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造局者》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書之一,作者探討在這個 AI 崛起和時局飄渺動盪的年代,人類已經無法跟演算法和電腦的計算速度競爭。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項電腦無法取代的優勢:「懂得建立、想像、創造各種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在未來會愈來愈有優勢。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amer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造局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三位學者共筆,他們都是在 AI 和 大數據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分別是《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他們發現在 AI 崛起和世局動盪的現在,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之一就是「決策能力」,而要擁有好的決策能力就必須掌握許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因為當一個人能提出正確的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的選項,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深諳此道的人就被稱之為「造局者」。
這本書從人類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出發,談到建立思考框架的重要性,也提供我們三種最重要的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在書本中段,則說明了遇到瓶頸的時候,如何重啟另一個思考框架。在後半段則說明了我們該如何學習更多的思考框架,以及讓自己擁抱更加多元性的策略,並且培養敏銳的心智。
如同這本書的介紹影片裡談到的:生活中一切都需要抉擇,而做出更好抉擇的秘訣,就在於思考框架。駕馭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你更瞭解世界、改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勝過機器和 AI 的因素。成為「造局者」正是未來人才必不可缺的關鍵技能。
.
【什麼是造局者?】
以標準的定義來說,「造局者」(Framer)指的就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那一群人,他們建立了聯邦政府的框架。因為美國憲法就像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定義和界定聯邦政府的職權及程序。而在這本書中,造局者指的就是那些「懂得建立和運用思考框架的能手」。
這本書要講的重點之一,就是無論人們的地位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能夠發揮和建立思考框架,或是重啟思考框架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乃至於整個世界有所不同。」作者也不斷強調建立思考框架所需要的技巧,可以靠著訓練與經驗不斷進步。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操作指南。
.
【什麼是思考框架?】
在1970年代,「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開始流行,人類的推理並非以邏輯形式在運作,反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人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我們對於世界萬物的思考方式,會受到你「相信」這個世界如何運作而影響。因此,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心智模型在思考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而在這本書中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就是我們選擇和應用的心智模型,這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我們也可以用思考框架去歸納和歸類,並且想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應用到這個全新的情境裡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畫地圖的時候,經常會採取「笛卡爾直角坐標」的思考框架,這上面有X軸和Y軸的維度可以幫我們用2D的觀念畫出相對的距離和位置。可是當你要在台北市搭捷運從A地到B地的時候,反而採用「捷運地圖」的思考框架比較有效,雖然捷運地圖的站點之間,距離和位置都不是真實的呈現,可是卻能幫助乘客直覺地理解:下一站要去哪裡。這時的重點就不是距離和位置,而是清楚地辨認出目的地的站點該搭乘哪一條線。
所以當我們問:「哪一種地圖最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會因為使用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沒有什麼叫做最正確的思考框架,都是要看情況和目的而定。讓自己成為建立思考框架的能手——也就是造局者,就能懂得如何選擇並且應用思考框架,這會是各種決定與行動的基礎。
.
【思考框架的轉變】
在聊主動建立思考框架之前,讓我們先看一個被動轉換思考框架的真實故事,這是書中提到一段關於朗讀到默讀的閱讀框架轉變。在西元11世紀之前,歐洲大部分都是在教堂才會有閱讀的行為,而且都是以「集體朗誦」的方式在進行,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參與一個讚頌神的集體活動。但是到了11世紀之後,開始出現另外一種閱讀的框架,也就是「默讀」。
默讀讓閱讀這件事情不再是集體的體驗,而是一種個人的經歷。每個讀者都可以控制自己要讀快一點或慢一點,你也可以重複閱讀某一些篇章,自己可以慢慢思考書裡面的內容,產生新的點子,促進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造成了人們從朗讀的閱讀框架,轉移到默讀的閱讀框架呢?
在早期的書籍和文章裡面,常常沒有標點符號,字跟字之間也沒有空格,就像是一連串的字母之間不斷地延續。這種情況下光是要閱讀就非常困難了,想要默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時候集體朗讀就有它的功能,因為在一群人裡面,總會有人過去曾經讀過這篇本文,還記得某些字跟段落該怎麼念,就可以帶領大家一起朗讀下去。
在後來才出現了一項創新,書籍的字裡行間,開始有了「空格」和簡單的「標點符號」,這個時候就不再需要有人帶領,許多讀者可以自己進行斷句,獨自閱讀一本書了。於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可以切換到另外一種閱讀框架。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因為這一整個新世代的讀者都可以自行默讀,有助於人們自己的獨立思考,進而激發出更多元的思考框架。
.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個方式】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有三個:想清楚因果關係,想像出平行現實,運用物理學定律制定適合的限制條件。這三個特色正是應用思考框架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思考框架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方式:
.
1.#因果關係
人類運用因果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可以更容易理解世界,也有助於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說人類是天生「因果推理」的機器。相較起來,AI 科技就無法擁有自己的因果思維,而是需要人類幫忙設定。舉經典的 Dota 電腦遊戲來說,這是一個兩隊人馬 5 vs. 5 互相廝殺,力求破壞對方大本營的遊戲。
科學家找來遊戲高手擔任 AI 策略的開發人員,設計了一些獎勵因素,讓 AI 跟自己進行的數百萬次的對戰,反覆嘗試錯誤,找出最好的操作手法。但是當 AI 跟人類正式交鋒的時候,人類還是取得了上風,尤其在團隊合作上面 AI 顯得像一團散沙。
後來,開發人員發現說,一般玩家會分成三個階段來安排戰鬥,所以開發人員就依照這樣的順序安排程式,在不同的階段給予不同的策略,調整獎勵的優先次序。然後開發人員就發現說一開始機器人通常只會照顧自己,所以還得幫他們建立「團隊合作」精神的框架。他們建立起了一些跨越個人遊戲角色的「超參數」,調整成一隻要達成共同獎勵的團隊。經過這一些修改之後,AI 反過來把人類打得落花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電腦不是自己學會這些事情的,而是因為人類先輸入了一些「因果框架」的獎勵因素,才可以讓這些運算發揮它的功效。同樣的現象發生在其他像是圍棋和西洋棋遊戲的對決,真正的突破並不在於機器高速的數字運算,而在於人類調整了 AI 對於因果關係(獎勵)的思考框架。
.
2.#平行現實
書中的說法是「反事實思考」,但我認為有點難懂,用「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比較好理解。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跳脫當下對世界的認知,想像出一個全新的情境,問自己:「如果……會怎樣?」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或者是科學家透過抽象理論設計出全新的實驗。透過想像出一個平行現實,我們可以將因果關係轉換成實際行動,測試看看可能有什麼影響,帶來什麼後果。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Gopnik)認為這種能力其實在人類孩童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他還把嬰兒稱為「搖籃裡的科學家」,她設計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名叫「贊多測試」的假裝遊戲(贊多指的是顏色鮮豔、形狀可愛的物體)。
實驗的第一階段,高普尼克和孩童待在同一個房間,孩童會學到一個因果關係:把贊多放到一個機器上面,機器就會播放生日快樂歌,幫一隻猴子玩偶慶生。然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會有實驗人員走進來把機器和贊多拿走,高普尼克和孩童一起露出失望的表情。
這時候高普尼克會拿出一個「盒子」、兩個不同顏色的「積木」,並對孩童說:「我們假裝這個盒子是機器,這塊積木是贊多,另一塊積木不是贊多。」接著她鼓勵孩童繼續幫猴子玩偶慶生。此時,孩童挑選了正確的積木,放到盒子上。即使她把兩塊積木的定義互相對調,孩童都能夠選到正確的積木。
這個假裝遊戲的實驗,證實了人類自幼就擁有了反事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可以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高普尼克發現,更會玩假裝遊戲的孩子,就能對平行現實做出更好的推論。她說:「嬰兒和幼兒就像人類社會的研發部門,至於成人這是那些單調無聊的製造與行銷部門。」許多人在成年之後,反而容易落入單一現實的思考方式,而忘記了我們天生就有想像平行現實的能力。
.
3.#限制條件
作者提到,所謂的建立思考框架,並不是任由想像力無邊無際地飛翔,也不是像斷了線的氣球到處亂飄,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條件限制」,有助於約束我們的想像力,讓平行現實的想像維持在可以執行的程度,這才能讓思考光架真正發揮效用。
書中舉了一個很像電影裡才會發生的真實故事「恩德培行動」,這是一個以色列精銳部隊在恩德培機場的行動中,從恐怖分子手裡救出人質的戰鬥情節。1976年,恐怖分子綁架了飛機上106名人質,關押在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航廈中。當時烏干達獨裁者跟以色列當局並不友好,出動軍隊肯定不是好的選項。另一個方案是讓突擊隊員假裝成獲釋的巴基斯坦犯人,但太容易被看穿了。還有人提議讓突擊隊員降落在機場旁的湖裡,但是湖裡有許多鱷魚,而且任務結束之後這麼多人該怎麼全身而退?
評估了各種可能選項後,在種種條件限制之下,以色列想出了一個奇招:讓突擊隊搭乘運輸機在夜間降落到機場,搭乘機場內常見的車輛前往航廈,消滅恐怖份子、救出人質之後搭乘運輸機直接回國。他們在空軍基地搭建了航廈的等比例模型,透過少數獲釋的人質口中知道人質的大約位置,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排練所有行動,講究到每一秒、每一步該怎麼進行。
在一個沒有烏雲的午夜,29位突擊隊員搭乘運輸機降落機場,他們身穿烏干達軍隊的服裝開著機場車輛前往航廈。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擊航廈,只花了十分鐘就解決所有的恐怖分子,然後就帶著人質直接搭乘運輸機返回以色列。整場行動中只有三位人質喪生,而且連烏干達政府都還來不及反應。這個故事從天馬行空的平行現實裡,限縮了各種條件,找出了最可行的方案,最後成功執行了這次任務。
.
【重啟另一種思考框架】
當你想要解決一個全新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還沒有人曾經解決過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先透過兩個步驟來思考:(1) 先從自己腦袋裡的框架庫找找看,有沒有其他適用和類似的框架、(2) 檢查其他不同領域的框架庫,看看有沒有能夠直接借用,小幅度調整就可以使用的框架。
如果這兩個步驟都找不到適合的框架庫,那麼才嘗試最困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發明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提醒道:「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一旦你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思考框架,帶來的報酬可以是相當可觀的。
書中有一個重啟框架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參考,美國紐澤西南邊的小城市康登市為了改善當地的犯罪率,直接解散整個警察隊伍並且重整執勤策略。當時城市的治安非常糟糕,市容也很破舊,到處都會發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犯罪。這還不是最慘的,警方栽贓、造假、暴力執法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民眾除了害怕黑道,也非常害怕警察。
當地首長找來社區領袖和居民共同商討,最後決定放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貼膏藥方式,採取全新的執法策略。解散警隊之後,他們精挑細選和新聘任的警察,改變了巡邏的方式。他們逐家登門拜訪、自我介紹、談談可以幫忙居民什麼。警察在街頭舉辦派對,和民眾聚餐,和小孩打籃球。
過去的思考框架是「警方將人民視為罪犯」,但是新的思考框架則是「警民一家親」的社區群體,警察從原本打擊犯罪的戰士,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當中親切的守護者。最後,康登市的犯罪率下少了一半,謀殺率少了六成,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案件少了九成五。重啟思考框架的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
【創造多元性的四種策略】
作者指出,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想要擁有多元性就代表要接觸大量的想法和觀點,其實那是抓錯了重點。多元性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差異。找出七百個類似的想法,不如找出七個不同的想法來得有價值。如果一個工具箱可以有七種不同的工具,絕對會比擁有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加實用。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多元的思考框架,就是要刻意的去營造,以及一起維護,這並不是一次的成功就可以高枕無憂。如同貝佐斯在《創造與漫想》書中提到的:「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人類本能的從眾傾向,以及社會自然而然的同質化趨勢,都需要我們自己刻意地、有意識地選擇,才能夠擺脫與眾趨同的自然發展,擁抱更加多元化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你想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環境創造出多元性的樣貌,可以採取以下四種策略: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
1.#擁抱變化
如果一個思考框架一直以來都行不通,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改變,試試看別種思考框架。書中舉例同性戀婚姻的推動者,把美國從1995年支持同婚的人從25%提高到2020年將近70%。以前的同志運動一直把婚姻當成是核心議題,也一直把爭取這種「法律權利」當作是重點。但是進展並不顯著。
當時那種法律思考的框架,講究的是「法律權利」,但就是沒有效果。那種框架太缺乏想像力、太唯物主義,沒有說服力。到了2000年,他們研究很多民意調查還有焦點團體的意見,想弄清楚大家到底還有什麼疑慮。他們去思考說要怎麼樣用大眾的思考模式來談。最後他們選定了一個價值觀的思考框架,鎖定大部分的人結婚的原因:「愛、奉獻、家庭」。
他們把同性戀婚姻不再當成一種自由或者是權利,而是對於愛的表達與承諾。他們漸漸的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樣正當。到了2011年,第一次出現的黃金交叉,支持的人數正式超過了反對的人數。根據調查,只有14%的人會說這是一種「自由」,而有32%的人會說這是一種「愛」,是一種人類的情感。最後在2015年聯邦最高法院正式裁定的用憲法來保障同性伴侶的結婚權利。這並不是強迫民眾接受某種特定的思考框架,而是讓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夠共存。
.
2.#運用教育
要建立起多元的思考框架,從教育著手是非常有效的模式。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去看美國的白人父母和黑人父母怎麼跟孩子談論種族。發自內心一片好意的白人父母,通常不會去刻意談到種族議題,因為他們相信「種族色盲」這種做法比較能夠讓孩子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
另一方面,黑人父母卻常常和孩子討論種族議題,在他們看來,這種種族色盲的做法就是在故意忽視各種明顯的歧視現象。例如逛超市的黑人被懷疑是小偷,開著車子卻無緣無故被警察攔下來,黑人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強調看到「種族的各種顏色」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影響。
最後,這些社會學家發現,種族色盲的框架正好是種族歧視的主要來源,白人父母雖然出自於好意不想強調種族之間的差異,但也在無意之間,否認了有色人種遭受到歧視的真實狀況。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差異,抹去了多元性。要培養多元的思考,就必須認識到差異的存在,承認仍然存在的落差。
.
3.#鼓勵遷徙
如果我們能夠鼓勵遷徙及流動,人們會把自己的文化和思考方式帶到別的地方,促進融合和變化。曾經有學者研究各個區域和城市的經濟成敗因素,發現了這些地區成功背後的原因有三個主要的因素:「科技、人才、寬容」。作者認為,「寬容」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那些現在最開放的地方,經濟表現就最好。因為這些地方有更大的思考地圖,會讓人能夠放手冒險,這也是思考框架多元化所造成的經濟紅利。
像是美國被譽為一個民族「熔爐」,但是最近比較像一個「燉湯」,也就是讓裡面的好料都還維持各自的形狀。像是韓國人會住在洛杉磯的韓國城,華人會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拉丁美洲的族群住在德州南方,古巴人住在佛羅里達州,巴西人就住在波士頓。雖然這種文化融合的速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快速,但是不同的文化激盪之下,也為美國社會注入了很多元的觀點和看法。
.
4.#容許摩擦
把社會上的摩擦,看成是這個社會的優勢、而非缺點。作者說到:「如果在社會裡面維持思考框架的多元化,確實會讓人們彼此之間感覺到不安很衝突,就是因為大家要看到彼此的不同,而且還要可以彼此互動。但畢竟,大家觀點不同、意見相對,本來就是正常生活該有的模樣。」
哈佛法律學院的昂格(Unger)教授認為,如果要讓政治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就必須要用一些反事實的模型來做思考。他說:「當社會很果斷地沿著一條路前進的時候,應該要多方下注,以避免損失,也就是要允許在特定的地點或部門,跳脫一般的解決方案,實驗看看不同的國家走向會怎樣。」
昂格鼓勵讓社會充滿摩擦,也鼓勵教育上面要用辯證式的討論方式,不要讓社會被束縛在單一的版本,而是可以嘗試其他的社會組織方式。運用和擁抱多元的思考框架,才能擁有多樣化的各種策略,再從中選取適合的方案。
.
【對思考框架保持警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幾乎沒有錯誤的思考框架,只有不適合某種情況的思考框架。而且各種框架應該要有共同存在的權利。但是作者們提醒我們要保持一個警覺,他們說:「唯一要注意的是,這種慷慨的態度要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唯一』的一種錯誤的思考框架,就是拒絕其他的思考框架。」
要讓框架多元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各種框架可以彼此競爭、互補、對抗、共存。然而,如果有某一套思考框架的目的在於完全抹煞其他框架的存在,這就是不可被接受的。所以作者們才說:「如果你聽到有任何人或團體,說只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諸四海皆準,只有自己說的是真理的時候,千萬別相信。」
.
【後記:拓展想像的邊界】
如果說另一本我很喜歡的《超級思維》那本書是心智模型的「百科全書」,那麼《造局者》就像是心智模型的「使用指南」。書中有清楚的概念和步驟,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要學習更多的心智模型,以及該怎麼樣活用各種心智模型,並且在必要的時刻推翻自己的假設,重新啟動一個新的心智模型。
這本書是今年我讀過的書裡面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也讓我的思考方式深受啟發的。作者們把故事和理論的比例搭配得恰到好處,從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和研究案例當中,會自然而然地理解作者們要帶給我們的觀點,也讓我感受到什麼叫做多元性,以及為何要擁抱差異。
從書中也可以發現,AI 並不會削弱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反而是增強了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因為 AI 無法自己建立思考框架,仍然只能依靠人類。人類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處理「假設之外」的新問題,能夠把心智模型的空間拓展到可以親身體驗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能夠做到抽象與推理。人類只靠著極少數的資料,甚至是完全沒有新的資料,就能夠適應全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情境。
作者最後提醒到:「這是一個救贖也是一個警訊:一個人如果擁有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就會保有價值。但要是放棄了努力,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情,就會失去現在人類的特權地位。」我們能夠想像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RI8Kg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FRAMER
使用期限:8/15~8/21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贈獎抽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7.02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22期) 僅剩三個名額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
社會心理學街頭實驗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城大校長郭位博士,來自中華民國台灣,來港前出任田納西大學工學院院長及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高級管理團隊,美國核能物理學權威。郭位論香港病毒和核輻射災難,有相似之處,如何應對,都要靠三個C: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因為已經超越醫療衛生問題,而是社會綜合危機,不可以只靠醫療衛生幾個官僚,機械地看着每日確診數字,然後決定封關、限聚人數或強制檢疫。
必須結合傳染病學、社會行為心理學、工程學等各科專家,成立核心小組,綜合解決。
但特區政府似乎連病毒專家袁國勇也排斥在外。袁教授指出:全民自願或強制檢疫,試行一百七十萬人次之後,未能防止病毒蔓延,反而浪費大量資源在錯誤的地方。
Command - 就是正確的指揮,以一個思想僵化的官僚系統,指揮錯誤(例如曾經全日禁堂食,全民只准買飯盒,街頭出現踎食人潮兩日之後,收回成命)。
Control - 特區政府不從船東協會要求,開放船員免檢疫進入市區,造成疫情大爆發,政府無法control,全民健康意識提高,清潔洗手戴口罩,屬全民自發Control 。
Communication - 若林鄭政府懂得何謂與市民溝通,一年來又如何會將香港搞成這個鬼樣子?
社會心理學街頭實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1.經濟學人一個月前曾經預言,除非擁有疫苗且廣泛施打,否則人們註定將迎來更多波的流行。世衛秘書長譚德塞本周第六度宣布全球衛生緊急狀態,且認為這是最嚴重的一次。
2.全球疫情再延燒,本周拉美確診個案首度超越美加,成為全球最嚴重疫區,除哥倫比亞延長封城一個月,巴西竟重啟國際航空旅行刺激經濟;歐洲也面臨相同難題,西班牙單日新增1229例,破5月封城後最高紀錄,也迫使英德北歐等多國立即對西下達旅遊禁令。且第一波防疫模範生包括德國、越南、香港、日韓相繼破功,第二波封鎖已迫在眉睫。
3.在尋求防疫與經濟再平衡下,局部或區域性封鎖將成主旋律,甚至是佛系應對,只要找得出病例間的關聯性,就只需要打擊特定熱點,關閉學校或工作場所,重點是建立良好的檢測追蹤與隔離系統。
{內文}
(影片旁白)
新冠病毒大流行改變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全球封鎖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單一實驗,《經濟學人》一直在關注其所造成的影響,從全球經濟到人們工作 旅行及互動的模式,對於許多即將擺脫封鎖的國家而言,真正擔心的是第二波浪潮即將來臨
(Zanny Minton Beddoes/經濟學人總編輯)
我認為現實是除非我們擁有疫苗,且能夠廣泛施打疫苗,否則我們將迎來更多波的流行
《經濟學人》一個月前的預言,如今已成全球揮之不去的夢靨,當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在本周正式突破1700萬,死亡人數堂堂邁向70萬大關之際,世衛組織提醒,確診數量翻倍所需的時間已縮短至六星期,且無論當下是第一第二還是第三波,疫情的危急程度都有增無減。
(譚德塞/世衛秘書長)
這個星期四標誌著世衛組織,自宣布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以來,已滿六個月,這是根據國際衛生法規,第六度宣布全球衛生緊急狀態,但這也是最嚴重的一次
以拉美疫情而言,7月26號周日確診人數首度超越美加,成為全球最嚴重災區,不只染病人數強占全球確診數量26.83%,全球確診數量最多的前十個國家當中,還囊括了第二名的巴西,及六七八名的墨西哥 秘魯 智利。
不過令人震驚的是,當最貧窮的玻利維亞民眾,還正因就醫困難引爆示威,抗疫也只能仰賴偏方,甚至任憑確診病患死在街頭,墨西哥醫療體系崩潰到,已逼得有能力的人,紛紛跨境前往加州就醫,確診數量已突破250萬,死亡總數快速邁向六位數的巴西當局,仍決定重啟國際航空旅行,希望重振備受打擊的旅遊觀光業,只剩下近來單日新增確診破萬的哥倫比亞政府,還在死守著封城禁足令,希望透過延長一個月的封鎖,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快速擴散。
(Carissa Etienne/泛美衛生組織)
這是錯誤的選擇,以為必須在健康和經濟復甦之間選擇,我們已經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除非我們能控制這種病毒,否則無法恢復全面的經濟活動
謹慎的歐洲,沒有人不對第二波疫情感到憂心,收緊邊境管制,並針對高風險國家入境旅客強制採檢,幾乎已勢不可擋,因為變種後的新冠病毒,不只讓法國疫情瞬間暴增27%,鄰近的比利時立刻宣布擴大防疫限制,連防疫模範生德國也宣告淪陷,過去一周德國全境新增確診500多例,已足足比六月下旬要增加近一倍,公衛專家分析指出,這波疫情多是源自暑假期間年輕人舉辦派對,或出國度假將病毒帶回境內,英國首相強森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甚至拋出,必須將二次全國封鎖看成「核威懾力」,強調自己並不想實施,但絕不會放棄下令的權力。
(強森/英國首相)
我們要做的就是採取迅速果斷的行動,我們認為風險已開始再次上升
紐時報導稱,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全球第一波防疫模範生,幾乎都在近期相繼破功,特別是東南亞的越南,零死亡個案曾經被視為一個奇蹟,但當局卻在連續一百天,沒有本土個案的時候宣布,病毒始終潛伏於國內且仍在傳播,然後不到幾天時間,確診病例就來到了450起,而鄰近日韓澳近來竄出的疫情,雖然迅速獲得控制,卻都不約而同出現多起找不到源頭的本土案例,正如數月以來,病例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的香港,新一輪大爆發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隨著療養院與餐館陸續出現群聚感染,第二波的封鎖勢必也無法避免。
(Hans Kluge/世衛組織官員)
第二波疫情,並不意味著第二次封鎖經濟和暫停教育系統,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在病毒傳播下,同時運行經濟和教育系統,但關鍵是我們知道該怎麼做,讓我們加大對病毒傳播的難度,讓我們不要太容易感染病毒
越來越多專家呼籲,在尋求防疫與經濟的再平衡下,局部或區域性的封鎖,將成為接下來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主旋律,法國衛生部長近期也公開表明,即便法國再宣布二次封鎖,也將不會比照三月全封,而是針對特定高風險區域,因為根據瑞銀財富管理部門提出的數據,各國全境封鎖每月恐將導致最高3%GDP的損失,就算是最富裕的國家,也無法承受兩三個月的完全封鎖。
(Dr. Sarah Jarvis/英國倫敦全科醫師)
如果您處於高風險地區,如果現在做出一些小犧牲,則可以真正幫助(抑制)更大的(傳染發生)情況
英國倫敦大學健康心理學教授Susan Michie日前受訪時表示,當各國防疫措施漏洞百出,全世界的人們又已處在嚴重的抗疫疲勞狀態,就連防疫模範生都很難不被攻破,更不要說先前疫情重災國家,很可能會再重燃野火。
(Susan Michie/英國倫敦大學健康心理學教授)
我們正處於危險境地,我們還處於這樣一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接收到的訊息非常龐雜,且(各國政府)以一種相當混亂的方式開放了所有不同限制,一部分人變得更加自滿,所以他們甚至連走進諸如健身房 餐廳和酒吧等封閉空間,都不知道自己已處於高風險狀態
試想,一個連口罩都不戴好,也拒絕維持社交距離的地方,不正是社區感染大爆發的溫床,當全球民眾不約而同,對疫情所可能導致的二次封鎖感到焦慮,我們的社會能否存在一個在解封與與完全封鎖之外的中間地帶,讓疫情防控能與經濟活動和諧共處,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強化檢測追蹤與隔離的配套措施,斬斷病毒任何可能的傳播途徑,在疫苗與治療藥物被證實安全有效之前。
社會心理學街頭實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07.02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22期) 僅剩三個名額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YouTube紛絲NT1,000元折價專屬優惠,直接輸入代碼:「07pjNj6l」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我的真實教學經驗當中,常常會遇到有一些人踏進我的教室,其實是抱持著要學會說話很厲害,或者是說很厲害的話,這樣的期待。
那事實上呢!常常有時候要花很大的力氣去破解他們的迷思,或者是讓他們的觀念有所移動跟調整。那麼呢,我很開心哦最近在閱讀的時候,讀到了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格斯庫寧和維吉尼雅大學的研究團隊,他們做了一個相關的實驗。
這個實驗叫做「非凡體驗」所暗藏的社會成本,這個實驗這樣子做的喔!
他們找68個參與者,把他們以四人為單位分組,每組的其中一個人會被分配到要去看一個精彩有趣的街頭魔術秀,這是一個非常好看非常特別的影片哦。
而其他三個人被分配看的是不怎麼好看的影片,很普通也沒有什麼新意的那種。而且呢這四個人彼此之間都知道彼此分配的影片是什麼,並且在看完之後給五分鐘的時間,讓他們進行自由的談話,在我繼續往下分享之前,你想一下到底是誰的感覺會比較好?
這四個人當中,是那一個看著很特別的一片被娛樂到的人,然後分享的很厲害,然後讓大家很羨慕?還是另外三個人在這個對談當中的主觀感受會比較好呢?
你可以想一下喔!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當他們聊完之後,再根據參與者的自我描述面發現,這四個人當中相對比較起來,那個看魔術影片就是呢,看這個很好看的影片的那一個人,他覺得自己在這場對談裡面被冷落了,心情變差了,乍聽之下你可能會想說~啊!怎麼會這樣子?
那些特別的經驗,不都是大家公認的美好事物嗎?怎麼會反而是那個具有特殊經驗的人,他的主觀情緒變差了,而且在對談裡面覺得被冷落了?
這時候呢你不妨想一下,我們一般在跟別人討論得很熱絡的話題,是那些只有你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還是幾乎是大家都知道而平凡無奇,但是卻因為那樣的議題,讓大家討論的很流暢,而且很熱絡呢?
所以其實回到今天這一段分享的開頭,這裡面就有一個吊詭,很多人踏進我的教室,都想要學說話很厲害或者說很厲害的話。
你不覺得就在這個實驗裡面就告訴我們,無論你是說很厲害的話,還是說話很厲害,這都會讓你反而跟別人格格不入。然而你學習溝通、然而你學習人際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
是不是跟他人連結跟融入以起創造更好的影響,但如果你的出發點就是要說厲害的話,或者是說話很厲害,那你不等於自外於其他人呢?
雖然還記得前一陣子我做了一個影片,很受到大家歡迎喔~叫做《很簡單又很重要的人際原則》,那一段影片裡面我就要強調其實「共同性」,才是我們創造人際關係,創造好溝通的第一步。
它雖然真的很平凡無奇,但它真的很重要,而且呢它還真的需要學習,否則我們往往會自以為的覺得這不就是大家都會有的經驗,我們經常會犯這個毛病,就是你很習慣、你很熟悉的,不管是表達還是事務。
我們會假設別人跟我們一樣,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如果你很熟悉的就等於別人也跟你一樣的話,那你現在已經沒有溝通的問題了,不是嗎?
所以呢!今天這一段分享再次的證明一件事情,越是簡單的事情,反而越是更重要。
或許在你付出代價要學習人際溝通之前,先弄懂這一點,就可以避免其實你很努力的學習,但是它完全選錯了方向,真正重要,而且真正有用的人際原則,從來就不是建立在你說話很厲害或者是說很厲害的話。
談到這裡,我在5月18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就是幫助你直指人際溝通的根本核心,從根本去瞭解去學習去前進,讓你在人際裡面,可以用更省力的方法創造更好的連接。所以很期待在我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另外在5月18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我在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只剩下個位數了,所以呢!期盼你能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然而不學習有時候付出的代價會是更高的,希望我在5月18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
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社會心理學街頭實驗 在 有趣的社會心理學- 閒聊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心理學課上社會心理學,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社會影響力大致分成 ... 一個很有名的實驗是艾希從眾實驗(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受試者和一群串通好的人一起接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