可以輕易當做耳邊風,但是面對Nancy,小孩似乎開始分辨得清楚,關愛不是可以予取予求拿來任性或勒索的東西,要從人與人互動中培養出來。孩子從與其他人社交的經驗中找尋模式,投射在與這個人物的互動中。
終於不用費力就可以對話了!媽媽不在,小孩似乎也意識到自己需要的獨立。飯後整理收拾餐桌,整理作業書包,洗臉刷牙上床,都不需要大人多說一句。
倒是孩子很積極想認識這個新阿姨,遊戲、表演,幫阿姨梳頭,按摩,主動跟阿姨分享學校的事情,介紹自己喜歡的書。
把好媽媽關機,把自己的母職定義在關係上,矯正某種程度上因為不斷重複而感覺陷入膠著的互動方式。
其實不止藉此給孩子一點覺知的距離,也有機會抽離那個意志力被削弱的自己,享受當媽媽愉快的部分!
睡前,陪孩子躺在床上,孩子睡眼惺忪地問- 媽媽,現在妳是我的媽媽了嗎?
孩子,媽媽永遠都是你們的媽媽❤️
矯正性情緒經驗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只一位案主這麼說過:「和媽媽講話,就像是提供軍火給敵人。我說的任何話,都可能會被用來對付我。難怪,人們總是告訴我,我好像很少為自己說什麼。」
有CPTSD 造成依附疾症的人,從沒學到能帶來親近和歸屬感的溝通技巧。至於建立關係,他們常常充滿了削弱力量的社交焦慮,一旦他們在CPTSD 光譜嚴重的那一端時,就是社交恐懼。
很多來尋求我協助的案主,從未有過足夠安全的關係。強迫性重複驅使他們成年後,無意識地尋求重演童年主要照顧者的虐待或遺棄創傷的關係。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常在新的關係中,療癒過去的傷口。除了治療關係之外,我認識有些當事人,是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遇到有愛且能深刻信賴的另一半,慢慢啟動自我修復。
不過,不是所有這種關係,都會有讓人滿意的結果。所以如果不是由專業人員來面對,關係中的狂風暴雨,常會把當事人與對方好不容易建立的基礎,再次翻攪得支離破碎。
關係性療癒有四個關鍵特性,因篇幅受限,在此篇摘文先把「同理心」的部分摘出來。
即便是面對一般性關係,同理心都是維持關係的重要能力。很多時候,父母就是沒有能力同理孩子的感覺,所以傷害才停不下來。
這篇與下篇摘文,不只對自幼受創的當事人有幫助,對相當正常的親密關係,也能有些啟發。祝願您,能透過自我同理,學著接納自己!
************************************
以關係性的取向來療癒遺棄
【文/ 彼得‧沃克】
心理治療的關係層面
很多CPTSD 倖存者從未有過「夠安全」的關係,而要療癒我們的依附疾患,通常需要一個修復性的關係經驗,無論是和治療師、伴侶或信任的朋友(這個朋友必須能夠和他自己痛苦與煩躁不安的感覺慈悲地共處)。不過,他們要能自在地感受和表現自己的悲傷、憤怒、恐懼、羞恥、憂鬱,這是很重要的。
當一位治療師有這種程度的情緒智力,他就能帶領案主漸漸放下自動排斥自己感覺的習得習慣,而這也會幫助案主免於失落在反應性的循環中。
當一位治療師有「夠好的」情緒智力,與這位治療師安全且有同理心的眼神和聲音連結時,便能夠為案主示範如何接納地與自己所有的情感同在。
丹尼爾‧席格(Daniel Siegel)稱之為「情感的共同調節」,蘇珊‧瓦根的工作則說明了「情感的共同調節」能促進神經迴路的發展,而這是我們代謝令人難以承受的痛苦所必須的。
此外,越來越多的神經科學證據顯示,這個歷程是透過鏡像神經元而生理性地達成。在一個實驗中,測量兩隻猴子的神經活動,當一隻猴子看著另一隻剝開堅果,最後兩隻猴子的神經活動會完全一樣。因此,當案主學會像治療師一樣,對痛苦的感受沒有反射性的反應時,也許鏡像神經元是其中的影響因素之一。
***
CPTSD 的關係性療癒
很多創傷專家把依附疾症視為CPTSD 的關鍵症狀之一。協助受創的案主時,在心理教育的階段,我通常會把依附疾症解釋為:在主要照顧者身邊成長的結果,常常使得案主感到危險。他們的危險感受,來自於貶抑的聲音、粗暴的高壓,或是較隱晦的危險,像是疏遠和不在乎。
反覆發生的虐待和忽略,會使孩童習慣地活在恐懼、交感神經系統亢奮之中,那使得他們很容易被誘發拋棄感,充滿令人難以承受的恐懼和羞恥,與遺棄性憂鬱交纏著。
父母無法或不願提供夠安全的依附給孩子,孩子就無法把發展中的自己,完整地交予任何人。
沒有人能提供反饋、認同和指導,有麻煩時,沒有足夠安全的人能讓他尋求安慰或幫助。想哭時,沒有人;遇到不公、需要保護時,沒有人;受傷、犯錯、發生意外、遭受背叛時,也沒有人可以提供憐憫。
沒有足夠安全的人可以一起發光發亮、一起「展示和介紹」,並且被當成驕傲。甚至沒有人可以讓他練習非常重要的親密關係建立技巧——也就是對話。
不只一位案主這麼說過:「和媽媽講話,就像是提供軍火給敵人。我說的任何話,都可能會被用來對付我。難怪,人們總是告訴我,我好像很少為自己說什麼。」
有CPTSD 造成依附疾症的人,從沒學到能帶來親近和歸屬感的溝通技巧。至於建立關係,他們常常充滿了削弱力量的社交焦慮,一旦他們在CPTSD 光譜嚴重的那一端時,就是社交恐懼。
很多來尋求我協助的案主,從未有過足夠安全的關係。強迫性重複驅使他們成年後,無意識地尋求重演童年主要照顧者的虐待或遺棄創傷的關係。
對很多這樣的案主而言,我們是他們第一個具安全且滋養關係的正當嘗試。他們要開始發展夠好的信任感,就需要某種程度的安全感,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技巧,去創造那種安全感,便可能會是他們最後一次的嘗試。
因此,當我們在安全的關係中教案主情緒重現管理時,他會更有力量。案主需要對治療師有安全感,能讓他們訴說自己的羞辱和不知所措。同時,治療師也必須能夠滋養地提供同理和鎮定的支持,那是案主早期經驗中所缺少的。
同樣重要的,CPTSD 很典型地會出現信任感突然消失的狀況,而治療師需要能夠包容並療癒性地處理它。
由於信任開關常常自動地被情緒重現給關掉,而創傷倖存者又無法自己主動開啟信任開關,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必須能夠一再地安撫疑慮並修復信任。我聽過太多案主失望的故事,都是關於治療師因案主不易信任他們而感到生氣。
隨著這個體悟的重要性在心中越來越發酵,我也越來越能擁抱共同主觀性的取向,或是關係性的取向。這表示,我相信案主與我的關係品質能提供矯正性的情緒經驗,把案主從終身注定膚淺的連結(或更糟的社交孤立和疏離)中解救出來。
我還注意到,如果沒有對我發展一點點的信任感,CPTSD案主對於我的指導接受度會非常有限,對我的同理心助益也是如此。
因此,以下我將介紹建立關係的四個關鍵特性,我相信它們對發展信任非常重要。我也會介紹隨之而來的關係性療癒,它們是同理心、真誠地展現脆弱、對話性,以及合作的關係修復。
***
同理心
我總以為同理心的價值是眾所皆知的,但是我卻很難過地聽到太多缺乏同理心的療程故事。因此,我必須說,如果治療師對案主很嚴厲且沒有同情心,便會誘發他們的危險和遺棄感,就和他們從父母那裡所經歷的一樣。
至於定義,我特別喜歡寇哈特(Kohut)說的:「同理心是感覺你進入了他人的經驗,從而把自己浸淫在他人的心理狀態中。」
無論案主的經歷一開始看似多令人困惑或過度反應,當我對它探索夠深時,我會無可避免地發現其中有心理學的道理,尤其當我辨識出它的情緒重現部分時。事實上,我可以誠實地說,透過移情和創傷的觀點來看時,我從來沒有遇過一種感覺或行為是沒道理的。
當然,透過仔細傾聽和完全引出案主的經驗,還有使用歷史悠久的「鏡像模仿」與「複述技巧」,向案主顯示我們有多懂他,同理心將會更深。
注意主觀的自由聯想,常常會提升我的同理協調,以及提升用情緒精確且認同的方式反饋案主。當案主情緒上處在自己的世界中時,在適當的時候,我會和案主分享關於我自己的自由聯想。我這麼做是要讓他知道,我真的同理他的分享。
同理心的許多好處中,最大的好處或許是它示範了「自我同理」,也稱為「自我接納」。我們有多麼和案主的經驗合拍,有多麼歡迎案主的一切經驗,案主就有多麼能夠學會這樣地在內在中歡迎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矯正性情緒經驗定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浮誇如鬼才導演 Xavier Dolan 又來生火電影了,不出他相當重視的切身 LGBTQ 議題,這次是他也有參與一角的《Boy Erased》,講述一段改編自 2016 年美國作家 Garrard Conley 所出版的真實回憶錄《被消除的男孩》,與前陣子《她的錯誤教育》關注類似的矯正療程,敘述一段關於愛、理解與自我定位的的同性戀成長故事,北美已於 11 月 2 日上映。
▍來看預告:https://youtu.be/-B71eyB_Onw
多藍在 IG 上如此寫下:
「約莫在一年前,結束《Boy Erased》為期一個月的拍攝過程後我從亞特蘭大回到家中,那段時間,我遇見很多傑出藝術家不遺餘力真實揭露那些殘酷的同性戀迴轉治療,從根本上呈現一個年輕孩子探索性向與追尋自我的過程,儘管被歸類為所謂的現代性,其複雜程度在今日的世界依然難以解釋。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我們所感受到的快樂愉悅、情緒起伏與年輕男女們所遭遇到的痛苦經驗不相上下,而這種痛苦經驗依然深受各式各樣盲目愚蠢又毫無成效的矯正療程影響。
我很感激 Joel Edgerton 願意讓我成為這個經驗的一小部分,以 Garrard Conley 令人心碎的回憶錄為腳本,我相信隨著時間遞嬗,無論是在文學或電影方面,這些藝術家們的努力將會讓身心折磨的記憶真正屬於別的時空,甚或只為了讓我們記得自己來自何處、走了多遠而存在。然而,不幸的是,這些迴轉治療可以說是現代的產物。
在歐洲,唯一一個明文禁止此類治療行為的至今只有馬爾他共和國,2016 年將迴轉治療列為違法行徑,幾乎整個非洲都允許推行迴轉治療,在印度次大陸、俄羅斯與亞州也都不出如此,中國則是強迫以個案為基礎的方式在禁止,這些都意味了還處於『發展中』的形態,大英國協的 53 個國家中就有 37 個都視同性戀為違法行徑。
在此,請大家和周遭的人們一起觀賞討論《Boy Erased》,這是你們能真正為杜絕迴轉治療盡一份心力的具體幫助,或是進一步捐贈、諮詢一些相關機構,如 The Trevor Project、Glaad、Human Rights Campaign、PFLAG 等,他們對於 LGBTQ 族群的助力是功不可沒,他們也為了你而存在,無論你是希望伸出援手的人、迫切需要幫助的人,都請記得你並不孤單,而且很多人愛著你。
XD」
▍《被消除的男孩》原著:https://goo.gl/kJqwWr
根據維基百科定義,「LGBT 迴轉治療 Conversion therapy」,是指試圖透過心理或靈性介入來使人從雙性戀或同性戀轉化至異性戀的嘗試,屬於偽科學的一種。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性傾向是能夠改變的,且醫療機構警告稱轉換療法是無效的,並可能帶來嚴重有害的後果,但仍有一些轉換療法的支持者聲稱轉換療法在使同性戀成為異性戀(脫離同性戀)上取得部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