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保留,刪除,原來我們每天所接觸的社群網站,無論是臉書,推特或是YouTube,我們所看到的內容,除了演算法等程式的篩選外,其實都經過內容審查員的過濾。
哪些畫面?哪些影像?決定刪除或保留,在那短短的幾秒鐘,對於每天承接大量你我無法想像的自殺,死亡,暴力,色情,恐怖攻擊等海量的內容,朝自己的視覺不斷的像海浪般的襲來。
對於內容審查員來說,內心得要築起一道、一道又一道的心理堤防,以避免被這些負面的海嘯所吞噬。
這樣的工作,絕非只是看似機械式的刪除,保留,保留,刪除的指尖動作。
而是對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說,得需要具備極大的抗壓性以及心理界限,以避免讓自己在這樣的工作當中,造成身心靈的不可逆轉。
對於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講,在那幾秒鐘內的判斷,有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或者是一場戰亂,是否因此開始或結束。實在無法想像,這些平台內容的篩選,所造成後續的結果。
當然,你我心裡可能有一些疑問,到底這些內容是否該由人為的來進行操作?每一個人所把持的一把尺,是否又存在了偏見?
然而,當這些內容無法過濾,它所造成社群平台上,對於整個社會又形成怎樣的危害?
道德上的兩難,倫理上的兩難,人性上的兩難,讓內容審查員左右為難。—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網路清道夫》(The Cleaners)(2018),CATCHPLAY+,播映。
【延伸閱讀】
🎬日本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スマホを落としただけなのに)(Stolen Identity)(2018)
看了這一部電影,我想手機大概永不離身了。機在,人在。機不在,那人就~~~不敢再想像下去了。在網路時代,我們都依賴了手機,人生,成也手機。毀滅,也手機?!請確認你的手機現在,在不在?—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電影《#直播風暴》(The Circle)(2017)
如同楚門的世界,當我們的隱私被公佈且開放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中,所有的這些資料訊息到底被誰所掌控、利用、營利?我們期待被看見,但是又是在哪一種狀況被看見?到底被看見的是什麼?被看見之後,然後呢,那一個才是屬於真正的自己?表象的自己,內在的自己,虛擬的自己,現實的自己。分享是出於自願或是被迫?隱私與分享的拿捏就在那一線之間,在人性的道德之間。—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加拿大紀錄片《#網路正義魔人》(Rise of the Trolls)(2016)
一部關於網路酸民的心理學解釋,言語霸凌威脅的後果承擔,與捍衛言論自由之間爭議的紀錄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南非、澳大利亞、美國紀錄片《#臉書效應》(Timelines)
三個女孩的生命故事。車禍意外後,被廣為流傳的願望清單,眾人代為實現。因遭霸凌而上吊自殺,鼓舞眾人發出被霸凌求救伸援。罹患罕見疾病,期待度過21歲生日的願望,讓眾人珍視當下。青春年華嘎然消逝,透過臉書傳播效應,激起眾人對生命的改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韓國電影《#恐怖攻擊直播》(The Terror, Live)(2013)
與其說是一場恐怖攻擊直播,倒不如說是一場人性複雜險惡的直播。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見人與人之間最為黑暗的一幕血淋淋的呈現在眼前。我們太過於相信眼前的表象,卻總是容易忽略那不為人知,卻確實存在的人性善與惡。-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
我必須說,在虛擬世界,其實,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甚至於更是殘酷。
網路時代快速的轉變,直播,已經成為許多人熱衷,追求,關注,或投入的場域。在期待被看見的那背後,隱藏著是名聲?是利益?是關係?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之下,其實,隱藏在背後,許多不為人知的複雜人心,更是令人難以捉摸。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非常寫實地,掀開了火紅的直播主,起起伏伏的表面人生,與螢幕下,你不得不面對的,陌生的自我。-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以色列🇮🇱德國🇩🇪紀錄片《#爆紅影片公式》(100 Million Views)(2019)
我們先不談商業模式,或獲利。
雖然,這對許多YouTuber來說,是很實際的事。
我們來看看,在這些社群平台上,期待被看見的初衷是什麼?
在網路社群時代,我們如同孔雀開屏一般,趨之若鶩的,期待被看見。
在這當中,是否曾經思考,我們在這平台上,是要做什麼?
被看見,到底是被看見什麼?
同樣的,在按讚數,訂閱率,衝流量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的起心動念。
當我們流連在這上面,是否也讓自己忽略了,現實生活中,那真真切切的,卻也日漸模糊的自己。
虛擬世界非常的迷人,但也如浮雲般,時而令人感到不甚踏實。
思考,絕對是好事。
善用社群平台的優勢功能,也有所必要。
沒有絕對,無關是非。
只期待,時時按下暫停鍵,找回真實的自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2020,美國)。
看了這部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是該讓自己停下來思考,社群網站(FB、IG、推特等,此片主要以FB為例)如何影響著全球每個人的生活,事業,工作,感情,甚至於每一個人看待生命的方式。
我們在不知不覺,受到社群網站的支配與影響,無論是帶來了正面的改變,當然也造成你無法想像的世界演變。
社群網站,如同一刀兩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今,社群網站的發展,似乎讓人類開始感到無法招架與控制,如脫疆般,如潰堤般,如失速般,讓全球的人被帶到一處你無法預知的未來。
這條路,無法回頭,無法停止。
但我們卻得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漸漸失去了一些想法。
我們是否習以為常,全盤接受這一切所帶來的改變。
但自己卻沒有思考到,自己為何走到這個地方。
社群網站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決定你,哪些事情要讓你看,哪些事情要讓你接觸。
也持續透過大數據資料庫,透過演算法,來找出每一個人的認知,想法,情緒行為,以及自己生活周遭,或者是虛擬世界每一個人之間的關係。
更重要,也更可怕的是,社群網站可以來改變你,決定你的下一個動作與反應。
但你卻全然不知,而且還信以為真,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
這當中,還牽扯著龐大的商業利益,以及複雜的政治、社會、宗教、文化等改變。
說真的,世界的快轉,來到了目前這個狀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就如同今天,先透過臉書追蹤的貼文,發現了美國總統川普感染的新冠肺炎這則新聞。
當然,長期以來,每天所獲知的資訊,不止這些。其中,也包括難以分辨的假新聞。
好複雜的社會,好複雜的人性,好複雜的虛擬世界。
也因此,是該停下來(好吧?偶爾停下來也行),好好喘息一下,好好來思考,自己該如何來面對這瞬息萬變的社群網路世界。
走到現在,就讓我們好好的善用社群網站所帶來的良性改變,期待整個世界往好的方向前進。
真的也只能期待,畢竟自己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很複雜的人性與科技倫理議題,值得好好的思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圖片來源:IMDb)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
「社會工作倫理兩難」的推薦目錄:
- 關於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每天簡單學社工- Reamer 的倫理原則與決策模式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社工倫理兩難案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社工倫理兩難案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社工倫理守則七大原則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 的評價
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保留,刪除,原來我們每天所接觸的社群網站,無論是臉書,推特或是YouTube,我們所看到的內容,除了演算法等程式的篩選外,其實都經過內容審查員的過濾。
哪些畫面?哪些影像?決定刪除或保留,在那短短的幾秒鐘,對於每天承接大量你我無法想像的自殺,死亡,暴力,色情,恐怖攻擊等海量的內容,朝自己的視覺不斷的像海浪般的襲來。
對於內容審查員來說,內心得要築起一道、一道又一道的心理堤防,以避免被這些負面的海嘯所吞噬。
這樣的工作,絕非只是看似機械式的刪除,保留,保留,刪除的指尖動作。
而是對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說,得需要具備極大的抗壓性以及心理界限,以避免讓自己在這樣的工作當中,造成身心靈的不可逆轉。
對於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講,在那幾秒鐘內的判斷,有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或者是一場戰亂,是否因此開始或結束。實在無法想像,這些平台內容的篩選,所造成後續的結果。
當然,你我心裡可能有一些疑問,到底這些內容是否該由人為的來進行操作?每一個人所把持的一把尺,是否又存在了偏見?
然而,當這些內容無法過濾,它所造成社群平台上,對於整個社會又形成怎樣的危害?
道德上的兩難,倫理上的兩難,人性上的兩難,讓內容審查員左右為難。—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網路清道夫》(The Cleaners)(2018),CATCHPLAY+,播映。
【延伸閱讀】
🎬日本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スマホを落としただけなのに)(Stolen Identity)(2018)
看了這一部電影,我想手機大概永不離身了。機在,人在。機不在,那人就~~~不敢再想像下去了。在網路時代,我們都依賴了手機,人生,成也手機。毀滅,也手機?!請確認你的手機現在,在不在?—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電影《#直播風暴》(The Circle)(2017)
如同楚門的世界,當我們的隱私被公佈且開放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中,所有的這些資料訊息到底被誰所掌控、利用、營利?我們期待被看見,但是又是在哪一種狀況被看見?到底被看見的是什麼?被看見之後,然後呢,那一個才是屬於真正的自己?表象的自己,內在的自己,虛擬的自己,現實的自己。分享是出於自願或是被迫?隱私與分享的拿捏就在那一線之間,在人性的道德之間。—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加拿大紀錄片《#網路正義魔人》(Rise of the Trolls)(2016)
一部關於網路酸民的心理學解釋,言語霸凌威脅的後果承擔,與捍衛言論自由之間爭議的紀錄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南非、澳大利亞、美國紀錄片《#臉書效應》(Timelines)
三個女孩的生命故事。車禍意外後,被廣為流傳的願望清單,眾人代為實現。因遭霸凌而上吊自殺,鼓舞眾人發出被霸凌求救伸援。罹患罕見疾病,期待度過21歲生日的願望,讓眾人珍視當下。青春年華嘎然消逝,透過臉書傳播效應,激起眾人對生命的改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韓國電影《#恐怖攻擊直播》(The Terror, Live)(2013)
與其說是一場恐怖攻擊直播,倒不如說是一場人性複雜險惡的直播。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見人與人之間最為黑暗的一幕血淋淋的呈現在眼前。我們太過於相信眼前的表象,卻總是容易忽略那不為人知,卻確實存在的人性善與惡。-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
我必須說,在虛擬世界,其實,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甚至於更是殘酷。
網路時代快速的轉變,直播,已經成為許多人熱衷,追求,關注,或投入的場域。在期待被看見的那背後,隱藏著是名聲?是利益?是關係?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之下,其實,隱藏在背後,許多不為人知的複雜人心,更是令人難以捉摸。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非常寫實地,掀開了火紅的直播主,起起伏伏的表面人生,與螢幕下,你不得不面對的,陌生的自我。-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以色列🇮🇱德國🇩🇪紀錄片《#爆紅影片公式》(100 Million Views)(2019)
我們先不談商業模式,或獲利。
雖然,這對許多YouTuber來說,是很實際的事。
我們來看看,在這些社群平台上,期待被看見的初衷是什麼?
在網路社群時代,我們如同孔雀開屏一般,趨之若鶩的,期待被看見。
在這當中,是否曾經思考,我們在這平台上,是要做什麼?
被看見,到底是被看見什麼?
同樣的,在按讚數,訂閱率,衝流量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的起心動念。
當我們流連在這上面,是否也讓自己忽略了,現實生活中,那真真切切的,卻也日漸模糊的自己。
虛擬世界非常的迷人,但也如浮雲般,時而令人感到不甚踏實。
思考,絕對是好事。
善用社群平台的優勢功能,也有所必要。
沒有絕對,無關是非。
只期待,時時按下暫停鍵,找回真實的自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2020,美國)。
看了這部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是該讓自己停下來思考,社群網站(FB、IG、推特等,此片主要以FB為例)如何影響著全球每個人的生活,事業,工作,感情,甚至於每一個人看待生命的方式。
我們在不知不覺,受到社群網站的支配與影響,無論是帶來了正面的改變,當然也造成你無法想像的世界演變。
社群網站,如同一刀兩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今,社群網站的發展,似乎讓人類開始感到無法招架與控制,如脫疆般,如潰堤般,如失速般,讓全球的人被帶到一處你無法預知的未來。
這條路,無法回頭,無法停止。
但我們卻得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漸漸失去了一些想法。
我們是否習以為常,全盤接受這一切所帶來的改變。
但自己卻沒有思考到,自己為何走到這個地方。
社群網站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決定你,哪些事情要讓你看,哪些事情要讓你接觸。
也持續透過大數據資料庫,透過演算法,來找出每一個人的認知,想法,情緒行為,以及自己生活周遭,或者是虛擬世界每一個人之間的關係。
更重要,也更可怕的是,社群網站可以來改變你,決定你的下一個動作與反應。
但你卻全然不知,而且還信以為真,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
這當中,還牽扯著龐大的商業利益,以及複雜的政治、社會、宗教、文化等改變。
說真的,世界的快轉,來到了目前這個狀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就如同今天,先透過臉書追蹤的貼文,發現了美國總統川普感染的新冠肺炎這則新聞。
當然,長期以來,每天所獲知的資訊,不止這些。其中,也包括難以分辨的假新聞。
好複雜的社會,好複雜的人性,好複雜的虛擬世界。
也因此,是該停下來(好吧?偶爾停下來也行),好好喘息一下,好好來思考,自己該如何來面對這瞬息萬變的社群網路世界。
走到現在,就讓我們好好的善用社群網站所帶來的良性改變,期待整個世界往好的方向前進。
真的也只能期待,畢竟自己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很複雜的人性與科技倫理議題,值得好好的思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圖片來源:IMDb)
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兩天,看了這部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是該讓自己停下來思考,社群網站(FB、IG、推特等,此片主要以FB為例)如何影響著全球每個人的生活,事業,工作,感情,甚至於每一個人看待生命的方式。
我們在不知不覺,受到社群網站的支配與影響,無論是帶來了正面的改變,當然也造成你無法想像的世界演變。
社群網站,如同一刀兩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今,社群網站的發展,似乎讓人類開始感到無法招架與控制,如脫疆般,如潰堤般,如失速般,讓全球的人被帶到一處你無法預知的未來。
這條路,無法回頭,無法停止。
但我們卻得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漸漸失去了一些想法。
我們是否習以為常,全盤接受這一切所帶來的改變。
但自己卻沒有思考到,自己為何走到這個地方。
社群網站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決定你,哪些事情要讓你看,哪些事情要讓你接觸。
也持續透過大數據資料庫,透過演算法,來找出每一個人的認知,想法,情緒行為,以及自己生活周遭,或者是虛擬世界每一個人之間的關係。
更重要,也更可怕的是,社群網站可以來改變你,決定你的下一個動作與反應。
但你卻全然不知,而且還信以為真,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
這當中,還牽扯著龐大的商業利益,以及複雜的政治、社會、宗教、文化等改變。
說真的,世界的快轉,來到了目前這個狀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就如同今天,先透過臉書追蹤的貼文,發現了美國總統川普感染的新冠肺炎這則新聞。
當然,長期以來,每天所獲知的資訊,不止這些。其中,也包括難以分辨的假新聞。
好複雜的社會,好複雜的人性,好複雜的虛擬世界。
也因此,是該停下來(好吧?偶爾停下來也行),好好喘息一下,好好來思考,自己該如何來面對這瞬息萬變的社群網路世界。
走到現在,就讓我們好好的善用社群網站所帶來的良性改變,期待整個世界往好的方向前進。
真的也只能期待,畢竟自己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很複雜的人性與科技倫理議題,值得好好的思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2020,美國)。
(圖片來源:IMDb)
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前幾個月,脫口秀演員博恩以鄭南榕自焚為題材的笑話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
然而事實上,類似事件並不罕見──生活中有許多笑話原本就源自於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或歧視;近日一波以「客家人生性吝嗇」為題材的笑話創作風潮,其實也是這樣。
這總令我們好奇:藝術是嗜血的嗎?藝術能否歧視他人?
藝術創作是否可能是對他人苦難的消費?藝術創作需要遵循現實世界的倫理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冷血告白:論藝術嗜血〉。
文章開頭,伊格言帶我們進入了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的劇情。
這部2005年的電影由已故的奧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e Hoffman)主演;
改編自美國同志作家楚門卡波堤(Truman Capote)的真人真事──1965年,Truman Capote完成了一部述說真實罪行的「非虛構小說」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
這本書的題材是發生於堪薩斯州小鎮的一家四口滅門血案──兇手潛入農場主人赫伯特‧克拉特(Herbert Clutter)家中意圖偷竊未果,遂殺害了克拉特夫婦和他們的兩名子女。
Capote對血案兇手和案發過程產生好奇,心生《冷血》寫作計畫,並設法前往監獄,採訪落網兇手。
探詢真相之餘,也希望實地經驗能為此書增添血肉。
也正因如此,Capote與兇手成為好友,甚至互生情愫。
然而這樣的權力關係卻將這件事拖進了一個曖昧無比的泥沼中──Truman Capote希望能在兇手幫助下獲得素材,儘快完成曠世鉅作;
而兇手則懷抱著一種模糊的願望:渴望被了解、渴望被寬宥、渴望成名、渴望為世人所知。
但冗長的司法程序使二人的關係越趨緊張。
Capote原本的預期是,兇手將被處決;而在處決之後,《冷血》一書也將順利定稿出版,進一步將作者的文學聲望推向高峰。
然而另一方面,站在兇手的立場,當然並不希望判決對自己不利。
結果是,司法程序複雜漫長,行刑一拖再拖,宣判之後上訴再上訴,纏訟曠日廢時,作家也等得心焦不已;
因為結局尚未出現,書自然也無法完成。
在故事尾聲,當Truman Capote終於獲知全案死刑定讞的那一刻,簡直是鬆了一口氣。
實際上,Capote的心境當然非常複雜──權力慾、名氣與地位之誘惑、道德兩難與私人情感在此一荒謬情境中彼此拉扯,從而展現了巨大而深刻的張力。
而這部電影的重點之一,正是藝術冷血、藝術嗜血的問題。
Capote與凶手之間,是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也是平常人與犯罪者的關係;他們確實是朋友,甚至產生了友達以上的曖昧。
所以,回到電影的標題,這其實不僅僅是滅門血案的「冷血」,甚至也可以說是作家Capote自己的「冷血告白」,其自身的「Cold Blood」──
我們以為冷血的只是那個犯下滅門案的兇手,但作為藝術家、採訪者的Capote,是否也在冷血地透過剝削他人、剝削朋友,來獲得藝術上的成果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伊格言提醒我們,事情還沒結束。
事實上,藝術不僅僅習於透過藝術家剝削其描述對象(也就是滅門血案本身,以及血案兇手),它尚且剝削了作者本人......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社工倫理兩難案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社工倫理兩難案例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社工倫理真誠、倫理兩難舉例、社會工作的倫理兩難四大層面為何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 ... ... <看更多>
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社工倫理兩難案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社工倫理兩難案例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社工倫理真誠、倫理兩難舉例、社會工作的倫理兩難四大層面為何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 ... ... <看更多>
社會工作倫理兩難 在 每天簡單學社工- Reamer 的倫理原則與決策模式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Reamer 的倫理原則與決策模式Reamer 提出六個社會工作面對倫理價值兩難時可遵循的原則:(Hepworth et al. 1997;Reamer 1999/2000) 1.他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幸福和生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