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原文下方留言有彩蛋。
|藍營初選想法速記
註:本文經大幅增補後,以〈國民黨初選落幕,前方的政治地景〉為題刊於《端傳媒》。這裡保留原初的速記。
https://theinitium.com/…/20190718-opinion-albert-tzeng-kmt-…
1. 初選民調
初選民調真正比拼的是「粉動員」——看誰家的粉願意揪人守電話,而且珍惜每個接到的民調電話,耐心回答所有問題完成「有效樣本」。
看公布數字,完成的有效樣本平均是「使用樣本數」一成左右。這一成完成的樣本中,越是狂熱的粉會有越高的再現率;統計數字也必有系統扭曲,不代表社會真實民意。只要對比藍綠初選民調數字,這點非常清楚。
但同樣的,初選落幕後出現的各種「網路民調」,也只是另外一個同溫層的自爽。講白了,會在臉書上晃蕩投票的人,跟會在晚上六到十點能從市話接電話的人,根本是不同的母體。拿後者來酸前者,牛頭不對馬嘴。
所謂「有魚吃魚,無魚吃菜」的綠營灌票動員,從最後結果數字來看,其實無關宏旨。臉書上「限期假韓粉」成為一種時尚流行,我也寫過貼文批評過這個態度;但在真正統計出的民調數字中,藍營換將,蔡的支持率只有浮動2%左右。
我反對「全民調」提名的真正理由,來自我對「政黨」角色的理解。我認為政黨應是政治理念的集結,並依循該黨理念「替民眾推薦」過去有可驗證成績,未來有前瞻性的候選人。你政黨責任是要基於政治專業去推薦,結果反過來問全民「我該推薦誰?」這是對政黨責任的推卸外包,是只求勝選不計理念價值的邏輯。
我當然相信民主,但民主是「選舉」階段的事,不是「政黨推薦」階段的事。政黨基於政治專業推薦,人民經過投票表達偏好,這才完成民主。要罵「民粹」,必須正視台灣兩大政黨本身對政治專業的棄守。
2. 國民黨
國民黨棄守政治專業,只用民調勉力維持一個「公平公開」的形式價值,根本原因,是因為該黨已看不到清晰的理念價值。
國民黨在後蔣時期有過四個正當性支柱,垮了三個:國民黨本來堅持的「中國國族主義」,內有本土認同挑戰,外有PRC對「中國」一詞意義的壟斷,進退失據。國民黨本來也代表「更能維持兩岸和平」的選擇,但先是太陽花後北京「跳過國民黨」姿態趨於明顯(所以投資柯、韓),後有中美對峙升高下的兩難,近期更有香港「反送中」的衝擊,徒顯尷尬。國民黨第三張牌是「經濟發展主義」,但之前馬總統的執政,留下「只圖利財團,全民無感」,黨打這張牌也效力打折。
國民黨僅餘的一張牌是「保守主義」,其社會基礎則是(對過去威權年代的)懷舊世代、茅頭則指向蔡政府代表的進步自由主義陣營,近年推動諸多改革時引起的社會紛擾。弔詭的是,背靠保守主義的國民黨老人,多數忘記國民黨百年前源於「青年革命政黨」的出身。
當代的國民黨,欠缺理念論述的開創能力;然後黨產一被扣,更讓這個黨趨於孱弱,難怪成為各方勢力(包括庶民梟雄、首富資本家)借殼上市的標的。
其實以國民黨的歷史,與所背負的符號,不管對於台灣未來的戰略、兩岸斡旋、大陸自由派追求的政改,或對更廣泛的華語文化圈,都可能存在一些能被活化的角色,能做的貢獻。遺憾的是,目前國民黨中央,似乎完全沒有看見。
3. 韓流
去年韓陳辯論,我有一篇貼文指出「陳展現市政專業,但韓的言語能打動庶民」,結果被某些人幹翻。批評者說我在「替韓護航」,然後直言韓選不上,嘲笑「潮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結果幾個禮拜後,我們真的知道誰沒穿褲子了。
同溫層中,我應該算是很早開始正視韓流的。去年我曾在幾個私下場合,談過「韓流的階段進程」——當時我從最初 PTT 政黑版的「反建制粉」,youtube 上追影片的海外「中華民國僑民粉」,在農業區的「草根韓粉」(那時候除了吳音寧也談過巴拉划),談到三山造勢國民黨本土派系的投靠,「韓風的 touch down」。
但回頭來看,當我只從「庶民」角度去談韓時,也低估了韓流的深厚。
怎麼意識到?是從我父親大學同學的LINE群——這群人,1963年從台大畢業的學長學姊,當中有三分之二移民美國,留台的也多有擔任國內學界、業界領袖的菁英。幾週前,我注意到,當中竟然一堆韓粉,忙於追逐韓總巡迴全台的造勢,並且感動莫名。
此刻,我不打算更深入去談這些動能的社會心理基礎。只想說,韓流基底結合反建制民粹、階級政治、中華民國懷舊世代幾股力量,遠比許多人初估強勁。之前吳敦義拉韓打朱弄假成真,已經錯算;目前綠營盛傳「韓比較好打」,也顯過度樂觀。以過往政治崇拜的半衰期去看,韓流動能很可能會撐上三四年,也必然能延伸到明年。
這是台灣此刻的社會現實,像是一段必須去經歷的過程。嘲諷(像稱韓粉為喪屍部隊),只會添火加柴。
4. 郭與朱
這場初選如果有個值得高興的理由,就是「結果不是能用錢砸出來的」。郭董過去以「狐與虎」的霸氣聞名,一輩子是 ground breaker 或 rule creator,從來不是乖乖牌。看他拿下夏普的耐心與決心,這次初選的投入力度,很難想像就此放棄。
初選剛落幕,郭先神隱盤整是必然。是否堅持選下去,也不急於短期表態。他大可以其他形式維持能見度與想像(例如出資成立智庫,或金援藍營國會參選人),等著看韓是會自爆或聲勢走跌。同時,他可能試圖與柯結盟,爭取中間、青年選民,並藉著喊出 「由國會最大黨組閣」爭取藍營非韓勢力相挺,以提供「第三選擇」之名,徐圖在後期操作棄保。
韓要化解郭的威脅,首要之務是爭取朱立倫加盟支持——今天韓中午也先去拜訪朱,很可能也意識到這點。
韓朱特質反差很大,但這也代表彼此能互補。朱對政治專業的嫻熟,能修補外界對韓 「有口號無政策」的批評;朱相對穩健務實的性格,可以減少韓陣營爆衝的風險;朱對知識藍、青年藍的號召,也可能補強韓在這塊的缺口。
談朱立倫我無法客觀,畢竟他是我過去在新北市府的老闆。主觀地說,如果未來地平線上會出現韓政府,我會希望朱立倫能有關鍵角色。朱今天說自己要扮演藍營的黏著劑;若未來韓勝出,我則希望朱能扮演政府的穩定劑。
不過這個畫面,又可以牽動到後續從選戰團隊組織,到憲政運作上,很多不同層面的「風險想像」。只是事仍遠,先不多說。
5. Coda
最後記一筆。多年後回看這一天,林飛帆、呂家華加入民進黨,可能會有不下於本次國民黨初選的重要性。
移民推薦ptt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編輯推薦】
文/馬可孛羅編輯 邱建智
如果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是開拓非洲探險的先驅,那與他時代相仿的約翰.史蒂芬斯(John L. Stephens)則不枉其「馬雅考古學之父」之名。
十九世紀初期,當時歐美的探險家、學者普遍認為深藏於中美洲叢林中的馬雅城市,並非由當地的「印第安人」或「印第安人的祖先」所興建,反倒是由移民到當地的「希臘人」或「羅馬人」所構築,馬雅人甚至因此有了「新大陸的希臘人」的稱號。這說法在今天的我們聽來相當匪夷所思,但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言,不僅外界對這些遺址的了解不深,連住在當地的印第安人也對這些建築是何人建造、何時建造不甚了了。謎團始終迴盪在已然被世人遺忘的廢墟之上。
一八四一年,美國外交官史蒂芬斯等人為解開馬雅文明疑團,一共探訪了四十四座馬雅城市遺址,留下多達四十萬字的文字紀錄,以及上百張珍貴精美的手繪版畫,鉅細靡遺地記述這段探險旅程,寫成《馬雅祕境》一書。這趟旅程證明創造馬雅文明宏偉的建築、雕刻、繪畫者,並非希臘人或羅馬人,而是一支已經消失的民族,而該民族的後裔很可能就是居住在當地的印第安人。
對史蒂芬斯等探險家而言,這是考古學上的偉大發現,他們解開了馬雅人的身世之謎;但對馬雅人而言,這卻是段漫長而艱辛的尋根旅程。就如本書的推薦人,PTT馬雅人曾提到的:「馬雅人終於找回了他們的身世──馬雅文化的建造者就是馬雅人,不是希臘人,也不是商朝人,更不是外星人。」
不妨讓我們跟著史蒂芬斯的腳步,踏上馬雅人的尋根之旅,一同品嘗馬雅文化過往的榮光與今日的寂寥吧!
《馬雅祕境:美國外交官史蒂芬斯的探險紀實(上、下冊不分售)》
https://goo.gl/iD6QBl
★訂閱城邦電子報,看更多幕後編輯文章:https://goo.gl/hHyI6l
馬可孛羅文化 #馬雅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