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識讀角度來看愛莉莎莎事件。
愛莉莎莎在影片中介紹自然療法中的「肝膽排石法」引起醫師們的熱議,其中台大兒科醫師蒼藍鴿也特別為此拍了一支影片來解釋當中的盲區,最後愛莉莎莎釋出道歉影片後,事件這才告一個段落,從整起事件中,我們該如何解析整件事情。
創作者在產製內容的同時,需要經過幾個階段。
一、蒐集資料
在挑選題材之後,創作者需要用各種方法來蒐集資料,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網路與書籍之後,來確定資料的正確性。
站在愛莉莎莎的角度,她找了相關的內容與倉藍鴿同一個出版社的書籍「神奇的肝膽排石法」,加上又有專業的人員為其書籍背書,自然就會認為資料是很完整的。
但她疏忽了自己的傳播者身分,如果今天她自己使用這樣的民俗療法,或許對她也適用,但終歸是個人行為,別人也不會為此過多干預,但一旦她透過媒體將此宣傳後,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們就得要站出來站在對立面,並且做出正確的衛教宣導,這是為了多數民眾的健康安全。
醫療體系中,衛教是最為重要一環,卻也是現在網路世代最棘手處理的問題根源,從長輩群中的錯誤資訊與假消息都可略知一二,一旦錯誤訊息不斷流竄,將造成嚴重的問題。
二、大量閱讀
資料來源非常多,除了閱讀龐大的資料與書籍外,詢問專業人士更是閱讀資訊的關鍵,以我自己為例,撰寫政治相關內容,就必須要詢問可靠的政治工作者,並且確定資料的來源是肯定的;撰寫防疫相關內容,就得要確定資訊沒有錯誤;撰寫時事議題就得要回去閱讀最一開始的所有資訊。
最少最少,在內容出去之前,交給專業的人士看完後提供補充建議都是很重要的,現代人獲得資訊很容易,願意大量閱讀的人卻很少。
之前就一直有人認為我每天日更撰寫各式議題很容易,照著模仿就能輕鬆複製成功,卻疏忽我每天光是閱讀就耗費我多少心力,更別說為了談論議題,必須要去結識各行各業的專業領域,花費時間心力才有辦法產出內容。
三、消化吸收
資料百百款,提供的資訊也完全不同,每一位創作者都必須要消化吸收,透過自身的理解來看待事件的原貌。
四、資料轉譯
資料轉譯是將所有閱讀的資料與數據,透過自身的方式來做內容產出,這是最重要卻也最困難的一點,即使大家都閱讀相同的資料,卻也有可能因其政治主張、事件立場、生長背景等各式理由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個轉譯的過程也代表著創作者的能力,觀眾閱讀的是創作者轉譯過後的內容,也同時吸收其價值觀與想法,這也是為何受眾與創作者的頻率會越來越接近,最終成為同溫層。
五、轉換產出
無論透過文字、圖片、影音等各式內容產出,資料轉換的過程都相當重要,每個時代有其盛行的媒體,創作者在產出的過程中,都得抱持著嚴謹的態度來確定每一個環節。
六、媒體識讀
一直來到最後的這個階段,才是真正與所有的受眾有關的核心。
媒體識讀一直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技能,他代表著人們在受到媒體餵食的同時,是否能夠辨別其為真實抑或是毒藥。
每當發生爭議事件時,都可看到兩方人馬不斷的針鋒相對,但當事件落幕後一切又都船過水無痕了,我時常覺得很可惜,我總在思考,如果社會當中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從事件當中成長學習,在下一次面臨到同樣的事件時更有免疫力,或許時代就能推著社會前進。
這段時間我看到整個事件的發展脈絡,愛莉莎莎在資料的蒐集與閱讀的不完整,造就了她的錯誤解讀,這也正如蒼藍鴿所提到的「愛莉莎莎也是受害者。」只可惜當時愛莉莎莎並未第一時間乘著台階下台,最終才有後續的風波。
但要說愛莉莎莎是否為十惡不赦之人?
我覺得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
創作者提供非正確訊息當然很嚴重,特別是有相當程度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但這次的事件無論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中都有相當多的交流與討論,讓彼此也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她也能從中學習避免下一次再犯,這將會是寶貴的經驗。
再者,每個人對於生活有不同的信仰與做法這是個人自由,正如開頭所說的,你是個人行為我們都沒意見,只要不要透過媒體傳遞錯誤的資訊即可。
這邊我也特別推薦我大學恩師張耀仁所出版的書籍「網紅●假新聞●偽科學 媒體素養必須知道的20堂課」,正如書籍中所提到的媒體素養,可以納入「思辨媒體,實踐媒體,創造媒體。」這概念之中,當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思辨能力,這也意味著我們有了對資訊的免疫抗體。
書籍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介紹,並且用類似漫畫的插畫來做圖文輔助,即使是青少年也能輕鬆閱讀。
「國道ETC收歸國有,由民眾自主選擇付款方式」
連署:https://pse.is/3936l2
重新開始日更的IG : Awater0911
喜歡影片的可以到 : https://awater0911.pros.si/v9nmb
喜歡跟我討論議題或提供資料的可以到社團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想要認識我與聊天的歡迎來直播找我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只有美國科技公司需要注意資訊安全嗎?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美國資安分析師:洪啟恆Jeff。Jeff畢業於中興資管,同時擁有美國匹茲堡大學資訊科學碩士學位。目前在美國路易斯安那擔任資安分析師。這幾年主流媒體也開始討論資安議題,讓一般大眾對於資安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到底資安是什麼?為什麼每個人都需要知...
「科學媒體素養」的推薦目錄:
- 關於科學媒體素養 在 鬼才阿水Awa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科學媒體素養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科學媒體素養 在 親子天下‧悅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科學媒體素養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科學媒體素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科學媒體素養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科學媒體素養 在 這件無與倫比的小事?台灣民眾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論壇 的評價
科學媒體素養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大風險中心分享如何做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
你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美國影星丹佐‧華盛頓曾說「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看了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他認為,現今資訊管道氾濫,長期的影響就是各媒體「搶快」,忙著搶第一,卻沒人真正在乎「真實性」。
.
臺大風險中心執行科技部旗艦計畫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日前主辦「2020台灣民眾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論壇」,對如何增進科學新聞素養有深入討論,一起來看看。
.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懂科學不一定讀懂『科學新聞』!科學媒體素養調查:解讀正確率僅5成」: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6198
中央社「調查:越依賴電視 科學媒體素養分數越低」:
https://reurl.cc/ygOGQ8
「2020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調查」摘要:
https://smctw.tw/7559/
.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臺大風險中心
#不人云亦云
#科學新聞
科學媒體素養 在 親子天下‧悅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閱讀news
「OO名醫表示每天一杯波菜加牛奶,能有效抗癌」
「OO研究:狗狗其實不喜歡被抱」
看到這類訊息,你是不是也曾想過看似毫無邏輯、荒謬,怎麼可能會有人相信?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科學概念」理解度高,但「#科學新聞解讀」的正確率卻只有5成。為什麼當資訊被轉譯成較容易閱讀的新聞報導時,會沒辦法正確解讀呢?...↘️
🔖 延伸閱讀|有圖有真相?你需要注意的科學3原則
>> cplink.co/nDp6lN4v
科學媒體素養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只有美國科技公司需要注意資訊安全嗎?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美國資安分析師:洪啟恆Jeff。Jeff畢業於中興資管,同時擁有美國匹茲堡大學資訊科學碩士學位。目前在美國路易斯安那擔任資安分析師。這幾年主流媒體也開始討論資安議題,讓一般大眾對於資安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到底資安是什麼?為什麼每個人都需要知道呢?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來聽聽Jeff選擇資安領域的原因,和在美國資安領域求學求職的經歷。
0:00 Intro
3:13 Jeff最初對資安感興趣的契機
6:27 申請資安領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或是學歷嗎?
9:56 美國資安領域求職
14:55 資安分析師的工作內容
17:14 資安領域職涯發展
24:59 為什麼一般平民老百姓也需要對資安有所認識
26:03 未來有打算回台灣發展嗎
-----
🎙Ep122- 資安分析師的美國解壓縮:洪啟恆
#資訊管理 #cyberSecurity #資安
✉️ jeffrey@jeffreyhung.com
全民資安素養網:https://isafe.moe.edu.tw/
🏆經歷
- 美國_資安分析師
🎓學歷
- 美國_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Science
- 台灣_中興大學資管學士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各大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 | Youtube | Spotify
★獲得最新消息 | http://bit.ly/hop_instragram
★支持離島人 | http://bit.ly/hop_suppor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7oS9VSdSDE/hqdefault.jpg)
科學媒體素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介紹
訪問作者:吳娟瑜
內容簡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錯!56%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 parents)!
虐待孩子、口出惡言、過度控制、情緒勒索、
硬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孩子身上……
這些父母的有毒教養96%是受到潛意識影響
去除源於個人創傷、承自原生家庭/家族的負面信念,
拒絕周遭、社會、媒體流傳的錯誤認知與價值觀,
不再受潛意識操控,親子才有良性互動!
◎每個失常的孩子,背後都有受創的大人
頂嘴、疏離、憂鬱、易怒、依賴、拒學、沉迷電玩……當孩子行為脫序時,父母應先檢討自己是否常對孩子有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表現。一個人講出的話語、表達的想法、臉上流露的神情,往往跟深藏在潛意識裡的信念有關,父母若有以上負面情緒,代表潛意識裡帶有許多恐懼,並經由教養將恐懼不斷複製給孩子。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
◎應快快「拋棄繼承」的情緒負債──家庭潛意識恐懼
我們很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和教養模式,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陰影,時常會再成為子女的夢魘,像是重男輕女或家庭暴力等。父子和母女之間也常有特殊的情結,比方說,「兒子不成材」是很多男人共有的潛意識恐懼,對兒子總寄予重望,表現不佳就會嚴以鞭策;母女之間則存在著微妙的競爭關係,會搶奪居中男人(丈夫/爸爸)的愛,這通常是因為媽媽複製了自己兒時和手足的相處模式;而失婚者容易把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帶給孩子。養兒育女時,要時時自我觀察,才能不再把從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恐懼又轉移到子女身上。
◎家族潛意識恐懼遺毒子孫,過時的祖訓就讓它失傳吧!
有些已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仍以祖訓家規、家族慣例等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影響了後代子孫的家庭幸福和親子關係,最典型的包括: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繼承祖業等,這些觀念都已和現今潮流有所抵觸,長輩應該適度改變或尊重晚輩的選擇。做個「懂事」的長輩,懂得世事多變化,樂意理解成年兒孫的心事,多給引導,多給支持。
◎以知識破解偽科學、群體迷思,不捲入集體潛意識恐懼
有些潛意識恐懼從個人、家庭或家族中完全找不到根源,那可能就是受到周遭環境的暗示所致,包括:民族習性、社區氛圍、新聞事件、宗教信仰,關於生活上的例子有「富不過三代」、「逢九必凶」、「活越久,失智機率越高」等;屬於教養上的則有「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等,我們對這些思維習以為常,也認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是需要重新斟酌的,在陪伴子女成長時才能跳脫這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培養出思考正面、觀念正確的孩子。
作者簡介:吳娟瑜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記憶改寫,回到原本美好的自己》、《用女人的方式贏一生》、
《爸媽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就要這麼教》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作者粉絲頁:吳娟瑜老師
出版社粉絲頁: 出色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HUjqJQohmc/hqdefault.jpg)
科學媒體素養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97Tvt3VGyY/hqdefault.jpg)
科學媒體素養 在 這件無與倫比的小事?台灣民眾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論壇 的推薦與評價
#Section1 科學知識從哪來?——科普形態與內容的轉變 #Section2 眼見不為憑——「查證」作為科學媒體素養的第一步 #Section3 記者的第一現場——科學新聞的複雜處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