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三重南區分館黑膠展示成果】
三重南區分館日前風光以黑膠為主題開展,除了向收藏家林本博校長,借展來自世界各國的留聲機之外,館中也展示了由知名音樂廣播人許誠先生家人,所捐贈的黑膠唱片,另外也添購不少新發行的黑膠唱片,可供讀者現場聆賞。本是美事一樁,但實際進入展館,卻會發現許多深度不足及策展方向的問題:
#表面功夫做很大:
一個成功的展覽並不是有很多件展示物件就好了。在該展館中,雖然有多樣性物件的展示,但是大多皆無說明牌(僅有部分留聲機有些許介紹)。若是考量館內人力配置問題,也應有一面主要的告示導覽牌,但是非常可惜,民眾進入這個空間之後,很可能會有黑膠僅是現場裝置藝術的錯覺,而非一個展覽。甚至在兩個體驗區小間中,黑膠唱片以不專業的半裸片方式被陳列,且不論民眾有無用手觸碰物件本身,一般空氣中的粉塵就足以傷害唱片音軌了。我個人認為,這些唱片應以文物的位階被看待,對如此的陳列方式感到可惜。 而該體驗區當中亦無文字說明,也不知道能體驗什麼,遑論要讓民眾透過這個展覽來提升黑膠相關知識了。
#三重在哪裡?
從媒體報導中,官方宣傳主打的似乎是「三重是臺灣黑膠唱片的發源地」,此言的確不假,但是當我們以這樣的主軸檢視該展館的展示,「三重」又在哪裡呢?現場的確有許多黑膠,但是並非有黑膠就代表三重,不僅在展示中沒有強調在地特色,在陳列上,三重在地脈絡,亦未見梳理。例如三重有哪些在地唱片公司、哪些歌曲跟三重地區扣連、哪些歌手或詞曲作者來自三重等等。很可惜的,我們在現場所看到的,猶如是一場打迷糊仗的概念,民眾真的能透過這樣的展覽來理解三重在地文化嗎?
#硬體陳列連結失焦:
在展館入口,第一台陳列的留聲機應是「Cinema Phonograph」,手搖式映畫留聲機。雖然未見說明牌,但是該機器原始年代應不會超過1940年。而在展場中央有多台手搖式留聲機,根據說明牌登載的年份,這些留聲機介於1890~1930年間。但是,所謂「黑膠唱片」(33轉唱片),在全球的成熟發展始於1940年代末,顯然這些留聲機陳列皆為戰前產物,雖然與黑膠唱片所使用的電唱機皆是音響載體,但在沒有充分說明之下,很可能會讓參觀民眾混淆戰前與戰後的載體差異,亦讓展覽硬體與主軸失焦。
在官方支持下的各種展覽,除了大眾化之外,更需有絕對的知識背景,來吸引並領導民眾對我們歷史產生好奇與理解,而不是採取有擺就有算的概念來看待。除了視覺可見的展示之外,更建議官方應對被捐贈的黑膠進行各種數位化、目錄整理,並且妥善保存黑膠史料(恆溫恆濕)以利後續留存與研究。雖然在地特色非常重要,但期望質與量同步提升,才不會落入做表面功夫的疑慮,也能更具體地讓民眾藉由參與歷史,來認同自身文化。
【相關新聞】
8千片珍貴黑膠唱片 三重南區分館免費聽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589396
20181024 新北市圖三重南區分館改造 黑膠音樂免費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MLQWLOapA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