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冷 不復見的香港「小臺灣」
明天是十月十日。前幾天,香港政府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宣布《禁止蒙面規例》,並在10月5日零時生效執行。過去香港使用緊急法的歷史當中,1956年就是因為雙十暴動,而根據《緊急法》頒布法令,將參與暴動者遞解出境。而當初雙十暴動的發生和親國民黨分子有關係,香港當初正是許多親中華民國政權人士1949年後的去處,因為這些人,在香港也留下了一些特殊的歷史畫面。
在二戰結束以後,國共內戰從零星衝突很快擴展開來,中國迅速再次陷入戰爭之中;兵敗如山倒的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月,遷都廣州,10月再遷重慶,11月再遷成都,經過再三流轉,最後抵達了臺北。只是,在政府離開中國大陸時,受限於運輸能力,無法將所有的士兵、官員、眷屬等同時帶到台灣,而部分無處可逃的難民,就湧入了僅僅只有一水之隔的英國殖民地──香港。流落香港的難民當中,不乏各地的地方官員、軍事將領,甚至還有國民大會代表。
港英政府原本打算將這些難民送往台灣以及當時仍由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的海南島,不過,派出去的整艘船艦卻又原船被送了回來。在港英政府的堅持以及抗議之下,中華民國才勉為其難的收容了一小群難民。先後碰了軟釘子的港英政府意識到位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根本無意積極處理這些流落香港的難民。於是,港英政府轉頭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涉,打算將這群來自中國的難民送回新中國。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擔心他們可能是國民黨特務而拒絕。兩個「中國」都拒絕收容的情況之下,無奈的港英政府只好採用放任的方式,默默希望難民們能儘快融入香港社會或是前往臺灣。
不過,港英政府的放任政策無法持續太久,在1950年6月18日時,一群親左派的工人與學生在經過難民聚集的摩星嶺時,特地跳了一段具有強烈共產黨風格的「秧歌舞」,用以嘲諷落魄的國民黨支持者,雙方爆發衝突,引起了當地的騷亂。這起事件也讓港英政府決定火速了將這群難民遷移到其他地方,避免他們群聚在接近市中心的區域。於是,他們被送到了九龍魔鬼山東麓的荒地。
調景嶺地名源自於1908年時,曾有退休的加拿大籍公務員在投資經商,但是最後因為經營不善,公司倒閉而自殺,因為他的死法而得名「吊頸嶺」;為了避免忌諱,改名成比較單純的調景嶺。本來是個遠離市中心,人煙稀少而荒蕪的地方,只有偶爾有些遊民出沒。基於人道考量,港英政府還是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設施,讓難民最低的生活需求得以滿足。
根據1950年《營報》的統計,當時調景嶺難民營中,一共有5592位男性,1329位女性,合計近達7000人,而且這還只是合法登記領有飯票的人,根據訪談資料,再加上附近山頭聚集,圍繞著難民營而生的人,曾經多達兩萬人。在登記的人當中,以湖南省的1245人,廣東的1045人和湖北的814人為前三多,尚包括安徽、河北、江蘇、山西、陝西、青海等地的人。
難民們來到調景嶺以後,香港社會局協助成立了調景嶺營自治辦公室,除了主任以外,在難民中挑選副主任以及職員。基於管理上的考量,將全營分成五個區,各區內下設保甲,並組織難民糾察隊來維持治安。後來,各種組織系統也慢慢運作起來,除了提供救濟與醫療的教會、提供教育資源的學校,也包括了同鄉會、同學會等。在這個時期,同鄉會及同學會主要的功能是聯絡在臺灣的同類社團,希望能夠透過臺灣團體的協助前往臺灣。而調景嶺難民們也曾集體寫信給總統蔣介石,呼籲政府給予救濟,了解情形以後,蔣介石安排由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濟這些困在海外的災胞。
然而,實際情形不若表面那麼單純,當時國民黨在調景嶺中有政治工作人員在活動。為了得到進入臺灣的許可,困在調景嶺的難民們無不表現出對中華民國熱愛與對蔣介石的赤膽忠心;在國民黨政工人員操作之下,調景嶺成了反共宣傳的最佳舞台。當然,有部分難民因為自身經驗,本來就是極力反共的。兩股力量在愛國行動上面合而為一,凡是中華民國舉辦什麼活動,調景嶺居民都會熱烈參與並大規模的慶祝,從光輝十月的十月十日國慶日、十月三十一日的先總統蔣公華誕、三月二十九日的青年節以及十一月十二日的國父誕辰紀念日等,都能夠看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除了國旗、旗串之外,也穿插著慶祝國慶或是支持中華民國的標語或是蔣介石的畫像。這樣的情景實在是和當時的臺灣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香港本地居民將調景嶺稱之為「小臺灣」。
在香港主權移交前沒多久,港英政府宣布將會拆除調景嶺,後來調景嶺居民推派代表與港英政府交涉;因為港英政府曾經答應讓1962年以前入住的原居民無限期定居。經過訴訟以後,原居民勝訴可以獲得額外120%的賠償金,不過昔日小臺灣的景像也不再復見。
順帶一提,馬英九、林百里、惠英紅、秦祥林、周潤發等人都曾經在調景嶺生活過。
圖片翻拍自《香港調景嶺營的誕生與消失:張寒松等先生訪談錄》
秧歌舞事件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微冷 不復見的香港「小臺灣」
明天是十月十日。前幾天,香港政府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宣布《禁止蒙面規例》,並在10月5日零時生效執行。過去香港使用緊急法的歷史當中,1956年就是因為雙十暴動,而根據《緊急法》頒布法令,將參與暴動者遞解出境。而當初雙十暴動的發生和親國民黨分子有關係,香港當初正是許多親中華民國政權人士1949年後的去處,因為這些人,在香港也留下了一些特殊的歷史畫面。
在二戰結束以後,國共內戰從零星衝突很快擴展開來,中國迅速再次陷入戰爭之中;兵敗如山倒的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月,遷都廣州,10月再遷重慶,11月再遷成都,經過再三流轉,最後抵達了臺北。只是,在政府離開中國大陸時,受限於運輸能力,無法將所有的士兵、官員、眷屬等同時帶到台灣,而部分無處可逃的難民,就湧入了僅僅只有一水之隔的英國殖民地──香港。流落香港的難民當中,不乏各地的地方官員、軍事將領,甚至還有國民大會代表。
港英政府原本打算將這些難民送往台灣以及當時仍由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的海南島,不過,派出去的整艘船艦卻又原船被送了回來。在港英政府的堅持以及抗議之下,中華民國才勉為其難的收容了一小群難民。先後碰了軟釘子的港英政府意識到位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根本無意積極處理這些流落香港的難民。於是,港英政府轉頭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涉,打算將這群來自中國的難民送回新中國。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擔心他們可能是國民黨特務而拒絕。兩個「中國」都拒絕收容的情況之下,無奈的港英政府只好採用放任的方式,默默希望難民們能儘快融入香港社會或是前往臺灣。
不過,港英政府的放任政策無法持續太久,在1950年6月18日時,一群親左派的工人與學生在經過難民聚集的摩星嶺時,特地跳了一段具有強烈共產黨風格的「秧歌舞」,用以嘲諷落魄的國民黨支持者,雙方爆發衝突,引起了當地的騷亂。這起事件也讓港英政府決定火速了將這群難民遷移到其他地方,避免他們群聚在接近市中心的區域。於是,他們被送到了九龍魔鬼山東麓的荒地。
調景嶺地名源自於1908年時,曾有退休的加拿大籍公務員在投資經商,但是最後因為經營不善,公司倒閉而自殺,因為他的死法而得名「吊頸嶺」;為了避免忌諱,改名成比較單純的調景嶺。本來是個遠離市中心,人煙稀少而荒蕪的地方,只有偶爾有些遊民出沒。基於人道考量,港英政府還是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設施,讓難民最低的生活需求得以滿足。
根據1950年《營報》的統計,當時調景嶺難民營中,一共有5592位男性,1329位女性,合計近達7000人,而且這還只是合法登記領有飯票的人,根據訪談資料,再加上附近山頭聚集,圍繞著難民營而生的人,曾經多達兩萬人。在登記的人當中,以湖南省的1245人,廣東的1045人和湖北的814人為前三多,尚包括安徽、河北、江蘇、山西、陝西、青海等地的人。
難民們來到調景嶺以後,香港社會局協助成立了調景嶺營自治辦公室,除了主任以外,在難民中挑選副主任以及職員。基於管理上的考量,將全營分成五個區,各區內下設保甲,並組織難民糾察隊來維持治安。後來,各種組織系統也慢慢運作起來,除了提供救濟與醫療的教會、提供教育資源的學校,也包括了同鄉會、同學會等。在這個時期,同鄉會及同學會主要的功能是聯絡在臺灣的同類社團,希望能夠透過臺灣團體的協助前往臺灣。而調景嶺難民們也曾集體寫信給總統蔣介石,呼籲政府給予救濟,了解情形以後,蔣介石安排由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濟這些困在海外的災胞。
然而,實際情形不若表面那麼單純,當時國民黨在調景嶺中有政治工作人員在活動。為了得到進入臺灣的許可,困在調景嶺的難民們無不表現出對中華民國熱愛與對蔣介石的赤膽忠心;在國民黨政工人員操作之下,調景嶺成了反共宣傳的最佳舞台。當然,有部分難民因為自身經驗,本來就是極力反共的。兩股力量在愛國行動上面合而為一,凡是中華民國舉辦什麼活動,調景嶺居民都會熱烈參與並大規模的慶祝,從光輝十月的十月十日國慶日、十月三十一日的先總統蔣公華誕、三月二十九日的青年節以及十一月十二日的國父誕辰紀念日等,都能夠看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除了國旗、旗串之外,也穿插著慶祝國慶或是支持中華民國的標語或是蔣介石的畫像。這樣的情景實在是和當時的臺灣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香港本地居民將調景嶺稱之為「小臺灣」。
在香港主權移交前沒多久,港英政府宣布將會拆除調景嶺,後來調景嶺居民推派代表與港英政府交涉;因為港英政府曾經答應讓1962年以前入住的原居民無限期定居。經過訴訟以後,原居民勝訴可以獲得額外120%的賠償金,不過昔日小臺灣的景像也不再復見。
順帶一提,馬英九、林百里、惠英紅、秦祥林、周潤發等人都曾經在調景嶺生活過。
圖片翻拍自《香港調景嶺營的誕生與消失:張寒松等先生訪談錄》
秧歌舞事件 在 台灣共識 台灣成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不知道的 《#思念故鄉》
跟余光中的《鄉愁》 下場完全不同 。
原來 #台灣人 是被國民黨黨國體制和中共黨國政權 不准許 《思念故鄉》 的啊 !
兩個中國都是禁止台灣任何思維意識啊!
禁歌 (後做詞) : #周添旺 (第三段詞的原作者、根據資料顯示是白色恐怖中被槍決了)
曲 : 楊三郎
~~~~~~~~~~~~~~~
原始版本是 《戰火燒馬來》
山明水秀、天氣燒烙, 甘蔗長長像竹篙,
水牛吃草田岸趖。
與伊談情與相褒, 思念我故鄉, 自然的山河,
如今離開千里遠。
啊、想著心又慒, 啊、想著心又慒。
秋天已到、暝亦愈長, 五更透早出家門,
我來播田娘擔秧。
做陣站在田中央 , 思念我故鄉, 美麗的田園,如今離開千里遠。
啊、想著心會酸, 啊、想著心會酸。
我騎水牛你來飼鵝, 山頂吃草溪邊趖,
談情說愛好拭挑。
為何失戀心慒慒, 思念我故鄉美麗的田園,
如今離開千里遠。
啊、何時再相會, 啊、何時再相會。
1954年夏天,嘉義革新話劇團的成員,拿了一首寫好的歌詞給作曲家楊三郎,希望楊三郎幫忙譜曲,以作為該團在全省公演的舞台劇「戰火燒馬來」的主題曲。楊三郎念在同是演藝界的份上,很快便將這首歌曲譜好,歌名也叫做「戰火燒馬來」。
但是這首歌的作詞者卻在此時因思想問題而被槍斃,楊三郎聽到消息害怕被牽連,趕緊央請好友周添旺重新填詞,並改歌名叫「思念故鄉」。後來這首歌還是被唱紅了起來,這件事可以讓人體會出當時創作歌曲時的顧忌和恐懼。
這第三段的詞是另外一個人寫的, 這首歌的前身是一齣話劇的主題歌, 即齣劇名叫做《戰火燒馬來》。
是值1954年的熱天時仔, 楊三郎先生帶領伊的黑貓歌舞團去值高雄國際戲院公演的時, 嘉義革新話劇團派人找伊, 拜託楊三郎先生替怹譜戰火燒馬來的主題曲, 並將歌詞交互楊三郎先生。
第三段詞的原作者、根據資料顯示是值白色恐怖中被槍決去啦, 楊三郎先生恐驚被牽連才趕緊將這首歌提返來, 並請周添旺先生重新填詞, 思念故鄉就是經過即款的波折才誕生出來。
這首歌發生了一件政治性的恐怖事件,使得作曲者楊三郎餘悸一生。
這首歌原做詞的人因為寫這首歌 ,被有關單位認為思想有問題 , 而遭到槍斃因此在楊三郎心中 , 產生諸多陰影 , 便趕緊將這首歌拿回來重新做詞。
請周添旺重新填寫...恐懼一三郎人經過三十外冬後,猶原心肝驚驚毋敢講』這兩項心理直覺的反映觀察,就可窺見白色恐怖時期,作家們隨時動輒得咎,人人自危的心境了。
在這種恐怖的氣氛下,作家在下筆之際,怎能不有幾分顧忌與保留,如此罣手縛心的創作,又如何創造出對政治提出控訴的音樂作品。
一辈子 , 直到他去世 , 這個原作詞者故事還未被公佈.............這首歌真是字字台灣人的血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