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包一天不大便就是便秘嗎?】#歲末年終抽獎贈書活動
「阿包醫生,我家寶包兩天沒大便了,他便秘了嗎?」通常爸媽不會得到阿包醫生是或否的答案,因為孩子是否便祕,不單看有無每天大便,我在意的是大便的形質及排便時孩子有無吃力、流血、疼痛...
㊙一般人認為沒有每天排便就叫「便祕」,其實便祕最重要的指標是排出粗或硬的大便,排便時常常必須很用力,造成疼痛、甚至肛門裂傷流血,孩子會哭鬧、害怕或忍住不敢解便。
由於硬便不容易排出加上怕痛故意忍便,次數通常都是減少的,常常變成2~3天一次或甚至更久;不過也有些孩子每天都會排便,甚至一天排兩、三次,但每次只排一小塊或幾粒乾硬的羊大便,這樣還是算「便祕」。
相反地,有些孩子兩天排便一次,排出來的是軟便,或者吃母奶的寶寶幾天或一個星期才排便一次,排出的是稀糊便,都不算是便祕。
-\-\-\-\-\-\-\-\-
到了歲末年終,阿包醫生要來辦個抽獎活動,因為要慶祝最近在門診追蹤便秘的孩子陸續畢業,雖說不時還是會有新的便秘同學加入治療的行列,但你們真的很棒!持續走完療程。
我常跟說爸媽說,帶孩子來找我看便秘我先建立信任基礎,吃藥的用意是讓孩子大便不那麼吃力,不再流血疼痛,不那麼懼怕。同時需要進行飲食的調整,纖維、油脂及水分都要同時增加調整!當孩子不再害怕大便時,我們就可以開始減藥,讓他慢慢恢復自行解便,因為藥物使用也是要定下停用的目標時間呀!
另外爸媽還可以帶孩子吃飽飯後去練習坐坐小馬桶,讓他不害怕馬桶;再來還可透過繪本故事書,教導孩子要如何飲食運動及養成喝水的好習慣來讓大便順暢!感謝 Garlic Crush Studios 妙蒜工作室 如此地用心,利用可愛的角色,爸媽可以引導寶包們知道,當他們多吃NG食物時、運動不夠時,或水分攝取不足時,大便就會卡住了!
💠這次的抽獎獎品是:
布朗克:蔬果、運動、多喝水三部曲,分別是 #布朗克卡住了、#布朗克咕嚕嚕、#布朗克動吃動
📍布朗克卡住了 - 減少NG食物攝取🥦
📍布朗克動吃動 - 運動的重要 ⛹
📍布朗克咕嚕嚕 – 喝水的重要性 🥛
🎯參加抽獎活動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回答阿包醫生的問題
布朗克是什麼?
1.巧克力
2.馬鈴薯
3.大便
請小心作答 :p
➡活動截止日:2018.11.15 22:00
➡一星期後,會在此動態留言處公佈三位得獎粉絲,各別獲得一本布朗克的書唷~
硬便 如何 排出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人兒開始吃副食品後,除了體質也隨著年齡成長飲食越來越多樣化,偶爾~~我們會發現:孩子便秘了!歐~NO!
有時候是像小石頭的硬便便,有時候嗯嗯好久一臉大便臉....
多攝取蔬果、水份是不二法門!
小編/跳跳
---------------------------------------------
如何解決寶寶便秘問題?
『寶寶正常排便次數』一般而言,母乳相較於配方奶較容易消化,因此哺餵母乳的寶寶大便次數會比較多。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慶俊表示,由於個體差異,喝母乳的寶寶大便次數從每天5~7次到三、四天解1次都有可能,且通常大便質地較稀糊。配方奶寶寶的排便次數較少,大便較容易呈泥狀或條狀。尚未添加副食品而只有喝母乳或配方奶的寶寶,由於胃腸道對奶水比較容易吸收,裡面纖維含量少,所以有可能好幾天才解一次便。不過,只要糞便性質是軟的或糊狀的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只要寶寶的體重有適度增加,就代表他的營養吸收正常,即使大便次數多也沒關係。
喝母乳的寶寶在剛出生後的1~2個月,糞便幾乎都是稀稀水水的,且稍帶有酸味。有些寶寶甚至一喝完母乳就解便。再過一陣子,腸道吸收能力較成熟,變成三、四天才排便1次,甚至一個禮拜才解1次,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隨著身體越趨成熟發展,寶寶的大便次數也會慢慢減少,平均一天排便1~2次或是二、三天才排1次。若排便量足夠,且寶寶的肚子不會脹氣(硬硬鼓鼓的),沒有解便困難問題,大便不是一顆一顆硬硬的,不會卡在肛門口,糞便的顏色和形狀都正常,就不用太擔心有便秘問題。
小叮嚀:寶寶的排便次數減少不見得就是便秘喔!
『導致便秘的因素』缺乏營養、內分泌異常、腸內酵素缺乏以及特殊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寶寶便秘。許慶俊醫師說明,以先天性巨大結腸症為例,這是一種先天性腸道神經發育異常,腸子內缺乏該有的神經節細胞,無法進行正常蠕動,因而無法順利排便。罹患這種疾病的寶寶在出生24小時後就可能會有延遲解胎便的現象,且容易合併生長發育遲緩。必須以手術將有問題的那段腸子切除,才能矯正此疾病。
通常寶寶在4~6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這個階段,由於許多食物都是第一次接觸,除了糊狀、半固體和固體食物的增加,水份攝取量相對減少;也經常會有照顧者擔心引發寶寶過敏症狀,而忽略了寶寶的營養均衡攝取。若纖維質攝取不足的話,就會開始出現便秘的情形。另外有種情況是比較大的寶寶開始要去幼幼班、托兒所,必須適應新的環境,比方說廁所的衛生、同儕的壓力、固定下課休息時間(上廁所的時間也必須配合規定)。由於生活環境改變,加上尚未習慣、心理因素等種種原因,就容易造成便秘。
假如發現寶寶排便時需要很用力,或是糞便很硬呈顆粒狀、塊狀,糞便表面有摻雜血絲,代表可能有便秘問題。另外還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糞便是否會卡在肛門口解不出來,或經常合併腹脹、腹痛以及排便時異常激烈的哭鬧等症狀。
『不見得每天排便就正常』曾有家長反應1歲多的孩子每天都有排便,但卻經常喊肚子痛,觀察他的肚子也是鼓鼓脹脹的,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許慶俊醫師指出,第一種情況是小朋友解便不專心,經常等到便意很強的時候才解便。當寶寶開始會走路之後,對他而言所有事物都既新鮮又具吸引力,即使是在排便過程中也不專心,急著想要繼續玩,致使解便時間很短(約2~3分鐘),結果只排出直腸附近一小段的糞便。第二種情況是孩子的糞便堆積在體內太多天,水份被腸子吸乾,變成又粗又硬的糞便停留在肛門直腸的地方,雖有便意卻又解不出來,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滲便情形。
『滲便』腸子過漲,太硬的糞便解不出來,較稀的糞便便從旁溢出,易讓人誤以為是腹瀉。
『五招解決寶寶便秘困擾』
1.多蔬果:可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可讓他接觸果汁、蔬菜汁,再來是果泥、果肉,循序漸進讓寶寶多吃富含高纖多水份的食物。建議不要把纖維的部份濾掉再讓寶寶喝,這樣寶寶就只有吸收到水和糖份了。
2.食物要有多樣性:攝取不同種類的食物可增加對胃腸的刺激,不過對於剛開始接觸副食品的寶寶不要一次給太多種類的食物,以免為身體帶來負擔,或有誘發過敏問題。最好一次嘗試一種新食物,觀察5~7天,如果沒有腹瀉、嘔吐、起疹子等過敏反應,再加入新的食物讓寶寶吃。
3.養成固定排便習慣:寶寶2歲後可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並培養他每日按時排便的好習慣。通常較建議的解便時間,是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或者晚餐過後半小時~一小時。
4.適度按摩:照顧者用指腹幫寶寶順時鐘按摩肚子,除了可讓親子關係變得更親密,還可增加寶寶的胃腸蠕動,緩解腹漲的情形,使排便更順暢。另外也有報告指出,這樣有助於減少嬰兒腸絞痛的情況。
5.增加運動量:運動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腸道蠕動,有效幫助排便。因為肥胖也會加重便秘的情形,多運動正好一舉多得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記錄寶寶的排便狀況
建議照顧者為孩子記錄每一次的排便情況,如有異常可及早發現,也能讓醫師方便診治。
『如廁訓練不能強迫』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同,就算是同年齡的孩子,在學習能力、反應能力、判斷能力等各種面向上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最好等到孩子的身心、行為發展都已經抵達某種程度後再為他做如廁訓練,否則可能不僅事倍功半,也會造成孩子在龐大的壓力下,每當到了大便時間就覺得很痛苦,更加無法順利解便,便秘情況可能會愈趨嚴重。那麼何時可以開始訓練孩子如廁訓練?當孩子已經能理解你說的話,會聽從你的指令、模仿你的行為,並能靜下來一段時間,就代表他的身心發展已經準備好,可開始接受訓練了!
文:嬰兒與母親2013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