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人物 | 祖沖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黃碧瑤老師
生平事跡
祖沖之因祖父和父親對天文曆法的喜好,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天文和數學知識,他的文學造詣深,亦精通音律及棋奕,博學多才。
祖沖之計算出世界上第一個最精密的圓周率。他把圓周率計至整數後7個有效數位,介乎3.1415926及3.1415927之間。他所提出的密率(355/113),西方要到16世紀才被發現,所以外國的數學史家把密率稱為「祖率」。他與兒子更在數學科研上成功發現了計算球體體積的方法——祖暅原理。當他發現人們當時採用的曆法存有很大的誤差,他便用心鑽研,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編製出更先進精準的《大明曆》。在空間方位測量方面,他在齊高帝的令下,經反覆運算、測試,製造出歷經失傳的指南車。
以上只是祖沖之眾多貢獻中的一部份,他在數學、天文及機械製造上的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科技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金句名言 | 「搜練古今……不虛推古人」《宋書•律曆志》
這是祖沖之的自述。祖沖之在研究前會搜集、閲讀大量前人的文獻,會對各項資料深入研究,親自考核驗證,糾正錯誤的地方。祖沖之一方面廣泛吸收前人的知識,卻不會盲從附和。這種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探究問題具堅忍不拔的毅力、堅持真理、勇於創造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古學今用
祖沖之說求學問要「搜練古今」。但我們身處資訊澎拜時代,搜集古今資料的困難在那裡?又可以怎樣克服?
互聯網時代,訊息紛雜,真偽難辨。同學可以怎樣模倣祖沖之研究學問的精神,有效的辨別訊息的真假?
(本文曾於2020年10月08日在星島日報「陽光校園」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歷史大人物 #祖沖之 #天文曆法 #大明曆 #圓周率 #古代數學家 #古代天文學家
祖 沖 之 對數學的貢獻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郭守敬】🔺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郭守敬,邢州邢台人(今河北省邢台市),是元朝著名的科學家,與劉秉忠、張易、張文謙、王恂四人合稱紫金山五傑。
郭守敬年幼時受其祖父影響,刻苦又聰穎好學。祖父郭榮,為當地有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精通算術和水利工程。郭守敬自幼便隨祖父學習各類技藝,並表現出驚人的天賦。他曾根據蓮花刻漏圖的圖紙描繪,便能理解並分析其運作原理。郭某曾意外獲得一個《尚書璇璣圖》,並成功利用竹片將其中記載的渾儀大致還原,此時他尚不足十六歲,可見郭榮對郭守敬有巨大的啟蒙作用。
郭守敬在得到元世祖賞識前已聞名於邢州。金・元好問 《邢州新石橋記》中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邢州自宋朝時曾有三條河流,並有一座石橋用以橫跨三條河條,然而因為遼金之間的連年戰爭,石橋早已被戰荒破壞,又被河水沖毁,被汙泥淹沒,百姓們只得架起獨木橋作過河之用,但獨木橋十分危險且經常損壞,百姓苦不堪言。時任地方官張文謙命郭守敬擔任測量師勘測石橋舊址。郭守敬經考察後,指出其中一個地方應該是石橋遺址。官員命工匠發挖,果然發現有殘破石橋遺址埋藏在下。消息傳開後,郭守敬為時人所傳頌。
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聞劉秉忠的大名,召其入京諮以政事。劉秉忠遂攜同郭守敬及其好友王恂共同進京面聖,並向忽必烈推薦年僅31歲的郭守敬。郭守敬向元世祖提出了共計六條分別涉及邢州流域,中都等地的水利建議,他更預言元朝遷都大都(今北京)後將會面臨開發和調配水資源的問題。元世組深以為然,提出不少問題,郭守敬對答如流,得到元世祖賞識。元世祖即場任命其為「提舉諸路河渠」,負責整修及管理各地河渠。不久後,西夏地區河渠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發展,他以河渠副使身份,前往西夏地區重修舊有黃河灌渠。
郭守敬走馬上任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修繕地處西夏地區的眾多荒廢水渠。西夏地區本來就屬荒蕪之地,再加上連年戰亂,幾乎所有的水渠都已汙塞,無法發揮引水的作用。當地農民賴以為生的農田全部荒廢,引發饑荒,居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郭守敬經視察後,發現寧夏兩大幹渠的淤廢對地方民生的影響最大,決心從這兩條渠入手,爭取在最短時間內使寧夏農業復蘇。郭守敬經過研究後,提出了「固舊圖新」的做法。他一方面命人疏通舊渠,另一方面又命令開挖新渠,雙管齊下。同一時間,由於西夏地區雨量極不穩定,供水的穩定性也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有見及此,郭守敬提出了建立水閘,築起水壩的構思,以水量過多時「泄水」及水源稀缺時「節水」的做法鞏固供水的穩定性。 這就是水壩的構思。
寧夏區當時擁有兩條大型水渠以及附近四州合計十餘水渠,合計二千六百餘里。在郭守敬的指揮下,竟然在兩年內便逐漸發揮作用。兩年之內,西夏區農業便開始復蘇,流離失所的居民紛紛遷回舊居務農。當郭守敬完成任務回京覆命時,西夏區已是一片繁榮,煥然一新。寧夏百姓為了紀念他,為他建立了一個祠堂。時至今天,寧夏唐萊公園仍有一尊郭守敬像。
現今中國的首都——北京,最早為元朝時期的國都。元軍攻陷南宋國都汴京後,忽必烈把國都從上都搬遷至大都,方便管治中原。金朝時期,金朝統治者便已看中大都的地理位置,著力發展大都,至元朝時大都規模已不下於開封等地。但是,與開封、汴京和長安等數朝古都不同的地方是,大都附近並沒有大型的河流能夠為城鎮提供源源不絕的水源,以及更重要的航運交通。
古代陸運技術遠遠落後於水運,因而只有船隻能到達的城鎮才擁有高速發展的資本。而當時的北京城,也就是大都,並不符合這種條件。商船的貨物若要進京,需在通州卸貨後,改用陸運,即利用人力及馬車運送入京,非常不方便。金朝年間,統治者曾下令開挖通州至京都(北京,)的運河,試圖接駁通州港口以及通往南方富庶地區的商船航道。然而,時任負責人某某顯然沒有勝任這工作的才能,他命令從京都西部的河流——渾河(今永定河)引水東下灌水進運河。結果就是運河常常淤塞,航路不順,商船難以正常航行。金朝時期,曾經有一次發大水,運河溢水泛濫,竟將京都淹沒,損失慘重,最終金朝統治者只得填堵運河棄置,運河計劃以失敗告終。
郭守敬到任後,認為引永定河之水灌河不可取。他改為引玉泉山的清泉之水至通州,因為玉泉山清泉清澈而少泥沙。但是清泉的水完全不能滿足需求運河的漕運量,大型的商船根本無法駛進該運河。萬般無奈之下,郭守敬只得又打起了永定河的主意。他滿懷自信地按照在西夏治水時的套路,建立了水壩套餐,企圖依靠水壩的功效來解決發大水的問題。然而,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過了不到一年,因為泥沙量太多,沙石竟堵死了水閘,水閘失去作用。最終,水閘計劃也宣告失敗,郭守敬放棄了依靠壩河單獨支撐大都的需求。
經過多次碰壁,郭守敬下定決心,遍尋大都附近地形,找尋能滿足需求的水源。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大都以北三十里的神山上,找到了白浮泉——一個水量充沛,水質清澈的泉眼。由於白浮泉與大都之間相隔了兩座大河谷,直接向南引水肯定是不可能的。郭守敬精心設計了一條路線,向西南方引水,借道河谷西南部取道大都,中途甚至能匯合西山群其他清澈的泉水,提供更多的水源,最後將匯合而成的水流引向大都,如此一來便能為大都運河的建設提供充足的條件。忽必烈聽到計劃後眼睛發亮,立即下令調動數萬軍民投入工程,由郭守敬全權指揮。全長160華里的山道運河工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竟在一年半內便正式峻工。從此,從江南富庶之地遠途而來的商船,能經新建成的運河,直達大都,在大都內一處名為「積水潭」的水塘卸貨。忽必烈後來遇然經過積水潭,看見商船數量之多甚至把河水都遮掩了(史書記載當時的場景為「舳艫敝水」),大喜過望,將運河賜名「通惠河」。通惠河不但解決了大都的水源以及漕運問題,更徹底打通了中國南北的航運通道。它實現了從西北方引河入城的構思,在提供航道的同時,又能給大都提供北方寶貴的水資源,奠定了大都的供水格局,而這格局直至現代,仍被北京城所沿用着。
除了在水利工程方面有巨大的貢獻,郭守敬還在天文學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忽必烈遷都建立元朝後,因為從宋朝時期傳承下來的舊曆時隔過於久遠,誤差十分嚴重,經常誤導農民,令他們錯過農耕時節,對農業收成造成不少的影響。郭守敬的老師兼好友劉秉忠生前曾向忽必烈建議編製新曆法,卻沒有結果。後來,元朝遷都大都後,郭守敬等人上書忽必烈,再次建議編凪製全新的天文曆法。忽必烈也覺得此事勢在必行,便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宣佈開始改製新曆,並任命張文謙全權負責此事,張文謙又找來了郭守敬和王恂等人協助。
郭守敬為編製曆法做準備就花了四年以上的時間。郭守敬在準備時期提出了「曆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錶」的著名理論。
在準備時期,郭守敬創造了玲瓏儀,改良了自漢朝傳承下來的日晷儀,改名星晷定時儀,利用日影來測量時間。改良蓮花漏,制成寶山漏,用來計算時間,還有高表,候極儀,立渾儀,景符等等。他還創造了世界上首個水動計時裝置——七寶燈漏(又稱大明殿燈漏)。
郭守敬在他提出的理論裏,強調了編制曆法的兩大重點,儀表和測驗。經過了三年的準備後,儀器工具等均已被齊備,此時只剩下測驗來蒐集資料了。郭守敬非常清楚,以元朝的疆域之廣,再加上宋朝以前的數據已經存在大量缺陷,如果要制作一個通用於整個元朝廣大疆土的準確曆法,一個超大規模的大型觀測是必須的。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在元朝全國進行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以獲得準確的數據編制新曆。忽必烈非常贊同,當場批準實拖,任命郭守敬全權負責測量事項。這次測量,就是著名的「四海測驗」。
郭守敬設立了共計二十七天文觀測點,二十七處觀測點均各設置了一個觀星台。觀測點的分佈極廣,郭守敬為此設立了一十四個監侯官來統籌龐大的測量工程。元十八年(1280年),郭守敬等人經常充分的準備和計算,於該年春季正式頒佈全新的曆法—「授時曆」。授時曆提出一年的長度為365.2425天,即一年總時間為365天5小時49分鐘20秒,一個月有29.530593日。這與現代曆法的測量時間差距僅有26秒鐘。授時曆提倡的周期更與現代使用的「格里高利曆」(即陽曆)完全一致,而授時曆的發佈時間較格里高利曆早302年。西曆由1582年開始發行並通用。
忽必烈死後,元朝後繼的統治者們迅速腐敗下來。他們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鬥爭,爭權逐利。郭守敬雖然沒有被卷入政治鬥爭,卻對朝廷大為失望。同時,年事已高的他也失去了年輕時的熱血之心。他沒有再推行各種的大型工程,而是專心著書立說。他留下了《推步》、《轉神選擇》、《上中下三曆注式》等前後共十四本作品,均為後世參研天文學提供大量根據和參考資料。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世人對郭守敬的評價都非常高。其徒弟齊履謙稱讚他「生有異操,不為嬉戲事」。在古代,史書稱其「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學,二曰曆數之學,三曰儀象制度之學」,即是說他在水利工程,天文曆法以及儀象制度這三方面的領域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難以企及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稱其為「中國的弟谷」(弟谷為歐洲著名天文學家),事實上,因為郭守敬早於弟谷,不少人認為應把弟谷稱為「歐洲的郭守敬」。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稱讚其技術為「絕學」;其好友劉秉忠評價他「習知水利,巧思絕人」;元代詩人王惲稱讚他「善推步算數,隱德君子也。」。在現代,河北省刑台市將其中一條主要街道命名為「守敬路」。小行星2012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198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2010年,LAMOST望遠鏡被正式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等等。
那你又是怎麼評價郭守敬的呢?如果你支持他,別忘了點下面的鏈接給他投票呀!
投票日期📝2020.11.06-2020.11.20
投票鏈接🔗https://voting-2020.cnhe-hk.org/
⚠️輸入的手提電話只供是次活動投票之用(發出OTP和確保選票的唯一性),活動完結後會立即銷毁
⚠️香港地區以外的朋友也可以投票啦!!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歷史人物 #歷史 #中國歷史 #郭守敬
祖 沖 之 對數學的貢獻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祖沖之】🔺
🔸年度人物歷史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祖沖之,公元429年聲譽範陽郡遒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其在圓周率的計算與研究有重大成就,為後人留下的作品有《綴術》、《大明曆》、《安邊論》等。
在劉宋時期,由於祖沖之自幼便博學多才,名聲傳遍鄉野,時任劉未皇帝宋孝武帝徵召至當時朝廷的學術機關——華林學省,從事研究工作。不久後,因為表現良好,祖沖之獲安排到總明觀擔任教師。總明觀藏有大量藏書,包括天文、曆法、術算等方面。他在任職期間善用提供的資源,學習到許多全新的知識。
公元461年(南朝宋大明五年),祖沖之調任南除州刺史從事,其後兩年間又分別擔任了南徐州從事史、公府參軍。這段時間局勢動盪,頻繁調職,祖沖之的生活很不安定,但他仍然堅持學術研究,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公元462年,祖沖之完成了動工時間未明的《大明曆》,並將其上呈宋孝武帝請求允許實行,經過一番朝堂辯論後,宋孝武帝答應於宋大明九年(即公元465年)頒佈該曆法,結果沒多久後宋孝武帝便去世了,一切無從談起。 但沒想到當南齊滅亡,梁朝建立後,他的兒子祖暅之帶著這部曆法進入了全新的朝廷。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梁朝以《甲子元曆》之名,重新頒佈於宋大明年間編成的《大明曆》。也正因如此,這部祖沖之嘔心瀝血的心血之作才得以流傳下來,不至於與大部分他的其他作品一樣面臨失傳的命運。
祖沖之一生做了很多貢獻,他的主要成就在數學、天文曆法與機械製造等三個領域。
在數學方面,祖沖之同時計算出了兩個分數值表示圓周率。「約率」(又名疏率):22/7;「密率」:355/113 [數值為3.1415920354]。值得一提的是,在任何分母小於16600的分數裏,密率是最接近圓周率的值。值得一提的是,22/7的數值在祖沖之700年前已由希臘數學家亞基米德發現,355/113的數值則是在祖沖之1000年之後才由荷蘭數學家安托尼斯宗求出。此外,祖沖之還與其兒子祖暅共同研究計算出球體體積。
在天文曆法方面,中國歷朝歷代均十分重視天文曆法的準確性,祖沖之時期,朝廷所採用的曆法是劉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由何承天編制的《元嘉曆》,較之舊曆,確有很大的進步。但祖沖之認為其仍不夠精密,遂決定編制新曆,這部曆法就是《大明曆》,其名字源於編成時所處年號「大明」。雖然這部《大明曆》沒能在祖沖之有生之年推行,但《大明曆》的精確程度,要去到700多年後的南宋,才被楊忠輔的《統天曆》超越。
在機械製造方面,首先,秦皇宮裏收藏的指南車「機數不精,雖曰指南,多不審正,回曲步驟,猶須人功正之」。南朝宋昇明年間,蕭道成輔政,「使沖之追修古法。沖之改造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馬鈞以來未有也。」由祖沖之所改良指南車的內部機件全部由銅製成,車身構造精巧,運轉靈活,無論怎樣轉彎,木人的手永遠指向南方,時人認為祖沖之的才能可與指南車的發明者馬鈞相比。其次,西晉軍事家杜預發明了「連機碓」和「水轉連磨」,祖沖之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改進,製成水碓磨,把水碓和水磨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這種前衛的加工器具,今時仍流通於部分中國南部的農村。
祖沖之的成就不僅限於自然科學方面,他還精通樂理,對於音律很有研究。他著有《易義》、《老子義》、《莊子義》、《釋論語》等關於哲學的書籍,均已失傳。文學作品方面則有小說《述異記》,在《太平御覽》有關於這部著作的少數記載。南齊末年,鑑於邊境混亂,他又作《安邊論》,建議政府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增強國力,安定民生,鞏固國防,同樣失傳。另著有作品如《重差注》、《九章述義注》、《開立圓術》等等。
看到這裡,你是否又對祖沖之的了解是否又多一些了呢?如果你支持他,別忘了給他投上寶貴的一票呀!
投票日期📝2020.11.06-2020.11.20
投票鏈接🔗https://voting-2020.cnhe-hk.org/
⚠️輸入的手提電話只供是次活動投票之用(發出OTP和確保選票的唯一性),活動完結後會立即銷毁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歷史人物 #歷史 #中國歷史 #祖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