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這件事如果為真,實務上不是造假,而是抄襲剽竊,不當引用資料。
本編不是要潑冷水,而是這種第一人稱敘述的內容,到底混雜了多少他人的田野資料或口述,在實務上真的很難查核(可以參考本編前一篇文章的討論)。
理論上,除非剛好被抄的作者看到相似內容,或編輯在同一領域內的著作或文獻看得夠多,才有辦法(運氣好)比對出來。
換言之,這種狀況下要建立更嚴格的審查或安全機制,只有幾種很笨的方法:
第一,多找專人進行審查。可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作者,或者找人擷取內容丟咕狗或學術資料庫,看有沒有相似內容。
第二,縮減編輯領域。未來的編輯就是專注在更專業主題的領域中,透過不斷的深化累積,提高編輯作業針對內容查核的偵查率。
第三,簽約前先請作者上課。跟研究所一樣開研究方法和研究倫理課。把參考書目跟註腳格式處理好。不是自己的創見或第一手資料,就把來源出處標示清楚。
但不要說一般的寫作,就連經過學術訓練的研究者,也很有可能犯下這種錯誤。
出版業,或說非虛構寫作這個文類,未來要避免這樣的狀況,只能請大家先把觀念跟寫作程序建立好。
編輯真的不會通靈,也不是人體抄襲比對資料庫,什麼都看而且還過目不忘全都比對得出來啦 ಥ⌣ಥ
https://www.facebook.com/b7b77887/posts/4763807220298185
研究倫理 文獻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本身是一位麻醉科醫師,11 年來都在醫學中心服務,為了升等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一路除了課程教學與臨床醫療外,還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去做研究。
其中包括撰寫內容徵得 IRB(人類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同意許可、設計研究方向與題材、臨床收案資料、分析數據、參考眾多相關文獻、與指導老師相互討論、持續追蹤臨床成效、統整研究結果、撰寫臨床 original 文章、英修、投稿、審稿、回復 reviewer 意見、被拒稿、再重新投稿……等等,無止境的壓力與挑戰襲捲而來。
這樣的生活一直重複、深遠的影響著我,以及周遭的家人,經過學長的介紹,進而認識了新思惟國際,讓我的生活似乎燃起了一盞明燈,照亮著前方遙遠的道路。因為他們提供了一套有邏輯思維的寫作方式、製圖方法、架構模式,來撰寫科學期刊 systematic review 和 meta-analysis 所需要的內容。
📣 報名倒數,名額僅剩「個位數」!
時代的窗口有時候就幾年而已,現在 meta-analysis 容易寫、容易發,也還被多數學校升等接受,能寫快點寫。不限研究資歷,沒有擋修問題,現在投資自己,下一個登上 PubMed 的是你!
🔹最新活動|5/10(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立刻報名|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20200510_event/
▒ 課程提供了專業知識、實戰技巧與主題方向
上課的過程,安排了三位講師分門別類的論述 meta-analysis 研究規劃技巧、解釋相關必須了解的專有名詞、搜尋文獻的專業技巧、優化圖表的重點等等,內容非常的簡單精要、重點提綱契領、活潑有趣,我透過智慧型手機拍下講師們精要的投影片內容,回家再加以研讀與反覆練習,未來一定能順利量產出 systematic review 或是 meta-analysis 文章。
透過講師們的互動式上課與實作,個人深感收穫良多,尤其是示範的科學論文提及 supraspinatus nerve block 對於肩關節術後的療效作為 meta-analysis,對於我身為一個麻醉科醫師而言,該題材是相當符合未來研究的方向,當然初期可以利用類似這樣的研究架構下,套用不一樣研究題材,肯定能更順利的寫出一篇 meta-analysis 的文章。
▒ 3 階段,快速引領你入門。
#實例教學
以「指定論文」為核心,不講空泛概念,與您分享研究規劃技巧、論文架構、Meta-analysis 的重要關鍵。
#互動實作
使用「指定論文」的原始資料作為學習素材,實際在自己的電腦上,配合講師與助教的協助,從 Excel 內的數據開始,經過統計軟體,變成可以投稿的 Figures 與 Tables!
#課後回饋
運用上課學到的技術,完成回家功課,並由講師親自給予回饋,用多年的指導經驗,建議您未來努力的方向。
📣 無資源也能起步,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
▶️ 2019 年,新思惟校友共 517 篇論文登上 PubMed,論文破蛋高達 80 人!
▶️ 2020 年,剛出爐的 1 月統計數據,有校友還在住院醫師階段,課後已產出 4 篇 IF > 5 的 meta-analysis 論文。
🚩 從 0 到 1,無資源起步首選。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20200510_event/
研究倫理 文獻 在 藥學人生 - Pharmalif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我鬧出了個笑話,雖然事後覺得很囧,但還是想分享給各位朋友~
沒關係,不知道的東西,學起來以後就不會跟我一樣鬧笑話了呀 0rz
以前在學校有學過這個東東的藥師朋友,請留言說小編上課不專心,以前沒學過的朋友,也歡迎留言一起醬一下XD
—————
今早,看見加護病房昨晚收了一床無名氏,一邊看資料時一邊想著怎麼著手評估病人時,眼見入院病摘寫著:
John Doe
1. Acute ischemic stroke
2.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3. ...... (下略)
.
就算是身分不明,但有些藥還是得用體重評估呀~ 於是我就走進 ICU,很有朝氣的跟夥伴們打了聲招呼,並問道:「欸欸~ 那床叫 John 的病人體重幾公斤啊?」
「哪床?」
「阿就那床叫 John 的啊?」
「蛤?」
「就第 X 床咩,我剛剛看病摘有寫稱謂欸~」
「呃... 那... 那急診現在應該也有很多 John...,噢不只 John,應該也有不少 Jane~」(醫師燦笑ing)
—————
嗯... 對不起,今兒個長知識了...
在英語系的國家中,很早很早之前,便使用一些約定俗成的人名作代稱,藉以稱呼「無名氏」、或是那些因個資隱私、研究倫理、保密協定、偵查或審理不公開的某人:
✍ 無名氏男:John Doe
✍ 無名氏女:Jane Doe,Jane Roe,或 Richard Roe
✍ 無名氏小女孩:Johnny Doe
會以 John 稱之,主要是因為英國實在是太多 John 了...
John 在菜市場的地位(醬菜?),約略等同於我國男生之中的「家豪(14,208人)」、「志明 (13,375人)」、「俊傑 (12,587人)」 ⎯ 內政部《2018 年全國姓名統計分析》
—————
犯囧後,我秉持著科學求知(?)的精神,陸續問了幾個畢業自不同大學的同事 (N = 10-15),多數夥伴表示在學校時沒有學過這個資訊。但或許是同溫層取樣偏差(多數已畢業超過五年了),可能現在的藥學系有跟學弟妹教這個豆知識也說不定~
...
醫檢師夥伴說:「有啊 ~ 這個 CSI 犯罪現場有教啊!!!」
神外神刀手說:「有一部電影叫【驗屍官】,英文片名就是 "The Autopsy of Jane Doe" 呀~」
0rz
感謝 NCU 的夥伴今天包容我一早就在那邊鬼打牆的 John 來醬去
#在釐清他的身分之前我偏偏要叫他家豪
—————
圖片來源:https://bit.ly/2YVJJzs
不是實證文獻的參考資料:
http://www.worldwidewords.org/qa/qa-joh2.htm
https://www.ptt.cc/bbs/NCIS/M.1253524037.A.C04.html
#十年前藥學系沒教的事 #JohnDoe #JaneDoe #JaneRoe #無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