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記者 張妍 的這篇報導,了解珍珠奶茶在美國興起與普及的過程,以及這項飲品對於亞裔美國人思考認同的不同意涵。
--------
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珍珠奶茶全球化的學者張馨瑋對端傳媒說,珍珠奶茶在世界上遍地開花與台灣的資本和移民密不可分。「有一批台灣移民,最初跟著資本的走向,走到了香港和大陸,用加盟等形式開奶茶店,教育出第一批消費者,並為大陸後來誕生本土奶茶品牌提供靈感。這些消費者出國之後,依然將奶茶當作他們的日常消費選項,帶動了全球市場的興旺。」
「另外一批台灣移民,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更開放之後來到美國,從事餐飲謀生。珍珠奶茶曾經是台菜小吃店裏的『隱藏菜單』,只有熟客才會點——就是台灣移民二代小時候喝奶茶的樣子。」張馨瑋補充,「台二代介紹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喝,越傳越廣。他們也開始借奶茶思考自己的身份,創造關於奶茶的歌、MV。這和2000年左右亞裔文化向北美流動一樣,包括Kpop、壽司、日本拉麵,都成為潮流文化。」
美國西海岸的珍珠奶茶被叫做「Boba Tea」,諧音台灣俗語「波霸」,因加州是台灣移民最初聚居的地方,恰印證了張馨瑋指出的路徑之一。在東海岸紐約、波士頓等地,由連鎖品牌做起來的珍珠奶茶叫做「Bubble Tea」,「bubble」源自手搖杯產生的泡沫。
...
珍珠奶茶沒有亞裔移民的苦痛形象,而是時髦的、中產式的消費品,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亞裔移民向它靠攏。「所謂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包括55個國家移民過來的人,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族群都有。有錢人家的華人小孩,和過來打工的紐約非法移民的小孩,他們的共鳴,變成珍珠奶茶,變成在臉書裏大家都按讚的東西。不牽扯任何政治,不牽扯社會階層。」周成蔭說。
...
張馨瑋在歐洲做調研時發現,歐洲消費者潛意識裏已將珍珠奶茶看作是「北美的」,「人們雖隱約知道這是亞裔飲料,但他們覺得這是美國的流行產品」。一方面因珍奶的形象通過Instagram、TikTok等社交軟件在英文世界傳播,被全球受眾看到;另一方面,它確實沒有在強調「東方吸引力」。
「如果珍珠奶茶沒有進入美國,沒有成為許多美國年輕人的記憶,我不覺得它能夠全球化的這麼快。」張馨瑋補充。
與此同時,人們製造了一個關於珍珠奶茶的新詞:波霸自由主義(Boba Liberalism)。這個詞是負面的,是對某一種喝著珍奶長大的亞裔年輕人的貶低。這些年輕人會用潮流文化符號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但在其他地方又尋求白人主流文化的接納,對於真正的亞裔議題,缺乏清晰的政治立場。
(引用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22-international-us-taiwan-milk-tea/)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1的網紅李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李中挺大家」EP2 李中的教育政策!【HD】 教育是國家最重要的發展資產,幾次教改越改越亂,社會階層的流動也陷入僵化,我主張,國民義務教育應該要向下延伸至幼兒教育,除了教育向下延伸,我更要推動程式教育普及化,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幫大家照顧好孩子,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我是李中,代表國⺠民黨參與這...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的推薦目錄: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政局今昔:政經分析文章精選系列》
社會需要的平衡制度 (撰文於2020/8/3)
全球化一方面 (在人流、物流上) 使病毒全球傳播,另一方面,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化金融系統使「經濟疾病」迅速擴散至全球。全球化和科技的發展終究是造福還是造禍?凡事沒有一面倒的「好」,一個硬幣有兩面,不論是近百年來受主流經濟學家推祟、號稱最有效率推動經濟增長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全球化,抑或是講求「公平」分配資源的社會主義,兩者都沒有絕對的優劣。世界需要進步,由農業社會到工業化,再到金融化的發展進程中,社會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需要。政府的角色和定位需要清淅準確,起碼政府要知道自己應該做甚麼,政策的主題應該是甚麼。
早期階段,社會在「財富均低」的情況下,需要高速的經濟增長去帶動需求、改善生活水平,這需要足夠的「動力」去鼓勵各種商業活動,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大市場、小政府」就是最佳的制度。
中期階段,需要穩定的經濟增長,社會需要由工業轉型至服務性產業,這需要人民質素的提升和知識技術的轉型,社會教育水平的提升成為社會轉型成功的關鍵,此時政府的角色是教育及產業升級配套政策的推行者。
後期階段,當社會已成功轉型,經濟發展已成熟,經濟增長自然會面對樽頸,然而這不應再是社會追求的唯一指標,更不應以「社會成本」去換取額外的經濟增長。
當然,經過多年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社會資源已無可避免地「歸邊」,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當社會出現向上流動的斷層,即低端者已無法向上流,形成資本階級化。若制度仍然維持高度市場化,「以錢搵錢」的速度將會遠高於一般人的工資,兩者的差距以十年甚至數十年計算,資本家將會成為永恆的贏家,而普通人將會成為遊戲的長期「輸家」- 低端人口。
若制度 (遊戲規則) 不變,低端人口會不斷增加,最後連中產階級也跌入低端人口,社會大部份財富集中在0.1%的富人手中。這對低端和極高端階層人士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此結構將造成社會的極不穩定。在相對「民主」(或追求民主)的已發展社會,若絕大多數人都是低端人士,極少數的高端階層人士雖擁大量財富,卻面對社會的不穩,繼而將財富配置海外,甚至連人帶錢離開。至於低端及未及高端的人士,這當中甚至包括一些專業人士和人才,他們亦將慢慢被其他國家所吸納。這將是社會由盛轉衰的過程和結果。
因此當社會開始進入發展成熟的階段,政府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社會的資源分配,在相對已壟斷和資本霸權主導的社會下,適當運用平衡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中層和低端社會人士,使不同階層向上流動的階梯不至完全斷裂。大企業也應盡量配合政府的「平衡政策」,放棄完全「謀利為本」的商業經營模式,減少與中小企和低階人士直接進行資源競爭,否則唇亡齒寒。
一個成熟的社會,產業與產業之間已形成一條產業鏈,是一個商業生態圈,正如業主、商場求神拜佛都應該希望租客不要做不住,因租客是「營運者」(Operator),若他們的生意搞得有聲有色,將直接為業主的物業資產增值,因此在逆境中業主和租客應一起想辦法,有視野的會明白大家是坐在同一條船上。「幫助別人取得成功,同時自己也將會獲得成功」是今天社會的成功之道,也是唯一的出路。
今天的香港,已步入末期的階段,希望大企業和大家族的二、三代能明白這個道理。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html?m=1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精準「假設」,鎖定目標不失焦
PDCA系統運轉的越快,就能夠越早抵達設定的目標。實踐假設,並反覆檢視,調整,用開車來形容的話就好比「風險駕駛」藉由精確度極高的假設避免重大事故,同時把油門踩到底。使用這套方法,自然可以盡速抵達目標。
換句話說,若你想讓PDCA系統快速運轉,就非得提升假設的精確度不可。而這個假設的一精確度,全都建立在「因數分解」上。具體來說,就是要逐一列出構成「目標」和「現況」的因素。說到「因數分解」,文組出身的讀者也許會感到排斥,但原則上其概念和「邏輯樹狀圖」大致相同。
假設,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完美的上司」,那麼你該做的並不是立刻尋求「如何成為完美上司」的解決方案,而該先運用因數分解試著分析「什麼樣的上司算完美?」。例如,以我個人一|的解析,「完美上司」大致具備「個人魅力」和「商務魅力」兩大特質。
針對「商務魅力」,還能再細分為「領導能力」,「人脈」,「個人能力」,「應對能力」或「遠見」等元素。於是,你就會找出「要擁有領導能力需要做什麼?」,「想拓展人脈該怎麼辦?」等問題。」
「有關於財富與時間的話題。將會拆解成以下三個條目進一步探討:
1、投資財富與時間
2、浪費財富與時間
3、消費財富與時間
這三項的文字內容看似相近,但三者所包含的意義卻是天差地遠。接下來,我想試著向各位解釋這些條目有哪些具體差異。
首先是條目一,之所以使用「投資」這個詞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時間和財富經「過運用以後,報酬率提升的可能性非常高。
相反地,自己耗費掉的財富或時間很有可能會讓報酬率下降的情況,就屬於第二項的「浪費」。至於「消費」,則是介於投資與浪費之間的中立地帶。
就金錢的角度看來,人們在買了什麼東西之後,經常會根據個人判斷衡量「損益」「得失」。這點對於時間也一樣,例如看完電影之後人們常會以「白費時間」,「浪費」,又或者是一「這段時間真是愉快」,「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等話語,給予這部電影評價。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是懂得衡量風險和報酬率的。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一旦在這個習慣當中過度聚焦於「錢」,一定就會有人出現排斥反應。
但如果把焦點放在「時間」上,討論就能順其自然地進行下去。正如同我不斷在提醒各位的一樣,時間和財富對於我們而言,是種雙向持續交換且活躍於人生舞台上的重要資本,因此還是得妥善權衡兩者的平衡才是。
「這樣好像死要錢的人,總覺得很討厭。」「滿腦子都在想錢,真的很無趣。」
我知道很多人會被這種負面情緒束縛,結果始終不願意面對財富的問題。但我認為,這些都不過是漫畫或動畫裡出現的「有錢人」形象,被誇大渲染後植入在世人腦海裡的刻板印象,何況真正死要錢之人的骯髒撈錢手段程度絕對超乎你的想像。這種人由於不會受到身邊的人信賴,縱使再富有也難以長久維持。」
「將個人資產分成以上三類之後,接著就要以投資組合的方式妥善管理。順帶一提,理財規劃人員在替客戶制定理財計畫時常常使用這套方法,它又被稱作「替財富上色的程序」。接下來,我也來說明什麼是「時間投資組合」吧。
時間投資組合,會依照睡眠,工作,自我啟發等時間區塊,反省自己一天或一週以來的時間規劃。
有趣的是,藉由改變時間投資組合的構造,就能夠增加/減少資產,或是提升/降低個人在一各方面的表現。
比方說,把睡眠時間歸零增加工作時間,這麼一來收入很有可能在短期內增加。然而,熬夜導致隔天專注力顯著下降的結果,可以想見工作效率將大幅下滑,從中長期來看甚至會造成健康狀況的惡化,產生負面影響。
睡眠,堪稱是財富投資組合當中的「流動性資金」或「保障資金」,一旦把這類資金歸零,全數挪用為獲利資金進行投資,雖然也許可以在段時間內獲得極高的報酬率。然而,就如同金融「市場不振之際,投資人就得背負極高風險一般,一旦過度壓縮睡眠時間,身體狀況就會變得很不健全,稍有不慎就可能賠掉健康。」
「運用複利的優點在於「時間越久效益越高」,許多懂賺錢的人從年輕時就開始腳踏實地存錢,並自人生早期就積極運用複利的效果。因為他們十分清楚運用複利的優勢。當一筆龐大資金一到手,你該做的不是把它花掉,而是投入複利運用,這才是替自己的未來增加儲蓄的捷徑。
這套運用複利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複利運用的基礎概念是「資本越多,利益越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要說是「運用時間越長,複利的成效越高」也沒錯。就這個層面而言,財富與時間密不可分,兩者應該放在一起思考。
畢竟盡早積極投資工作中用得到的知識,技術,信用(品牌)等,將直接影響工作或財富人力資本,它必定能替自己帶來壓倒性的優勢。若「以複利來思考人生」,便知道即使是二十多歲一剛開始賺錢也不該停下腳步,持續投入大量時間,累積人力資本,接著再運用累積起來的人力資「本創造更多人力資本-這就是運用複利的模範。」
「一般人總覺得「有錢人都是鐵公雞」。以我用私人銀行經理人,創業者身分和許多有錢人來往的經驗而言,我重新體會到這類評價與大眾媒體營造的刻板印象非常類似。
現實中的有錢人,其實多具有強烈的互利互惠精神。這群人不但懂得照顧別人,也非常熱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越是有錢的人,具備的奉獻精神就越多,這就是我對富裕階層最深刻且直接的印象。
正因為這群人平時都以互利互惠的態度對待身邊所有人,內心抱持「此恩必報」想法者當然也與日俱增,因此碰上能夠把自己從商業危機中解救出來的好人,或是得到可遇不可求的投資機一會等「好事」自然會降臨。
對有錢人而言,這一切也許可以用「不過是運氣好罷了」就輕易交代過去,但以我個人的觀察,大部分的有錢人都是「能夠招來好運的人」。換句話說,他們施予別人的恩情,最終全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若忠於實踐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的概念,目光難免會離不開帳面上的數字,但我總認為真要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心理層面的因素也會成為重要的原動力來源。
我個人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一直以來,我總是非常珍惜和各界人士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我與過去遇見的所有人,長年以來幾乎都維持著良好的互動。例如前些日子,高中時期在補一智班認識的朋友才剛來找我商量專業執照的問題;小時候住在同社區的好友,如今也跟我建立起探討商務的夥伴關係。這種話由自己來說可能有點奇怪,不過正是多虧有這麼多人的照顧,才能成就現在的我。
這點在商務方面也一樣,創業第二年,由於公司正式上了軌道,那段期間我們真的非常需要資金周轉。那時恰好出現幾位願意給我們遠高於當時公司實質能力評價的天使投資人,挹注合計1億日圓(約二千八百萬台幣)的投資金額。
當時公司每個月能否達到百萬業績都很難說,然而那五位投資人連財務報表都沒看,只對我一說了一句:「既然是富田,應該不會有問題吧。」就答應調集資金交由公司運用。」
「打造「個人品牌」,能變現又有好感度
「只要把工作交給這個人,保證可以帶來豐碩的成果。」若他人以這樣的眼光看你,這就是你信用的基礎。
包括公司支付薪水這件事,大致上也可以視為公司對於該員工能力的信任。向銀行借貸的時候也一樣。正如同信用貸款一詞所示,金融機構會判斷「此人賺錢的能力大概有多少」,進而出借貸款給請者。
換句話說,在強化能力的同時累積個人信用,不僅能保障工作,還可以向銀行周轉資金。這種正向循環就有助於替自己建構賺錢的能力。
與人交流的過程當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信用,實際上是可以兌換成現金的。也許有些人會對「把情感方面的交流換算成金錢」感到反感,但若換個說法把信用視為「個人品牌」,你應該就」比較能接受了吧。
如果「我們公司是東大畢業生佔總員工數兩成,擁有許多優秀人才的企業」這點,是企業品牌形象的一部分,那就表示型塑企業品牌的每一名東大畢業生,也同樣具備獨自的品牌。而品牌的價值,取決於每個人一路奮鬥過來的軌跡,也就是各自的背景。就以上的例子而言,「東大畢「業」正是構成個人品牌的背景之一。
正是你至今一路奮鬥過來遇見的人們,給予自己的評價逐漸累積而形成了「信用」(品牌)。大學同班同學或從前在職場上共事的所有人,他們如何評價你,如何向別人介紹你,在一切都可透過社群網站視覺化的當今社會之中,其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雖說沒有必要過度刻意「接近或顧慮到其他人,但和周圍建立良好關係,提升他人對自己的信任仍顯得相當重要。即便是一從這樣的層面來看,人的信用依然取決於過往的經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7183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在 李中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李中挺大家」EP2 李中的教育政策!【HD】
教育是國家最重要的發展資產,幾次教改越改越亂,社會階層的流動也陷入僵化,我主張,國民義務教育應該要向下延伸至幼兒教育,除了教育向下延伸,我更要推動程式教育普及化,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幫大家照顧好孩子,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我是李中,代表國⺠民黨參與這次台中第六選區 中西東南區立法委員,教育不能等,相信李中,一⽉十一⽇,懇請支持。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阿北面對面 #柯文哲 #關懷弱勢
台北車站附近,有一個神秘的食堂隱藏在巷弄內,叫做「重修舊好」。
這裡不賣高檔的美食,而是提供遊民一個友善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好好吃一頓飯,洗一個熱水澡。
我剛來到現場覺得納悶,一間晚上六點就結束營業的餐廳,招牌神神密密的,怎麼可能賺得到錢?老闆阿德告訴我,他們就是不希望太多人來,如果只是為了營利,需要幫助的人就會不敢上門,這個地方就是為「貧窮」所設計,希望大家認識貧窮,也能夠讓貧窮者可以有一個地方可以喘息。
經過這一餐,我也跟「街頭導師」徐大哥結緣,他流浪數十載,也打過很多份零工,看過太多人生百態,還抬過企業大老闆的棺材,要比「社會大學」的學分,我還真的沒辦法跟他比。
我也認同阿德所說的,大家應該要認識「貧窮」,這一點,同理心的教育就更加重要,如果整個環境能夠對待貧窮者更加友善,搭配教育與醫療上的平等,階層才有機會可以流動,而不是讓更多人在這個環境下不斷downhill,整個社會也可以更穩定。
想看更多我與「街頭導師」徐大哥的互動,就看今天晚上十點首播的「阿北面對面」。
-
阿北面對面2.0,一起吃飯挑戰市政難題!
不定時上片,柯文哲官方Youtube頻道獨家首播!
👉馬上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按下小鈴鐺,接收第一手影片資訊!
-
歡迎提案報名「阿北面對面2.0」,有機會可以跟柯文哲市長一起用餐!
👆報名網址:https://bit.ly/2lKojHj
-
阿北面對面2.0/EP2
監製:柯昱安
攝影:廖偉宏、陳家正
收音:廖偉宏、陳家正
後製:廖偉宏
片頭設計:陳家正
場務:張瑋珩、黃瀞瑩
感謝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協助拍攝
-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認真的阿北在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lMvuz1DIPIoqNnur7_Pig
一起幫我揪Line友:https://line.me/R/ti/p/@kpteam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
微博上面也能找到偶:https://www.weibo.com/u/7068501418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當歸,是中醫常用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藥,味甘、辛、微苦、性溫,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但當歸者無家可歸,或當權者恃強行事,當歸處漸變陌生,當歸者當歸何處?
「依家個情況係,一個武力懸殊太大,我哋只能夠係任由佢(政府)做咩都得。我諗唔到有咩方法可以打破,我選擇就係準備走。」中醫師李家麟續說:「如果飲水思源,我當然係思地球,思宇宙,我都唔思香港政府。」醫者與被醫者,在深水埗通州街橋底,李家麟和露宿者似乎想着同樣的問題:當歸何處。
贈醫施藥七年多 只是因為想做
2011年,李家麟跟學長決定開始義診工作後,找到榕光社合作,開始了每月兩次為長者義診的服務。但李醫師一直都覺得做得太少,認為手上的資源可以服務更多有需要的人。兩年後,在機緣巧合下,他答應朋友的求助,來到深水埗通州街橋底幫露宿者看病。就這樣揹着一大袋藥,隻身一人開始了橋底的義診服務。
隨着愈來愈多註冊中醫師加入義診行列,以及得到歌手黎瑞恩女士送贈的一部流動醫療車,橋底義診的服務便漸漸固定下來。每個星期,醫師們都會來到深水埗橋底,為這裏的低下階層做義診,風雨不改。
「冇堅持過,就係想做。你見到佢哋辛苦呢個影像,令到你辛苦,呢個就係成件事嘅唯一動力。」李醫師用這段簡單的話語,概括了這七年多來義診的原因。超出想像的惡劣環境令他不舒服,病人「摸門釘」失望而回的樣子令他不舒服,橋底的種種事物,令他選擇留在這裏治病,治療這些沒有選擇的病人,治療自己的「不舒服」。
人來人往 愈看愈痛
橋底義診的五年裏,李家麟見過200隻老鼠橫過的街口,見過曾經開揚的橋底現已封滿木板。痊癒的、病逝的、話語投機的、不聽勸告的,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他都記得很深刻。甚至一些已經不是病人的老人家,李醫師都會偶爾去探望他,拿一些零用錢給他。病者、醫者、橋底,看上去倒像是朋友、親人、自由的家。大家都希望這個「家」愈來愈好。
李家麟卻嘆息道:「到依家我都覺得想做,因為情況根本冇改善過。病嘅人繼續病,痛嘅人繼續痛,冇飯食嘅人繼續冇飯食。」李醫師指,露宿者的問題固然沒有得到改善,獨居、雙老的問題亦愈來愈嚴重。當老人家沒辦法再貢獻社會的時候,就將他們放進老人院,然後年輕夫婦供着一間「豆腐潤」般大小的單位,連自己都疲於奔命,哪裏還顧得着照顧老人家?李家麟看在眼中,自然不舒服,更對規劃的政府感到失望。
這個城市沒有出路 便去有出路的城市
「我諗唔到方法可以打破,我選擇就係準備走。」面對現時的香港,李家麟坦言。他認為現在是身處在一個武力懸殊的地方,只能夠任由當權者擺佈,那倒不如找一個相對令自己內心可以舒服一點的地方居住,然後在那個地方,繼續贈醫施藥。
不過李家麟承諾,只要還在香港,便會繼續做義診。目前只是退出行政工作,站到更前線去幫助更多的病人,亦希望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父母和身邊的人。閒時亦可以寫一下文章、開一場讀書會,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至於當歸何處,李醫師似乎還在尋找,但答案可能只是這一、兩年的事了。
今集《港。故》用7分多鐘,帶大家看看這位橋底仁醫七年多的義診路。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Follow埋《港。故》IG,睇更多精彩靚相:http://bit.ly/oncckonggu_IG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在 教育與社會階層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教育與 社會階層 化. 6.6K views · 6 years ago ... 課程知識 社會 學.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社會 學與後現代 社會 (16) 社會 分層: 階級 流動 與M型 社會. ... <看更多>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在 高三公民答案.doc 的推薦與評價
解析: (A)江南和貧民窟同在首爾市,故並非城鄉的問題。(B)(C)與題幹敘述無關。 18. ( D ) 公民課時提到了我國的社會福利制度與社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