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的義舉,值得感激
波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人口:大約3800萬
位置正好就在立陶宛和捷克之間,這三個國家都伸出手來協助台灣解決疫苗到貨不足的困境。
我查了一下資料,至9/11為止,波蘭境內新冠肺炎確診數達289萬2113例、死亡7萬5409人,每天仍有超過五百例的確診案。對比臺灣同期,確診1萬6069例、死亡839人。以國家災害的嚴重比例,波蘭確診數幾達人口的8%,對比臺灣確診數是人口的0.05%左右,波蘭的疫情比台灣嚴重許多,也許因為這樣,可以在全球搶疫苗時,得到比較人道的優先分配。
波蘭在歐洲歷史上,算是苦難比較多的國家。在二戰期間也被佔領過,波蘭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更慘的是,二戰後期所謂的華沙起義,1944年,德納粹軍為了報復華沙起義,在鎮壓起義之後,竟然『要讓華沙從地球消失』,大轟炸華沙都城。華沙超過85%建築被破壞,市中心957棟歷史建築被炸到只剩34棟。
因為學術研究合作的關係,我曾經到波蘭訪問,參觀數所合作的大學、研究機構、並拜訪台灣的駐波辦公室。當時,波蘭友人特別推薦我,一定要到他們「舊城區」走走。一到現場,原來是保留的轟炸現場,一望過去恍如砂礫廣場,令人怵目驚心,心悸戰爭的可怕和人性的兇狠。然而,波蘭人就在這一片廢墟中,一步步重建他們的首都。
台灣和波蘭的科技合作一直進行非常順利,每年都有定期的技術合作研討年會。科研團隊及工作團隊,也建立長期的友誼。事實上,波蘭也是我國學子,留學醫學的重鎮之一。
波蘭和台灣一樣,領土曾被佔領過,家園曾經破碎過,也曾奮力反抗強權,更在全球都不看好的條件下,重建家園。而華沙的民主化過程,也與台灣有不少異同處。歷史上的類似軌跡,讓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心靈上是接近的。感謝波蘭在這個艱困的時刻,仍能義無反顧地對台灣伸出援手!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66129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4月27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GoILtJbeAP0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科研三期優先 在 科技大觀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Q博展知識
【記者節快樂】
今天是九一記者節,祝各位為了新聞而努力奔走的記者們,記者節快樂
在這個日子裡
我們也來看一些科普X新聞X記者的科學吧!
【科技與社會的研究與教學:我們都是科學記者】
現代社會的公眾對於科技議題的理解,事實上有著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高的門檻。由於透過科學傳播的媒介吸收新知,因此公眾除了需要面對高聳的科學認識屏障外,更需要解析媒介背後的錯綜特質。在這雙重的條件下,一般民眾並不容易直接切進議題的核心,常常需要倚賴超越內容的知識來間接習得。
這個過程就像一般民眾在認識科技議題時,其核心往往牽涉龐大的知識基礎,直接逼近常是不可得的一種理解方式。因此就像天文學家追尋黑洞的存在一樣,民眾也需要透過相關的「背景輻射」才能間接習得核心議題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的需求可能不是一些與議題直接相關的「內容知識」(例如相關科學理論、數據等),反而超越內容之外的「背景知識」才是一般民眾可以具體掌握並有助於形成論點的知識。
而超越內容的知識可以包含哪些不同的層次呢?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背後,事實上都同時被科學和媒體這兩層不同的論述包覆著。例如就一個科學事件而言,科學家先用科學理論的詞語對它進行說明,之後大眾傳媒又會基於自己的需求用傳播的論述包裹一次。因此一個公民如果要認識一件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核心,要像剝洋蔥般,耐心地把這一層層的包覆拆解開來。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heZ
【當人工智慧進入新聞編輯台】
機器寫作顧名思義就是─讓機器人幫你寫作,即為運用演算法對於所輸入的文章資料自行作處理,然後即可自行拼湊出一篇文章。而使用機器人「拼湊」新聞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快速的收集到大量且相關連性的資料,並且迅速地做到彙整、統計、分析資料等功能。目前機器人新聞寫作主要被運用在體育和財經新聞報導上較多,主要是因為這兩個領域的資料訊息瞬息萬變,需要耗費的時間相對上較多,因此利用電腦來幫忙作分析、統計、整理可以減少人力體力上及時間的過多耗費。
機器人新聞寫作的出現,優點在於可以讓更多的員工去從事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工作。美聯社期望機器人寫作的加入,能夠讓記者回到本職的工作內容,而不是花大量的時間在於資料的彙整、統計、分析上。機器人寫作有三大優點:(1)即時運算(即為資料的彙整、統計、分析)非常快,可以省掉很多處理上的時間、(2)可減少人力資源開銷、(3)產出的報導客觀公正。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d2C
【科學媒體化】
傳播媒體技術與電腦網絡的快速發展,使電子傳播媒體成為社會大眾資訊的主要提供者。雖然,一般大眾對於媒體有著種種的批評,但是媒體還是公眾資訊的主要來源,在某個程度上也是民意的塑造者。就像學生的報告,主要的資料來源就是網路。在這種新的權力結構下,科技社群與媒體間也產生了新的互動關係。在新的關係中,科技專家漸漸擺脫與媒體保持距離的習慣。為了爭取有限的科研經費,科技專家有時反而需要媒體的「背書」。媒體,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者,它似乎也逐漸與「大學—國家—產業」這三螺旋鏈,形成檯面上的四螺旋鏈。
科技社群與媒體大概有底下的新關係:一、知識優先權透過媒體取得;二、媒體可能塑造科技界的明星,進而形塑大眾科技的「共識」;三、科技界為爭取媒體曝光度,可能提供未成熟的資料。無論這些問題是否發生,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媒體是否已逐漸影響傳統的科技社群自律機制?是否科技界對媒體需求的比重已經凌駕對「真理」的追求?
不過無論如何,大眾或科技專家,都已經無法避免透過媒體接觸科技知識。在這些例子中,我們反而看到科學事業人性化的一面。因此,需要改變的也許不是科技知識產生或傳播的方式,而是所有人心目中「科學」的形象。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gS4
科研三期優先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廣傳分享
請大家踴躍支持台灣國產疫苗連署🙏
全球病毒肆虐,國內疫情嚴峻。
對國人生命安全已經造成極大威脅,國人應變能力受到考驗。台灣更面臨了社會、經濟與軍事的潛在危機,國家競爭力受到更大挑戰。這些考驗和挑戰,不容我們漠視與逃避
#野百合世代的共同責任
一九九〇年,台灣曾面臨民主改革的分水嶺與未來走向的選擇,當年我們這群年約二十歲的年輕人,幸得廣大的社會力量支持,經歷一場野百合學生運動,見證台灣走向民主自由方向。如今三十年過去,我們邁入中壯年,卻眼見一場嚴峻疫情導致全球災難,台灣也面臨疫苗政策的嚴酷挑戰。我們必須站出來呼籲:選擇對台灣科研能力與自主安全有益的國家政策,我們也願意親身參與,為台灣國產疫苗的發展做出貢獻。
所以,野百合伙伴們共同發起「支持疫苗自主,施打台灣疫苗」行動,來承擔世代責任。我們主張:請儘速接種政府核可的各種疫苗,以提高施打覆蓋率、建立群體保護力;若台灣自產疫苗可充分供貨時,則請朋友們一起加入野百合行動,自願施打台灣疫苗!
「#我們支持台灣疫苗」聲明:
1.支持台灣國產疫苗繼續進行三期試驗,以符合國際規範,供應全球疫苗市場。
2.疫苗是人道物資,政府必須加強對台灣疫苗的投資、管理與政策支持。2020年朝野在國會早有共識,我們全力支持此項共識。更應積極提供台灣疫苗,協助疫情慘重疫苗短缺的國家。
3.當台灣疫苗正式供貨,我們當中尚未施打者,願意優先選擇台灣疫苗;若需要第二劑疫苗混打實驗,我們願意作為人體臨床試驗的自願參與者。當未來必須每年施打時,我們更願意優先選擇台灣疫苗。
4.我們清楚認知台灣疫苗的安全性,更充分瞭解病毒各種變異恐難短時間結束。掌握自主的疫苗研發、技術與生產,才是長久之計。只要台灣持續發展各種新技術以求有效對抗變異病毒,就能為全球疫情做出世界公民的貢獻。
https://www.2021istv.com/
#台灣加油
科研三期優先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4月27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GoILtJbeAP0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新加坡在本月初爆發第二波疫情前,確診人數不足一千,而今猛升到13,000多宗,絕大部分患者是外來勞工。歐美國家很大一部分的感染者是老人院的長者,全球範圍的監獄極有可能是新一輪感染「震央」。當衛生部門在宣布強制戴口罩以及保持社交距離政策時,他們沒有顧及社會上毫無保障而且是無法執行社交距離的弱勢社群,當官員「如夢初醒」發現,要控制疫情,弱勢社群不能被忽略,卻又束手無策。人們不禁詰問,究竟什麼才是「適者生存」。世衛組織曾經褒獎新加坡控制疫情的成效,而今這個人口排名114的國家,感染人數卻是世界第26。新加坡不但丟掉了管理效率的美譽,還因為不顧外來勞工死活而遭譴責。20萬名來自南亞國家的勞工,被安排住在擁擠的簡易宿舍,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0平方呎,社交距離對他們來說,是奢侈的夢想,他們也知道疫情就在身邊,但需要依賴日薪才100港元的微薄收入來養家餬口,所以一直啞忍。
蘋果頭條
政府上月公佈限聚令時,多次叫市民以常識判斷會否犯法。香港警察的常識似乎異於常人,昨晚出動驅散太古城內和平唱歌的市民前,突然自行釋法,「嚴正澄清」無論聚集者是否相距1.5米,只要多於四人及「抱有共同聚集目的」便是違法。律師質疑警方詮釋違反法例抗疫原意,並批評警方無限演繹法例打壓公眾活動,「唔通市民一齊去行獅子山都犯法?」
昨傍晚6時後,太古城商場中庭及各層欄杆位置陸續有人站立,有人高舉「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手勢,又高唱《願榮光歸香港》,久違的抗爭口號響徹整個商場。參加者高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幟以及各式標語表達訴求,當中包括「為自由企硬,反23條立法」,有人高舉黑底白字名牌,表示支持4月18日被警方拘捕的15名民主派人士。
東方正論
香港昨日沒有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是七日內第三日零感染。正當林鄭沾沾自喜撰文自誇抗疫漸露曙光之際,一個不容小覷的風險卻悄悄逼近。醫管局至今錄得九宗「復陽」個案,最新一宗更在昨日錄得,加上不能排除無徵狀感染者潛伏社區,抗疫漸露曙光會否一下子變成一片黑暗,不能不令人擔心。
復陽情況最先見於內地,接着南韓、歐美多地都有同樣情況出現,香港也不例外。專家大多數認為復陽是病人體內殘餘病毒未清除,或檢測不準確呈假陰性所致,傳染性不強。
星島社論
近日市民最想看到的新聞是「零確診」,以及見不到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開記者會,昨天便再有此好消息,而且是一星期內第三次。疫情會否反覆,沒有人說得定,仍須密切監察,但陰霾中漸露曙光,則甚明顯,如情況持續好轉,政府應積極考慮分階段放寬限制措施,包括於稍後適當時候局部開放入境,讓民生逐步回復正常。至於步伐多快,以及如何具體落實,則須同時兼顧防疫與經濟民生的變數。
香港疫情趨於緩和,從一些科學數據也可看到,例如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計算的新冠病毒平均繁殖率,本月至今持續低於一,即平均每名患者可傳染的人少於一名,顯示病毒傳播已逐漸減弱。這解釋了為何近期大部分確診個案都是由外地輸入,本地感染的數目極少。倘若入境者沒有大幅增加,依上述趨勢,社區傳播的風險應不斷下降。
經濟社評
港府換班後,創科局易帥,市民期望在新人事新作風下,創科發展能有重大轉變,勿再讓本地科研不獲重視而轉投內地生產事件重演。港府須釐清創科政策,是着眼扶持最先進技術抑或本地優先,更須把握疫情的新機遇,爭取做出成績來。
創科局局長薛永恒昨出席電視節目時,對理大研發出的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技術不獲政府資助,最終要由深圳市政府出資研究,承認港府的市場觸覺遜色,將會加強與各界合作。
理大事件傷透創科企業的心,因政府過去兩年投入逾1,000億元在創科,當理大科研有成果,當局卻不用,也沒有解釋。究竟是理大的研究並非首創而不用?抑或港府欠缺本地優先政策?當局須向相關業界釐清創科政策準則,同等科技不是可行便獲採用,而是要經過評估其效能,甚至能培養出產業才獲得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