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聽完一本有聲書 #編輯室推薦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愛情、友誼、學業、職場……熱血教師 #黃益中 的必勝心法,就讓擁有爽朗個性的鏡好聽聲音主播郭時棣親聲傳授。想告別魯蛇身分、成為掌握自己人生主導權的溫拿,就從這本書開始!
🎧️ 鏡好聽聲音主播 郭時棣 酷帥演繹:
https://bit.ly/3muBBoa
-
▍本週編輯:#林森北加藤茶
身為異性戀男性,往往代表著「主流」或「大眾」的男性形象。不過也因為「異男」太過強勢(數量跟聲量都是),加上社會普遍施加的期待讓異男不敢軟弱、逃避,結果養出一群被壓抑的彆扭怪胎。更不用說心思(稍微)細膩者,就容易無限彆扭下去。異男們經常對號入座,主動背負各種社會期待;要高、富、帥,要脫單脫魯。《我的不正經人生觀》觀點如此,但變成有聲書後,又多了另一種特色。彷彿獻給異男們的苦口婆心,是試著安慰過去的自己。
「彆扭」是異男們的特質,我們通常不懂得如何提問,更不懂得拉下面子好好討論。就算面對家人的關心,往往只會臭臉轉身,然後夜深人靜才在被窩裡後悔,連哭都得偷偷來。偏偏人生道路充滿挑戰,問題遲早得面對。這時,有個熱心的人囉嗦幾句,偶爾能派上用場。但當然這個人不能太親近(鄉民的建議比家人更有說服力),也不能太權威(如青少年最討厭擺架子的人),或者,呃,太弱(比如被後輩『關心』更覺得丟臉)。這樣說來,益中大葛格(身為陌生人)說的,應該會中聽一點。主播郭時棣的聲音表現相當親切,沒有裝熟的尷尬或「假會」的浮誇,適合敏感的異男們使用。
其實異男很愛稱兄道弟,好像一種內建的階級性格,到了群體裡先自我分類、找到歸屬,就有一點安全感。如果用這種觀點思考,《#我的不正經人生觀》也許能成為失落異男的浮木,感覺有人罩,自然會靠過去。雖然本魯成家了,過了那個尋求認同的階段,但最近騎車上班聽這本書,除了覺得有種活用零碎時間,如時間管理大師(?)的虛榮以外,也想起青春歲月,那些陪著我做蠢事的兄弟們。不知道他們貸款還完沒,還有機會出來放風嗎?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聽書
#鏡好聽製作 #有聲書 #熱血公民教師
#鏡好聽聲音主播 #郭時棣
社會階級分類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謬誤與真相”的作者是Thomas Sowell。他是美國經濟學家,曾於康乃爾大學與加州大學任教。這本書分成幾個章節,分別說明政治與媒體報導中常見的一些社會現象,與其背後真正的事實。
全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收入不平等的論述。
討論收入不平等這章,作者一開始就連續丟出震撼彈。
譬如美國近年來一直討論”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收入最高的1%族群,在整體國民收入占比愈來愈高。
所以有錢人愈有錢,沒錯吧。
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收入最高的1%不是同樣的一群人。
1996收入最高的前1%美國人,十年之後,到了2005,他們的平均收入是下降的。因為有超過一半的人,收入下降,跌出了前1%這個分類。
每一年的收入前1%,其實都是由不完全一樣的人組成。
同樣的,在1996收入屬於底層20%的美國人,他們到了2005,收入平均增加91%。
收入底層,也是由不斷變化的一群人組成的。
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有一部分富人跟窮人可能是這樣。
但富者變窮,窮者變富,則是另一些富人與窮人的真實寫照。
另一個對比事實在於家戶收入。作者提到,從1969到1996,美國家戶平均實質收入僅成長6%。所以,一般家庭都沒有什麼收入增長,經濟成長的果實都讓大企業家拿走了?
其實同時期,美國人均實質收入成長51%。
這不是明顯矛盾嗎?
那有個人收入成長,全家收入卻沒什麼成長的道理呢?
這是可能的,只要同期間家戶人口是減少的,就會發生這種狀況。而這的確就是實際發生的狀況。
在特定時間點,收入最高的10%與收入最低10%族群間的倍數差別,反應的是,在收入成長的年代,假如你不從事工作,就無法參與到薪資增長的好處。
對有工作者的獎勵愈大,特別是對具有專門技術工作者的薪資補償愈多,就代表無工作者,或是無法參與到的人,落後就會愈多。
所以作者提到,收入最低的20%的家戶中,多數家庭沒有任何人從事全職工作。其中更有56%的家戶,連從事兼職工作的人都沒有。
經濟成長,有工作收入的人,薪資愈來愈高。沒有收入的人,一直只拿社會救助金,工作收入為零。差距拉大恐怕是可以預見的發展。
另外,統計數字也顯示不同年齡層的平均收入不同。平均收入最高的族群是45-54歲。剛好是工作生涯的黃金年代。不僅有多年的工作經驗,體力也還不錯。
也就是說,大多人年輕時從事的是比較低薪的工作。後來隨著專業技能與經驗的累積,逐漸爬到高收入族群。
作者想要處理的另一個常見謬誤就是常見的”消失的中產階級”的說法。
這個問題的由來在於,把特定收入區間定義為中產階級。譬如年收入四到六萬美金。
在當初這個規則設定的時候,這個範圍可能剛好落在整個收入分布鐘形曲線的中段。也的確是中產。
但隨著經濟進步,收入增長,一國國民收入分布的鐘形曲線會開始向右移。
還一樣用收入四到六萬做為中產階級的定義,會開始落在鐘形曲線左邊愈來愈細的尾巴上面。所以就會得到,”中產階級消失”這樣的結論。
在這章結尾的時候,作者做了一些很直白的陳述。
那就是,收入高低的決定,並不是道德評鑑的結果,而是經濟貢獻的反應。
一個生在富有之家的人,他可以直接繼承家族事業。假如他又經營的特別好,造福了上萬名的消費者與顧客,他為自己創造了豐厚的財富。
一個生在平凡之家的人,他可能經歷比前者多幾倍的努力,才創建了自己的事業。他也是經營的很好,為許多人帶來便利,他也為自己創造了財富。
經濟是以你可以服務多少人,為人們帶來多少的價值來決定你的回報。
社會不會管你是繼承家業還是白手起家。然後說後者比較困難,所以達到一樣的經濟貢獻,後者應該得到比較高的獎勵。
贊同由政府進行收入分配者,有些人似乎持有一種觀點,就是整個社會的收入就是一個定數。應該由”公正的第三方”,通常就是政府,來分配給整體國民。這樣才”公平”。
事實是,大多收入是”賺”來的,不是分配來的。由提供產品跟服務的人創造出來,然後由社會大眾決定這些產品跟服務值多少錢。
這個機制,會鼓舞有能力的人去創造,可為大眾服務,讓他們滿意的產品與服務。
這個機制,也會自動將人力與資源,導向社會大眾重視與在意的服務與產品。
社會階級分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以下有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 #寄生上流 ?
我第一次在看這部片的時候,覺得很荒謬,很好笑,又有一種緊張、刺激的感覺,整個人蜷縮在沙發上,不知道主角一家什麼時候臥底會被發現,每分每秒好像都在被發現的邊緣。
後來我才發現,真正重要的並不是「被發現」本身,而是「把自己貼標籤」這件事情。在前幾次的節目當中有提過貼標籤*,但比起「在意識層次幫自己貼標籤」,更可怕的其實是 #潛意識裡面的標籤。比方說,你可能有過這種感覺:
—站在某一個人旁邊,覺得他好像比你耀眼
—在人群裡面,覺得自己很孤獨,好像跟他人都格格不入
—常常有一種「我不屬於你們這一群人」的感覺
—心裡面會有「我配不上」的聲音出現
—覺得自己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臭臭的味道
這些潛意識裡面的標籤,不知不覺會讓你和「不同階級」的人形成一種隔閡,你會很清楚的知道:「那些人的生活不是我可以過的」。
「標籤的存在是為了分類。我屬於這一類,你屬於那一類,我和你不同類,你不懂我的痛苦,我也無法進入你的人生」#金融 心理師在今天我參加的工作坊當中提出這個觀點(印象筆記的可能不完全正確,還請大家多多包涵)。這樣的感覺非常的幽微,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所以我舉一些例子:
—我是沒有父母的人,你不是
—我是低收入戶,你不是
—你不懂我們這種念「後段大學」的人的痛苦
—我曾經被虐待、性侵,而你沒有過那種經驗
—我長期被家人情緒勒索,你沒有
這些一個又一個的標籤,其實都隱藏在生活當中,我們表面上叫它為「社會階級」,或者是「童年經歷」,實際上每一個都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自我概念,尤其是「階級比較低」的那一方,在人群裡面,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那個快樂、美滿的世界,不是我可以擁有的」。
雖然是這麼說,還是很想要力爭上游,渴望被愛、進入和自己不同階級的世界裡面;但同時又對自己懷抱著負面的自我概念。於是就會進入一種辛苦的糾結:我好想要變好、我好想要過和你們一樣快樂的生活,但我覺得我不值得這樣活。在我身上的是無法被撕掉的,這是一張又一張,用罪惡感和羞恥感堆疊的標籤。(不知道有沒有人有過這樣的感覺)——還沒結束,而比這個更痛苦的是,為了「看起來跟正常人一樣」,你會戴上「看起來像正常人」的面具,用某種方式支撐著生活,假裝過去沒有發生某些事情、假裝自己擁有很美滿的家庭、假裝自己經濟沒有匱乏、假裝對自己很有自信⋯⋯好像透過這一個又一個的假裝,你就可以寄生在上流的世界。
只是好累、好累。
每次回到家,把這些面具拿下來,你都覺得有很深很深的疲累。甚至有些時候,你會不想要再偽裝了、不想要再努力了,想要乾脆放棄一切,告別這個世界。
在這次的節目當中,我試著透過《寄生上流》這部影片裡面主角的故事和種種隱喻,來跟大家分享這部故事裡面的潛意識標籤。例如在階梯上面被洪水淹沒的白色球鞋,象徵永遠也洗刷不掉的「貧窮」;例如象徵富貴的「石頭」,代表某一種壓在心頭上面的沉重。這些一個一個用金錢所堆疊的「標籤」,一再地坐落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如果你經常感覺到金錢焦慮,或者你總是在和朋友相處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矮對方一截,或許透過今天的節目,你可以對自己的自卑更清楚一點。聽起來好像很悲哀,可是這個清楚,反而是卸下自己否認的起點。
金錢在社會階級當中扮演著很多權力和不公平的角色,突破這個階級和翻轉權力是一種可能,但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是,當你終於願意接受自己與人不同,並且認為這個不同並沒有什麼地方可恥,就是自由的開始。
*上次的節目這裡聽
https://reurl.cc/O0K5ay
#今天的節目這裡聽
https://reurl.cc/eEKG1R
#海苔熊心理話
——
本文圖片取自《寄生上流》劇照
社會階級分類 在 社會階級 的相關結果
一.專業人員又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是所謂『自由專業人員』,包括畫家、音樂家、雕刻家、建築師等等,其社會地位及收入可高可低。第二是專業工作人員,例如 ... ... <看更多>
社會階級分類 在 覺得階級翻身很重要?你可能弄錯了「階級」的定義 - 關鍵評論網 的相關結果
台灣現在已經社會穩定,又不需要依靠革命來翻轉階級,只要政治制度照規矩走,把過去的特權取消,教育回歸正常的專業訓練,而非為了階級複製的傳統模式 ... ... <看更多>
社會階級分類 在 社會階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社會階級 (英語:social class)、階級,意義相近或相關的漢語詞彙還有「等級」、「階層」、「社會等級」,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劃分,即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濟水準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