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鄉親大家好。
有鑑於上次太摸魚,這次我們來聊點認真的東西。
很長ㄛ!
-
2016年12月4日,一名攜帶槍械的男子遭警方壓制在地,而在他投降接受逮捕之前,手上的槍早已對著披薩店「彗星乒乓」的大門、桌椅及牆上射擊了數槍,所幸無人傷亡;面對警方當下的訊問,28歲的艾德嘉(Edgar Maddison Welch)的說法是:「我想確認沒有人受害。」
『受什麼所害?』
「戀童癖集團。」
接收了大量情報的艾德嘉,深信在「彗星乒乓」店內、不為他人所知的地下室中,有許多遭受戀童癖所囚禁、奴役的孩子,正遭受毫無人道的對待,以及性侵行為。
事實是?
「彗星乒乓」裡根本不存在著所謂的地下室,更無戀童癖集團,與虛構的受害者們。而艾德嘉口中所謂的「大量情報」,也僅是 Twitter、Reddit 甚至是 4chan 上面,如病毒般瘋傳、多達上百萬則的陰謀論貼文。
「披薩門」事件的出現,正是著眼於龐大的商業利益、漠視了道德約束的現代科技,與陰謀論結合,進一步對社會造成傷害的最佳範例。
或許你會說,陰謀論、假消息這種東西不要相信就好了,然而...
當「真相」總是太過無聊而不被人關注、
當科學研究告訴你,網路上假新聞的傳播速度比真實新聞快上六倍、
甚至,當這些主流平台是「有意地」引導你去接收這些資訊,
你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追求所謂的「真實」?
-
NETFLIX於日前上架的《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紀錄片,透過數據研究解析、各大平台前員工們的現身說法,搭配穿插其中的情境劇,描繪了這些炙手可熱的社交平台,如何對我們個人以及整個社會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影響。你可能知道社交平台巨頭之一 Facebook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前些日子在眾議院聽證會上遭受輪番「拷問」的消息。如果從這新聞沒辦法讓你深刻體會政府的重視及感受到的嚴重程度,這部片算是針對這類議題一個很好的導讀教材。
「......提到『網際網路』,緬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 Facebook。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當民眾購買手機,通訊行老闆就會當場安裝 Facebook APP,並幫顧客申辦帳號,因此有了手機之後,民眾所能做、也只知道怎麼做的第一件事便是 ── 打開 Facebook ............ 軍方及不良分子有了操弄輿論的全新方法,鼓勵民眾對羅興亞穆斯林族群行使暴力,包含了屠殺、放火燒毀全村、集體強暴,以及其他違反人性的嚴重罪行。」
「如果我想要操弄選舉,我可以即刻上去 Facebook 的陰謀論社團,找個100位用戶。這些使用者不但相信地球是平的,更認為登陸月球這件事本身就是個完完全全的陰謀論;接著我要求 Facebook 『幫我找出1000位類似使用者』,它就會開心地傳給我幾千個類似用戶,讓我用更多的陰謀論來接觸這種人。」
「這就像遙控戰爭。一個國家操弄另一個國家,卻不必真的侵犯實體國界......」
「數以億計的人」,這個概念很難讓人實際去感受,畢竟那是一件連想像都太過困難的事。那麼,試著想像你坐在曾經待過的學校大禮堂。周遭虛無座席滿滿的人海,講台上充滿了許多宣導「地球是平的」影片、文章以及演說,除了你之外全場歡聲雷動,並不斷大喊「這才是真理!」、「地球本就不該是圓的」等話語,你是否還能一派自然、完全不去質疑自己?更不用說在那禮堂內以單純的數字量化,也僅是區區的數百人而已。
而網路社交平台的出現,輕而易舉地做到了這樣的事,更將規模擴展到數百數千萬人之譜;同時發生的事情是,你輸入的每個ID及個人資料都被紀錄起來,所點選的每則貼文、圖片、影片,都成了培育AI的養分,用以追蹤、紀錄及分析你在網路上所有的傾向與偏好、並推薦出最難讓你拒絕的內容,以及商品。
進一步,讓近乎成癮、欲罷不能的你留在平台上,所經過的分分秒秒,都成了最有價值的「商品」── 如果每多待一秒,公司就能賺更多錢,那為什麼不讓你待越久越好呢,對吧?
「......向下拉就能更新,最新資訊就會出現在頂端,再向下拉就再次更新資訊,一次又一次。這在心理學有個名詞叫『間歇性增強』。你不知道何時會得到,或者會不會得到某樣東西,原理就跟賭城的吃角子老虎一樣............ 每次瞥見桌上的手機,你就知道只要伸手過去一滑,就可能有新消息,這就好像玩吃角子老虎試試手氣,對吧?這不是意外,這是一種設計藝術。」
-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對我而言,這句琅琅上口的廣告詞從來就不是個褒義詞,而是中性的。為了讓一切便利從而使社會更美好、為了侵略傷害用以鞏固自己的極權,這些都是再真實不過的「人性」,而科技也在這般的環境中得到了飛躍性的進展:輕點一下就能以物資救助遠方弱勢的手機、對來犯的飛彈能滴水不漏在空中攔截的防禦系統,都是相互輝映的最佳寫照。
我本身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隨著修補與駕馭AI即將成為天方夜譚、公司無法在道德跟商業利益取得平衡、社交平台逐漸轉變為科技巨獸的現在,或許民主會被侵蝕、或許政權會被翻覆,或許社會體制要接受無可避免的退化及衰敗,但我仍相信人類並不會就此走上滅絕之路,而會找出解答、繼續長存,縱使過程得要付出無法想像的慘痛代價。
但那同時也說明了,對於人類的「螂性」我可是抱持著高到不能再高的信心了呢。XD
-
最後分享一些影片裡提及,自己也會用到的自我防護措施:
關掉通知 ── 基本上我會關掉所有的通知。原則是「想到的時候才會去點開」而非「讓通知引誘我去點」,主導權應該在使用者,而不應是那則通知;討論公事或商洽的時候會選擇性開啟,我雖然喜歡玩弄已讀不回或未讀未回就會很焦慮的人,但商務範疇不在此限,「有效率」且「即時」我視為專業的素養體現所以有其必要。
Fact Check(事實查核) ── 網路論壇也好、Twitch聊天室乃至於自己的家族群組,天天接收他人轉貼的消息總是免不了的。別人要接受假資訊當「憨頭」是他人自由,但若想從假資訊的汪洋裡「掙扎」一下,常保懷疑是個好習慣:確認出處、多方查證有助於釐清事實。同時也請理性地說服自己,很多時候,「真相都是無趣且乏味的」。QQ
迴避clickbait(誘餌式標題) ── 點標題→進去完全沒內容的文章→製造瀏覽量。看似無腦,卻是目前極為重要的商業營利模組,不點就是最有效的破壞。上述的 Fact Check 熟練了,連帶有助於你在第一時間判別誘餌式標題並迴避;此類標題的產生源自於內文通常跟屎一樣所以需要吸睛以產生商業利潤,你可以嘗試點進去找有價值的內容,但我在看起來很像用你的纖纖玉手在糞坑裡挖金子。
看向同溫層之外 ── 用看的就可以了,人還是需要適當的同溫層的;此舉的重點在於讓自己感受到「世界上不會所有人都認同我的觀點」,有外來的衝擊與不同的意見,才有激發自身思考的可能,而思考是建立起真正屬於自己觀點與準則的最重要一步。
避免全盤接收所謂的「推薦內容」── 音樂相關的類型還好,但在政策、社會議題等內含大量需要分辨的資訊及討論內容中,你應該找出自己想看的,而不是像牛的鼻環或狗鍊一樣,被「你可能會喜歡...」等字眼牽著走;你或許會對地平說有興趣而看看,但你不該被有意引導成為支持陰謀論的人。請親自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
一般來說這類感想我都傾向自己內化吸收就夠了,然而此片跟探討之議題著實有趣,分享的同時藉機來點「騎車要帶安全帽」之類的良性宣導也不錯......
但到頭來果然還是上篇太偷懶良心不安吧 Q皿Q,總之無論是電影或是本篇屁話,都祝各位看得開心。
-
題外話。
你知道這類事件最棒的諷刺是什麼嗎?
最棒的諷刺是,
有些人可能會對這篇文章敘述的狀況感到一絲緊張、
他們可能會買了一個月的NETFLIX想要一窺究竟、
可能突發奇想去挑戰劇中的「一周不碰智慧裝置」,
最後,什麼都沒有改變。
彷彿那一瞬的緊張、對未來的擔憂、
對科技巨頭將自己視為商品操弄的不甘、
對聚餐中沒有手機就社交失能的恐懼,
全都像假的一樣。
不得不說,這種廉價的懺悔總是令人百看不厭。 XD
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快點上好嗎嗚嗚嗚嗚嗚QQ
科技來自於人性出處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PO故我在?應「我思故我在」
林宜靜/ 自由業(台北市)
川普揚言監管社群平台,引發推特和臉書公開論戰。(路透資料照)
推特日前首度對美國總統川普開鍘,將推文加上警示標籤和連結,請讀者查明事實;川普則以「干預今年總統大選,扼殺言論自由」的理由回擊,在近期嚴重種族歧視社會事件中,更繼續放送不實訊息及塑造人民對立。
臉書員工也要求祖克柏對川普貼文進行有效舉措,只是祖克柏曾一度認為,社群媒體不是真相仲裁者;與川普言論自由論點不謀而合。
在高度依賴社群媒體的時代,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保持社交距離成日常,但社群距離難以拿捏。社群媒體使人人得以展現、表達自我意見,並且成為新聞製造機。
虛擬世界裡,各方資訊皆能「一手掌握」,也都習慣性信任自己的資訊來源是正確的,甚至成為一種思想信仰或意識形態,透過轉發分享,各方藉著「按讚、分享、訂閱或追蹤」,在保持社交距離的無奈中,找到一絲慰藉及發洩情緒的出口。
當新聞媒體漸漸充斥「網友說」,這些「網友們」可能就是我們的「親友們」,他們在社群媒體中發布出處可能不明,或某粉團後製的內容,面對質疑出處與內容正確性時,他們又回以「我不是公眾人物,只是現在有這樣的風聲,我也認同所以轉發,只發給我的同溫層看而已!」
言論自由,固然是民主國家重要特質之一,就如同祖克柏所言,社群媒體要展現的是各方意見,但言論自由不等同於不需要是非的存在。
推特為川普的言論加註事實查核標籤,不僅是對政治人物、意見領袖、新聞媒體或其他社群的一個警戒,更是讓所有人反思,在享有言論自由、資訊蓬勃發展的時代,即使科技來自於人性,但是對資訊進行審查並負起言論責任的最後關鍵還是「所有人」,無關乎是否為公眾人物,不是「我PO故我在」,更要落實真正的「我思故我在」。
奧斯卡影帝丹佐華盛頓曾對記者回應自身假新聞說:「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但如果你有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在現今任何大小事情都可能成為新聞的時代,更需要有懷疑資訊來源的態度,與不斷求真的生存技能。
科技來自於人性出處 在 niusnews 妞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不用開車,在家也能讓寶寶一秒入睡 ]
不管科技
始終來自於人性
還是科技
始終來自於惰性
對爸媽來說
寶寶能睡好
一切都好
☞看更多廣告裁判精選的各國廣告 niusne.ws/9do1p
-
影片出處:
https://youtu.be/Ic6vWoSd8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