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為什麼40來年不敢挖?
歷史春秋網
作者:銳峰作品團隊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眾……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今如此發達的科技面前應該只是小兒科,難道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
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都有種有料有趣文章加微信 AMAMCHENG1976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涂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十一: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余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二: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跡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三: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
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十四: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秦始皇 #秦始皇墓 #謎題 #歷史謎題
秦始皇陵內部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秦國外戚勢力關係圖(二之二) | 長知史
(續前文)
3. 秦國外戚勢力的政治鬥爭
下面簡單描述秦國內部外戚關係,以及外戚勢力的政治鬥爭過程。
秦國最具影響力的外戚來自楚國。
文章第一部分提過,秦楚兩國的姻親關係,有數百年的歷史。史書對此記載不詳,但根據宋朝的考古發現可以確立這個關係。(考古發現者居然是蘇東坡!有機會再詳細介紹。)
秦國外戚關係圖顯示,秦楚姻親關係緊密,長久以來讓楚系外戚在秦國呼風喚雨。例如,來自楚國的宣太后羋月,雖然是秦惠王的側室,卻是繼位的秦昭王的生母。當時除了宣太后攝政外,也由她的兩個弟弟和兩個兒子(戰國「四貴」)輔助秦王執政。
「四貴」指:(1)華陽君羋戎(宣太后弟),(2)穰侯魏冉(宣太后異父同母弟),(3)涇陽君,即公子巿(宣太后兒子,秦昭王弟),(4)高陵君,即公子悝(宣太后兒子,秦昭王弟)。
其後,秦昭王的兒子秦孝文王的正妻也是楚國人,就是華陽君的孫女。秦孝文王和華陽夫人是表兄妹,親上加親。
由於華陽夫人沒有兒子,楚系影響力將隨著秦孝文王傳位給非楚系王子而下降。因此,為了保持楚系外戚的影響了,華陽夫人接受了衛國商人呂不韋的建議,將正在趙國做質子的孝文王之子子異當做自己的養子,並立他為太子,改名子楚。如此,楚系勢力可以延續下去。
這就是出名的「奇貨可居」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呂不韋成功讓子異成為秦王,自己則成為秦國的相國,也獲得大片封地,這樁生意讓他獲得巨大回報。
也由於呂不韋將自己的情人趙姬介紹給子異,趙姬生下後來的秦始皇嬴政,這讓趙系勢力抬頭。
另外一方,子異的親生母親,來自韓國的夏姬(後來的夏太后),也因為兒子和孫兒成為秦王而身價大增。
夏姬更推薦娘家王女韓姬給親生兒子子異作為側室,韓姬替子異生下成蟜(始皇帝弟弟),如果滯留在趙國的趙姬嬴政母子遭遇不測,成蟜很大機會成為子異的接班人。
前240年,韓系首腦夏太后過身,加上嬴政早已返回秦國,並於兩年後親政,迫使支持成蟜的韓系勢力急於發難奪權,削弱楚系勢力。前239年,奪權失敗的成蟜逃亡韓國,史稱「成蟜之亂」。平定成蟜之亂的是楚系勢力。
平亂後不久,前238年,當時22歲的秦王政前往秦舊都雍城,在祖廟行冠禮,隨即準備親政。但正當這個節骨眼上,趙系勢力蠢蠢欲動。
趙系勢力的首腦不是呂不韋,而是趙姬。因為秦莊襄王早死,嬴政13歲便繼位,趙姬以太后身份干政。呂不韋成為相國後,刻意疏遠舊情人趙姬,加上他原來是衛國人,所以也只能算是半個趙系人物。
為了疏遠趙姬,呂不韋推薦據說床上功夫了得的嫪毐給趙姬,嫪毐也是趙國人,與趙姬同聲同氣。總之,嫪毐假裝已經淨身,得以留在宮廷服侍趙姬,後來他們生了兩名私生子(始皇帝的弟弟)。史學家稱趙姬對嫪毐是「絕愛之」,應當沒有誇大其詞。
嫪毐隨後也作為趙姬的代理人干預朝政,更趁秦始皇行冠禮之際,發動政變,史稱「嫪毐之亂」,最終由呂不韋和楚系的昌平君熊啟平定,嫪毐被處死。秦王政趁機將呂不韋貶回家鄉,並迫使呂自殺。但秦王政沒有殺他母親,只是把她送去雍城幽禁,但後來又將她接回咸陽。
近年的研究讓昌平君的身世逐漸清晰起來。原來他是秦始皇的表叔。秦始皇親政後,可以想象他一邊籌備滅六國統一大業,一邊也逐步削弱楚系外戚勢力,落實君主集權。這個論點雖然欠缺具體證據支持,但應該非常接近事實,就是說,楚系表叔和楚系王后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受到壓制。
果然,前225年,昌平君叛秦。其後,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祖父)更擁立昌平君為末代楚王,進行抗秦反攻,但最終失敗。(全文完)
#知史 #長知史 #中國歷史 #中國 #秦帝國 #秦始皇
秦始皇陵內部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匈和議早已達成 匈奴為何仍不放蘇武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直到武帝駕崩、昭帝即位後,漢才改善了與匈奴的關係,兩國開始外交談判。但匈奴一直拒絕承認蘇武還活著。當時,匈奴的單于已經換了好幾茬,兩國和議也達成了,為什麼還不願釋放蘇武?
蘇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國人感動,蘇武不屈的英雄形像也起著對後來很多封建王朝對待北狄蠻族的垂範作用——對單于和酋長們「以禮諭之」、「以節斥之」,這樣的大漢使者們雖然不一定能夠完成外交使命,但在聲名上總會有加分,至少可以達到立言的效果。《漢書》裡,大漢的使節蘇武、張勝、常惠都是好人,而匈奴一邊都是惡棍和奸賊。這是後人在讀《蘇武傳》時很容易產生的感情效果。《漢書》的編纂者班固,也正是帶著這個目的對有關蘇武、匈奴的史料加以處理的。
而事實上,蘇武到匈奴出使時,正值漢匈戰爭最激烈的第一階段剛剛結束。新即位的匈奴單于想用緩兵之計改善與漢朝的關係,爭取時間鞏固內部,所以就主動提出雙方互相釋放扣押在己處的外交使節。當時,漢武帝很痛快地答應了。為什麼呢?這裡邊就有玄機。而且,這個派蘇武出使的時機,從後來的結果看,是非常險惡的,也是蘇武被扣押在匈奴長達19年的最根本原因。
因為,漢武帝當時正在策劃一次對於匈奴的攻擊,而且是規模空前的一次攻擊,目的就是要把匈奴徹底消滅。
而這次攻擊的大背景,則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戰爭——漢匈百年戰爭。
匈奴是漠北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在中原的春秋戰國時代,匈奴還沒有成大氣候,與中原國家也沒有大的交手記錄。那時,北方的晉(後來是趙)、燕等國,主要對手是山戎;西方的泰國,面對的西戎也呈一盤散沙的狀態。秦朝統一天下後,著力擴張,四面出擊,其中,對北面用兵最狠。秦始皇派蒙恬帶精兵30萬,攜帶當時最先進的複合兵器——弩機,把匈奴的部落驅趕出了其世代棲息的河套一鄂爾多斯一帶,並在那裡設郡築城鎮守。
失去了水草肥美的家園,匈奴人只好在大草原裡漂泊流浪。但到後來,匈奴出現了輕騎兵大軍團戰術,這種戰術的精髓,就是人(智慧)、馬(速度)、弓箭(遠程殺傷)合一,呈現出強大的機動性和殺傷力。
靠著這一當時世上最強的戰術,匈奴的大英雄冒頓單于統一了北方所有的騎射民族,並組建了多達30萬的人、馬、箭主力兵團。
憑藉此,匈奴迅速重新佔據了河套故地,並伸出「右臂」,降服了西域各國,將當時佔據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趕到中亞養駱駝去了;又伸出「左臂」,消滅東胡,一直打到興安嶺以南。
然後,匈奴雙臂合攏,準備擁抱中原,卻發現新興的漢朝十分難纏。
漢初,因為打楚漢戰爭而民窮財盡,所以,高、呂、文、景四朝,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用美色和奢侈品滿足匈奴上層,延緩戰端,同時,在國內不斷積極備戰。匈奴多次犯邊擄掠,漢軍都只是嚴防要塞、堅壁清野而已。
因為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到武帝時,漢朝國力大增,軍隊實力也得到迅猛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名將衛青、霍去病在漢武帝的授意下,連續對匈奴發動了不計成本和傷亡的攻擊。衛青奪取河套鄂爾多斯,霍去病佔據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大門。而且,從霍去病開始,漢軍開始對匈奴境內的人口採取了犁庭掃穴式的攻擊,也就是開始了對非戰鬥人員的滅絕式殺掠。匈奴沒有辦法在漠南立足,只好全部避往漠北,等待時機反撲。
而漢武帝這邊幾次派兵到漠北,結果連匈奴的人影都沒見到。於是,漢武帝開始使用外交手段,企圖以派使節交涉的方式,偵察匈奴的虛實,蒐集北方的氣候與地理情報。到蘇武出使前夜,武帝已經掌握了匈奴的虛實和位置,準備動手了。
還有一個微觀的背景,就是漢不光在打擊匈奴,促使匈奴人大批來降,像昆邪王、休屠王以及後來武帝的託孤重臣金日磾一樣,其實,當時還有大批的漢人也混雜在匈奴人中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武出使到了匈奴,而且,其副使張勝等還策劃綁架單于的母親,此舉導致兩國外交形勢急劇惡化。在屠刀面前,張勝投降,蘇武不屈被扣。兩國就此事件展開激烈交涉。
恰在這時,不按牌理出牌的武帝,突然發動了對匈奴的新一輪攻勢。當時,霍去病已經早殤,武帝任命了新統帥李廣利。此人是武帝新寵李夫人的哥哥,是新得勢的國舅。衛青當時還健在,但因為衛子夫已經失寵,大將軍衛青只能負責東、西、南三面的戰線,不再參與對匈奴的作戰了。李廣利的軍事水平並不次於衛青,但他的戰績卻遠不如後者。因為,當時漢的軍事潛力和後勤供給能力,都已經遠遠不如衛、霍統率兵馬的時候了。
新的一輪攻勢兵分兩路;主力由李廣利率領西進,出河西走廊,直撲匈奴與西域的結合地帶,意圖掃清匈奴對漢朝準備佔據的西域地區的威脅;李廣之孫李陵,率領一支步兵(所有好馬都已經撥李廣利使用),北上進入匈奴境內牽制單于主力。
這一戰漢朝失敗,李廣利先告敗績,李陵也基本全軍覆沒。李陵本人投降後,成了匈奴的大將。
蘇武因此更不可能回到漢朝。漢朝接下來連年進攻失利,匈奴失去西域的大部分土地,也感到了疲憊。於是,兩國較量的核心環節開始從直接軍事對抗,改為主要在西域各國作外交對抗。武帝晚年,國內民窮財盡,上層禍起蕭牆,國家陷入重重危機。主帥李廣利的家眷,因為國內的「巫蠱之禍」被滅,李廣利本人投降匈奴,被單于當作了祭天的犧牲品。而匈奴內部同樣還是天災人禍不斷,並沒有因為李廣利作了犧牲就有所改善,反而天災更加劇烈。
古人云,大戰之後,必有凶年。窮兵黷武的漢匈雙方,也逃不脫這個規律。 直到武帝駕崩、昭帝即位後,漢才改善了與匈奴的關係,兩國開始外交談判。但匈奴一直拒絕承認蘇武還活著。當時,匈奴的單于已經換了好幾茬,兩國和議也達成了,為什麼還不願釋放蘇武?
因為,蘇武在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牧羊的地方正是匈奴與丁令(即後來的鐵勒)的邊界。我們慣常的認識,是蘇武牧羊的地方非常荒涼,沒有人跡,兔子都不拉屎。其實不然,那裡有包括丁令在內的很多游牧民族,水草肥美,鳥語花香,草原上歌來歌往,熱鬧得很。後來,蒙古人的數次西征,出發點都離那裡不遠。
蘇武在北海生活多年,當然就非常了解匈奴的生態、氣候與虛實。匈奴給蘇武娶了媳婦(當然是匈奴人),蘇武在那裡還有了小孩,其中有個孩子名叫蘇通國,後來隨漢使回國,為蘇武延續了香火。在匈奴看來,男丁就是戰士,生育人口當然也就是國防建設的一部分,從這一角度上說,也算是蘇武變相給匈奴作出了貢獻。
這時的匈奴最不希望看到的,是掌握了匈奴虛實與規律的漢使們,回到漢朝,再帶著漢軍來攻打他們。尤其是蘇武這樣的傑出人物,回到漢朝,他就是又一個博望侯張騫了。這就是蘇武一行在匈奴的後期繼續被扣的主要原因,兩國的前仇倒成了其次了。
但是,蘇武的部下常惠偷偷把蘇武的情況通報給了漢使(這次會面竟然能實現,說明了漢在匈奴安插了有效的「內鬼」),這樣單于不得不放歸了蘇武。
蘇武和常惠回國以後,理所當然成為漢制定對匈戰略的高參。常惠後來搞了一個匈奴包圍網,包括匈奴西邊的烏孫、東邊的鮮卑、北面的丁令、南邊的漢朝,趁匈奴內部衰落而發起了對匈聯合軍事作戰。其中,常惠本人作為烏孫軍的參謀長,指揮烏孫軍重創匈奴。這一戰直接導致匈奴內亂分裂,呼韓邪單于南下投降(王昭君嫁的就是此人)。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秦始皇陵內部 在 秦始皇陵內部、秦始皇墓開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秦始皇陵內部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linreg也提到「極品綠寶藻精王」 助延緩老化翻開歷史故事,許多坐擁有權勢、財富的皇帝,常在江山穩固後開始追求 ... ... <看更多>
秦始皇陵內部 在 秦始皇陵內部、秦始皇墓開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秦始皇陵內部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linreg也提到「極品綠寶藻精王」 助延緩老化翻開歷史故事,許多坐擁有權勢、財富的皇帝,常在江山穩固後開始追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