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禮運大同篇作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測加油【我所期待的世界:大同與小康、桃花源記、魯般】
每個人都有心中的理想國,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體現就在〈大同與小康〉這篇文章中,「大同世界」是天下為公,既然天下為公,大家也就願意為此有志一同,每個人都各司其份、各安其職、男有分、女有歸,這和〈論語〉中孔子強調「正名」,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概念是一樣的,因為,當每個人都在正軌上,自然就能過上安定知足的生活,並達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共榮共好的境界。
這種天然、本然的美好,在〈桃花源記〉中也被描述了,身處東晉末年的動盪,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污,選擇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同時,也在離去之際,表達了心中最好的嚮往。
這份嚮往與道家老子「小國寡民」相近,也與「大同世界」有些雷同,那就是都呈現出互助互愛,黃髮垂髫或鰥寡孤獨皆有所養的幸福,也都有「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與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或「設酒、殺雞、作食」的無私分享。
只是,不論大同世界或桃花源終究只是理想,終究無法實現。
在〈桃花源記〉最末,作者安排太守立即譴人找尋而不得,並以劉子驥「尋病終」作結,直接宣告理想國的失敗。而〈大同與小康〉則在大同世界之外,另補充「小康世界」的「次好」可能,小康世界相較之下更符合中國立國傳統,「家天下」雖沒有「公天下」的大器無私、以德化民,卻也能在「以禮治國」的規範下達成安定和平。
相較於前兩篇的正面模式,劉基在〈魯般〉一文中,則以寓言筆法,藉整修房子為喻,從在市集中見到一棟壞宅,卻沒有良木、良工可修,諷刺元代用人無方,導致國家傾頹,沒有救國的人才,故事中為壞宅哭泣的郁離子,其實哭的不是壞宅,而是理想國的破滅,和懷才不遇的悲傷。
這篇文章從反例談及一個理想國必得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有原則、有方法,才能國治民安。
三篇文章雖然表現方法不同,對美好世界的期待卻是一致的。
————
#學測加油【面對家國之悲,我依然不改其志:浪淘沙、聲聲慢、賣花聲懷古張可久、出塞、旅夜書懷、孤兒行、破陣子】
年少時,人人渴望建功立業,在世界具有一席之地;歷經命運與歲月的考驗,有些人獲得了功成名就,和了無遺憾的人生,有些人則不免有志業無成、命運悲苦、人生漂泊的感慨。而以下這五篇作品便是呈現了後者的心境。
〈孤兒行〉從「人,生而不同」的現實面著筆,敘述孤兒被兄、嫂欺凌,身心飽受煎熬的悲慘遭遇;內容看似是家庭問題,實則反映了人情冷漠、道德扭曲的社會現象。
而〈出塞〉與〈賣花聲懷古〉也同樣都是藉詩歌反應現實社會的作品,兩篇作品皆融合歷史、抒情與議論,皆藉秦漢以來的史實或戰場作延伸,對無數獻身沙場、至死未歸的人們,以及因為戰爭而受苦受難的百姓們寄予無限同情。
對照百姓的悲苦,也有作家期待自己能為社會作出貢獻。
〈破陣子〉是辛棄疾免官後,寫給好友的作品。整闋詞在軍旅生活的想像中,刻劃出殺敵報國的願望,也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
與〈旅夜書懷〉相同的是,兩篇皆是作者仕途失意時的作品,同樣對自己終究無法一展抱負有著遺憾,也都對現在已經年華老去卻四處飄泊感到悲涼,並且都在作品的上下段中運用強烈的對比,或從夢境或從美景中陡然一轉,跌回現實,產生強大的沉痛之感。
人生至悲莫過於見證國破家亡,經歷從天堂跌落地獄。
〈浪淘沙〉與〈聲聲慢〉這兩闋詞便是反映了這樣的心情,前者為李煜被俘入宋後的作品,寫春雨夜寒,從夢中醒來卻仍依戀著夢境,襯托身為囚虜的孤獨痛苦,也反映出無可奈何的身世之悲及故國之思;後者描寫李清照暮年的心情,透過秋天的蕭瑟風景,寫出失去丈夫後的孀居心情,更隱含金兵入侵、天涯淪落的家國感懷。
這些作品除了共同表現面對社會與時局變化的無力之外,也都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為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淡酒、風急、雁過、黃花、梧桐、黃昏、簾外雨潺潺、天地一沙鷗等,無不是以景色堆疊出濃烈的寂寞愁緒,既寫景也喻己。此外,〈破陣子〉、〈浪淘沙〉皆運用夢境與現實對照,〈出塞〉與〈賣花聲懷古〉皆以史諷今,都可見得作者在構思佈局上的用心。
___
❤️學測將至,最好也最及時的引用素材就在課本裡,以這篇統整與孩子們分享,祝大家考試順利!加油!
❤️辛苦終有盡頭,我等你的好消息!
#歡迎分享給需要的孩子們
#閱讀素養 #文本分析 #學測 #統測 #指考 #會考
本文出自龍騰出版【搶救國文 統測複習25週】
禮運大同篇作者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七月時台灣院線重映了婁燁 2014 年的《#推拿》,也順勢補上了畢飛宇的同名原著小說,因為各種原因此篇早已寫好的文章延遲至今才分享,但不知道為何,無論是色溫或故事,電影或原著,此部作品想來也是一個相當適合秋意時節的故事,現在依然值得一讀也值得一看。
雖說電影不及小說的完整性,但那是改編作品必定會面臨的取捨,卻足以直擊人心地以相似注視牢牢抓住故事精隨,透過雨、風鈴、舞蹈、詩文意象延伸文學的哀傷與美感,就像爐子上的一鍋鴛鴦鍋,畢飛宇是紅湯,婁燁是白湯,從同一株火焰竄起,滾出各自的味覺衝擊。導演精心打造出的盲視覺尤其驚人,宛若燈光關上的剎那,宛若隱形眼鏡剝離的時刻,視線搖晃感異常強烈,瞳孔徹底失焦,目光所及盡是逐漸模糊放大的光暈,不但營造出視覺上也營造出心理狀態的混亂無措。
「對面走過來一個人,撞上了叫做愛情,對面開過來一輛車,撞上了叫做車禍,可惜車與車總是撞,人與人卻總是讓。」
他們於看不見的世界裡追尋一份看得見的愛情,推拿必須有力道,情慾必須有力道,深沉的壓抑也必須有力道,而如此強烈視覺衝擊的力道是文字無法具象的。畢飛宇一視同仁的故事裡,我看見了盲人生活的隔閡與孤獨,婁燁洋溢文人浪漫的故,事裡則閃耀著盲人之間的連結與陪伴,相較於所謂的健全人,他們對慾望的探索更加自然,發乎情止乎禮的道德約束更加沉重。
無論看得見、看不見都是一種局限,無論看得見、看不見都會受表象所矇蔽,所以人們在社會、在群體、在人與人的關係裡皆是某種程度的盲,擁有極其相似的靈魂,為了尊嚴賭一口氣而活,表現出的人性醜陋或善良並沒有因視力差異而有所區別,盲人與健全人之間有歧視也有憐憫,盲人與盲人之間還是有歧視也有憐憫。對多數有幸得以正常使用雙眼的我們而言,觀看《推拿》似乎有種水至清則無魚的微妙感受,這群人並非對一切渾然不覺,仍舊得適時以退為進,適時視而不見,他們一心執著於親眼見識具體的真相,於是導演與作者將真相擺在世人眼前,無意賺人熱淚或博取同情,而是大同小異那血淋淋的,冷冰冰的,一點也稱不上美好的人世百態,這又豈是這群人心心念念的主流價值?
光影參半的卑微生命,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生命的真實姿態到頭來還是得用心去觀察,畢飛宇與婁燁本是同根生的《推拿》以中國文學之美顫抖伸手觸碰永夜裡的光明,由內而外帶領讀者和觀眾打開另一雙眼睛,從精神層面理直氣壯地檢視自己閱讀天空、人潮與世界的方式。
禮運大同篇作者 在 以「禮運大同篇」紀念孔子與國父聯合報嚴震生... - 民意論壇 的推薦與評價
名人堂/以「禮運大同篇」紀念孔子與國父聯合報嚴震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