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 (2017)
--
每隔幾年,總會有部電影,自開場便很霸道的直指你內心最軟最脆弱的那個部分,透過它你重新發現了你童年未竟的夢,透過它成長並不如童話中那樣美好,透過它你才驚覺自己不知不覺當中竟成了行屍走肉,也才了解,原來這些年來是如何壓抑內心的失落,故作堅強地繼續在城市中徘徊。《幸福路上》便是這樣一部真率、感人、暖到心窩的電影。
--
「美國不是萬靈丹,跟結婚一樣。只是短暫的希望,讓你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一種幻覺。」1985年的阿隆,面對迷惘的人生與未來埋頭思索,想來想去,卻發現曾經所信仰的一切,隨著世界的變化竟越來越不清楚。他想成功,卻不能改變,也無法改變,到最後,留在原地的他,終究被時間的洪流給我無情的吞沒。相反的,積極的阿貞想要改變,她以為只要改變了這糟糕的一切都會變好,會有美好未來、安定的生活,富足的日子以及幸福的家庭。只可惜她的改變卻是逃走,逃到最後才發現,除了時間流逝,什麼都沒有改變。當年楊德昌以年輕人的視角,前瞻未來,如預言般的直指當代病徵,並帶出了當時年輕人的面對未知的焦慮以及迷惘。
—
事過境遷,當年的年輕人已步入中老年,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生於時代之間的青壯年。當年的預言似乎完全應驗。年輕人迷惘依舊,該改變的絲毫未變。只是對比從前,當年容易的事,似乎也不再簡單了。面對如此,導演宋欣穎選擇不再前瞻,反倒以回望的方式,細數了這些年來台灣人在生活上、在成長中、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悲傷喜樂,以及隨之而來的憂愁感嘆。
--
回到電影本身,《幸福路上》的真誠率直,彷彿有種魔力,讓觀者隨著小琪的腳步,又在年輕了一遍,但當我們醒來之後,卻又像再次長大一般,也有酸楚了一次。私心來說,我覺得這是一部有關於如何與失落相處的電影。小時候我們總天真的以為,童年中所遇到的總總厭煩之事,只要長大了自然便會迎刃而解。總羨慕成人世界的所有事情。總夢想著長大之後一定要如何如何。但真正長大之後,才發現現實與想像相去甚遠,一味欣羨成長的結果,到最後開始對過往的生命方式產生困惑,才發現,原來,美國並不是萬靈丹,長大也不是。他們只是短暫的希望,讓你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一種幻覺。台灣一如許多東亞國家一般,受到傳統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奉行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畸形儒家觀念。成長在這樣社會的我們,從小依循著父母的希望,國中努力讀書,以便考上第一志願,高中認真苦讀,努力拚上台大,然後找到好工作,組成一個家庭,然後自此平平順順的過上一生。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我們小時候的雄心壯志不知不覺便被遺忘了。到了最後我們再次想起它得時候,才向小琪一般,不知道這些年來努力當個好女兒、好學生、好員工究竟是為了甚麼,而自己又是為何而活。
--
幸福是甚麼?我們又該如何幸福?我想每個人答案見仁見智,對於我個人而言,所謂的幸福便是知道自己該要如何,便一路向前,吃飽穿暖固然重要,但世界上或許有些比這些值得重視的事情。其實在看電影的當下,看到電影中那些作為背景的風風雨雨。想起台灣這些年來的風雨飄渺,不禁有些難過。解嚴過後的三十年,台灣經歷了許多,總統過幾次,政黨輪替、金融風暴、九二一大地震。有了先前未曾有過的言論自由,集會遊行不再遙不可及。看似人民終於要當家做主,但才發現有些事未曾改變。這些與台灣人切身相關的政治問題,到頭來常常卻要混在童言童語中才敢說出,選舉前慷慨激昂的政治熱忱,在選後常常卻又趨近冰冷。人們羨慕韓國影界的勇敢發聲,便反過來檢討的台灣電影的自固自縛。雖然自己會很生氣地反駁回去,但又常常無奈於大環境的時不我予。悲觀想,或許台灣與台灣人,就像吳濁流所寫的一樣,是亞細亞的孤兒,總在追求認同與失落中來回碰撞,而或許成長也便是這麼一回事,總在事後才在悔不當初。不過我還是樂觀的相信,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擁有彼此,那美好終究還是會發生,幸福是甚麼?我想便是台灣人活在島上,不分異己、不分你我,住在一起,活著一起,認同彼此,我想那就是幸福。
--
最後,我覺得好的電影需要被支持,好的台灣電影更需要被鼓勵。場次所剩不多,希望所有人都能去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中西文明的夾縫:改變台灣命運的起手式」介紹 訪問作者: 黃光國 內容簡介: 從世界史的宏觀角度,說明「文化中國」在世界史的地位, 以及西方殖民帝國主義興起,中國為何衰敗。 夾縫中的台灣,如何從「中西文明對抗」中, 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 十五世紀歐洲進入...
科舉制度的影響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中西文明的夾縫:改變台灣命運的起手式」介紹
訪問作者: 黃光國
內容簡介:
從世界史的宏觀角度,說明「文化中國」在世界史的地位,
以及西方殖民帝國主義興起,中國為何衰敗。
夾縫中的台灣,如何從「中西文明對抗」中,
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
十五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台灣在中、西文化初步交會的「夾縫」中,開始走上歷史的舞台。
西方殖民帝國主義的崛起,列強爭霸與殖民霸權,以及陽明學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世界列強們虎視眈眈,將台灣列為囊中之物,勢在必得。
另一方面,本書從「心理史學」的觀點,分析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明臣,如何輔佐清廷應付內憂外患。從他們四人身上,可以看到當時中國社會「沒有兵的文化」和「官無封建、吏有封建」所造成的困境。
尤其從「抬棺抗俄的左宗棠」和「長袖善舞的李鴻章」兩人一生行誼的對比,更可以了解:同樣的儒家文化傳統,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展現,其差別在於儒者所謂的「存乎一心」!
袁世凱小站練兵,說明清廷試圖改變中國社會「沒有兵的文化」。但在科舉制度的羈靡之下,大多數士大夫想盼的是效法李鴻章的「滿門富貴」,「宰相合肥天下瘦」,結果「戊戌變法」宣告以失敗告終。
「文化中國史觀」的建構,必須要以歷史事實作為基礎;而獨派人士主張的「同心圓史觀」,將台灣歷史在時間上限縮為五百年,在空間上與大陸切割,這樣的史觀是為了政治目的,刻意扭曲歷史事實,誤導下一代。
看本書如何從「心理史學」的宏觀角度,剖析從秦漢以來沒有兵的文化,到清末中國進入百年羞辱世紀,探討為何台灣處在中西文明對抗的夾縫中,會陷入今天「內耗」的兩難困境!
作者簡介:黃光國
臺北市人,1945年11月6日出生。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致力於結合東、西方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科學。
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近百篇,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曾任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臺大講座、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總統府國策顧問、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亞洲社會心理學會會長、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