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osslab.com.tw/pc3000-portable/
你所不知道的史上最強 PC3000 Portable III 硬碟恢復設備秘密
OSSLab當然立刻訂購了...這台市價40萬最新設備(等報關中) 應該是全台灣第一位拿到的..😅
#OSSLab ACE Lab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硬 碟 救援設備」的推薦目錄:
- 關於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OSSLab Geek Lab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OSSLab Geek 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OSSLab Geek 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心得] 硬碟資料救援公司評價心得- 看板Storage_Zone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佑昇資料救援中心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最強資料救援設備PC-3000 與俄國ACELab原廠簡介(中文翻譯) 的評價
- 關於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請推薦台北的硬碟救援(修復)~ - Mobile01 的評價
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OSSLab Geek 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16019118603397
分享資安前輩 Kuon大大文
剛好上禮拜收到了一座 WD DUO 3TB*2 Raid 1
用戶說沒有設定密碼
就算沒有設定用戶密碼 一樣有eDEK密鑰
預設就是全扇區AES硬體加密
拿起昂貴資料救援設備來分析.
PC3000 跟MRT,從韌體Module 25,38讀出來
WTF?Keyblock (eDEK不正確)解密錯誤...
好 OSSLab Geek Lab還算看得懂論文跟原始碼
eDEK除了韌體外,在硬碟Lba也有備份
https://github.com/andlabs/reallymine/issues/45…
不同晶片的 Keyblock LBA位置
3 TB 5860528160
3 TB 5860529539
3 TB 5860533120
都翻過了 都是00 都沒有eDEK...
學前文Kuon大大查簽名
57 44 76 31
53 59 4D 57
53 49 6E 45
57 44 01 14 都失敗.
https://github.com/andlabs/reallymine/issues/15…
這案子搞到頭有點痛..看起來是都沒有人對WD DUO JMS561做過完整加解密分析.如果如同前文只是主控版損壞那就簡單..晚點再從與Usb to Bridge EEPROM內找看看eDEK
看不懂前文請先看這篇
https://www.osslab.com.tw/wd-usb-aes-recovery/
資料救援真的不一定會100%成功,只是我們會盡力研究與處理.
#OSSLab
咚!
#資料救援
這兩天剛好有朋友資料掉了,也是 WD 外接硬碟系列,來分享我今年的處理過程。
這篇會是個長篇,各位看倌要有心理準備 XD
也因為早就預期是個長篇,所以想了很久卻一直沒有開動。
====
[為什麼需要救援]
7 月份辦公室事故,樓下的高溫粒子沿著 1) 管道間 或 2)玻璃帷幕與牆壁中間的夾縫 亂竄,管道間旁,除了窗戶冷氣外,還堆了一堆易燃雜物 (紙 & 塑膠包材),這些雜物熔點一到自燃,所以我在路邊吃冰淇淋的時候,可以看到火苗從窗戶冒出。
吃冰淇淋的同時,我念茲在茲的只有硬碟(裡面的資料),因為備份用的幾十 TB 硬碟平常是離線儲存,擺在鐵櫃裡,而鐵櫃離火源非常接近....
幸好火源在窗戶旁邊,所以很快被發現並被撲滅。
到我可以進入現場,第一件事情就是開鐵櫃,手摸到鐵櫃的第一感覺,更,鐵櫃是溫熱的 :(
最重要的那顆 16TB 硬碟,是鐵櫃內最靠近火源的角落,連外包裝的紙盒都是燙的...,而且紙盒的底部,黏在鐵櫃上,我用力拔出來...
熔化了 :( 心都涼了!(拍一下驚堂木)
由於 1) 當時已經晚上 6 點左右,雖是夏日但天色已晚,室內當然因為事故無光源 2) 事故中間,開放進入現場不到 5 分鐘又撤離,二次燃燒
所以,為了避免可能的三次燃燒(?),當下我就把 16TB 隨手一扔,連放進可以上鎖的鐵櫃都沒有,先搶救其他設備,逃離現場。
因為我以為沒救了。物理毀損ㄟ...
====
[取出硬碟]
事後回想,把那顆硬碟隨便一丟,是個 #潛在的錯誤,因為如果後來建築物又發生什麼狀況,那硬碟可能就真的找不回來了。
我使用的外接硬碟,是 WD My Book Duo 16TB,USB 3.0,外觀可以參考 [1],是亮銀色的外觀。
事故第一晚,我想來想去,都覺得我太心急了,雖然那個外接盒,看起來快要 1/6 的比例熔掉,像是面積用 3x2 六等份排列時缺了一個角,是真的熔了一些東西。
硬碟外接盒,外包裝是紙盒,紙盒內還有一組保麗龍用來固定硬碟外接盒,紙盒在鐵櫃內,鐵櫃還在,紙盒和鐵櫃接觸面僅有焦掉,代表熔點低於這兩者,Google 查了一下保麗龍和塑膠熔點,研判是保麗龍和塑膠被(鐵櫃傳導熱度)熔掉,溫度僅需要 50C~60C,也查了硬碟工作時溫度,大概還撐得住 70C 高溫。
覺得應該慎重點,隔天就去把那顆熔掉的外接盒帶出來研究。
這個外接盒是自帶 2 顆硬碟的,買來插電就可以使用,所以原本也不知道裡面長什麼樣。
前面所提到的,亮銀色部分,研判是熱塑型塑膠,遇熱整個都軟化變形了,變形完一冷,就又固定住了,也就變得很難拆。
我在拆解的時候,很怕塑膠去黏到硬碟的軟板或是堵住氣孔,那就麻煩了,幸好沒有。原來,塑膠裡面是一個(有各種小孔呈網狀的)鐵盒子,硬碟和控制電路板,都在鐵盒子裡面,變形過的塑膠只有黏在鐵盒子外圍。
鐵盒子打開後,硬碟除了有碳粒附著和焦味外,外觀看起來都沒有受損。硬碟拆下來,我就把鐵盒子和塑膠丟掉了。
====
[資料救援前置作業]
事後回想,那個鐵盒子上面還有控制電路版,我在沒有確認電路板(或上面的 ROM)是壞掉的狀況下,就把它丟掉(因為塑膠碎片整個卡在上面,不想聞那個味道),是個 #潛在的嚴重錯誤。萬一外接盒的 1)控制晶片 2) I/O 演算法 3) 金鑰產生方式,依賴硬體,那我就真的救不回來了!!
獲得硬碟之後,因為外接盒(殘骸和那個鐵盒子)被我丟了,所以要再買一組新的。
當我上去 PCHome 看時 (原本的也是 PCHome 買的),我找到的是 [2],同樣都是 WD My Book Duo 16TB,[1] 和 [2] 的區別在一個是 USB 3.0,新的是 USB 3.1。
舊款 USB 3.0 的在別的購物平台有賣,牌價要 2 萬多,新款 3.1 的只要 1 萬 6。
#第一個抉擇來了,要買新款還是舊款?新款便宜個好幾千元,I/O 傳輸速度還比較快 ...
後來我決定打電話,問 WD 的代理商聯強,我還記得是在高鐵接駁車回台南市區的路上。舊款各種容量它們庫存都還有貨,但 16TB 的只剩一台。
#第二個抉擇來了,如果控制晶片都一樣,要買最小容量 6TB 就好,還是要跟原本一樣,買到 16TB?這關乎到 $$$$$$ 啊 ...
我後來決定買舊款,因為我怕新款的控制晶片不同顆,而且買了一樣容量 16 TB,因為在跟聯強工程師通話過程中,得知一個資訊,我覺得我得 Sector-by-Sector 複製了 ....
聯強:「WD 這個系列有 AES 加密」
我 :「我知道,但我沒有開啟,我也沒設過密碼」
聯強:「#就算你沒有設密碼_它還是有一組預設金鑰_而且是硬體加密」
我 :「...」(我瞬間知道這代表的意義,以及對救援難度的增加!!)
SATA-to-USB 轉接線,由於我手上原本的線材也在辦公室,當然得重買新的,跑去北門路買了 2 條。
====
[第一次救援]
在真的討論救援前,讓大家瞭解一下目前的資料架構。
軟體 -- USB -- 硬體
軟體: Data -- Linux EXT4 -- Linux LUKS -- USB
硬體: USB -- Firmware -- HDD
其中,LUKS 作了一次加密,Firmware 層又作了一次加密。也就是將硬碟拔出外接盒的時候,是 2 層加密,LUKS 的密碼是我設的,外接盒 Firmware 設的密碼,#我不知道!!
舊的外接盒中的硬碟,稱為舊硬碟,新的類推。
由於不知道新的控制晶片,會不會偷偷寫入 metadata 到舊硬碟,我不敢貿然的將舊硬碟插入新的外接盒,所以,我直接用 2 條 USB-to-SATA 傳輸線,採用 Linux dd 整顆對拷。
對了,我在拆舊硬碟的時候,有特別注意硬碟的順序。
每一次 copy 前,我都會檢查 3 次命令列參數和磁碟資訊,看看 if 和 of 有沒有設反 (設反就會把舊硬碟資料覆蓋過去....)
#三十小時過去,16 TB 總算拷完
拷完將新硬碟插回新的外接盒 (儘量不使用舊硬碟),這樣就搞定收工了。
.
.
.
.
.
.
.
.
.
.
.
.
.
(USB 接上電腦) WTF!!!Linux 認不到 LUKS Header,這樣代表在 Firmware 那層的解密就有問題了!我可是 Sector-by-Sector 對拷,怎麼會這樣?
#啟動備案,透過 USB-to-SATA 傳輸線直接對新硬碟 I/O,直接在這層就先破密,不使用外接盒。
為什麼會有備案呢,因為我以前讀過 "got HW crypto? On the (in)security of a Self-Encrypting Drive series" 這系列文件 (參考附圖一),知道 WD 外接盒系列加密演算法有漏洞,想說趁這個機會練習一下。
找了一些 GitHub 專案,要來對 WD 外接盒加密過的硬碟,進行破密,結果一直出現錯誤訊息,回去看 Source Code,發現是 Signature 找不到。
回去對照簡報檔 和 Source Code,發現外接盒 Firmware 會將 Metadata 存到硬碟的尾部,為了識別 Metadata,有一組固定的常數 Signature。
沒有找到 Signature,當然就意味著無法讀取正確的 Metadata。仔細讀過工具的 Source Code,發現沒有支援 8TB 的 offset (用來定位硬碟尾部位置),新增了一組我自己算的 offset,還是沒有找到。
有可能是我算錯,所以我改寫了工具,直接在一個比尾部更大許多的範圍,開始暴力搜尋 Signature,還是沒有找到。
囧了,只好直接拿起 Linux hd 指令,看 hexdump 結果,在我搜尋許多位置後,在 4TB 位置,觀察到一件事,就是 4TB 之後的內容都是 0x00!!
不對啊,我記得我這組外接硬碟使用超過 2/3 了,在有加密的情況下 (而且這個情況是雙重加密),不可能大量的 0x00 啊 ...
我重新思考了所有可能性,最後,發現了一件事情,我新買的 USB-to-SATA 傳輸線,外包裝盒寫著 "支援 4TB",它又沒說是 "最大支援 4TB" 阿 @@ TMD 採到雷!!!
我要找的 signature 會配置在硬碟的尾部,也就是 4TB~8TB 之間,傳輸線讀不到,當然找不到。
====
[第二次救援]
第一次救援的時候,我們家三寶還沒出生,中間那個禮拜特別忙,忙完三寶就出來 "Hello World!!\n" 了,所以,第二次救援已經是在月子中心處理的 XD
這次不用(雷雷的) USB-to-SATA 傳輸線了,請家裡人從光華帶了一台 4bay 的外接盒,有確認支援到單顆 8TB,而且故意挑沒有 RAID 功能。
#RAID!各位看完前面的描述,都沒有人注意到這件事情。WD My Book Duo 的 16TB,是由 2 顆 8TB WD 紅標組成。
當外接盒 WD My Book Duo 插進電腦時,預設只會出現一顆外接硬碟。也就是說,這個外接盒的預設模式,要麼是 JBOD 要麼是 RAID 0 (以下通通簡稱 RAID-like)。這也是我前面提到,我必須特別注意,2 顆 8TB 硬碟順序的原因。
#六十小時過去,真 16 TB 總算拷完
.
.
.
.
.
.
.
.
.
.
.
.
.
(USB 接上電腦) WTF!!!Linux 認不到 LUKS Header,這樣代表在 Firmware 那層的解密就有問題了!我可是 Sector-by-Sector 對拷,怎麼會這樣?
#啟動備案的備案,不對,我沒有備案的備案了阿...
我用前面提到的改寫過的工具,直接在一個比尾部更大許多的範圍,開始暴力搜尋 Signature,還是沒有找到。但硬碟尾部是有亂碼資料沒錯。
重新翻閱文件 "got HW crypto? On the (in)security of a Self-Encrypting Drive series" ,你會發現文件是針對 WD 的 My Book 和 My Passport 系列的外接盒,這些都是單顆硬碟的外接盒。我的是 My Book Duo,多了個 Duo 也就多了個 RAID-like 的行為。
很好,我的情況 no prior art .... 那麼現在的硬體處理資料的流程將會是:
#第一種可能,USB -- AES -- RAID-like -- HDD
#第二種可能,USB -- RAID-like -- AES -- HDD
#第三種可能,USB -- 我不知道 -- HDD
而韌體面,Signature 也有可能換一個未知的,但這點和上面的資料流程,都非得對韌體逆向工程才會知道。
我甚至都已經想過,寫 Linux 上的 FUSE 或 dm-* module,自己疊 RAID-like + AES 的透明轉換層 ... 如果我知道 AES 的 Key 的話,#可是我不知道阿。
坦白說,這個時候,我心都涼了,#我真的覺得救回來的機率很渺茫了。
要特別注意,這時候無論是新硬碟在 WD My Book Duo 裡面或是 4bay 外接盒,都無法正確判斷是 LUKS。
我可是 dd 的說,雖然不是 ddrescue,但拷貝過程就算有 bit error,對解密的錯誤擴散過程,也相當有限阿,除非好死不死,bit error 剛好發生在 Metadata 結構吧。
====
[第三次救援]
#這時候有馬比無馬好,有馬才能當活馬醫 XDD
我想說,好,至少我已經有一份 1:1 的備份了,把舊的硬碟按順序,插上新的 WD My Book Duo。
視窗彈出來了,不是小算盤,是 GNOME Disk 彈出來要求我輸入 LUKS 密碼的輸入框,嘿嘿,輸入密碼,16TB Get Back :)
這次前面有一些錯誤,資料能 100% 救回來,真的是運氣好。另外,也是 WD 的演算法有考慮到一些東西,至少沒有完全依賴控制電路板。
#我都已經準備好要逆向韌體了,雖然好玩,但還是資料救回來比較重要!
====
#自己的硬碟自己救
收工。
[1] https://support.wdc.com/product.aspx?ID=134&lang=en
[2] https://24h.pchome.com.tw/prod/DRAA6H-A9008G9W6?fq=/S/DRAA6H
#牆壁文
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OSSLab Geek 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ttp://www.acelaboratory.com/news/newsitem.php?itemid=230
為了應付未來資料救援維修硬碟與SSD ,需要不同電壓與更高速串口通訊, OSSLab Geek Lab 跟 全球最大資料救援設備公司ACE Lab 訂購了最新硬碟終端 PC USB Terminal 3,此串口速度可到6Mbit/s ,老編想起小時候用的是2400 bps modem ..另外Seagate硬碟終端口還有用ymodem協議.所以其實也可以用telix來修硬碟韌體 破解硬碟ATA密碼啦..
請參考
https://www.osslab.com.tw/hitcon-2017-talk/
剛剛收到後打開一看實物 原來這只是 PL-2303HX做的終端版
(花了NT4500....😱還不含俄羅斯到台灣運費)
資料救援首選 OSSLab
http://dr.osslab.com.tw/
#OSSLab
#ACELab
#PC3000
#看過用telix修硬碟嗎
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佑昇資料救援中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佑昇資訊科技主要提供資料救援服務,並不斷的提升資料救援技術,引進專業的硬碟資料救援設備,並和國內外各資料救援中心保持技術交流,提供專業且迅速的資料救援服務給科學 ... ... <看更多>
硬 碟 救援設備 在 [心得] 硬碟資料救援公司評價心得- 看板Storage_Zone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小弟我本身工作任職電腦維護公司客戶經理
底下客戶多為中小企業客戶。
客戶資料不見、硬碟故障…等,
我都得幫忙處理解決問題。
幾年下來接觸不少資料救援公司
想說把我的心得分享給大家知道,給各位當作參考。
1.凌威科技
這間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這業界最資深
這是我之前最常接觸的公司。
必須先檢測,以前檢測費我記得是1000,現在已改為500元
檢查時間是說一個工作天內會完成,
但因為他們工程師似乎蠻多的,我自己就拿過五位工程師的名片有。
有的工程師檢查速度快,有的檢查很慢都要再打去問進度。
做了好多case下來發現有幾位工程師實力蠻厲害的,處理速度也很快。
在溝通上或後續客戶檢查上都處理得不錯,但就是要挑對工程師。
價格方面是看嚴重程度先報價
但我自己送件過去的案件是幾乎沒低於過20,000。
2.復得科技
這間在光華八德路上,也接觸過幾次
檢查費不用錢,也是檢查後會給你報價。
但是這間總公司在高雄,之前送過兩台硬碟都是高雄那邊再處理。
價錢部分我認為跟凌威比起來是差沒多少的。
個人覺得跟他們服務流程、與客戶溝通上我覺得是可以再加強些。
3.雷德科技
這間是在光華商場裡面,前幾個月的case都往這邊送。
檢查費500元,檢測時間蠻固定的就大約一天的時間。
客服小姐接待或電話上都蠻親切的。
救援速度方面就稍慢如果急還要加急件費這點讓我比較扣分些,
客戶都很急了還要多加錢。有跟他們反應過這問題,
他們表示因為案件多設備不夠多所以要插隊的話就得多付錢。
整體服務流程我認為都還不錯。
價格部分較為復得或凌威便宜一點點,且送幾次都蠻固定的價格。
讓我也很好跟客戶報價。
4.鉅亨科技
這間是比較新的公司,因為有次客戶預算考量我才選擇到這家處理
送件後發現裡面的工程師是我之前在另一家有接觸過的工程師。
他竟然自己跳出來開一間。
這家雖然規模比不上其他家,
但是工程師的救援技術有一定的水準以上經驗也非常豐富。
檢測費一樣會收500元,大約半天左右檢查就好了
價錢部分大概是其他三家的一半,CP值還蠻高。
總結:
資料救援這屬於專門行業,一般人沒設備是沒辦法處理的
我認為目前各家技術水平都差不了多少。
大部份故障我想各家應該都能處理,
不然這行業也不會那麼多家。
但有的硬碟故障嚴重到送到哪也都沒辦法處理。
就看各位自己考量的點是什麼。
個人淺見 供各位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9.130.20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rage_Zone/M.1492573131.A.B01.html
他說原廠救援會送到國外的實驗室,來回最短也要兩個星期以上
但多數客戶根本不能等那麼久的時間。
我目前還沒試過seagate原廠的服務
我也希望有人能分享看看。
目前是鉅亨科技跟復得科技這兩間還沒遇到失敗的case
不過那是因為送的硬碟少的關係XD...兩間加起來才五台不到。
※ 編輯: MAen9 (101.9.208.123), 04/20/2017 16:57: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