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下英國華人教會生態的思考〉
作者:陳韋安
在移民潮下,大批香港基督徒移民英國——有單身未婚的青年基督徒、有為孩子着想移民英國的基督徒家庭,也有中產的專業基督徒夫婦。筆者沒有移民英國的打算,不過,這大半年聽聞不少香港基督徒的移民故事,接觸過一些英國本地的華人牧者,也聽見不少移民英國香港同道牧者的心聲,對英國華人教會的發展狀況有感而發,純粹拋磚引玉,寫下一些教會的觀察、關注與思考。
一、鞏固本地華人教會。首先,大批香港基督徒移居英國,最表面直接的結果就是英國華人教會人數的增長。事實上,這一兩年間,筆者已聽聞不少過去只有幾十人聚會的華人教會頓時人數倍增,教會崇拜數字翻了幾翻。從表面來看,大批香港基督徒加入教會,當然是一件感恩的事。不過,教會是否能夠真正承載這一大批移民信徒,倒要經過時間的考驗——過去堂會的小型運作模式是否準備好牧養大量信徒?教會能否找到適切與足夠的牧養人手?堂會主任牧師能否領導團隊式的牧養?過去以宣教工場為主的華人堂會是否適應香港信徒的屬靈文化?當然,長遠來説,以上這些問題或許會隨着時間而出現自然的分流現象——有能夠承載的教會,也有不能承載的教會。無論如何,當前英國華人教會要思考如何解決「人數增多」的快樂問題,鞏固堂會自身承載能力,似乎是當下迫切的問題。
二、重建移民牧者的召命。在本地教會人數增長的同時,卻有大批從香港移民的牧者暫停了牧養的召命。為什麼?雖然英國有大批需要被牧養的信徒,可惜的是,牧者移民的數字遠遠超過英國本地堂會中短期內所能容納的位置。或許,一間本地華人堂會這大半年內急促增長,但堂會最多只會多聘請兩三位傳道同工。在這情況下,不少從香港移民的牧者不容易找到牧職的工作。頓時間,多年來的牧養職事因着移民的緣故要無奈停下來。當然,有的接近退休年齡的牧者可以選擇提早退休;有的牧者趁這空檔期選擇暫時休息讀書進修。但是,大部分牧者要重操蒙召前的「舊業」,無奈掛名「自由傳道」,等待牧養機會。因此,如何重建這班移民牧者的牧養召命,似乎是移民潮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假如我們相信上帝對這班牧者的召命不變,移民不可能是停止牧職的原因。
三、新羣體建立的需要。有鑑於以上兩點,縱然本地華人教會出現急促的增長,但已有的堂會似乎未能完全承載移民英國的香港信徒。我自己深深禱願,現有的英國華人教會能夠被祝福,也成為移民英國香港人的祝福。不過,我認為,在移民潮下,英國華人教會的生態出現一個無奈的狀況:有等待牧養職事的牧者,也有需要被牧養的信徒,卻奈何未有足夠可承載兩者的堂會。情況就如有司機、有乘客,卻沒有足夠的車輛一樣。事實上,在移民潮下,建立教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不過,香港牧者卻甚少有創立教會的經驗,他們都習慣神學院畢業後在教會找牧養工作。事實上,創立教會需要一定程度的冒險與勇氣。植堂有母會的支持,宣教也有差會的資助,創立教會卻是從零開始。因此,我自己禱告祈求,祈求上帝感動更多人在英國建立新的教會。
——————————————————————
其實我現在大部分文章都放在Patreon,大家想看的話,請大家訂閲我的Patreon 啦 😊:
https://www.patreon.com/John_Chan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
神學院 幾 年 在 中華福音神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們為什麼會信主? ─認識宗教皈依的本質 ◎專任老師╱邱顯正
一個人為什麼會信主?為什麼會從原本的宗教信仰,改變成另一種信仰?通常若有一個人從儒、釋、道、伊斯蘭教、印度教改信耶穌,我們會非常高興,並稱之為信仰的歸正(conversion)。但是對原本的宗教人士而言,可能覺得這種行為叫做「叛教」或「背教」(apostasy)。如果有人原本持守基督教信仰,後來改信別個宗教,我們通常會非常難過,而且直接想到永生、永刑的結局,而憂心不已。
今年華神宣教學博士班暑假授課的教授是David Greenlee博士,他在OM服事卅多年,擁有芝加哥三一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博士學位。他博覽群書,也參考一般大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領域對宗教皈依的研究,他認為:皈依是雙向的運動,每天都有人歸信基督,也有人離開基督信仰;而其動力至少要從以下幾點面向去觀察、理解。
這也顯示當代對宗教皈依的研究,逐漸從宗教面向轉向身分認同、生活方式、信徒社群與人際關係等面向去了解。本文對皈依的各面向稍作整理,以饗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
面對世局動盪變化,世俗價值觀的各種挑戰,神學思想不是學術殿堂的專利,更要與社會文化產生各種對話。華神與基督教論壇報合作開闢系列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邀請華神老師群一起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看見。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 #邱顯正
神學院 幾 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原來幾晚網上培靈會都有報道:
以下是夾縫中的盼望:
神學院 幾 年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僅剩"2"位名額)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知道你對於某些「身份」,會不會有一些刻板印象。
比如說,你認為女老師就相對的比較溫柔;或者是護士就會比較照顧人。然後呢,一個男性的創業者,可能就比較強勢。是這樣子的嗎?
我想哦,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前面的分享當中,曾經提過關於「標籤」的這件事。然而我後來呢,又看到一個在1973年,的兩位心理學家他們的研究,那更呼應了這個概念。
這非常有趣,這兩位心理學家是約翰.達利,跟丹尼爾.巴特森。他們針對的是什麼呢?叫做「宗教與助人」做了一項非常特別的研究。
他們在研究剛開始的時候,他們請全球頂尖神學院的實習牧師。根據呢,有一個寓言故事,叫做「善心的撒瑪利亞人」的這個寓言故事,去準備佈道詞。
這個有名的聖經故事,是描述有個人,被盜賊痛打一頓躺在地上,然後有好幾個牧師,經過這個男子的身邊都直接路過;最後呢,只有一個善心的撒瑪利亞人,特別去幫助他。
所以,這個「預言」主要是要鼓勵大家,要幫助那些受難者。而且呢,這個寓言故事很妙的是,那些路過、不幫助這一個受害者的人,都是牧師。所以呢,這些實習牧師,在他們接下來被指示要佈道的場合裡,就是要說這個故事。
那當他們準備好之後,研究人員就告訴他們,佈道會是在另外一棟建築裡面,並且告訴他們怎麼過去。而這些牧師,他們其實不知道的是,研究人員會秘密的觀察,他們在過程當中的一舉一動。
那麼這些實習牧師,要走到另外一棟建築物的過程當中,也都會在半路,碰到一個顯然需要幫助的人。而這個人其實是演出來的,他是演員;故意演給這些實習牧師看。
他們做什麼呢?他們攤在門口、頭靠著地面,然後眼睛緊閉,然後,甚至於還發出呻吟的聲音。
那這兩位心理學家,就想說不知道這些實習牧師,會不會言行一致,去落實他們佈道的內容,就是去幫助那個顯然需要被幫助的人。
可是,事實的呈現就很有趣了。這些實習牧師正要去佈道,而且佈道的內容是行善的重要,但是有一半以上的實習牧師,都直接路過這個顯然需要被幫助的人,甚至於,有些人直接跨過他的身體而離去。
然後,在另外一個稍微修改的實驗版本當中,這些研究人員告訴實習牧師,他們必須要盡快的到佈道的地點。在這種情況底下,停下來去幫助這個,顯然需要被幫助的人的比率,居然只剩下10%。
後來呢,還有電視節目針對「誠實」這個議題,做了一連串的社會實驗。這個實驗是這樣子喔,他們先做了一個簡單的民調。
這個民調就是要去瞭解,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到底誰最可信、誰最誠實?而誰又最不誠實?
所以民調顯示呢,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牧師是最誠實的,而賣二手車的二手車商,是最不誠實的。
然後再同期的蓋洛普民調,也顯示59%的人,認為神職人員會是誠實的;只有5%的人,認為汽車業務員是誠實的。所以呢,顯然這個電視節目,做的民調還蠻符合同期的其它民調喔。
然後這個電視節目,就成立了一家假的居家飾品公司。然後這個公司的名稱,還故意就叫「誠實」這個字。接著呢,他們從這個「誠實」的公司,去寄給牧師跟二手車商一份感謝函。
感謝函的內容是,非常謝謝他們最近來「誠實」這一家公司買東西,並且裡面附上十英鎊的退款支票。
其實,所有收到這一封感謝函的人,不管他是牧師還是二手車商,他們都知道,他們其實沒有跟這家公司買東西,因為這一家公司根本是虛構的嘛!
但是因為這樣的前提,到底有多少人,會很不誠實的去兌現,那張十英鎊的支票呢?結果顯示哦,無論是牧師還是二手車商,他們其中都有一半的人,去把這張支票兌現。
所以,你看這一連串的實驗告訴我們,我們常常對於一些「身份」跟「角色」,會有一些「投射」跟「想像」。
我們總會覺得一個高學歷的人,他就比較有智慧、他的判斷力就比較正確。然而,我常常強調一件事,高學歷往往只能證明一件事,叫做「高學歷」本身而已。
千萬記得一件事情,人生啊~你要過的幸福跟圓滿,有時候回到「本質」,非常的重要。
然而呢,「標籤」跟「身份」它有一個共通性。就是當我們先使用了標籤,先認同的身份之後,可能我們就不會再去思考。
於是那些會傷害我們、會欺騙我們的人,正是利用我們的標籤,還有他的身份,來創造我們的想像,讓我們一步一步的,去走向對自己不好,而對對方有利的那一條路上。
所以,今天的分享最重要結論,就是千萬別再被「身份」欺騙了!期盼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裡面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無論是在啟點文化的實體教室,還是我們的線上課堂裡面,跟你一起學習、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神學院 幾 年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東山區,原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原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併入越秀區。東山名的由來,與區處州城之東且崗阜連片,廣州人向稱丘陵為「崗」、主崗為「山」之俗有關。「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
廣州「東山」以寺名相稱始見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總鎮兩廣的內官太監韋眷於廣州城東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後亦稱東山寺。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東山寺,「東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漸次將寺四鄰成片的崗台地區泛稱東山,大概始於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台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湧現,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沿未改。美國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簡稱美南差會)在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在五仙門(原長堤青年會)創立培道女學堂,並率先把東山定為傳教基地。光緒二十九年,美南差會通過華人教徒廖卓庵(又名廖雲翔)與東山寺右、山河兩鄉村民疏通關係,以高價購買入兩塊土地構築新校舍,是東山最早出現的新式建築物。教會人士陸續在東山廣為購地,建築教堂、醫療、社福、教育等相關設施。基督教東山堂,原名東山浸信會堂,是美南浸信會在中國廣州創建的一座重要教堂。東山浸信會堂起源於1870年建立的五仙西福音堂。到1908年,因教徒增加,而該地喧鬧,不適於擴建,乃將舊址出售,遷往東山寺貝通津9號重建新堂。1909年落成,同年5月2日成立東山浸信會。此後聚會人數又有較大增長,1923年7月擴建工程動工,至1927年4月16日竣工,教堂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樓房,並舉行隆重的獻堂典禮,改名為基督教東山浸信會堂,設座位1300個。1949年有信徒2000餘人。1960年,中國大陸實行「聯合禮拜」,該堂與其他幾間教堂合併,易名為基督教東山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教堂被迫停止活動。1979年9月30日恢復開放,為全市基督教首間恢復聚會的教堂,目前仍是廣州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1986年,曾將主日學堂及副堂房屋借出辦廣東協和神學院,該院現已搬到郊外。
芳村堂亦是位於中國廣州的一座基督教堂。其起源於1891年由美北長老會傳教士那夏禮(Rev.Henry V.Noyes)創立的長老會五支會,位於培英學校內。1923年信徒增加以後,募集巨款在上芳村平民大街建造新堂,稱為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芳村堂,又名平民堂,英文名稱為那夏禮紀念堂。1960年教堂大聯合時,芳村地區的信義會芳村堂(1898年起)和中華基督教會白鶴洞堂(1937年,今培英中學(八中)內,原貌尚存)被併入該堂,實行聯合禮拜。1966年8月文革爆發,芳村堂被關閉,直到20年後的1986年1月才恢復宗教活動。1993年又因建珠江隧道被徵用,遷到下芳村原信義會芳村堂址。後搬遷信義路27號現址。
廣州錫安堂是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西門口的一座基督教堂,1901年由旅美華人美以美會的余錫生牧師回國創立,初期地址位於油欄門(今海珠南鹽亭東街),因會址失火遷西濠口所買之地搭棚禮拜。1913年遷到西濠二馬路,並設立群淑高等小學。不久因該處成為商業鬧市,於是在1935年遷往西瓜園(今荔灣區人民中路392號)購地建堂,1936年2月新堂落成,取名“錫安堂”,意為“上帝聖殿”。1947年,該堂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1960年以後,中華基督教會的萬善堂、七株榕堂,禮賢會的大德堂,救世軍的西華隊堂和基督徒聚會處(地方教會)都被併入該堂的聯合禮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錫安堂也被關閉,到14年後的1980年9月21日,該堂恢復宗教活動。該堂附設有小學及幼稚園一所,基立村支堂一所,並出版有錫安會刊。1983年收回副堂,逐漸恢復各項事工活動。
神學院 幾 年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公教報訊)教區神父劉玉亭(圖)十一月七日安息主懷,享年八十九歲。劉神父曾服務荃葵青區多年,對本地教育及聖樂亦貢獻良多。
劉神父原籍上海,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出生,四九年來港,早年為聖母昆仲會會士,曾擔任院長十六年去培育修生。
其後劉神父加入香港教區並於一九七一年晉鐸,曾在瑞士修讀教育及在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接受神學培育。
他七二年服務聖保祿堂;七二至九二年擔任荃灣葛達二聖堂主任司鐸;92至2001年服務葵涌聖斯德望堂。他亦曾於九六至九七年擔任教區青年中心主席,及為多間天主教學校擔任校監。之後他轉到荃灣聖母領報堂區出任助理主任司鐸,2001年榮休後入住上水聖若瑟安老院。
此外,他熱愛音樂,熟悉作曲,曾創作多首聖樂作品,包括《上主萬有天主》、《請你們頌揚上主》等。
另取材自網上訪問作品:
劉玉亭神父- 河北省霸縣人,1927年3月21日出生
- 1971 年晉鐸
- 曾在瑞士修讀教育和在台灣輔仁大學讀神學
- 未加入香港教區前是聖母昆仲會會士,曾擔任院長之職
- 1972-1992年出任荃灣葛達二聖堂主任司鐸
- 1992-2001年出任下葵涌聖斯德望堂主任司鐸
-多年來創作多首耳熟能詳的聖樂作品,包括:"上主萬有天主"、" 請你們頌揚上主" 等
凡事相信"都是天主安排"的劉玉亭神父追隨聖召六十年,原來當年是因為漂亮的修士制服而加入昆仲會做備修生!劉神父 12 歲入備修院,當時修生約有 90 人。後來,有不少修生到了外國讀大學,接著便結了婚,修院最後只剩下六、七人。 而劉神父則選擇服從天主的安排,服務教會幾十年。劉神父表示生活過得很充實!
21歲時,好動且喜歡幫助別人的劉神父決定轉行做神父。"做修士只可教書,又多規矩",先後在瑞士修讀教育和在台灣輔仁大學讀神學的劉神父覺得做修士未能達到幫助別人的志願,所以他矢志要做神父。可是,做神父的路並不易走。七十年代初,教區開辦大量中、小學需要神父擔任校監,而剛晉鐸的神父就可以做校監。在那時,徐誠斌主教看中他,要他升做神父並管理港九新界共23間學校。 因此,身邊的人都覺得劉神父要升神父是"驕傲"的表現,加上當時的人都對"北方"神父有偏見,劉神父的路就更困難重重。
被罵"上海佬" 作品淪為"垃圾"
原籍上海且操流利的普通話的劉神父早在修生年代時常常彈琴、唱歌,還會作曲!不過,上海人的身份卻令他的創作路處處碰壁。1969年,還在台灣輔仁神學院的劉神父帶了一本叫"聖經樂章"的中文歌集介紹給教區禮儀委員會的神父。 那位神父看到是那本台灣出版的歌集鄙視他說:"劉修士,『上海佬』寫的!要用普通話唱,垃圾!"奇怪的是在短短三、兩個月內,於香港很多聖堂內都聽到歌詠團唱 "上主萬有天主"、"請你們頌揚上主"等由劉玉亭神父創作的歌曲。
時至今日中港兩地的聖堂還在唱劉神父的歌。不過,當時有些教友都坦言對普通話歌受不了!劉神父記得一次歌詠團試唱 "主呀!我相信在禮儀中",有一教友告訴他:「修士,我頂唔順!」現在廣東歌和普通話歌都被教友接受。在今年年初,劉神父到內地參加彌撒,內地教友依然在唱他的歌。當大家知道劉神父是作曲的幕後功臣,大家既意外又興奮地不忘感謝神父的貢獻。對這位八旬老人來說,努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是莫大的欣慰和鼓舞!
從事教育工作數十載的劉神父認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要以基督的愛為中心 。在瑞士修讀教育時,曾有一位瑞士教授神父對他說:「別用手段討人歡心,你應要以基督的愛使人開心!」 劉神父銘記這一句說話並實踐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認為教育成績差、品德劣的學生是教會辦學的本份。 所以劉神父的學校會收取一些成績欠佳、品德不好的學生,他希望能透過給學生的鼓勵、以基督的愛使學生進步 。
有「荃灣王」稱號的劉玉亭神父多年來於荃灣區工作,葵青區的每一個堂區都是由劉神父一手創立!又要擔任港九新界多間學校的校監,壯年時的劉神父經常要駕車出入荃灣區到香港各區「四圍去」。 然而他沒有為舟車勞頓而感到疲累,反而他的坐駕成了創作靈感的來源地! 劉神父得意地憶述當年在駕車時有了靈感、腦裡浮現出一些 melody,他回到家覺得「差不多」就用筆記錄下來。教區的第一首中文歌"主呀!我相信在禮儀中" 就是出自他的手筆!劉神父坦言忘記了作品數量,他又表示現今有很多新秀人才,所以現在不作曲了。
劉神父於昆仲會擔任院長 16 年,招收過無數修生。 曾有一位青年來找他表示要做修士,詳談後青年坦白地告訴劉神父:「我的女朋友不愛我!」劉神父回答說:「你很坦白,但你沒有聖召。」之後,劉神父勸青年回去找個好女孩,做修士、神父是不能急,要勤辦告解、勤領聖體和多參與彌撒。 劉神父覺得男孩喜歡女孩;女孩喜歡男孩是很正常的事,如果青年告訴他對女孩沒有興趣是不正常、是講大話!真正的聖召是為了天主、為了工作而放棄喜歡異性的權利,假使受了刺激而想做神父、修士是逃避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