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個人臉書伍麗華跳出2015/2/28 貼文,再讀一次,仍舊有新的啟發。期待忙完今天的活動,傍晚可以再寫一篇。
六年前的貼文如下:
228,全台原住民狼煙行動串連。我回去萬山整理工寮的枯枝落葉,一堆堆燃燒的狼煙引起遊客報案2次,2分鐘外的消防隊騎著摩托車來跟我問候2趟。
除此之外,我還去整理了我的水源地。這是上一代留下來的,在臨近山溝一株老茄苳樹旁的岩壁內,水源穩定又純淨,幾十年不曾斷。
我之前沒做好過濾,流到工寮的水經常夾帶螞蟥,害苦了我的那些狗。這回請部落的人幫忙施工,濾源頭、貯水槽、拉水管、立水塔,當我看見清甜的山泉水從水龍頭流出來,心中的滿足彷彿得到了全世界。
這一刻,我終於理解老人家常說的「沒有水的土地是死的」,也能明白朱熹在《觀書有感》中道出「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喜悅,以及耶穌為何對人說「誰若喝我給的水,便永遠不會口渴,並且這水將會在他裡面成為泉源。」
呵呵,生命的三大要素,「陽光」「空氣」皆是白白得來,唯獨「活水」要我們自己去尋求啊!
看著眼前的保留地、山泉水,以及上達天聽的狼煙,我想起了我們泰武國小民族教育一年級教材,裡面有一個吾拉魯茲的遷移故事「......我們去那裡(小琉球)吧!但是800年前他們回到大武山西側叫inachia的地方,因為這裡有強勁的落山風,於是又搬到現址居住,隨後有一部分居民遷徙到台東縣的金峰鄉比魯溫泉一帶。」這是日據時期的記載。
我剛到泰武時,初次聽到這個傳說,簡直覺得不可思議。直到有一次我從山上開車下來,小琉球清楚在我眼前,那一刻我恍然大悟。
為此,害怕搭船的我安排了一趟小琉球行程。當我騎著摩托車在島上逛完一圈,立刻明白那些先民為何要回到大武山。
我查閱資料,發現與我的推測不謀而合: 小琉球是台灣14座屬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這裡土地貧瘠,水源不足,目前主要的水源是從台灣本島以海底水管送往。
山上長大的經驗告訴我,沒有山,怎麼會有水!即便是沙漠水源,也是從高山下來沒入地底的潛伏水流。水源呢?我找到了在美人洞、烏鬼洞等洞窟,有婦女來這裡提水的傳說。這就是了,這礁島僅靠岩洞中滲透的水源,量少所以珍貴,並且不足以生養眾多人口,農業也無從興盛。就這點來看,無怪乎先民會選擇返回大武山。
我想,人類最大的智慧在於不必「人定勝天」,順應環境條件創造生活,才不會招致大自然的毀滅性反撲。
那麼,曾經住在小琉球的族群是誰呢?
清《台海使槎錄》「新港、蕭壟、麻豆各番,昔住小琉球,後遷於此。」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小島由道調查: 「小琉球嶼,位於東港西方的島嶼。自靠近平地之本族部落,遙遙可以望之。本族稱此嶼為キポア(箕模)。力力社以南的番人說,這キポア,古昔曾有與我們同樣的番人居住。他們時常乘舟來到西方海岸,與我們作物品交換。」
根據中研院李亦園的研究,邏發尼耀家族就是箕模族。文史工作者張金生(陸力‧邏發尼耀)的說法是:一千年前,箕模族祖先不知何故,忽然離開小琉球,遷徙至恆春,後來又分成兩支,一部分在屏東縣的來義山區,一部分則翻越中央山脈到臺東。
偶然間, 我讀到了歷史學家曹永和先生2000年在聯經出版的《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 文中荷蘭文獻指出:1624年,荷蘭船隻在此擱淺,水手被島上住民殺害。事後荷蘭人在1633年到1636年間,東印度公司的福爾摩沙區總督Hans Putman領軍征討、屠殺島上住民,後稱拉美島事件。(歐洲地圖上稱小琉球為拉美Lambay )
荷蘭史料記載,荷蘭人讓新港社人和放索社人去搜索,找到居民躲避在一個大洞窟,於是用四十名兵士看管,用煙想把人燻出來。《熱蘭遮城日記》從老幼婦孺屍體及生還者估計躲避到洞窟的人數約540名。日記中並這樣寫下:他們頑固不肯投降,致使成為這樣的慘事。
讀到這裡,我的眼淚不住的流,我從小深刻理解戰役之於先民是一種面對面的勇氣對決,他們絕對想像不到帶領族人躲避在保有水源的洞穴,卻會面對趕盡殺絕的惡毒招式。
無論如何,根據史料,所謂「烏鬼」既不是黑奴也不是甚麼怪物,而是小琉球的原住民。
歷史學家曹永和說小琉球烏鬼洞是一處考古遺趾(石棺、石桌椅、陶器...),顯然現在的漢人族群移入以前,更早更早以前是曾經有原住民住過的。
荷蘭史料所記,對照小琉球《烏鬼洞風景區記事碑》,實在是有很大的歷史錯誤與抹黑:
「明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克復台澎,驅走荷人。少數黑奴未及歸隊,逃來本嶼,潛居此洞。數年後,有英軍小艇在此洞西北之蛤板登陸,觀賞風光,黑奴乘虛搶物燒艇,並盡殺英軍。旋被搜尋之英艦發現艇燬人亡,乃上岸搜索,但黑奴潛伏洞中,百般誘脅,誓死不出,乃灌油引火,黑奴盡死洞中。」
台灣的歷史絕不只是漢人的歷史,228紀念日,原住民以狼煙行動要大家嚴正看待原住民在台灣的歷史、主權、土地、尊嚴。
我不是文史專家,我只是一名教育工作者,228,我用我的方式紀念我們的先民。
石 蟥 在 跟著四寶媽環島旅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季節限定綠地毯
#八斗子油庫
一年一次季節限定的綠地毯除了在老梅石槽有外,我最常去八斗子油庫海域欣賞!所謂的綠地毯是以石蓴(與唇同音)為主,他會在春天時大量長出,在陽光的照樣下會閃閃發亮,尤其當白花花的海浪撲打石壁上並襯托出綠地毯時,十分美麗漂亮!
八斗子海域不在潮境保育區內,潮間帶仍十分豐富,此海域會出現海菜、螺類、陽燧足、魚蝦、海膽、魔鬼海膽、石蟥等等,也因春天是很多生物的繁殖季,今天也看見海兔的卵以及鐘螺、蜑鑼、岩螺的寶寶。
今天我有備而來,看見石壁上的紫菜一撮一撮的隨著海水飄蕩,或是因為退潮而黏在石壁上,都可以輕易的採集,這清洗過後煎蛋或是紫菜蛋花湯都是十分美味好吃!一個早上採了約巴掌大,這份純手工的工作辛苦又療癒啊!
接近中午時分是漲潮的時間,為了安全起見,我和亮到上方的望幽谷散步野餐,所看之處一望無際水天一色,不時聽見老鷹伊嗚叫著,暖陽的天氣配上微涼的微風,在這野餐一大享受,建議可以在這走一圈,真的會忘卻煩惱喔!
待了一個小時,我和亮手牽手走下山,再回來海域繼續採紫菜,亮很開心的在旁邊玩水、找樂子,遇到釣客阿北跟我們聊了幾句,就送我們一隻現釣現殺的黃鯧魚,讓我們回去加菜,超幸運的啊~
後來漸漸退潮,整個八斗子海域全都是綠地毯所覆蓋著,好美好漂亮~
我們也趁這時候來到潮間帶開始找蜑螺、拖鞋螺、豬母菜,回程時又在路邊踩了野菜“番杏”,今晚的海陸大餐食材全都有了!
我將紫菜洗淨後,配上採放牧飼養的母雞,品質有保證又好吃的牧牧鮮蛋料理,再搭配其他的菜色,今日的海陸大餐有:
❤紫菜蛋花湯
❤紫菜煎蛋
❤炒番杏葉
❤香煎黃鯧魚
❤涼拌洛神花蘿蔔
❤涼拌海菜/涼拌螺肉
一整天都待在海邊聽浪找食材,玩得開心又吃得滿足!Fun養教育實在好玩又寓教於樂!
註:此海域因有大量的石蚵殼與石蓴,走起來溼滑容易跌倒,一旦被石蚵殼劃傷會十分疼痛,所以建議穿著菜瓜布鞋或是防滑鞋以保護自身安全。
#感謝牧牧鮮蛋
#可以估狗八斗子油庫
#自給自足的海陸大餐
#注意安全
#我好想當海女喔
石 蟥 在 浪遊工作室 - Stephen's Trave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旅人之感» ----- 墨脫情
在最近一次旅行中, 偶然在酒店裏觀看到央視的一個節目,節目講述一位駐在墨脫的老兵的故事。由於地勢關係,很多老師都不願意到當地執教。因而學校師資缺乏,很多孩子因此無法上學而要像大人般在田裏幹活。這位老兵叫周國仁。他看到這樣的情況,認為「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就決定向部隊申請留下義務去任教這裏的孩子。至今已任教超過1700名學生。但他的決擇也因而取捨了他和家人相聚的機會。電視節目內容感動萬分。在事業與家庭之間,他怎樣去取捨呢?
墨脫是西藏林芝市的一個縣,位於喜馬拉雅山的東南面山腳下,地處我國邊緣,鄰近印度。在2013年以前,墨脫是全國唯一沒有通公路的一個縣。當時要進出墨脫必須要徒步三至四天,而當中要攀越海拔四千多米的冰雪山峰,還要經過充滿泥石流危險的道路,以及佈滿螞蟥(一種會吸人血的蛭類寄生物)的區域。就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險峻令很多墨脫縣的人民一輩子也無法走出去。墨脫也因而有着「雪域孤島」之稱。即使2013年起,墨脫公路通車,但也因為冬天雪崩,以及不時的泥石流危險,一年最少三個月裏不能通車而跟外界隔絕。
這電視節目中訪問了這位「兵老師」本人,以及他的妻子和女兒,內容令人感動流涕。當中這位「兵老師」唱出的一首叫「墨脫情」的歌曲,也許表達了這位兵老師心中的那種矛盾感受。
https://youtu.be/6Wb_rHjyYGw (這個故事的連結)
https://m.v.qq.com/play.html… (墨脫情歌曲)
#墨脫情 #墨脫 #西藏林芝 #眼淺慎入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或照片,請記得給我的page一個like,再在選項上轉為「搶先看」(See First)。也歡迎share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