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到的那個我 The me you can't see
.
.
你最近還好嗎?
.
最近的我在忙碌的私生活中穿梭
從五月初開始
我們就在籌備六月的品牌活動
而六月因為是我們的慶生月
每個禮拜都馬不停蹄的工作著
與此同時還有家人來美探訪
我們六月又搬了家
接下來七月底還會再搬家
這陣子的我們無論在公事、私事上
幾乎都沒有喘息的機會
.
前陣子
我們終於新搬到了一個 Airbnb
也安置得差不多了
當晚我先生跟朋友有約出門聚會
我一個人在住處
頓時間 才發現自己好久沒有獨處
.
我坐在沙發床上發愣
打開電腦上的 Apple TV
看到歐普拉的新紀錄片《The Me You Can't See》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
我就是一個人坐在床上邊看邊爆哭
.
這個紀錄片訪問許多名人不為人知的心理疾病
包含英國皇室亨利王子的成長陰影
Lady Gaga 被強暴之後的創傷症候群
以及世界級拳擊選手 Ginny 的強迫症等等
.
連續幾小時的大哭醜哭
讓我覺得格外的療癒
不只身體變輕 心情也變得比較舒服
.
有意思的是
我這陣子並沒有特別為什麼事情傷心難過
也沒有為雜事感到壓力重重
但在那一刻,開始爆哭的那刻
我突然間覺得不是我自己想哭
而是我的身體主動要哭的感覺(好難形容喔
.
於是我便開始在想
也許潛意識的我,是有壓力需要釋放的
但我自己可能因為忙碌,可能因為樂觀
所以完完全全沒有自覺,日子也照樣過得愉快
.
不過,反過來說
我們生活中或許根本沒有這種「喘息」的時間
讓你可以坐下來盡情的宣洩、盡情釋放
這在現代的確是一件不容易也滿難得的事情
.
.
最近美國開始解封
生活比起幾個月前,有非常明顯的轉變
我們開始可以去博物館
美國國慶日也開始市內辦大型派對
.
然而,我也發現
我們所看到的其他人的生活,都很片面
如同歐普拉的新秀 #TheMeYouCantSee
你看見的生活,是熬了十個月之後的結果
.
還記得 2020 的四月
所有的美國人都傻了眼
那時如同前陣子的台灣
新聞報的所有內容都是疫情,沒有其他
當時的感覺是生氣、緊張、無助、氣憤
當時的我們就是一群害怕的人在網路上掩飾害怕的情緒
.
過了三個月,來到2020的夏天
當時的我和大部分的美國人
似乎開始比較能接受事實
雖然不喜歡,但也比較少抱怨
大家知道就是盡自己的能力,做好本分
同一時間,繼續維持有創意的生活
學著自得其樂,保有耐心,持續等待好消息
也許在那個當下
我們都對「正常的生活」保有一絲希望
我們就是一群寂寞的人在網路上互相取暖
雖然無奈,但至少還有得陪伴
.
然而,又過了三個月
時間來到2020年的年末
那段時間,我記得自己與身邊的人是很麻痺的
對於那種「早日康復」的希望感日漸消磨
我們的生活規律,我們的生活無趣
我們變成一群無聊的人在網路上講無聊的事情
講來講去,了無新意,疫苗好像有進展,好像沒進展
日子變得很麻木不仁,說無奈也變得沒有意義
.
最慘的時期大概是 2021 年的初期
我記得當時是一、二月
也許因為天氣冷,士氣低迷
看著遠在家鄉的家人朋友過農曆新年
也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
.
我記得某一天晚上
我跟我先生兩人躺在床上,睡不著,但也沒說話
翻來覆去了許久,我轉頭跟他說:
「你知道嗎?我覺得今天是我這輩子長這麼大,第一次在想我是不是有憂鬱症誒」
我先生立刻轉過頭來跟我說:「我也是!」
.
接下來的一整晚
我們深度的討論了彼此的心靈狀況
雖然後來覺得我自己應該不是真的生病
但我也上網查了許多有關 Covid depression 的資料
而專家也不斷探討疫情對於人類「心理」上的影響
以及我們心靈上那些看不見的負擔
.
那一個月
我記得自己打電話給許多一樣在美國的朋友
彼此都不約而同地說了一模一樣的情況(有點憂鬱)
.
一位朋友說他發現自己會一直無意識地吃垃圾食物
明明知道不想吃但又吃,吃了又吐出來,吐完繼續吃
另一位朋友發現自己有一點購物成癮
經常會買一些明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
我們的共通點都是情緒起伏不定
心情煩躁,但想哭也哭不太出來
對一切莫名的反感,很不耐煩
但好裡加在,我們都知道應該要打給朋友
因為這的確不是任性耍孤僻的時候
.
好險,不久之後
因為疫苗的普及,生活終於明朗
這段歷程就像是走進一個又深又暗的隧道裡
你只能往前,卻不知道還要走多久
很多時候,你都覺得看不見盡頭
你可能會想要停下,或乾脆躺下
反正在隧道裡日子生活久了也可以過
.
但是,只要你願意持續往前走
總有一天,你會感覺有一絲微光
你會發現你好像能看見出口
你好像能感受到隧道有盡頭
.
這些故事,這些感受
都是你看不見的我
都是我們看不見的他人真正的生活
.
多一點耐心,正視心理健康
在這個難得的機會中持續療癒,持續滋養
There'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隧道的盡頭有光芒
艱辛的生活有芬芳
.
Love,
Zoey❤️
.
如果你喜歡我這類型的長文分享
歡迎Follow 我的IG👉 @zoeyk.co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介紹 訪問作者:王振愷 內容簡介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 五十年手繪看板生涯全紀錄 位於台南「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
磨碌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对夫妇在河边钓鱼,夫人一直唠叨不停。 不久,夫人看见一条鱼上钩了,又开始唠叨。 她说:
「这条鱼真可怜!」
先生看了看手里的鱼,说道:
「如果它不开口,就不会有事了!」
夫人听了这话,立即安静下来。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会真心觉得这位先生是一个幽默的智者。
他不喜欢夫人的唠叨,又不便明说,怎么办呢? 巧借鱼儿的嘴巴说出来。
夫人也很聪明,听出了先生的话里另有所指,便不再唠叨。
「唠叨」可谓婚姻中的一把双刃剑。 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
这让我想起我的朋友小莫的故事。
小莫原本是寡言少语的,但在婚后忙碌而细碎的生活里,逐渐变得唠叨。
而她的老公,也在她每天的唠叨中渐渐远离了她。 最终,他们在一次吵架过后,选择了离婚。
著名作家亦舒曾说:
「最折磨人的或许不是一场惨烈战争,而是繁琐的日常生活。」
就像彼此相爱的两个人,走进婚姻多年后,曾有的激情已消失。
而怎样在细细碎的日子里保持冷静,寻找到生活的乐趣,真的是一件需要智能的事。
在琐碎的婚姻生活中,或许只有双方以爱为基础,彼此理解共同经营,才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01 双方冷静地有效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从小莫和前夫相识、相恋、相处到离婚,我都是一路看着他们走过来的。
原本两人相亲相爱,也曾有过甜蜜的日子,但他们何以会走到离婚的地步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小莫不懂得如何冷静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小莫的前夫不懂得倾听,他根本不理解小莫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唠叨。
直到有一天,孩子把屎拉在裤子里,小莫的老公假装看不到,还坐在沙发上玩手机。
小莫急了就开始不停地埋怨老公,而老公跟没听见一样,始终一声不吭,对小莫的唠叨不理不睬。
小莫一生气,就说干脆离婚。 没想到她老公立即开口说:
离就离。
就这样,第二天他们去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
因为这么点小事两人就离婚,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从他们失败的婚姻中,我们可以看到:
小莫之所以变得唠叨,是老公对孩子、对自己不闻不问导致的。
其实她不停地唠叨,并不是真的埋怨,只是想引起老公的注意,希望老公能理解她,并能帮她分担点家庭琐事。
可是小莫有需求却没有和老公直接沟通。
因为她在照顾孩子和家人的过程中早已身心俱疲,她不愿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久而久之,她唯一的发泄方式就是喋喋不休地唠叨。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你能不能认真地听我说话? 哪怕认真听我说一次也行啊?」
「你能不能不要一进门就把衣服鞋子乱扔? 我说了一百次了你怎么还是不听......」
这样抱怨的话。
卡耐基曾经说过:
「如果你是对的,就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
因此,我们不必以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来为自己伤害别人而找藉口。
其实我们在抱怨的时候,心里特别渴望对方能够积极地回应。 但是在对方看来,抱怨往往更像对自己的指责。
小莫在遭遇了丧偶式育儿的婚姻后,逐渐失去了心理平衡,变得唠叨不休。
而从小莫的老公那一方面来看,他也并没有从小莫的唠叨中,听出小莫唠叨背后的真正需求。
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最终分道扬镳。
著名诗人席慕容说:
「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结婚应该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在婚姻里,夫妻双方不是敌人,而是战友、是知己。
只有学会表达,有效地沟通,两个人才能携手面对这一生的风风雨雨。
02 三思而后行,正确表达你的需求
离婚后的一天,小莫对我说:
「其实,之前每次跟老公发过火后,我也在反省,很多时候我也知道不该说一些伤人自尊的话。
可是我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有些话,就那么脱口而出了。 不说吧,心里又堵得慌。 不知道怎么办?」
是啊! 道理我们都懂。 但我们就是做不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婚姻更是如此。
面对配偶时,我们要学会表达,懂得聆听。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像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说的那样: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沟通效果呢?
美国沟通专家道格拉斯·斯通曾指出:
如果一个妻子想表达「丈夫经常打高尔夫而忽略了家庭」的观点。
她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
「亲爱的,你打高尔夫的频率实在太高了!」
第二种是:
「亲爱的,我想有更多的时间和你在一起」。
这简单的两句话其实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它们之间的鸿沟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妻子是用第一种方式说出自己的不满,老公就会想:
「就算我打高尔夫打得太多,那又怎麽样呢? 那多久打一次才是适当的频率呢?」
在第一种表达方式里,老公并不能理解妻子的真正需求。
但如果妻子是用第二种方式说出自己的不满,老公就会反思:
「原来我专注于打高尔夫,已经很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外出野餐了,也很久没有陪妻子看一场电影了,
而妻子很需要我的陪伴...... 看来,我以后要把打高尔夫的时间拿一点来陪伴家人了。」
看来,夫妻之间冷静正确地表达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时候并不是对方不愿意改变,而是对方没有明白我们说话背后的真正意思。
小莫也坦言:
「如果我在遇到问题时,不是一味抱怨,而是冷静下来,和他好好地沟通,说出我的需求和委屈。
可能事情不会变得这么糟糕。」
都说冲动是魔鬼。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不妨学会控制自己。
不抱怨,冷静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我们的人生。
03 如果婚姻已经不可挽回,选择放手才是一种智慧
柏拉图说:
「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 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小莫虽然为冲动而离婚有些后悔,但好在她走出来了,并且有勇气为自己曾经的错误买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一次婚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失败。 抬头往前看,一切都还来得及。
前几年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让人印象深刻。
剧中女主罗子君在遭遇前夫出轨后,一开始不愿接受现实,也自暴自弃过。
但她在朋友的帮助鼓励下,重新出发,从底层员工做起,再次开启了自己灿烂的人生。
说起以后的打算,小莫说:
「我已经在筹备一间美容院,虽然很辛苦,也不一定会有多大的成就,但事业能带给我价值、激情、成长。
我还在网上报了一个提升自我修养的课程,就想着不能像以前那样爱唠叨、发脾气。"
生活在小莫的点滴行动中缓慢而美好地变化着。 小莫说:
「改变是辛苦的,但想起以前的日子,不是一样很辛苦吗?
辛苦疲劳是同样的,没有减少一分,但现在我过得很充实。」
眼前的小莫虽然满脸疲惫,但懂得反思,对未来她也并没有灰心失望。
怕就怕那种维特式的爱情。 德国作家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给我们讲述了少年维特的故事。
少年维特因为爱上一个不可得的人,就伤心欲绝,选择自杀。
其实不管在爱情中,还是在婚姻中,我们都不要因为一个人的不可得而自暴自弃。
也不要因为对一个人的失望,而对人生悲观。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晚年时,就因为对妻子的失望,不顾自己的健康,离家出走。
最终在车站感染了肺炎,怅然离世。
要知道托尔斯泰和妻子,早年也是人们眼中的模范夫妻。
但后来托尔斯泰因为专注于创作而忽略了家庭,他的妻子独自操劳家里却得不到托尔斯泰的理解。
面对婚姻中的矛盾,托尔斯泰和妻子并没有一起寻求解决之道。
等到婚姻无可挽回时,他们也没有尽早放手,最终酿成了悲剧。
其实很多时候,适时放手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 放手需要勇气,同时放手也是一种幸福。
写在最后
有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小莫要在离婚之后才想到要学习改变?
是否我们一定要在尝了失败的苦果后才懂得自省呢?
也许我们在失去之前往往会想着,反正那东西都是我的,有什么好担心?
于是,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去积极解决,而是任由矛盾发展下去,最终无可挽回。
围城中的男男女女,谁不希望有一个美好的婚姻家庭关系呢?
但是爱情是美好的,婚姻中却难免会有许多磕磕碰碰。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都能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懂得反思、做出调整,收获更好的人生。
磨碌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对夫妇在河边钓鱼,夫人一直唠叨不停。 不久,夫人看见一条鱼上钩了,又开始唠叨。 她说:
「这条鱼真可怜!」
先生看了看手里的鱼,说道:
「如果它不开口,就不会有事了!」
夫人听了这话,立即安静下来。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会真心觉得这位先生是一个幽默的智者。
他不喜欢夫人的唠叨,又不便明说,怎么办呢? 巧借鱼儿的嘴巴说出来。
夫人也很聪明,听出了先生的话里另有所指,便不再唠叨。
「唠叨」可谓婚姻中的一把双刃剑。 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
这让我想起我的朋友小莫的故事。
小莫原本是寡言少语的,但在婚后忙碌而细碎的生活里,逐渐变得唠叨。
而她的老公,也在她每天的唠叨中渐渐远离了她。 最终,他们在一次吵架过后,选择了离婚。
著名作家亦舒曾说:
「最折磨人的或许不是一场惨烈战争,而是繁琐的日常生活。」
就像彼此相爱的两个人,走进婚姻多年后,曾有的激情已消失。
而怎样在细细碎的日子里保持冷静,寻找到生活的乐趣,真的是一件需要智能的事。
在琐碎的婚姻生活中,或许只有双方以爱为基础,彼此理解共同经营,才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01 双方冷静地有效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从小莫和前夫相识、相恋、相处到离婚,我都是一路看着他们走过来的。
原本两人相亲相爱,也曾有过甜蜜的日子,但他们何以会走到离婚的地步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小莫不懂得如何冷静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小莫的前夫不懂得倾听,他根本不理解小莫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唠叨。
直到有一天,孩子把屎拉在裤子里,小莫的老公假装看不到,还坐在沙发上玩手机。
小莫急了就开始不停地埋怨老公,而老公跟没听见一样,始终一声不吭,对小莫的唠叨不理不睬。
小莫一生气,就说干脆离婚。 没想到她老公立即开口说:
离就离。
就这样,第二天他们去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
因为这么点小事两人就离婚,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从他们失败的婚姻中,我们可以看到:
小莫之所以变得唠叨,是老公对孩子、对自己不闻不问导致的。
其实她不停地唠叨,并不是真的埋怨,只是想引起老公的注意,希望老公能理解她,并能帮她分担点家庭琐事。
可是小莫有需求却没有和老公直接沟通。
因为她在照顾孩子和家人的过程中早已身心俱疲,她不愿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久而久之,她唯一的发泄方式就是喋喋不休地唠叨。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你能不能认真地听我说话? 哪怕认真听我说一次也行啊?」
「你能不能不要一进门就把衣服鞋子乱扔? 我说了一百次了你怎么还是不听......」
这样抱怨的话。
卡耐基曾经说过:
「如果你是对的,就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
因此,我们不必以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来为自己伤害别人而找藉口。
其实我们在抱怨的时候,心里特别渴望对方能够积极地回应。 但是在对方看来,抱怨往往更像对自己的指责。
小莫在遭遇了丧偶式育儿的婚姻后,逐渐失去了心理平衡,变得唠叨不休。
而从小莫的老公那一方面来看,他也并没有从小莫的唠叨中,听出小莫唠叨背后的真正需求。
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最终分道扬镳。
著名诗人席慕容说:
「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结婚应该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在婚姻里,夫妻双方不是敌人,而是战友、是知己。
只有学会表达,有效地沟通,两个人才能携手面对这一生的风风雨雨。
02 三思而后行,正确表达你的需求
离婚后的一天,小莫对我说:
「其实,之前每次跟老公发过火后,我也在反省,很多时候我也知道不该说一些伤人自尊的话。
可是我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有些话,就那么脱口而出了。 不说吧,心里又堵得慌。 不知道怎么办?」
是啊! 道理我们都懂。 但我们就是做不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婚姻更是如此。
面对配偶时,我们要学会表达,懂得聆听。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像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说的那样: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沟通效果呢?
美国沟通专家道格拉斯·斯通曾指出:
如果一个妻子想表达「丈夫经常打高尔夫而忽略了家庭」的观点。
她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
「亲爱的,你打高尔夫的频率实在太高了!」
第二种是:
「亲爱的,我想有更多的时间和你在一起」。
这简单的两句话其实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它们之间的鸿沟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妻子是用第一种方式说出自己的不满,老公就会想:
「就算我打高尔夫打得太多,那又怎麽样呢? 那多久打一次才是适当的频率呢?」
在第一种表达方式里,老公并不能理解妻子的真正需求。
但如果妻子是用第二种方式说出自己的不满,老公就会反思:
「原来我专注于打高尔夫,已经很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外出野餐了,也很久没有陪妻子看一场电影了,
而妻子很需要我的陪伴...... 看来,我以后要把打高尔夫的时间拿一点来陪伴家人了。」
看来,夫妻之间冷静正确地表达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时候并不是对方不愿意改变,而是对方没有明白我们说话背后的真正意思。
小莫也坦言:
「如果我在遇到问题时,不是一味抱怨,而是冷静下来,和他好好地沟通,说出我的需求和委屈。
可能事情不会变得这么糟糕。」
都说冲动是魔鬼。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不妨学会控制自己。
不抱怨,冷静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我们的人生。
03 如果婚姻已经不可挽回,选择放手才是一种智慧
柏拉图说:
「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 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小莫虽然为冲动而离婚有些后悔,但好在她走出来了,并且有勇气为自己曾经的错误买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一次婚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失败。 抬头往前看,一切都还来得及。
前几年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让人印象深刻。
剧中女主罗子君在遭遇前夫出轨后,一开始不愿接受现实,也自暴自弃过。
但她在朋友的帮助鼓励下,重新出发,从底层员工做起,再次开启了自己灿烂的人生。
说起以后的打算,小莫说:
「我已经在筹备一间美容院,虽然很辛苦,也不一定会有多大的成就,但事业能带给我价值、激情、成长。
我还在网上报了一个提升自我修养的课程,就想着不能像以前那样爱唠叨、发脾气。"
生活在小莫的点滴行动中缓慢而美好地变化着。 小莫说:
「改变是辛苦的,但想起以前的日子,不是一样很辛苦吗?
辛苦疲劳是同样的,没有减少一分,但现在我过得很充实。」
眼前的小莫虽然满脸疲惫,但懂得反思,对未来她也并没有灰心失望。
怕就怕那种维特式的爱情。 德国作家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给我们讲述了少年维特的故事。
少年维特因为爱上一个不可得的人,就伤心欲绝,选择自杀。
其实不管在爱情中,还是在婚姻中,我们都不要因为一个人的不可得而自暴自弃。
也不要因为对一个人的失望,而对人生悲观。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晚年时,就因为对妻子的失望,不顾自己的健康,离家出走。
最终在车站感染了肺炎,怅然离世。
要知道托尔斯泰和妻子,早年也是人们眼中的模范夫妻。
但后来托尔斯泰因为专注于创作而忽略了家庭,他的妻子独自操劳家里却得不到托尔斯泰的理解。
面对婚姻中的矛盾,托尔斯泰和妻子并没有一起寻求解决之道。
等到婚姻无可挽回时,他们也没有尽早放手,最终酿成了悲剧。
其实很多时候,适时放手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 放手需要勇气,同时放手也是一种幸福。
写在最后
有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小莫要在离婚之后才想到要学习改变?
是否我们一定要在尝了失败的苦果后才懂得自省呢?
也许我们在失去之前往往会想着,反正那东西都是我的,有什么好担心?
于是,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去积极解决,而是任由矛盾发展下去,最终无可挽回。
围城中的男男女女,谁不希望有一个美好的婚姻家庭关系呢?
但是爱情是美好的,婚姻中却难免会有许多磕磕碰碰。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都能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懂得反思、做出调整,收获更好的人生。
磨碌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介紹
訪問作者:王振愷
內容簡介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
五十年手繪看板生涯全紀錄
位於台南「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在對街騎樓下,一位身穿格子襯衫的忙碌職人,衣服上沾滿顏料,微微駝著背,靜默地坐在比他還高大的看板前。
飽和的灰色打底是他準備恣意揮灑的畫布,他一手握著A3數位影印的電影海報,上頭滿是原子筆打好的方正格子,另一隻手則緊握粉筆,慢條斯理地在看板上打底、畫框。板凳四周圍繞著五顏六色的油漆桶,他時而微蹲、時而思索,躲在陰影下繪畫,彷彿時間並不存在。他沉浸於創作的世界裡,當白色粉筆描好輪廓後,他揮灑筆刷逐步展開一幅看板的旅程。他就是本書故事的主人翁──顏振發師傅。
在書中,顏師傅回憶下營老厝的童年、離鄉背井追求畫師生涯的磨難過程,每當想起多年的艱辛困苦,他就不禁潸然淚下。他也感慨看板江湖上只剩他還在作畫,當桃園中源戲院宣布歇業之後,「北有謝森山、南有顏振發」的台灣手繪看板傳奇也隨之落幕。從此,他成為台灣最後一個為戲院服務的手繪看板師傅,而全美戲院也成為全台碩果僅存、保留手繪看板傳統的老戲院。
昔日默默作畫、堅守執業的畫師們,一起走過台灣戰後電影、戲院與廣告的歷史。年輕時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會被時代淘汰、被數位與電腦打敗,當時都是單純地對畫圖充滿憧憬與理想,可能只是因為走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在報紙廣告上學著描繪明星肖像、仰望著一大幅大型看板而開始嚮往畫師職業,因為不同的因緣而在這片江湖裡交會。
在許多地方有無數隱姓埋名的畫師,他們離開江湖、轉行他途,畫筆被遺留在某個不再打開的抽屜中,桶裡的油漆也早已乾涸凝固,但身上仍留有手繪魂。這段熄滅不了的記憶與技藝被存放在心底深處。藏著不等於被遺忘,他們的精神正由顏振發與研習班的學員一同傳承下來。
他的雙手仍如少年般有力地緊握著筆刷和油漆,將電影、廣告、美術與手工藝匯集於一塊看板上。五十年來他畫過數千部電影,終生奉獻給電影產業最末端的廣告招牌,卻是戲院觀眾面對每部電影時的第一印象。然而,他的名字在電影尾聲的工作人員名單中缺席了。
在這裡,顏師傅仍盡力為每一檔電影妝點門面,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手繪看板與老戲院已成為生命共同體。
作者介紹:王振愷
臺南永康人,1993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他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策展作品有「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2020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著有《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
出版社粉絲頁: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磨碌意思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星期五樂城】撲簌簌濺開明亮茶色的奶茶,花苞一樣綻放蜂蜜滋味的西多,對忙碌了一天的打工仔而言,絕對是最好的治癒。成立於2020年3月的「3時15分」,開宗明義地,以午後時光命名,摻雜了愜意與清閒。
「讓大家在忙碌中抖擻精神!我們很想分享這樣的音樂。」主唱聲音清清亮,力量充沛,聽進耳裏,像一大捧熠熠生輝的日光。製作的用心,更教人佩服:「我們將大熱日劇《#戀愛可以持續到天長地久》的主題曲歌詞、重寫成廣東話,內容與原曲意思相近,希望可以在今個寒冬,為大家帶來一點甜!」
未來,「3時15分」會努力發佈更多新歌和cover,想消磨慢時光時,不妨refresh一下他們的社交媒體!
• — — • • — —•
《星期五樂城》獨立音樂唱遊集♬
Channel:https://bit.ly/34h4w65
欣賞更多「3時15分」的作品♪
IG:@3ji15fun
YouTube:3時15分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磨碌意思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剪輯: Bruce Lu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歡迎來到超粒方,一個主要探討影視作品的頻道,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電影和影集的觀點解析,從熱門大片道經典老片到必看的冷門電影! 有時也會探究時事。還有迷因,非常,非常多的謎因
這部電影對於眾多諾蘭的觀眾來說,可說是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諾蘭的堅持以及他融合無可比擬的娛樂和深層議題的能力,
足以讓他成為電影業的救星。
但是《星際效應》這部電影,卻讓某些人開始對這個想法抱持懷疑。
如今,在《星際效應》之後,
你要不是認為他只會拿看似龐大的概念以及曲折離奇的劇情炫技,
加入Bravo Nolan的黑粉行列,
要不然就是更深沉地陷入它所營造的世界之中,成為忠實諾蘭腦粉。
究竟,這部電影到底是個前所未見的史詩級作品,闡述某種宇宙性的道理,
又能描述一個令人發自內心潸然淚下的父女故事,
又或者,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用力、刻意地擠出觀眾眼淚,充斥著炫技操弄之作?
就連另一名我很欣賞的導演,
因《水底情深》而得到奧斯卡的吉勒摩戴托羅都說諾蘭是個「情感數學家」。
我相信他這樣說是沒有貶意的,
但是用數學如此「公式化」的冰冷手法去營造「情感」如此不理性的概念,不是有些矛盾嗎?
確實,諾蘭電影之中的情緒往往都彷彿是經由精密計算,
已經都抓準什麼時候能夠產生最大效益,配合漢斯季默令人無從抵抗的配樂
一次次重擊觀眾的各種感官,雖然非常有效,卻也顯得不夠人性化。
又或者是他闡述的一些主旨,讓人感覺像是在講大道理。
像是這部的罪魁禍首,當然就是安海瑟薇的這句話:
"Love is the one thing capable of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 etc etc”
對...這句確實許多令人詬病之處
我先不暴雷我到底是屬於剛剛所提的兩種諾蘭極端派別的哪一邊,
但是這一整段獨白,用在這裡不僅有些突兀,甚至可說是無厘頭
尤其在這段出現之前,這部都非常細心的建立在紮實的科學根據來建構劇情,
怎麼突然跳到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
更何況,「愛情是一切的解答」,無論在音樂、文學、電影之中,都早已是陳腔濫調了。
那麼,總是求新求變的諾蘭,
究竟為什麼會拿一個如此老套肉麻的概念來做為這部星際電影的中心主旨?
在諾蘭的電影之中,主角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困在某種無形的「監獄」之中,
而這些監獄,多半是他們自己施加。
一個保險業務員在老婆死後給自己灑下的各種虛假線索,讓自己維持些許的人生目標,
一名魔術師,為了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分以及人性,
相信我不用繼續舉例了,你大概知道意思。
而他們,就像諾蘭本人,都執著於「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些Good Job,往往卻也都帶著無法彌補的個人犧牲。
而這種為完成任務而犧牲自己的最佳例子,莫過於《星際效應》的庫柏。
困住他的監獄,並不完全是來自於他自身,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驗,
這個監獄,也就是「時間」。
他不僅被時間所困住,還被如玩物一般折磨、操弄,
轉瞬之間,他對於女兒的承諾就這麼破滅,莫菲的年紀,已經來到當年離開時的庫柏。
他曾經的家,已然成為了陌生的領土,而當年哭喊著要他留下的小女兒,
已經成為了漠然,甚至失望的成年人。
庫柏看著已然是陌生人的兒女,不禁啜泣,卻也無力挽回。
但是,既然我們都被時間所掌控,無能為力地被拖著走,那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
此時,因為過了23年,太空艘原料消耗不少,現在他們一行人必須面臨一個難題,
要選擇安海瑟威飾演的艾蜜莉亞前愛人愛德蒙斯,
還是「人類的模範」,整個計畫的核心人物曼恩博士?
這也讓我們再次回到她那句被許多人認為是謬論的說法,
也就是愛,愛是穿越時間與空間,維繫一切的最大力量。
想當然耳,這時後的庫柏,直接否定她所提出的理論,
只有能被客觀驗證、觀察與證明的科學,才是最終能夠拯救我們的答案。
一行人因此前往曼恩博士的星球。
不過...回到地球上,臨死前的布蘭教授揭露了A計畫只是個漫天大謊,
沒有黑洞之中的新資料,他其實無法真正解決重力的問題。
不僅如此,我們也發現了曼恩博士也在撒謊,他的星球根本不宜人居。
如果你看這個系列看到現在,你也會注意到在諾蘭過去的作品裡,
「謊言」以及「欺騙」也是其中的一大主題。
角色們時常告訴自己各種謊言來維持住自身的假想道德觀以及些微的理智,
他們的這些謊言是為了「保護他人的安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而《星際效應》直接顯現了,一切謊言都只是一時的,
在時間這無窮的監獄之中,這些謊言的表皮終究會逐漸脫落,顯露其空洞的真面目。
不過,謊言的本質也不總是惡毒的,布蘭博士對於所有人撒下的謊,
也促使世界各國再次團結一心,即使終究會滅亡,無庸置疑也是帶來短暫和平的關鍵。
諷刺的是,在人類的自私本質之下,
有時只能透過謊言來讓我們停止盯著眼前可見的膚淺目標。
就如電影中布蘭博士所說:
“I’m not afraid of death, I’m afraid of...time”
「時間」並不是克蘇魯般的宇宙恐懼,盯一眼就會讓人失去神智,
但是它在無形之中,在無意識之下,卻無時無刻不悄悄剝奪你的一小部分。
那麼,受困於這監獄之中,給予我們意義的,究竟是什麼?
你又猜對了,就是愛。
《星際效應》說明,愛正是在這廣袤無垠的囚牢之中,
牽引我們,引導我們的強大力量。
沒有時間,也不會有愛,這兩者就有如量子糾纏
(Will Smith: “Entanglement?”)
如果我們是那全知的五次元生物,同時能夠看到、存在於所有時間,
一切情感以及掙扎都會顯得毫無意義、微不足道。
就如天能解析影片提過,經典後現代小說《第五號屠宰場》之中能夠看到所有時間軸的外星人,
在被問到為什麼不阻止他們已經看到會發生的宇宙毀滅時,
只淡淡地回答:「事情就是這樣。」
反之亦然,如果沒有對於某樣人、事、物無法抹滅的熱愛,
時間的流逝就會失去意義,虛擲光陰也似乎是天經地義。
因此,時間雖然困住了我們,但是人不應該就這樣畫地自限,
正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正一步步地步向死亡,才讓這一切產生意義。
但是,時至今日,在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之時,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反而愈來愈低,
不斷地讓每分每秒充斥無意義的雜訊,
讓自己愈來愈忙碌,實際上在乎的,卻愈來愈少。
雖然說現實世界之中的NASA還在運作,但是庫柏說得對,我們只會盯著腳下的塵土。
他說「我們是先鋒、探險家、不是看護者」
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也不完全是對的。
正是因為我們是「看護者」,有著在乎的心態,有著愛的連結,
才能夠驅使自己成為披荊斬棘的探險家。
《星際效應》所訴說的,其實在第一場戲就講明白了:
“Science is about admitting what we don’t know”
而世間觸手可及,但肉眼卻完全不可見的最大奧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科技終究是來自於人性,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情感,
唯有可見的科學以及不可見的人類體驗完全合而為一時,人類才能夠有真正的發現。
而回到動物最原始的情緒本能,不就是生存本能嗎?
活下去的原始動力就是人們創造力的最大來源,
面對死亡的恐懼,面對無法掌控時間的恐懼,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大原因。
庫柏對於家人的牽掛原本是個累贅,
但他對於女兒的愛,對於女兒的承諾,對於時間將他與這個承諾拉得愈來愈遠的恐懼,
才使他成為這個故事之中的英雄。
「愛」這個難以用言語形容,卻又無可撼動的力量,
正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我們牢牢穩固的船錨。
但是,愛的「概念」,難道足以彌補時間所造成的損失嗎?
如庫柏,世上所有身為家長的人們,應該都能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流逝,
轉瞬之間,你已然成為了孩子的鬼魂,當然不是字面上意義的鬼魂
(雖然說如果你已經不在這世上了,卻仍然認真看這部影片,我當然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晚上不要託夢給我我已經很常失眠了謝謝)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緣分穿越蟲洞然後降落到超靠近黑洞的星球上,
但是為了工作養家而錯過自己孩子的成長,卻是大有人在,
一不注意,他們已經離開家裡,出了社會。
即使庫柏拯救了全世界,
他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老去的這個代價,值得嗎?
也許他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甚至值得推崇的,
但對於困在超立方體內(oh yes) 的庫柏,絕對...不值得。不可能值得。
最後,這橫跨宇宙的史詩故事,也回到了諾蘭最原始,最平凡無奇的主題-
家。
諾蘭的每一部電影的主角,幾乎都急切著尋求自己曾經擁有,或是從未擁有的家。
這講述的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一個地方,有可能是任何人事物,
甚至是你自己腦海中的一小角。
敦克爾克看著地平線的士兵、
《記憶拼圖》萊納為了尋求意義而給予自己的謊言、
蝙蝠俠不惜一切代價所保護的高譚市。
而《星際效應》所講述的悲哀,就是時間對於「家」所造成的改變,
有時候,你在隔了一段時間回到家,回到你曾經熟悉之處,
卻發現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這並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我們的骨子裡都有一個冒險者,「改變」就是人們的命運。
時間是個監獄,但是唯有認知到生命的短暫,一切轉瞬即逝的變化性,
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得到自由。
這種先鋒的精神,是我們此刻最需要,但是也最匱乏的。
而這種精神最大的推動力,也就是無可預測、無從觀察,但是卻真切存在的愛。
在你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們都老了20分鐘,更靠近死亡20分鐘,
但是《星際效應》訴說了,
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的恐懼而停止仰望自己在星空之中的位置。
沒有人能夠逃離時間,但是我們能做的,是記錄下它、超越它,
就如電影最後太空站的還原房子之中大大小小的螢幕,播放著紀錄片。
我們也許現在不知道對於身邊的人的愛,以及這些紀錄能夠帶來什麼,
但是正如史帝夫賈伯斯所說:
「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而諾蘭也一樣,堅定地透過他最懂的語言來傳達這點,
電影,在本質上就跟愛一樣,其中闡述的想法也是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
而諾蘭竭盡一生試圖保存,對於電影的愛,已經愈來愈不受重視,
現代商業大片幾乎只求效率以及一時的歡笑、緊張,觀眾們都說「開心就好」,
但是,曾經,電影也是啟發驚奇、探索未知的最佳先鋒之一,
現在卻成為了不斷地繞著原地旋轉的遊樂園,短短十分鐘就能「看完」,大家也滿足了。
而正如住在四次元空間,但是只能掌控三次元的我們,
電影不也是用一塊二次元的銀幕來塑造充滿無限可能的三次元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