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文摘: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 新作品》
* 《讓工作有趣的兩個方法》羅素
使工作有趣的有兩個元素:第一是巧技的運用,第二是建設性。
每個練有什麼特殊本領的人,總樂於施展出來,直到不足為奇或不能再進步的時候為止。這種行為的動機,在幼年時就開始:一個能頭朝地把身子倒竪的男孩子,在頭向天正式立著的辰光,心裏是不甘願的。
有許多工作予人的樂趣,和以妙技為戲得來的樂趣相同。
一個律師或政治家的工作,其包含的樂趣一定還要美妙得多,正如玩橋牌遊戲時的趣味一樣。雖然,這裡不但有妙技的運用,也有和高明的敵手鈎心鬥角之樂。即在沒有這種競爭元素的場合,單是應付一樁艱難的工作也是快意之事。
一個能在飛機上獻本領的人感到其樂無窮,以致甘願為之而冒生命之險。
我猜想一個能幹的外科醫生,雖然他的工作需要在痛苦的情勢之下執行,照樣能以手術準確為樂。同樣的樂趣可在一大批比較微末的工作上獲得,不過強烈性較差而已。我甚至聽到鉛管工匠也以工作為樂,雖然我不曾親身遇見一個這樣的人。一切需要巧技的工作可能是愉快的,只消它有變化,或能精益求精。
假如沒有這些條件,那麼一個人的本領學到了最高點時就不再感到興趣。
一個三英里的長跑家,一過了能打破自己紀錄的年齡,就不復感到長跑之樂。幸而在無數的工作內,新的情勢需要新的技巧,使一個人能一天天地進步,至少直到中年為止。有些巧妙的工作,例如政治,要在六十至七十歲間方能施展長才,因為在這一類的事業中,豐富廣博的人情世故是主要的關鍵。
因此成功的政治家在七十歲時要比旁人在同年齡時更幸福。
在這方面,只有大企業的領袖堪和他們相比。
然而最卓越的工作還有另一元素,在幸福之源上,也許比妙技的運用更加重要,就是建設性。
有些工作(雖然絕非大多數的工作)完成時,有些像紀念碑似的東西造起。
建設與破壞之別,我們可用下列的標準去判辨。
在建設這件事情的原始狀態是紊亂的,到結局時卻形成一個計劃;破壞正是相反,
事情的原始狀態是含有計劃的,結局倒是紊亂的,換言之,破壞者的用意是產生一種毫無計劃的事態。這個標準可應用於最呆板最明顯的例子,即房屋的建造與拆毀。
建造一所屋子是依照一預定的計劃執行的,至於拆毀時誰也不曾決定等屋子完全拆除後,怎樣安放材料。固然破壞常常是建設的準備;在此情形中,它不過是一個含有建設性的整體中的一部分。
但往往一個人所從事的活動,以破壞為目標而毫未想到以後的建設。他大抵把這點真相瞞著自己,自信只做著掃除工作,以便可以重新建造,但若這真是一句托詞的話,我們不難把它揭穿,只要問問他以後如何建造就行。
對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必是模糊的,無精打採的,沒有重點的,不比他提及此前的破壞工作時說法又確切又有勁。
不少的革命黨徒,黷武主義者,以及別的暴力宣傳家,都是如此。
他們往往不知不覺受著內心仇恨的鼓動;破壞他們所恨的東西是他們真正的目的,至於以後如何,他們是漠不關心的。
可是我不能否認在破壞工作內和建設工作裡,一樣可有樂趣。那是一種更獷野的,在當時也許是更強烈的歡樂,但不能給人深刻的快慰,因為破壞的結果,很少有令人快慰的成分。
你殺死你的敵人,他一嚥氣,你的事情便完了,因勝利而感到的快意也不會久存。
反之,建設的工作完成時,看了令人高興,並且這工作的完滿也不會到達無以復加的田地。最令人快慰的計劃,能使人無限制地從一樁成功轉入另一樁成功,永不會遇到此路不通的結局;由此我們可發現,以幸福之源而論,建設比破壞重要多多。
更準確地說,凡在建設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要大於在破壞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因為你一旦充滿了仇恨之後,就不能再像旁人一般在建設中毫不費力地獲得樂趣。
所以人要治療憎恨的習慣。
—-羅素
* 理想的動物社會沒有盼到,而他們反倒落入了這樣一個時代:誰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動輒狂吠不止的惡犬到處橫行,你不得不眼睜睜看著你的同志在招認了醜惡罪行後,被撕成碎片——她不知道怎麼會鬧成這樣的。—-喬治歐威爾
* 羅斯福自一九三三年就任美國總統,提出一連串百日維新政策,使用的都是憲法裡賦予總統的緊急行政命令權。
到了一九三六年,羅斯福在美國的聲望已經到達最高峰了。
什麼叫最高峰?零負評嗎?不是的。
他的主張等於是抓住社會主義裡某些重要精神,然後補足資本主義貪婪及製造災難後所形成的不平等;雖是資本主義,可是用了部分社會主義的精神。
這個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他兩邊都沒有討好。
美國企業界、政治菁英普遍認為他太左。
而哈佛大學──羅斯福的母校,現在在美國被認為是平等及自由精神的象徵──在當時三百週年的建校紀念會時,羅斯福走進去, 本來以為會迎來美國最高學府學生給予他的掌聲,但他面對的是噓聲!
學生以噓聲對他表達抗議。因為有很多社會主義信仰者認為,羅斯福應該以更符合民情需求的方案,來取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當時左派在美國校園裡已經開始萌芽。
羅斯福怎麼自處呢?他憤怒?委屈?或是討好年輕學子?都不是, 他一跛、一跛的走上台、發表演說,一如往昔,充滿自信。
他告訴學生們:
這個國家現在正步上經濟復甦的路途,我們當然會繼續尋求改善美國工人的工作環境;我們當然也會繼續為降低電價而努力;我們仍會繼續為年輕男女、殘疾同胞、失業保險、老年福利及女性保護等問題而努力。
但是我們才剛開始,有太多類似的問題要被解決,制度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年輕學子沒有耐性,他沒有說服這些學生。
但美國下層社會的人們心中,羅斯福是他們的英雄。那個時候羅斯福所到之處受歡迎的景象是:一位資深記者記錄小羅斯福來到紐澤西州澤西市(Jersey City)這個地方,車隊通過荷蘭隧道(Holland Tunnel)——連結紐約市跟紐澤西的一條隧道──洞口之後,如雷的掌聲已經響起,整個城市沸騰。
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下,舉目所見是一片搖動旗幟的人海。
當時在美國華府最重要的辯論,並不是我說的在哈佛大學,而是剛好與哈佛大學學生批評的方向相反,也就是「羅斯福把整個國家帶離資本主義太遠了。」
所以當哈佛的學生罵他:你還是在保護資本主義啊,你還是在保護貪婪的富人!但共和黨與民主黨參議員對他都有意見,認為他:太左了。
很快的,一九三七年進入羅斯福第三屆總統的競選活動。
選舉有時候是媚俗的,因為民主政治的前提是由老百姓決定國家未來。
當一個制度危機可能連專家都非常困惑時,人民怎麼可能有他們的理性分析、合理及最好的政治選擇?
面對一九三六年年底大選時,共和黨提出競選主張,最重要的四個字叫作「平衡預算」,在美國這可是天經地義。
他們認為,羅斯福拿太多國家的錢創造「新政」,留下太高的國家負債。
共和黨當時批評:美國正處於危急之秋,美國人的福利太高了,高到那些人根本不想工作,美國年輕人沒有任何前途、看不到未來,政府又有這麼高的赤字。
共和黨不是希望贏得總統寶座,他們知道沒有人可以打敗羅斯福, 他們要的是贏得參眾兩院。
但他們不知道正由於那一次的競選勝利之後,共和黨大贏了國會,他們真的如願以償:但代價是:華爾街股市因政府過早走向平衡預算,再度大崩盤,美國走向「二次衰退」,失業率又大升,美國做為世界經濟當時惟一的中心,世界經濟又再度被拖垮。
於是,大西洋這邊納粹主義達到巔峰:太平洋那端日本軍國主義羸得絕望社會的全面支持。美國平衡預算不到一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美國平衡預算剛好兩年又九個月,德國侵佔波蘭。
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掀開序幕了。—-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1940年二戰已經開打了半年,根據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8%的美國人支持同盟國,只有2%的人支持納粹;可是問他們要不要捲入這次歐洲戰爭,90%美國人說:不。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是不存在的。美國眼看著納粹在整個歐洲連戰皆捷,不動如山。
美國不想捲入戰爭的民意,多麼的深入人心,幾乎在每一個美國人的血液細胞裡流動。
然而,羅斯福對於國際事務的看法不一樣。其實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看到威爾遜總統支持國際聯盟卻被國內批評,他曾經説:自己也很想找各種理由來反對國際聯盟,可是想破頭也想不出理由。
在那個年代,羅斯福很感慨的說:「我們就算中立,也不應該不聞不問吧?」
可是他拿這樣的美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敦促國會,廢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禁止軍火出售的規定,也就是可以賣一些軍火到歐洲去。
其中,出口44%軍火都賣到英國。
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春天,經過幾個月的觀戰,德國已經在很短的時間裡不只是打下了奧地利、波蘭,一路打到了北歐,征服丹麥;征服了東歐,打到北歐了。
此時,英國人才從幻想和夢中驚醒,但美國人仍然置身度外。
全英國開始恐慌了,因此邱吉爾出任了首相。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如破竹,這個情形一直到一九四○年九月,眼看希特勒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
美國和英國有一種特殊關係,但美國人普遍厭戰,他們深信正是因為一次大戰美國沒有介入,美國才能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大國。
面對反戰的民意,羅斯福採取一項大膽的措施:他以總統的行政命令權,把五十艘服役已久但還可以用的驅逐艦,以退役為由送給英國,交換可以租借英國在海外的海軍基地。
一九四○年,又時逢美國總統大選,羅斯福在這一刻面臨抉擇。過去的慣例,總統連任兩屆就不選了,可是他覺得為了歐陸戰爭,他必須參選。
他知道大多數美國人民並不瞭解,美國人不可以把自己置於國際事務之外,他必須用個人的聲望來領導這個世界,所以他決定競選第三任。
那時候的美國憲法沒有禁止競選第三任或第四任總統;直到一九五○年,美國才通過新的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條,美國總統任期最多連兩任。
羅斯福想解決歐洲事務,他覺得只有他可以做得到, 但當時他也沒意識到這即將成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其實人處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都還未必意識到這就叫做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羅斯福說:我好幾個夜晚都躺著想,自己問自己,身為美國的三軍總司令,是否有權力呼籲美國人,自我訓練為國家效勞,然後拒絕一己之私呢?面對危難,每個人都不應該逃避應負的責任。
但是他自己也知道,在那一刻並不容易。
其實他對於競選第三任,自己也常常處於搖擺之中,沒有那麼堅定,他曾說:「有一部分的我很想退休,回到海德莊園。」
也就是回到他出生的羅氏大宅,寫寫回憶錄。
可是他的良知不允許,所以這次他仍然競選了。當然,輿論的批評就大了, 批評者認為他不該打破慣例,世界大戰干美國人什麼事情;連他曾經在大蕭條時期史無前例的在田納西河谷設立管理局,成立一間水力發電公司,等於是美國第一次有國營事業,也被拿出來批評是左翼,或說這就叫做官僚作風。
選舉的結果,羅斯福還是連任了,得票數是二七二四.四萬張,和他競爭的共和黨候選人叫威爾基Wendell Lewis Willkie,他的得票是二二三○.五萬張,美國人打破總統連任兩屆的傳統,讓羅斯福繼續領導,可是贏的票數就沒有羅斯福第二次連任時這麼多。
這說明瞭其實大多數老百姓未必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危險是什麼;其次老百姓容易很厭煩一個人,我們都已經看了你八年,我還要再看到你?──這當然是老百姓的一種天性。
所有的英雄都會令人厭煩。這是一位很有名的歷史學家保羅• 甘迺迪Paul Kennedy講的話。
美國國內本來還為羅斯福勝選問題繼續吵,但是吵到一九四一年, 突然沒什麼人再吵下去了;因為美國已經變成民主同盟國家的兵工廠,利用了租借法案,將飛機、坦克還有其他用品送到英國。
簡言之,美國從歐陸的戰爭,開始嘗到甜頭,發現了一門好生意。
那時中國也開始因為抵抗日本侵略獲得美國的援助,貸款達到五百億美元。同時,羅斯福凍結德國、義大利這些法西斯國家在美國所有的存款以及信用,接著日本也被列入凍結的對象。
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兩人會晤,共同發表《大西洋憲章》,宣稱確保世界遠景更美好的共同原則──可是請注意,即便如此,美國仍然沒有參戰。
歐陸戰爭打到英國時,美國出口大增,失業率開始大降。美國人突然在那一刻發現一件鬼魅般的事, 原來支持其他的國家打仗,變成軍工廠,可以解決美國大蕭條的問題──這是之前他們從沒想到的,他們只想著如何避免捲入戰爭。
但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這使得美國後來出現「軍工複合體」。他們發現此事,實在太穩賺不賠了。
美國第一次嘗到甜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人難以想像,包括最優秀的經濟學家。
等二戰快結束、一九四五年時,美國的失業率只有1.2 %。
從一九四○年的10%,短短四年之內降到1.2%,幾乎達到充分就業。
所以經濟及歷史學家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挽救了美國的大蕭條:也從此改變了美國人的思維。—-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圖片:https://www.archdaily.com/554750/bombay-sapphire-distillery-heatherwick-studi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維基名人錄 32 - 輪椅上的巨人羅斯福 [廣東話] https://youtu.be/cgDMNhfiUd0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租借法案」的推薦目錄:
- 關於租借法案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租借法案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租借法案 在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租借法案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租借法案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租借法案 在 [心得] 戰爭的滋味- 看板Warfare 的評價
- 關於租借法案 在 用幾個簡單的事實了解【租借法案】 - Black Water Pictures 的評價
- 關於租借法案 在 Re: [問題] 援蘇租借法案- 看板Warfare 的評價
租借法案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80年前美國用《租借法案》救了中華民國,一路影響到今日的台灣現狀?】#關鍵專欄
1941年4月13日,《日蘇中立條約》,讓蘇聯援助中華民國抗日的歷史劃下句點。蘇聯撤出後,若沒有任何強權願意伸出援手,蔣中正領導的重慶國民政府必將因為失去外援而走向覆滅。
最危急的時刻,長期隔岸觀火的美國終於站了出來,宣告中華民國被納入《租借法案》。究竟,這個舉動給亞洲局勢帶來什麼變化?
為此,蔣中正更同意戰後把台灣還有海南島出租給美國99年為條件換取美國援助中國。所以,台灣雖然在戰後由中華民國接收,實際上還是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
#美國 #租借法案 #中華民國 #台灣
租借法案 在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星期專論》
很簡單:要是我們不武裝台灣,就得和中國拚個你死我活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433963
媒體報導,美國知名戰略學者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 Jr.)撰文疾呼,為了確保習近平絕不會有征台必勝的信心,美國必須在對台軍售問題上揚棄任何「節制」(forbearance)觀念。目前美國售台飛彈仍不足以決定性挫敗中國、學者指出美台應合作建立美製武器儲備以便更有效協助台灣擊潰解放軍的第一波入侵或封鎖、美國還應考慮提出新的「租借法案」減輕台灣建立武器儲備的財政負擔。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 Jr.)指出讓台灣淪於中共的後果之一就是讓台灣變成中國向世界投射武力的大型基地。未來好幾個世代美國人將吞下苦果,被迫與中國進行戰爭維護美國自由!一個好上許多的選擇就是設法確保台灣維持自由。
▫️
------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https://www.facebook.com/military.idv.tw/
#專業軍事評析 #關心台灣國防
------
租借法案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維基名人錄 32 - 輪椅上的巨人羅斯福 [廣東話]
https://youtu.be/cgDMNhfiUd0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Roosevelt)1882年01月30日出生於美國紐約。1900年至1904年就讀於哈佛大學,190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參加了紐約律師考試合格後即輟學。1910年任紐約市參議員,1912年連任。1913年任海軍副部長。1921年8月休假期間患脊髓灰質炎症,仍為民主黨積極分子,由其妻代為參加會議。
羅斯福努力促進民主黨內城、鄉兩派的團結。1920年作為詹姆斯·米德爾頓·考克斯的競選伙伴參加總統競選失敗。1920年至1928年在紐約任律師。1928年任紐約州州長;由於對農民實行減稅,大得人心,1930年連任。1932年競選總統,提出“新政”計劃,以壓倒多數選票獲勝。在他統治美國時期,總統手中的實權空前加大。1933年就職時,美國大多數銀行紛紛倒閉,工業生產水平比1929年下降了56%,失業人數達1300萬,農民極為貧困。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表達了他對復興國家經濟的決心。因而懷抱各種不同政見的人都成為他的同盟者,其“新政”得以順利實施。羅斯福使其政府成員在地理上、政治上均保持平衡,其中有自由派民主黨員,也有保守派民主黨員;有三位共和黨員,還有一位女部長。他的立法計劃面向廣大選民,設法幫助美國經濟中主要的利益集團,並爭取共和黨員的支持。其具體措施包括建立農業調整總署,提高農產品價格,恢復農業繁榮;向大中企業貸款,刺激商業;建立專門機構,對失業工人提供救濟和就業機會。1936年競選總統時,羅斯福得到農民、工人和一般下層社會人民支持。第二屆執政期間,儘管小有挫折,其新政中許多改革仍然受到大多數人歡迎。
1939年9月,德波戰爭爆發之後,羅斯福不得不發表正式中立聲明並實施中立法。在9月21日國會召開的特別會議上,羅斯福企圖用禁運政策曾給美國帶來的災難—1814年國會大廈被焚來說服國會廢除禁運條款,同時聲稱“當然,向諸位回顧這點只不過是覆述歷史罷了"。經過國會內外的激烈辯論,國會通過中立法修正案,取消軍火禁運條款,實行限購自運原則(現金購買,運輸自立)。羅斯福隨即予以簽署。
1940年5月,英法聯軍遭德軍打擊而潰敗。羅斯福要求國會追加國防撥款,加強戰備。為了獲得共和黨人的支持,羅斯福任命亨利·史汀生為陸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為海軍部長。大戰期間,美國曆任陸軍部長為哈利·伍德林(1937年~1940年6月)、亨利·史汀生(1940年6月~1945年9月)。歷任海軍部長為克勞德·斯旺森(任至1939年)、查爾斯·弗雷斯特爾(1944年繼任)。在英國面臨危亡的時候,羅斯福開始向英國提供武器裝備。
1940年競選總統時,羅斯福和另一位候選人均表示美國不介入國外戰爭。但主張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手段者均支持羅斯福,結果羅斯福獲勝連任第3任總統。他提出的租借法案在國會通過。這一法案使美國可在財政上對英國及其盟國給予援助。1941年8月,他和英首相丘吉爾會於軍艦上,併發表聯合新聞公報,宣佈《大西洋憲章》,包括民族自決、擴大經濟機會、消除恐懼與匱乏、海上自由、裁軍等內容。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國會應羅斯福之請求,於12月8日開會,四小時內通過對日宣戰的決議。12月11日,德、意對美宣戰。參戰後,羅斯福動員了全部工業積極從事軍事生產。此時美國的軍工生產約為德、日之總和;1944年則達到軸心國生產之兩倍。戰爭期間,他將精力專註於戰略問題,與盟國磋商未來之和平規劃。1943年1月宣佈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這一原則。他認為戰爭與和平之維護有賴於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1943年羅斯福、丘吉爾與斯大林在德黑蘭會晤。羅斯福與斯大林相處頗為融洽。1945年2月,三巨頭再度在克裡米亞的雅爾塔會晤,那時歐洲戰場戰爭已近尾聲。美國預計日本能再戰1年半左右。原子彈雖在製造,但美未曾預計其威力能達到後來實際發生的巨大程度。羅斯福及其軍事顧問急欲爭取蘇聯在亞洲出一臂之力。斯大林許諾了對日作戰。羅斯福、丘吉爾也在遠東向蘇聯作出讓步。羅斯福希望建立一個有效的國際組織,即聯合國,以維護戰後和平。他原擬參加預定於1945年4月27日在舊金山開幕的聯合國成立大會。但自1944年以來健康情況每況愈下。1944年在總統競選中,羅斯福曾發揮其最後活力,戰勝杜威州長,第四次連任總統。任職後不久即赴溫泉休養。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在佐治亞州的溫泉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其遺體安葬在海德公園。按照羅斯福的遺願,美國設立羅斯福圖書館保存羅斯福的公私文件,供後人研究。
作為政治家,他在美國曆史上既最受人尊敬,也最被人憎恨。他的政敵認為他淺薄、無能、狡猾、獨裁;而其擁護者則稱他是美國經濟的救星,認為他是全世界民主政治的保衛者。一般人都承認:作為政治領袖,他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在他的政府中容納了各種觀點的領袖人物。許多專家認為:儘管偶爾有混亂現象,總的說來,羅斯福政府的行政效率畢竟是很高的。
租借法案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維基名人錄 32 - 輪椅上的巨人羅斯福 [國語]
https://youtu.be/5gzUdhNX9p4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Roosevelt)1882年01月30日出生於美國紐約。1900年至1904年就讀於哈佛大學,190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參加了紐約律師考試合格後即輟學。1910年任紐約市參議員,1912年連任。1913年任海軍副部長。1921年8月休假期間患脊髓灰質炎症,仍為民主黨積極分子,由其妻代為參加會議。
羅斯福努力促進民主黨內城、鄉兩派的團結。1920年作為詹姆斯·米德爾頓·考克斯的競選伙伴參加總統競選失敗。1920年至1928年在紐約任律師。1928年任紐約州州長;由於對農民實行減稅,大得人心,1930年連任。1932年競選總統,提出“新政”計劃,以壓倒多數選票獲勝。在他統治美國時期,總統手中的實權空前加大。1933年就職時,美國大多數銀行紛紛倒閉,工業生產水平比1929年下降了56%,失業人數達1300萬,農民極為貧困。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表達了他對復興國家經濟的決心。因而懷抱各種不同政見的人都成為他的同盟者,其“新政”得以順利實施。羅斯福使其政府成員在地理上、政治上均保持平衡,其中有自由派民主黨員,也有保守派民主黨員;有三位共和黨員,還有一位女部長。他的立法計劃面向廣大選民,設法幫助美國經濟中主要的利益集團,並爭取共和黨員的支持。其具體措施包括建立農業調整總署,提高農產品價格,恢復農業繁榮;向大中企業貸款,刺激商業;建立專門機構,對失業工人提供救濟和就業機會。1936年競選總統時,羅斯福得到農民、工人和一般下層社會人民支持。第二屆執政期間,儘管小有挫折,其新政中許多改革仍然受到大多數人歡迎。
1939年9月,德波戰爭爆發之後,羅斯福不得不發表正式中立聲明並實施中立法。在9月21日國會召開的特別會議上,羅斯福企圖用禁運政策曾給美國帶來的災難—1814年國會大廈被焚來說服國會廢除禁運條款,同時聲稱“當然,向諸位回顧這點只不過是覆述歷史罷了"。經過國會內外的激烈辯論,國會通過中立法修正案,取消軍火禁運條款,實行限購自運原則(現金購買,運輸自立)。羅斯福隨即予以簽署。
1940年5月,英法聯軍遭德軍打擊而潰敗。羅斯福要求國會追加國防撥款,加強戰備。為了獲得共和黨人的支持,羅斯福任命亨利·史汀生為陸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為海軍部長。大戰期間,美國曆任陸軍部長為哈利·伍德林(1937年~1940年6月)、亨利·史汀生(1940年6月~1945年9月)。歷任海軍部長為克勞德·斯旺森(任至1939年)、查爾斯·弗雷斯特爾(1944年繼任)。在英國面臨危亡的時候,羅斯福開始向英國提供武器裝備。
1940年競選總統時,羅斯福和另一位候選人均表示美國不介入國外戰爭。但主張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手段者均支持羅斯福,結果羅斯福獲勝連任第3任總統。他提出的租借法案在國會通過。這一法案使美國可在財政上對英國及其盟國給予援助。1941年8月,他和英首相丘吉爾會於軍艦上,併發表聯合新聞公報,宣佈《大西洋憲章》,包括民族自決、擴大經濟機會、消除恐懼與匱乏、海上自由、裁軍等內容。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國會應羅斯福之請求,於12月8日開會,四小時內通過對日宣戰的決議。12月11日,德、意對美宣戰。參戰後,羅斯福動員了全部工業積極從事軍事生產。此時美國的軍工生產約為德、日之總和;1944年則達到軸心國生產之兩倍。戰爭期間,他將精力專註於戰略問題,與盟國磋商未來之和平規劃。1943年1月宣佈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這一原則。他認為戰爭與和平之維護有賴於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1943年羅斯福、丘吉爾與斯大林在德黑蘭會晤。羅斯福與斯大林相處頗為融洽。1945年2月,三巨頭再度在克裡米亞的雅爾塔會晤,那時歐洲戰場戰爭已近尾聲。美國預計日本能再戰1年半左右。原子彈雖在製造,但美未曾預計其威力能達到後來實際發生的巨大程度。羅斯福及其軍事顧問急欲爭取蘇聯在亞洲出一臂之力。斯大林許諾了對日作戰。羅斯福、丘吉爾也在遠東向蘇聯作出讓步。羅斯福希望建立一個有效的國際組織,即聯合國,以維護戰後和平。他原擬參加預定於1945年4月27日在舊金山開幕的聯合國成立大會。但自1944年以來健康情況每況愈下。1944年在總統競選中,羅斯福曾發揮其最後活力,戰勝杜威州長,第四次連任總統。任職後不久即赴溫泉休養。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在佐治亞州的溫泉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其遺體安葬在海德公園。按照羅斯福的遺願,美國設立羅斯福圖書館保存羅斯福的公私文件,供後人研究。
作為政治家,他在美國曆史上既最受人尊敬,也最被人憎恨。他的政敵認為他淺薄、無能、狡猾、獨裁;而其擁護者則稱他是美國經濟的救星,認為他是全世界民主政治的保衛者。一般人都承認:作為政治領袖,他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在他的政府中容納了各種觀點的領袖人物。許多專家認為:儘管偶爾有混亂現象,總的說來,羅斯福政府的行政效率畢竟是很高的。
租借法案 在 用幾個簡單的事實了解【租借法案】 - Black Water Pictures 的推薦與評價
用幾個簡單的事實了解【租借法案】 民國34年美國陸軍及海軍電影雜誌第49期,由美國陸軍通信部隊APS製作,借由動畫說明為什麼美國要透過【租借法案】支援大英國協、蘇聯 ... ... <看更多>
租借法案 在 Re: [問題] 援蘇租借法案- 看板Warfare 的推薦與評價
租借法案 貨物比例(%)(運輸重量) : 波斯灣遠東蘇聯北方黑海極地: 1941 3.7 53.6 42.7 0.0 0.0 : 1942 28.8 29.9 38.7 0.0 2.6 : 1943 33.5 44.8 14.2 0.0 2.5 : 1944 ... ... <看更多>
租借法案 在 [心得] 戰爭的滋味- 看板Warfare 的推薦與評價
書版的閱讀心得,算是相關也轉過來讓大家參考一下
網誌好讀版:https://yodalee.me/2021/11/tasteofwar/
書名 戰爭的滋味: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書名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作者 Lizzie Collingham
譯者 張馨方
出版商 麥田出版
出版日 2021-01-28
ISBN 9789863448457
----
udn 導讀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5321955
我是看了 udn 的導讀後決定要購入,買來厚厚一大本,花了大概兩個月看完吧。
全書 750 頁,有 165 頁寫滿了參考書目,對作者研究整理的工夫致上最高的敬意。
這本書是從<食物>的角度切入來看二戰,和一般普羅大眾常見的二戰角度略有不同
以下我列出幾本我覺得和這本書略有相關的書籍:
書名 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
原書名 Unfinished Empire: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
作者 John Darwin
譯者 黃中憲
出版商 麥田出版
出版日 2015-01-08
ISBN 9789863441854
戰爭的滋味首章解釋的德國開戰緣由,與本書有部分些許相關
但這本書我個人不是很推,看完我覺得沒學到什麼。
書名 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
原書名 Black Earth: The Holocaust as History and Warning
作者 Timothy Snyder
譯者 陳柏旭
出版商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 2018-06-08
ISBN 9789570851236
和戰爭的滋味在德國/東歐的章節有類似內容,在動機的部分和戰爭的滋味首節相似。
相關電影包括:
* 波蘭:戰地琴人
* 日本: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
* 英國:模仿遊戲
應該還有一些俄國(列寧格勒圍城戰)的電影有類似的片段才對。
----
食物對人有多重要應該是不需贅述的,俗語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全部都跟食物有關,甚至你還依稀分得出重要性的排序:
* 少了茶大概不會怎麼樣,畢竟那只是生活裡的調劑。
* 少了鹽醬醋這些調味料呢?首先是食物會變得索然無味
平常的食物容易入口是因為我們有充足的調理,食物短缺之下調味品、副食品
都會更難入手。更嚴重的是,副食品如蔬菜水果裡面其實含有許多人類必須的營養素
避免人罹患腳氣病、壞血症的營養不良的疾病
在肉蛋缺乏的情況下,發酵調味料如味噌也能提供不少必要蛋白質。
* 油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事實上人類很難光靠碳水化合物滿足身體的能量需求
油脂和蛋白質也能帶來令人滿足的飽足感,
這讓我想到小時候要是晚上肚子餓了,有時候會偷偷去冰箱,拿一片片裝的起司出來吃
最近我又試了一次,一片起司跟一杯牛奶
如果是在家工作可以撐一整個早上,那個飽足感真不是蓋的。
* 泛指主食類的米,是食物的最底線,連最基本的熱量都無法滿足
人體會被逼迫<消化>自己身體來補足所需的能量,
也因此戰時各國,主要的食物都只剩下這類主食:米、麥、馬鈴薯、還有更多的馬鈴薯。
飢荒/Famine 這個字跟人類歷史是密不可分的
儘管常說人不呼吸三分鐘會死、不喝水三天會死、不吃飯三個月會死,
但真正因為窒息和渴死的人其實不多
畢竟沒事不會突然吸不到空氣,再怎麼乾旱多少還是找得到水喝。
食物就不然了,它不是一個隨處可得的東西,種菜要數星期才能收獲
馬鈴薯也要數月才能採收,提供熱量的食物又多是種子部位,
吃光了連下一季的食物都種不出來。
因為食物保存技術的限制、遠程貿易的限制、缺乏人工肥料、防病蟲害的化工藥品等等
古代對於食物的生產與分配的能力遠不及現代社會,這是真正如字面的看天吃飯
如果發生水患、旱災,很容易在接下來幾年面臨飢荒的威脅,
自古以來無數的飢荒曾經席捲各個文明,
無數的王國曾因為飢荒引起的民變而倒下。
----
這本書聚焦在二戰時,參戰中的各國如何因應戰爭帶來的食物短缺
以及想方設法餵飽國民
開戰無可避免的會對生產的人力與機械、運輸與分配造成打擊
如何確保食物的生產、進口、分配就成了大問題;
畢竟士兵上戰場是<人被殺就會死>,但缺食物的話連殺都不用,什麼都不做就會死。
全書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1. 德國與日本如何為了應對國內糧食的困境,決定進佔東歐與滿洲。
2. 概論參戰各國及各地區因為戰爭的政策。
3. 參戰各國在戰時,實際的國民生活狀況。
4. 戰後對各國帶來的影響。
第一部分和大英帝國的海洋貿易有關,英國佔盡了海外的殖民地與控制貿易路線
等於掐死德國進口食物的生命線,讓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期嚴重缺糧
最終導致德國投降,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希特勒決定不再重蹈覆轍
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希望將東歐變身為德國的糧倉;
日本則是國內的農村的貧困問題,起念進展滿洲與東亞
將農民輸出到東亞來改善國內的糧荒問題。
在第二章,作者用由奢入儉的方式,用各參戰國的糧食狀況進行排序
由上而下分別是美國-英國-德國-蘇聯-日本-中國。
第三章則是反過來,由日本-蘇聯-德國-英國-美國的順序
再次重溫各國領導下的人民如何生活(或生存)。
這裡面只有美國能夠達到糧食充足、幾乎完全的自由市場
英國透過糧食配給,堪堪讓國人都勉強不致挨餓
德國同樣實施配給,但配給量略顯不足
蘇聯食物不足以致必須犧牲部分農村人口和前線住民
日本和中國則是更加不足,在佔領區和國內都發生過嚴重飢荒。
從本書可知美國(其實應該還要加上加拿大)不只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甚至還是民主國家的農場,英國、蘇聯、還有當時的重慶政府,
都是大力依賴美國透過租借法案提供的裝備和糧食,才能撐過戰爭
並利用糧食和裝備壓倒德國政府。
由於軍事行動和農業現代化兩者會相互競爭資源,例如:
* 人力:抓去當兵或留下來務農
* 機械:製造裝備或農用機具
* 化工:製造肥料或炸藥(兩者都需要氮的產製品)
受惠於強大的工業產能,美國不但能生產大批軍火,還能同時完全農業的現代化
大幅提升食物的產能,書中提及的生產數字真的會讓人目瞪口呆
光美國食物的零頭就能完全滿足英國配給所需。
另一方面,英國沒有美國這般強大的資源,則是靠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補足所需的食物
讓紐澳多生產肉類、從冰島進口魚肉補充蛋白質,
儘管大西洋航線的損失在 1941 年達到高峰,在國內利用嚴謹的配給制度
還是能儘可能公平的把食物送到每個人的手上,讓人民不致於挨餓。
但在殖民地的人就沒那麼好運了,若是殖民政府願意加強管制,推行有效的分配制度
還能儘量避免飢荒的發生
但在印度、孟加拉與東非等地,最終都發生嚴重的飢荒
其部分後果包括殖民政府失去人民信任,間接在戰後導致大英帝國的終結。
類似於英國與殖民地的關係,德國則是把飢餓輸出到東歐和西歐的佔領區
甚為可惜的點在於,德國對佔領區採行強制徵收、以及強制移入德國農民的方式,
激進的政策反而無法將東歐轉化成帝國的糧倉;
基於意識型態,德國也無法好好善待來自東歐的廉價勞力,
反而採取類似集中營的殺雞取卵政策
在缺乏長遠規劃之下,食物短缺打擊到德國的工業生產,最終輸掉戰爭。
東歐和蘇聯受到德國的攻擊,國內糧食的狀況又更為糟糕
著名的列寧格勒圍城戰就導致數以萬計的平民因飢荒而死。
令人讚嘆的是,人類 - 或者說所有的動物 - 在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之後
對於缺乏食物的承受力其實遠比一般人想像得還要強大
蘇聯早些年挺過了農場集體化造成的飢荒之後
在二戰時早已練就一身本領,能從松針煮湯攝取維生素 C
採集蝸牛、野菜等來獲取最低限度的能量。
但也是因為讓人餓死的速度實在太慢,才導致德國直接採行屠殺的方式來大規模消滅人口
最後則是日本,受到美國海軍的全面封鎖
日本在戰爭末期海島上的部隊、戰俘、國內各大城市都遭遇嚴重的缺糧,
部隊則因軍方沒有制定(或制定了卻辦不到)運補的計劃,必須就地生產糧食
或寄望攻陷敵運基地之後能獲得敵軍的戰利品; 如此樂觀的計劃當然不可能達成;
最終無論是新幾內亞、緬甸,缺糧都嚴重打擊日本的戰鬥意志
國內也在飢荒的邊緣宣布投降。
我們常有一種刻板印象,是整個德國在希特勒的高聲一呼之下,全面轉型為戰爭機器
全民一心貢獻心力為國效力
或是美國在珍珠港事變之後鄉民魂爆發,非得手撕德國日本外送民主才肯罷休。
看完本書發覺這兩種印象都不太正確,希特勒即便是一黨專政
在治理國家上仍然是德國政府的科層制,隨著戰事的進行與配給食物漸漸減少
德國人民也開始想方設法到鄉村取得食物,或者透過駐在法國等地的部隊<寄送>食物回家
無論怎麼說這都和所謂的戰爭機器相差甚遠吧。
美國則是面臨國內參戰意願低落的問題,歐洲戰場跟美國根本沒什麼關係
為什麼要為了支援遠在天邊的英國、蘇聯,反而讓美國實行配給制度呢?
鄉民魂爆發歸爆發,為了戰爭打擾我生活就不行,
也因此在支援英國的物資上面,要三催四請才達到配額也是常有的事。
----
在第四章,作者則討論了戰後世界的糧食概況,二戰一方面造成嚴重的破壞
另一方面也帶來許多進步的變革。
凡舉農業的機械化、肥料與農藥的使用、育種技術、工業化飼養動物、食物冷藏加工
奶粉等長期保存技術、加工食品口味的改良,都是二戰帶來的變革
透過這些進步,歐美在戰後完成農業現代化並解決了食物不足的問題。
戰時的英國政策顯示出,透過政府的力量來確保國民都能取得保護性食物
如奶類、蔬菜、水果,能夠有效改善國民健康、減少兒童死亡率、孕婦死亡率
這一套政策在戰後獲得多數國家的採用,政府給予農業適度支持,
以合理價格收購農產品、在食物內添加必要營養素,調控市場的食物價格
讓多數國民不但吃得夠、也要吃得夠營養
即使在二戰過後 70 多年,我們仍然恩澤於二戰帶來的這些變革。
----
這是一本看了會有許多收獲的書,唯一美中不足的一點,是對中國部分的描述偏少
可能是受限於史料,整體著重在美英德俄日五個國家,
把中國的章節抽掉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我特別推薦在吃飯的時候搭配這本書,會突然覺得自己能吃著如此美味的食物
還能吃到飽,已經是無比幸運的事了。
※ 編輯: lc85301 (220.134.248.249 臺灣), 12/02/2021 09:37:02
馬:槍支砲彈都我搬的啦,Fxxk
英國連茶葉都要配給你就知道德國必輸無疑(?
東歐跟蘇聯真的是餓習慣了
餓著肚子還可以撐到逆轉德國,真的不愧是戰鬥民族
同樣條件英、美軍應該就直接投降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