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實驗分享】
最近Penny老師的好朋友做了影片中這個實驗~(請忽略雜亂的背景XD)
顏色持續變化的溶液,是不是很酷呢?
(提醒:本實驗為了方便觀察以及讓影片比較清楚,所以例外使用量筒,原則上化學反應都不要在量筒裡進行喔!)
附上他的化學原理以及反應式:
量筒中的溶液顏色反覆來回變化,是振盪反應的其中一種,稱為「B-R反應(Briggs-Rauscher reaction)」,是一種氧化還原反應,總反應式可表示如下:
IO3− + 2H2O2 + CH2(COOH)2 + H+ → ICH(COOH)2 + 2O2 + 3H2O
當反應進行時,錳離子作為催化劑,所形成的碘錳錯離子呈現淡的黃棕色,而雙氧水為氧化劑,可使碘離子氧化成碘分子,碘分子與澱粉作用而出現藍色。反應因為濃度的減少與增加,而呈現來回振盪的現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20的網紅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科學知識:酸鹼變化、碘-澱粉的錯合物、硫酸的脫水性、蠟的性質 本場演示以兩種透明的水溶液開場,邀請觀眾上台畫出圖形,講師運用:加熱、加酚酞(酸鹼變化)的方法,顯現圖畫。接著利用數學魔術帶入澱粉液+碘液的變色反應(澱粉與碘的錯合物) 最後使用以白蠟寫好白紙,讓觀眾使用講師剛剛的方法(加熱、噴酚酞、...
碘液澱粉變化 在 AMC 空中美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黑紙點藥水變美金!美籍黑人詐騙百萬
洗美金的詐財手法重現江湖!嘉義一名陳姓女子報案,稱美國籍男子Richards用一瓶神奇溶液,讓黑色的紙張瞬間變成貨真價實的美鈔,藉此向她借錢說要到國外再買藥水。於是陳女拿錢投資,後來Richards又要錢買藥水,表示要資助貧童,她發覺有異報警。警方說,這根本是一種化學的變化,Richards以此手法詐騙了上百萬台幣。
Richards拿出其中一張黑紙,點上所謂的神奇溶液後,真的變成了一張美金,被害人拿去銀行化驗,貨實價實。被害人拿出上百萬的台幣,要給Richards到國外買藥水來洗美金。然而Richards留給被害人的一箱黑紙,點了所謂的神奇藥水竟然沒有變美金,才知道被騙。
可以變出美金的黑紙,是一種氧化還原的基本化學原理,也就是在美鈔上塗上碘酒並撒上澱粉,因為碘酒遇上澱粉會氧化為藍黑色,但是只要黑紙上灑上維他命C溶液或乙醇溶液,黑鈔就會被「漂白」恢復美鈔樣貌。警方說這是一種老式的詐騙手法,現在重現江湖,提醒民眾注意。
碘 : iodine
澱粉 : starch
維他命C溶液 : Vitamin C solution
碘液澱粉變化 在 Ally手作美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麵包製作的常見問題(以下純粹是個人心得,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隨著烘焙的家庭普及,它已不再顯得神秘。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嘗試在家製作麵包、蛋糕和各種甜品,用雙手為家人帶去一份健康與安全。
麵包,相對於蛋糕和其他甜品來說,將以新的主食形象逐步出現在我們的餐食中。而在麵包製作過程中,會添加很多防腐保鮮和增香的物質。如使用到的添加劑:膨松劑(碳酸氫鈉、碳酸氫銨、碳酸鈉)、改良劑(溴酸鉀、碘酸鉀、Vc、過氧化鈣、偶氮甲酰胺、過硫酸銨、二氧化氯、磷酸鹽)防腐劑(檸檬酸、苯甲酸鈉、山梨酸鉀、脫氫乙酸鈉、丙酸鈣、雙乙酸鈉、乳酸鈉、對羥基苯甲酸丙酯、乳酸鏈球菌素、過氧化氫等)。這些添加物質可以有效增加麵包的體積、口感、保鮮期,但其中的添加劑也會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傷害。那麼,如何避免食用這樣的麵包?除了選擇知名品牌的現烤麵包之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自己製作。在家製作能夠最大化降低各種添加劑的使用,如果方法得當,製作出的麵包甚至超越外售的口感。家庭製作麵包又應該注意些什麼?
麵包的製作方法有:直接法、中種法、湯種法、老面法、低溫法、天然酵母法等。
麵包的製作流程有:材料稱重、揉面、第一次發酵、排氣鬆弛、麵包整形、第二次發酵、烤制、保存。
下面簡單為朋友們整理一下自己製作麵包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1.. 麵粉:家庭中用來做饅頭的麵粉稱為中筋麵粉,也是可以製作麵包的。但如果想獲得更加蓬鬆軟香的麵包要選擇高筋麵粉,現在很多大型超市和烘焙店會有銷售。高筋麵粉,是指蛋白質含量在11.6%-16%左右,筋度高於一般的麵粉,製作出的麵包鬆軟綿密。
2.. 酵母:家庭用的酵母是用來發酵饅頭等中式主食,在製作麵包時不能使用這種酵母,要使用專用的麵包酵母(耐高糖酵母,如:法國金燕酵母等) ,有些麵包也會使用鮮酵母、耐低糖酵母或天然酵母。酵母的用量一般是所使用麵粉的0.8%--2%左右,要根據 季節和溫度進行略微調整。如:夏天在0.8-1%左右,冬天則2%左右。
3.. 鹽:麵包製作中鹽的作用可以強化麵筋,降低面團的粘性同時調節酵母發酵速度。鹽 一般和酵母的比例為1:1左右,鹽的過量使用會抑制麵包的發酵,使得面團延
緩發酵甚至無法正常烤制。
4.. 糖類:糖的使用可以增加麵包的香味與色澤,同時也是酵母發酵過程中的主要能量來源。但注意不要因嗜甜而添加過度的糖,一般最大不能超過使用麵粉的25%,過度使用也會造成面團無法順利完成發酵過程,喜甜的朋友可以通過添加內餡等改善。
5.. 油脂:一般在麵包的製作過程添加黃油、橄欖油或氣味較小的油脂。油脂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麵包的香氣、鬆軟度。在使用黃油時一般都為軟化狀態,可以快速與面團融合。 油脂一般的用量佔所使用麵粉的2%-12%,過度使用也會造成麵包口感不佳和影響面團膨脹。
6.. 液體:一般的麵包製作中使用靜置的自來水即可,液體是面團發酵的主要動力,使粉類快速融合形成麵筋網絡,促進澱粉酶分解澱粉滋養酵母的生長。要根據所在地區的空氣濕度、氣溫對液體進行適當的增減,一般在5-20克左右變化
7.. 發酵:麵包的製作一般有兩次發酵,第一次發酵是在揉面結束後,27-30左右發酵±45分鐘。 第二次發酵是麵包的整形後,一般在35°-38°的環境中保持濕度在70%-85%左右發酵 ±45分鐘。
8.. 烤制:根據面團的大小來選擇烤箱溫度,面團的用量要與所使用模具匹配,還要注意烤制區域(中層、下層)。一般來說,體積較大並使用模具的麵包在烤箱中下層和下層烤制,體積較小的麵包在烤箱中層烤制。如:450克山形吐司,烤箱下層,180°烤制±35分鐘。具體烤制方法要參考配方中的相關提示。
9.. 保存:麵包出爐後在烤網上晾至35°左右時就可以密封保存,麵包長時 間不食用要密封冷凍,使用前3小時左右回室溫品嘗或是噴水入烤箱加熱。無添加麵包保鮮期很短,根據加工工藝只有室溫保存2-5天左右,不可冷藏保存。
很多朋友在製作中,除了對以上原料、流程困惑外,還可能會遇到以下問題:
1.. 面團太黏:主要原因與使用的麵粉有關。低粉、中粉或筋度不夠時同樣的配方會造成面團濕黏無法操作。當然有些歐包除外,因其本身使用的液體量就很多,面團是很濕黏。如使用的麵粉為高筋麵粉,也不屬於歐包範疇,那麼要考慮是否修改了 配方造成原料保水改變,如:增加了顆粒性物質造成保水性降低。是否使用的 配方與自己所在區域、季節不同,如遇雨天或悶熱天氣時,則要適當減少水分。如果都不是這些原因,那麼很有可能使用了過 期的麵粉。
2.. 面團太乾:還是與上述原因相同。使用麵粉的筋度過高、季節改變、室溫較低、揉面速度太快等都會造成同一配方面團發乾。也與修改了配方有直接原因,如沒有使用配方中的很多材料或未使用配方中的某一材料。
3.. 發酵不足:造成面團無法發酵和發酵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酵母保存不當或過期、稱重時不夠精確(鹽、糖、油脂、酵母),未按配方所要求溫度進行發酵、揉面過度等。
4.. 口感不佳:製作出的麵包口感不夠鬆軟,多與未嚴格按照麵包製作流程中的諸多細節有關。
碘液澱粉變化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要科學知識:酸鹼變化、碘-澱粉的錯合物、硫酸的脫水性、蠟的性質
本場演示以兩種透明的水溶液開場,邀請觀眾上台畫出圖形,講師運用:加熱、加酚酞(酸鹼變化)的方法,顯現圖畫。接著利用數學魔術帶入澱粉液+碘液的變色反應(澱粉與碘的錯合物)
最後使用以白蠟寫好白紙,讓觀眾使用講師剛剛的方法(加熱、噴酚酞、塗色法)一一找出紙上的密碼來作結束。
本場次於2021年5月於科教館5樓科學劇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