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加油【逆境是最好的祝福—當我們都被貶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赤壁賦、念奴嬌、漁父】
想想以前的讀書人比我們辛苦許多,他們不分科、不分系,如果你想成功只能讀國文,熟背四書五經,然後參加科舉。科舉也不分年紀、長幼,大家千里迢迢共赴京師,只為追求唯一晉升的機會:考中進士。
好好讀書,平平順順當個官,期待科考改變人生,光耀門楣,一展長才報效國家,這就是古代讀書人共同的願望。
只是好不容易考了全國第一,好不容易擠身國會殿堂,你卻發現光會讀書,懷抱熱血,並不能讓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相反的,政治是眾人的事,你爭我奪,讒言毀謗是每天上演的戲碼,萬一選錯邊,講話直接了點,個性自然不虛偽,更會讓你貶到十萬八千里,永遠回不了家。
貶官生活是甚麼呢?在古代交通不變,從甲地貶到乙地,真是長路漫漫,一家老小跟著你長途跋涉,病的病、死的死也是大有人在(還有很多官員貶得太老了,終於遇赦回朝時,病死在路上,令人不勝唏噓)。
貶官之後的人生是甚麼呢?當你一心努力當官,卻被貶到荒郊野外,瘴癘之地,遠離權力核心極遠,不知何時回朝的前途茫茫?以及不知甚麼時候再中槍中箭的悲傷無奈?都是人生非常重大的打擊。
站在被貶之地,想著自己十年寒窗苦讀,年華漸長、白髮蒼蒼,卻搞得前途茫茫,心裡必定是無語問青天,那樣的寂寞、孤獨與對人生的無奈無力,幾乎是所有古代作家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在閱讀這些文章前,必須先「同理」的感受。
當你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再去對照他們不同的選擇、思考,就會有著佩服、感動,當你能同理這些人生處境,就知道這些文章並不單只是與你分享作家的故事,而是想要教會你:人生在世,有高有低,倘若你處於低潮,當事情不如己意,乃至前途茫茫時,你可以從這些過往所學中,獲得一些力量與智慧。
范仲淹貶到鄧州時,好友滕子京也貶岳州。滕子京雖然失意,但來到岳州後依然努力,他用一年時間就達到「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局面,還重修了歷史名樓「岳陽樓」,並請范仲淹為之作記。
范仲淹雖然沒去過岳陽樓,但憑地圖與作家的文筆,從岳陽樓「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的地理位置,便寫出站在樓上俯瞰的磅礡氣勢,與自身遭遇渲染下「雨悲、情喜」的感受,這種「以物喜、以己悲」的情緒是真實人性,更是同為被貶官者的滕子京與自己最深的痛。
但身為「天下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並不希望自己陷於個人的悲傷之中,他為官清廉,設置義田,以工代賑等善舉,就是因為他把百姓看得比自己還重要,比國家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遭遇還重大。
因此,他除了勸勉滕子京應該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心境外,更強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是士大夫的胸懷,這種「即使處於人生低谷,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思考格外動人,文末「噫!微斯人,無誰與歸」的感嘆,雖然道出堅持理想的寂寞孤獨,卻也帶出生命的高度。
這時,若對照〈義田記〉中寫到「(范仲淹)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就知道他不是說高話,而是身體力行,是這世界的大善人大善心,是天下第一流人物,是亂世中的風骨。
相較於〈岳陽樓記〉的孤獨崇高,〈醉翁亭記〉展現的就是一片活潑快樂,宋代古文運動領導者歐陽修即便具有相當地位,仍不免貶官命運,他到滁州後在自然中療癒自己,也發現了一塊寶地,即僧人智僊所建的亭子,並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命為醉翁亭。
首段說明醉翁亭基本資料與「醉翁」名號的由來後,文章接著從「山林之樂」著筆,繼而歐陽修又帶我們看到他來滁州第二年的轉變,不論是滁人遊山或太守宴飲,都呈現出一幅政治清明、幸福和樂的景象,最後,作者又從禽鳥的山林之樂,到滁人從太守遊而樂,寫出最高的快樂,其實是太守樂於其中的「與民同樂」,層層遞進的「樂」之中,我們看到歐陽修意在言外的境界:即使貶官,我依然可以選擇快樂,可以選擇發揮生命價值,繼續成為一個快樂的傳播者。
在年少時就被推為「蘇文熟,食羊肉;蘇文生,嚼菜根」的大文豪蘇軾一樣逃不了貶官命運,甚至一貶再貶,成為所有文學家中被貶得最遠(儋州,即海南島)的苦情代表。在貶官人生中,他因「烏台詩案」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期間,寫下〈赤壁賦〉、〈念奴嬌〉、〈定風波〉、〈寒食帖〉等名作,更是境界深遠。
同為貶謫文學,不同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依然以百姓為念,〈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或者屈原的〈漁父〉呈現出「自我面對逆境的思考」。
〈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漁父〉這三篇除了皆屬韻文,同樣具備押韻的形式外,也同樣都是作者面對外界、人生的扣問。
〈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皆是蘇軾來到文赤壁(赤鼻磯),面對三國赤壁戰場(雖非真正的戰場赤壁,但同有藉景抒懷意味)的興感之作。
〈赤壁賦〉是秋日滿月之際,和朋友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感受江水浩瀚,遺世獨立之感;而〈念奴嬌 赤壁懷古〉則是看著江水洶湧前行,觸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兩篇雖然起始景色不同,但同樣皆因景思及三國英雄:曹操「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周瑜「小喬初嫁」、「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湮滅」,皆是年少有為,不可一世,反觀自己貶謫之身,如蜉蝣寄生,如滄海一粟般毫無作為,卻已「早生華髮」,因此對人生、對自我的懷疑更加強烈無奈。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總能在絕境中生出燦爛之花,在絕處中寫作精彩名作,在〈赤壁賦〉中,他透過與朋友的對話,以「水、月」為喻,談人生的「變」與「不變」, 強調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是永恆的,不以處境論英雄,而〈念奴嬌 赤壁懷古〉則是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呈現灑脫曠達的智慧。
屈原〈漁父〉同樣藉屈原和漁父的對答,展現作家對處境的疑問。忠而被逐的屈原不願同流合污,在投汨羅江前的這一刻,必定對自己的選擇有所體悟,也必定瞭解旁人對自己的不解,於是,藉由漁父的對答行文,算是遺書,也是交代。
文章中,即便漁父要屈原學著濯纓濯足的應變,要他用道家「與世推移」的從容彈性來面對困境,但屈原依然有著儒家的堅持,覺得身為士大夫,身為大臣,該有對這世界的理想,他堅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堅持不被世俗塵埃蒙蔽,即使被放逐,即使最後必須以死明志,都比自甘墮落來得有價值。
最終,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只是各表心意,沒有結論,而屈原跳汨羅江成了中國文人心中另一種人格的象徵,人們的哀痛與端午節的由來,皆源自於「有一個人告訴我們:不論世界怎麼變,節操不能變!」
屈原用壯烈的方式堅持原則,他的精神可佩,方法則不可學,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他離開後,想必最愛他的人將是永恆的不捨心痛,人生難得,也沒有必要為了某些堅持玉石俱焚。
因此,在屈原之後,我們看到其他人各自做了不同應對:陶淵明寧可辭官,過貧窮生活也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柳宗元在〈永州八記〉中將理想自我投射於西山與自然間,放下對小人的怨懟;而以上所提的這些貶官作家們也同樣在困境中,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思考。
順境之前必經逆境,逆境常帶著最好的祝福,唯有透過逆境,我們才知道珍惜、知足,才能藉此修正自己,明瞭最重要的價值。日本作家廚川白村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絕對沒有任何一個文學家願意被貶官,但貶官卻造就他們生命的深度與韌性,留下傳世不朽的篇章。
面對逆境,古人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活法,你也終將在自己的篇章中,留給後人值得分享的經歷。
而老師認為,這就是我們學習這些文章的意義。
___
❤️學測將至,最好也最及時的引用素材就在課本裡,以這篇統整與孩子們分享,祝大家考試順利!加油!
❤️辛苦終有盡頭,我等你的好消息!
#歡迎分享給需要的孩子們
#閱讀素養 #文本分析 #學測 #統測 #指考 #會考
本文出自龍騰出版【搶救國文 統測複習25週】
秋懷歐陽修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國時期的「好酒之風」是怎麼樣的?酒在三國有怎麼樣的作用?
歷史春秋網
酒文化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不少文人學者寫下了品評鑒賞美酒佳釀的著述,也留下了鬥酒、寫詩、作畫、養生、踐行等酒神佳話。非常著名的有魏晉時期嗜酒如命的曹植和陶淵明,唐朝時期的「酒中仙」大詩人李白和借酒消愁憂國憂民的杜甫,宋朝時期的歐陽修與蘇東坡都是喝酒的行家。
既然那麼多人愛喝酒,但翻開與酒有關的三國故事,發現酒也不是那麼好喝的,為何這麼說呢?
三國時期人的酒量
曹丕在《典論酒誨》一篇中曾提及到劉表的子弟喜好飲酒,分別有三爵,最大伯雅,第二仲雅,最小季雅;三爵分別可受七升、六升、五升酒。所以南荊之地有三雅之爵,河朔之地有避暑之飲。而文中所提及到的「三雅」酒杯,就是「雅量」一詞的典故,意指能夠飲下「三雅」任何一爵所盛的酒而不醉的話,就是有「雅量」。
這裡面的升怎麼理解呢?
三國時期:1斛=10鬥,1斗=10升,1升=10合
現代轉換: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20毫升,1龠=10毫升,1撮=2毫升,1圭=0.5毫升
也就是說就酒杯而言規格大約是現在的1升到1.5升之間。酒量不是像傳說中的那麼駭人聽聞。
三國時期嗜酒如命、手段激烈的好酒之風
陶元潛《三國食貨志》有記載:「三國時飲酒之風頗盛,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
荊州劉表宴請賓客喝酒的誇張手段:「設大針於杖端,客有醉酒寢地者,輒以劖刺之,驗其醉醒,是酷於趙敬侯以筒酒灌人也。」估計假喝裝醉的人是難以承受大針刺痛的。
東吳孫權也是個極愛喝酒的主,:「權於武昌,臨釣台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重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台中乃當止耳。」,也就是說喝酒要喝到從高台上掉下去啊。最後還是張昭發飆了,孫權不好意思,就停止了酒宴。
據《三國志》注引《吳書》中載,鄭泉經常在親朋面前說:「平生最大的心願,就是用十斗的斛裝滿美酒,也不用太多,每船裝五百斛給我裝五百船就夠了。食之不盡的時令瓜果和下酒菜也都堆在船上,我就這樣住在船上喝累了就睡,睡醒了就繼續喝。如此反復品飲佳釀,好不痛快!」
三國時期的酒起著何種作用?
1.借酒試探的政治作用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成為流傳後世的典故。
話說曹操在白門樓擒殺呂布後,帶著劉關張三人回到許昌。劉備乃當時英雄豪傑,加上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必不會久居人下,謀士程昱勸說曹操早日除掉劉備,以免日後成為大患。曹操以殺了劉備會寒了天下投靠之人的心未採納。但曹操內心還是有所顧慮的,於是想找機會來試探劉備。
劉備一方面參與了董承等人謀劃曹操的衣帶詔,一邊也擔心曹操會加害自己,於是在府中開墾了一塊田地用來種菜。曹操聞知後,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曹操當時是以試探的心理來設宴的,而劉備則誠惶誠恐,希望不要引起曹操的懷疑。這次的青梅煮酒雖然是演義虛構的成分,但據《三國志先主傳》和《華陽國志》記載,確實有過曹操與劉備對飲暢談天下英雄,曹操從容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當時也是雷電交加,劉備「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通過怕雷威很好的掩飾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讓曹操不再對自己產生疑心。
2.孫權愛喝酒,酒對孫權的警示作用
孫權當上吳王時,在慶賀宴快要結束時,親自起身巡行斟酒,虞翻趴在地上裝醉,不端酒杯。孫權一離開,他就坐起來。孫權於是非常憤怒,拔出劍要殺了他。
在坐的人無不惶恐驚懼,幸虧大司農劉基起身抱住孫權勸說:「大王因酒過三巡之後親手殺死有名望之人,雖說虞翻有罪,但天下人又怎麼知道呢?況且大王因為能容納養蓄廣大賢士,故此海內仰望大王風采。今日一下子因此事而將其拋棄,值得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死孔融,我對虞翻又有什麼憐惜的。」劉基說:「曹操輕率地殺害士人,天下人都非議他。大王躬行仁德恩義,期望與堯、舜相比肩,怎麼能自比曹操呢?」虞翻由是免去一死。
後來孫權親自頒發了命令,說酒後殺人都是不做數的,酒也是對孫權的一種警示作用,以醉酒殺名士顯然是不對的。
對愛喝酒的當然希望每天能對酒當歌,但對虞翻來說,這酒就不是那麼「好喝」的哦。虞翻性格疏朗率直,多次因酒犯罪,因此孫權不止一次受到虞翻的頂撞,最後把他流放到偏遠的交州。
3.對有功之臣的慶功之酒
徐晃在救援樊城的過程中,擊敗關羽並解了樊城之圍,等徐晃率得勝之師回軍之時,為表彰徐晃的功勞,親自出迎七里,設酒為他慶功。
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
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亂世,酒貫穿了整部三國史,但這酒卻不是那麼「好喝」的,酒風剽悍、手段激烈但依然改變了當時豪傑的「好酒之風」,這股「好酒之風」也只是整個酒文化的一個時代縮影。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秋懷歐陽修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國時期的「好酒之風」是怎麼樣的?酒在三國有怎麼樣的作用?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酒文化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不少文人學者寫下了品評鑑賞美酒佳釀的著述,也留下了鬥酒、寫詩、作畫、養生、踐行等酒神佳話。非常著名的有魏晉時期嗜酒如命的曹植和陶淵明,唐朝時期的”酒中仙”大詩人李白和借酒消愁憂國憂民的杜甫,宋朝時期的歐陽修與蘇東坡都是喝酒的行家。
既然那麼多人愛喝酒,但翻開與酒有關的三國故事,發現酒也不是那麼好喝的,為何這麼說呢?
三國時期人的酒量
曹丕在《典論酒誨》一篇中曾提及到劉表的子弟喜好飲酒,分別有三爵,最大伯雅,第二仲雅,最小季雅;三爵分別可受七升、六升、五升酒。所以南荊之地有三雅之爵,河朔之地有避暑之飲。而文中所提及到的”三雅”酒杯,就是”雅量”一詞的典故,意指能夠飲下”三雅”任何一爵所盛的酒而不醉的話,就是有”雅量”。
這裡面的升怎麼理解呢?
三國時期: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
現代轉換: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20毫升,1龠=10毫升,1撮=2毫升,1圭=0.5毫升
也就是說就酒杯而言規格大約是現在的1升到1.5升之間。酒量不是像傳說中的那麼駭人聽聞。
三國時期嗜酒如命、手段激烈的好酒之風
陶元潛《三國食貨志》有記載:「三國時飲酒之風頗盛,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
荊州劉表宴請賓客喝酒的誇張手段:「設大針於杖端,客有醉酒寢地者,輒以劖刺之,驗其醉醒,是酷於趙敬侯以筒酒灌人也。」估計假喝裝醉的人是難以承受大針刺痛的。
東吳孫權也是個極愛喝酒的主,:「權於武昌,臨釣台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重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台中乃當止耳。」,也就是說喝酒要喝到從高台上掉下去啊。最後還是張昭發飆了,孫權不好意思,就停止了酒宴。
據《三國志》注引《吳書》中載,鄭泉經常在親朋面前說:「平生最大的心願,就是用十斗的斛裝滿美酒,也不用太多,每船裝五百斛給我裝五百船就夠了。食之不盡的時令瓜果和下酒菜也都堆在船上,我就這樣住在船上喝累了就睡,睡醒了就繼續喝。如此反覆品飲佳釀,好不痛快!」
三國時期的酒起著何種作用?
1.借酒試探的政治作用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成為流傳後世的典故。
話說曹操在白門樓擒殺呂布後,帶著劉關張三人回到許昌。劉備乃當時英雄豪傑,加上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必不會久居人下,謀士程昱勸說曹操早日除掉劉備,以免日後成為大患。曹操以殺了劉備會寒了天下投靠之人的心未採納。但曹操內心還是有所顧慮的,於是想找機會來試探劉備。
劉備一方面參與了董承等人謀劃曹操的衣帶詔,一邊也擔心曹操會加害自己,於是在府中開墾了一塊田地用來種菜。曹操聞知後,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曹操當時是以試探的心理來設宴的,而劉備則誠惶誠恐,希望不要引起曹操的懷疑。這次的青梅煮酒雖然是演義虛構的成分,但據《三國志先主傳》和《華陽國志》記載,確實有過曹操與劉備對飲暢談天下英雄,曹操從容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當時也是雷電交加,劉備「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通過怕雷威很好的掩飾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讓曹操不再對自己產生疑心。
2.孫權愛喝酒,酒對孫權的警示作用
孫權當上吳王時,在慶賀宴快要結束時,親自起身巡行斟酒,虞翻趴在地上裝醉,不端酒杯。孫權一離開,他就坐起來。孫權於是非常憤怒,拔出劍要殺了他。
在坐的人無不惶恐驚懼,幸虧大司農劉基起身抱住孫權勸說:”大王因酒過三巡之後親手殺死有名望之人,雖說虞翻有罪,但天下人又怎麼知道呢?況且大王因為能容納養蓄廣大賢士,故此海內仰望大王風採。今日一下子因此事而將其拋棄,值得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死孔融,我對虞翻又有什麼憐惜的。”劉基說:”曹操輕率地殺害士人,天下人都非議他。大王躬行仁德恩義,期望與堯、舜相比肩,怎麼能自比曹操呢?”虞翻由是免去一死。
後來孫權親自頒發了命令,說酒後殺人都是不做數的,酒也是對孫權的一種警示作用,以醉酒殺名士顯然是不對的。
對愛喝酒的當然希望每天能對酒當歌,但對虞翻來說,這酒就不是那麼「好喝」的哦。虞翻性格疏朗率直,多次因酒犯罪,因此孫權不止一次受到虞翻的頂撞,最後把他流放到偏遠的交州。
3.對有功之臣的慶功之酒
徐晃在救援樊城的過程中,擊敗關羽並解了樊城之圍,等徐晃率得勝之師回軍之時,為表彰徐晃的功勞,親自出迎七里,設酒為他慶功。
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
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亂世,酒貫穿了整部三國史,但這酒卻不是那麼「好喝」的,酒風剽悍、手段激烈但依然改變了當時豪傑的「好酒之風」,這股「好酒之風」也只是整個酒文化的一個時代縮影。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