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BBC中文
*【菅義偉見拜登之際 中日關係發生變化】
4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在白宮迎接他就任以來首位訪問美國的外國領導人,日本首相菅義偉。菅義偉表示,希望借由此次訪問構築同拜登個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強化日美同盟。在日益鞏固的日美同盟面前,這場會談必定會引起中國方面的關注。根據日本政府透露的信息,二人會談將會涉及諸多與中國有關的話題,包括新疆、香港等人權問題,以及東海及台灣問題等。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729143
*【鐵達尼號上「消失」的中國倖存者:紀錄片首揭歧視污名下的流離人生】
二十多年前,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的上映,讓百年前海難中淒美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但有關船上六名華人倖存者的身份和經歷卻鮮為人知。一部新的紀錄片首次揭開他們在種族偏見下的顛簸人生及如何從歷史記錄中「消失」。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729931
*【英國希望廢除君主制的人:「這是殖民主義的遺物」】
儘管英國王室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並且一直得到大多數英國人的支持,但有四分之一的英國人想要結束王室傳統。菲利普親王去世後,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向他表達敬意,同時也對王室表示支持。不過,儘管許多人同情這個悲痛中的家庭,但並非所有英國人都贊成英國君主制這一制度。當被問及這一問題時,大多數人表示,他們仍然珍視王室的傳統和象徵意義,如果失去王室會很難過,但有相當一部分英國公民更希望進行憲法改革,產生民選的國家元首。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56743305
*【拜登任內美情報機構首份威脅評估報告 中國列首位】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公開2021年《美國情報系統年度威脅評估》報告內容。這是拜登上台之後美國情報系統的首份威脅評估報告,內容主要聚焦在未來一年內美國面臨的「最直接、最嚴重的威脅」。報告將中國列在威脅名單的首位。其後為俄羅斯、伊朗與朝鮮,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及地區衝突等問題也在報告中有所體現。其中表示,中國正日益成為與美國「勢均力敵」的競爭者,在經濟、軍事及技術等多個方面對美國進行挑戰。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745936
*【美國氣候特使訪華 尋求在拜登氣候峰會前與中國達成協議】
在美國總統拜登下周主持氣候峰會之前,特使John Kerry正前往上海向中國示好。在聯合國一次重大外交衝突之後,美中雙方都希望在大幅減排計劃上合作。
美國希望中國停止建設燃煤發電站,並停止為海外煤炭企業提供融資。中國希望美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金,以獲得清潔技術,並適應氣候變化。中國還希望華盛頓宣佈大幅減排計劃。John Kerry表示,中國的合作對應對氣候危機「絶對至關重要」。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6743586
*【超級計算機:美國新一輪制裁能否卡死中國騰飛夢】
美國政府宣佈制裁七個與中國超級計算機研發計劃有關的公司或組織,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隨即批評,聲言美方的打壓「阻擋不了中國科技進步發展的步伐」,而從過去美國類似制裁行動的後續發展來看,中方這次聲言似乎不是空話。從美國2015年禁止英特爾出口芯片的例子可以看到,美國商務部最新的制裁措施,只會令中國加強在這方面的投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6729791
*【香港修改選舉制度:圍堵民主派、禁煽惑投廢票與國安資格審查】
香港政府公布修改選舉制度的條例草案,訂出新一屆選舉委員會(選委會)1500個選委、90名立法會議員及行政長官的具體產生辦法,三場選舉分別於今年9月19日、12月19日及明年3月27日舉行。北京和港府認為這是「完善選舉機制」,體現「愛國者治港」原則,符合「一國兩制」,批評反對派過去癱瘓議會,令多項法例受到拖延,特區管治受到挑戰。但批評人士認為,選舉失去代表性和認受性,民主派有聲音認為要以杯葛選舉不投票,或是投廢票或廢票表達不滿。但這份草案明確列出,煽惑他們作出這些行為,將會被視為違法行為,最高可被判囚三年。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6744629
*【朝鮮核武器:關於金正恩的導彈與核武,我們所知道的一切】
平壤的2021年有一個震撼的開頭,官方媒體宣佈「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問世。
新的由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在金正恩的一場閲兵中出場—當時距離美國總統拜登就任只有數天。該武器的實際能力尚未明確,因為並不知道它是否已經過測試。金正恩還聲稱,將會擴大朝鮮的核武器庫和軍事潛力,並由此列出一系列朝鮮試圖發展的武器。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745890
*【英國前首相卡麥隆「說客門」:一宗可能給保守黨政府帶來「劇毒」影響的事件】
面對疫情、經濟衰退、脫歐影響、英中關係惡化等一系列頭痛問題的強森政府,最近麻煩事情似乎又多了一件:曾大力推動英中關係「黃金時代」的前首相卡麥隆因為涉嫌公權私用遊說政府而撼動政界與媒體。雖然卡麥隆已經出面表示「汲取教訓」,英國政府也展開獨立調查,但是反對黨和媒體要求全面公開調查的聲浪繼續此起彼伏。有執政保守黨內部人士私下擔心,事態可能對保守黨政府造成「劇毒」影響。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56747687
*【華為中興TikTok:被川普打壓的中國公司境遇迥異】
川普離開白宮,但是他在任時針對中國企業的多項制裁政策依然在發揮作用。回顧過去一年,多家中國科技企業被川普政府密集打壓,其中被打擊力度最大的當屬華為、TikTok和中興。三月和四月是大企業紛紛發佈上一年財報,透過數據不難發現,這些公司都保持正增長,但禁令帶來的「後遺症」依然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投下陰影。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6731199
*【中印邊界熱點:解放軍在會談中「拒絶讓步」】
在拉達克東部印度和中國軍隊的一些哨所相距只有數十米。第11輪中印軍方指揮官會談並沒有取得突破,會談後雙方沒有發表聯合聲明。印度媒體說,中國拒絶在拉達克東部的高格拉地區和溫泉地區脫離接觸,拒絶從那裏的哨所撤走軍人和車輛。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56738798
*【緬甸政變:流血死去的那些年輕人】
根據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自從緬甸軍方二月一日發動政變以來,至少七百人已經被軍警打死。與此同時,緬甸各地反對政變的抗議不斷,暴力仍在繼續,死者人數也不斷攀升。死者中有的是在抗議示威期間遇難的,而其他很多包括小孩子在內的人,被子彈打死的時候就坐在自己家裏。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737466
*【喜馬拉雅的創紀錄森林大火讓科學家們憂心忡忡】
喜馬拉雅山中部的湖(Nainital)往往映襯著鬱鬱葱葱的山脈,這裏是印度北部Uttarakhand著名的旅遊勝地,但幾周來,森林大火帶來的煙霧籠罩了整個山脈。科學家說,印度北部和鄰國尼泊爾的一些地區發生的森林火災是過去15年來最嚴重的。歐盟大氣監控機構CAMS說,Uttarakhand的森林大火在過去一個月排放了近20萬噸碳,創2003年以來的記錄。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71629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
種族偏見 例子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BC中文網】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何去何從?
儘管她並不在美國出生,劉文的美國生活沒有絲毫「不美國」之處。她去看橄欖球比賽、煲美劇《慾望都市》、在慈善組織裏當志願者。
在新冠疫情之前,31歲的劉文對自己是住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東亞裔人士這件事,並沒想得太多。「實話說,之前我真不覺得我在這兒很顯眼,」她說。
但情況如今不一樣了。新冠病毒在美國讓超過10萬人喪命,而亞裔身份可能在此招來橫禍。對於包括劉文來內的許多人來說,他們已感覺受威脅。
據劉文說,幾個陌生人在當地超市裏朝她一名韓裔朋友喊髒話、推搡她,還要求她離開商鋪。這一切只是因為她是亞裔,而且當時戴著口罩。
包括紐約州、加州和德州在內的多個美國州份,都有東亞人士報稱被吐口水和拳打腳踢,甚至還有一宗被刀刺的案例。
在美國,針對亞裔人士的偏見遽增,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無論是否曾親歷過暴力、欺凌或更不堪的不公待遇,都開始思索自己在美國社會的位置。
「五年前剛來到美國時,我的目標是盡快地適應美國的文化,」劉文說。
「不過疫情讓我意識到,因為我是亞裔,因為我的樣子或者我的出生地,我永遠無法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在她的朋友經歷那場超市爭端後,劉文下定決心買她人生中的第一支槍。「如果奧斯汀都到了這個地步,那我們可能真的需要買槍了,」她對BBC說。
紐約市和洛杉磯市的警方稱,針對亞裔人士的仇恨犯罪有所增加,而舊金山州立大學與多家倡議組織表示,他們合辦的報告中心從今年三月至今,接收到超過1700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歧視報告。
在包括德州、華盛頓州、新澤西、明尼蘇達與新墨西哥在內的13個州份,警方都處理了上報的仇恨事件。
批評者說,位高權重者為情勢火上澆油。無論是總統特朗普,還是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都遭遇到了一些指責,因為他們在談論中國在疫情中的角色時使用的措辭,不同程度上助長了反亞裔的情緒。
而對於很多亞裔美國人來說,他們在遭遇偏見的同時,感覺自己身為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也遭到攻擊。
在美國的反亞裔的偏見有多嚴重?
為數眾多的亞裔美國人與身在美國的亞洲人形容,他們在此的境遇在新冠疫情暴發後急轉直下。
金伯利·哈(Kimberley Ha)稱,她在二月留意到這樣的變化,當時她在紐約遛狗,一個陌生人開始朝她大喊。
「他喊道:『我不怕有輻射的中國人'然後開始指著我大叫,『你們這樣的人不應該在這,滾出這個國家,我不怕你們這些人帶來的病毒。』」金伯利是一名華裔加拿大人,在紐約生活了超過15年。
在接下來幾周裏,她留意到她在公眾場所遇到的「大概十人中有一人」,在看見她時顯得怒氣衝衝。「我從來沒有感受過這種程度的敵意。」
而在美國的另一端加利福尼亞州,23歲的麥迪遜·法萊米爾(Madison Pfrimmer)聽說過針對亞裔的攻擊,但「並不認為它像人們所說的那麼常見」。
今年四月,她在洛杉磯一家超市裏為一對年長的中國夫婦幫忙翻譯,據她說,這對夫婦遇到了一名憤怒的女子。這人持續用粗言穢語謾罵他們,還朝他們扔水和噴灑不明液體。
「她高喊,『你們怎麼敢來我家人購物的商店,你們怎麼敢來毀掉我的國家。你們就是我一家人沒法掙錢的罪魁禍首』,」有一半華裔血統的法萊米爾回想道。
法萊米爾說,她嘗試與那名女子爭辯,但對方譴責她為那對夫婦翻譯,還朝她扔了一瓶水,淋濕了她的腿部與腳部。
當他們一行人在櫃台排隊付賬時,那名女子又走過來,朝他們噴了似乎是空氣清新劑或消毒劑的東西。她還跟著那對年長夫婦到他們的車旁,一邊拍他們的照片,一邊高呼「這是你們的錯」,用髒話罵中國、「那些骯髒的人」以及「共產主義」。
「我跑向那對夫婦,用國語告訴他們快進車裏,我幫他們把買的菜放進車裏,從窗戶把蛋遞給他們。」那名女子則開著她的車,一路尾隨法萊米爾,直到法萊米爾把車開近一個警察局。
「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 (STOP AAPI HATE)數據庫收到來自45個州份與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新冠病毒相關歧視報告,加州和紐約州的案件佔了其中的大部分。
這些事件涉及的種類廣泛,其中口頭騷擾最常見。但推搡、肢體攻擊、職場歧視、禁入場所、打砸等等,都涵蓋在數據庫當中。而比起男性,女性更容易成為目標。
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研究亞裔美國人的張華耀(Russell Jeung)教授管理這一數據庫,他發現在許多案件中,當事人「被朝著咳嗽與吐口水」,因此他新增了這一類別。
那正是泰德·嚴(Ted Nghiem)的親身遭遇,他生活在費城,是一名37歲的越南裔美國人。在三月,一名男子朝他高喊「滾出這裏,是你造成了新冠病毒」,但他當時並沒有太在意。
然而,同月不久後,另一名男子在兩人擦身而過時朝他吐口水,這讓他「在一、兩天內都感到鬱悶」。
「我通知了警方,但我不知道有沒有後續……幸好我並沒有染上什麼病。」
"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數據庫收集的事件來自網上的自主報告。BBC通過採訪及分析美國媒體報道發現,自1月起在美國有超過100起疑似針對亞裔的事件,其中約一半的案件已上報警方。
一些事件到達了仇恨犯罪的標凖。紐約警方指,他們已調查了14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仇恨犯罪,其中涉及15名亞裔受害者。
而在加州,一名老人遭遇鐵棍襲擊,一名青少年則因被襲而送院治療。
在德州,一個亞裔家庭在超市中被刀刺傷,其中還包括了兩名分別2歲和6歲的幼童。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獲得的聯邦調查局(FBI)報告,"嫌犯表明他用刀攻擊該家庭的原因是,他認為他們是把新冠病毒傳染給他人的中國人"。實際上,受襲家庭為南亞裔。
有亞裔人士報稱,由於其族裔背景,酒店、Uber司機等拒絶為他們提供服務。
馬特(並非他的真名)是一名華裔美國人,他是在康涅狄格州一家急診室工作的醫生。他稱,有多名患者表示曾有亞裔人士在他們周邊咳嗽,因此要求住院治療。
他經歷的反亞裔偏見似乎更為切身,當時他正嘗試治療一名相信感染了Covid-19的病人。
"我穿戴著防護設備,走進房間作自我介紹。當他們聽到我的姓氏時,他們的反應是'不要碰我,我能見另一個醫生嗎?你可以不要靠近我嗎?'"
馬特說,許多其他少數族裔面臨著"更顯性、更嚴重的歧視",但他依然擔心類似事件會打擊醫護人員的士氣。
"這是一個壓力相當大的時期,我們的工作量大了很多,時刻穿戴著很不舒服的防護裝備。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暴露在Covid-19中。"
「如果他看起來像是華人,他就被攻擊」
新冠疫情最初在中國武漢暴發,總統特朗普因此把炮火瞄凖了他口中控制疫情不力的中國政府。
今年較早前,特朗普多次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批評者稱這一詞匯並不區分中國、中國政府和華裔人士。
特朗普稍後呼籲保護亞裔美國人,稱「疫情蔓延不是他們任何形式的錯誤」。但這並沒有停止一些人怪罪華裔美國人或攻擊其他東亞裔人士。
張華耀教授稱,他收到的反亞裔事件報告之中,四成來自華裔人士,但大部分案例發生在其他東亞裔人士身上。
「這是種族定性的例子:『他看起來像是中國人,他就被攻擊』。」
種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又成為種族歸納、種族貌相,指的是依照某人的族裔特徵,來認定其犯罪或涉嫌某種行為。
來自韓國的23歲大學生吳多賢(Dahyung Oh)記得,早在2月,在美國疾控中心建議佩戴布口罩之前,她站在紐約地鐵月台上,旁邊一名女子充滿敵意地瞪著她。
「她開始向我靠近,指著我說『為什麼你不戴口罩,你應該要戴上口罩』,」吳多賢稱。
這名女子自己也沒有戴口罩,吳多賢認為她「被針對」了,「因為我們周圍十幾二十個人都沒有戴口罩。」
「我當下覺得非常憤怒,我因為身為亞裔而被針對,又因身型嬌小而更容易被人當作攻擊目標。」
這次事件沒有以暴力告終,不過吳多賢是幸運的,紐約在3月出現了兩宗無關聯的案件,都是亞裔女性因沒有戴口罩而遭遇襲擊。同時,許多人又因戴了口罩而被騷擾。
張華耀教授表示,對遭遇歧視的亞裔人士來說,口罩可能造成"雙輸"局面,因為"如果他們戴口罩,他們會被懷疑感染了病毒,而如果他們不戴口罩,則會被質疑感染了還疏忽大意。"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美國,在英國和加拿大都有多起針對東亞裔人士的襲擊,引起了高度關注。溫哥華警方稱,今年至今已受理了20宗反亞裔的仇恨犯罪案件。
與此同時,在中國出現了針對非裔人士的歧視情況。有報道指,數百名非裔居民未被確診新冠肺炎,卻被趕出家門丶強制檢疫和沒收護照。包括一家麥當勞快餐店在內的一些餐廳與酒店禁止非裔人士進入。
「我認為這跟以往的危機時期一樣,某一群體的人通常會被當作替罪羔羊,」紐約市人權委員會主席馬拉斯(Carmelyn P. Malalis)說。她指出,艾滋病危機和伊波拉疫情時也有類似情況。
馬拉斯認為,在疫情之前,「針對亞裔的含蓄歧視」就已存在,但由於報導甚少,公眾對此的意識並不高。「人們認為種族歧視是黑白對峙,沒有意識到歧視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她表示。
為什麼亞裔美國人仍被看作局外人?
在美國的亞裔人士來自多元的族裔、國家和背景,他們往往有不同的政治信仰與身份認同。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美國約有2000萬居民是亞裔,佔美國總人口約6%。這其中包括了亞裔美國人,以及在美國生活、學習與工作的亞裔人士。
在亞裔美國人當中,一些族群,例如不丹裔美國人,較高比例是出生在美國以外的移民。而包括日裔美國人在內的其他族群,則更可能在美國已生活多代。
每年,單單是從中國到訪美國的遊客就有300萬人。
但無論是對自我認同為亞裔美國人的人士、希望成為美國人的人,還是僅是到訪的亞洲人來說,在美國針對亞裔的種族偏見都一視同仁。
亞裔美國人有許多共同的經歷,例如他們在疫情之前就已被視為「永遠的外國人」。
「種族,就如許多社會分類一樣,是一種任何人一眼就能看見的類別,」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戴比·馬(Debbie Ma)博士說。「正因如此,人們很容易對這些類別加以標籤與刻板印象,例如,東亞裔人士是外來的,儘管他們實際上並不是。」
她在2008年參與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在紐約出生的華裔演員劉玉玲(Lucy Liu)與英國演員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之間,來自各種族裔背景的美國受訪者們更傾向於認為後者是美國人。
馬特醫生說,經常有人跟他說「你的英語說得真好」,問他真正的家鄉是在哪,儘管他已向對方解釋了他生在美國。
張華耀教授則說:「儘管我的家庭在美國已經開枝散葉到了第五代,我依然被認為是一個外國人。」
這導致人們的亞裔長相、馬博士稱之為「我們明顯帶有的特徵」,成為亞裔人士在疫情期間被針對的原因。
這並非族裔首次被用來邊緣化或針對在美國的東亞裔人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襲擊後,大批東亞裔美國人被囚禁。在19世紀,諷刺東亞人的漫畫被用作種族主義宣傳,用來排斥來自中國與其他東方國家的移民。
時至今日,一些亞裔美國人仍形容他們感覺「處在試用期」,需要去證明他們是美國公民。這一情況在疫情暴發後明顯惡化。
曾以民主黨人身份競選美國總統的楊安澤在4月時撰文稱:「對族裔背景一定程度上的鄙視和疏離,已變成了明顯的仇視甚至攻擊。」
他呼籲亞裔美國人「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展示我們的美國特質」,例如幫助鄰居、捐獻防護裝備、穿上美國國旗顏色「紅白藍」的衣物。然而,批評者譴責楊安澤的言論是在怪罪受害者,並且他似乎內化了一種觀念:由於其族裔背景,亞裔人就是不夠「美國」。
特朗普總統與拜登的競選團隊都遭到批評。特朗普的一個競選廣告裏形容拜登對華軟弱,其中展現了一連串拜登與中國官員共處的短片。
然而,短片裏還包括了駱家輝(Gary Locke)的畫面,他是一名華裔美國人,曾任美國前駐華大使。人們譴責特朗普的競選廣告暗示駱家輝是中國官員。
與此同時,拜登的競選廣告也被炮轟,因其中強調在疫情旅行禁令實施後,「特朗普仍讓四萬名旅客從中國進入美國」。不過,這些旅客當中許多人或是美國公民。
兩個競選團隊都否認上述廣告涉及排外主義或針對華裔美國人。
在美國的亞裔如何回應攻擊?
對於一些人來說,反亞裔情緒的高漲感覺明顯且危險。
目前並沒有全面的數據記錄各族裔人士在美國購買槍支的數量,但根據槍店老闆們的反饋,亞裔強制購買者和整體的槍支銷售數量正在上升。
49歲的華裔美國人臧東慧在紐約皇后區組織了社區巡邏隊,巡邏隊的微信小組中有200多名成員,他們輪流開車在社區中巡邏,向警察報告可疑行為。如今巡邏隊以棒球棍自衛,但臧東慧希望未來他們可以持槍巡邏。包括他在內的十多名巡邏隊成員最近已申請購買槍支的許可證。
臧東慧形容自己是保守主義者,他相信華裔美國人應該武裝自己,「以防社會動蕩與犯罪急增」。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讚正這一看法,舊金山和平組織的共同發起人梁國雄(Max Leung )就是反對者之一。該組織近日定期在唐人街巡邏,並稱巡邏有效減少了蓄意破壞與盜竊的案件。
「儘管我深信並且十分支持自衛,我們並不鼓勵成員們持槍巡邏,」梁國雄說:「我們希望在組織內建立促進和平、而非以暴制暴的文化。」
藝術家與喜劇演員也受到啟發而發聲,譬如華人說唱歌手Jason Chu,他發起了名為「仇恨是一種病毒」的倡議活動,還寫了一首關於反亞裔事件的饒舌歌曲。他說,想以饒舌來展示「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人們有多麼荒謬」,以及「強調亞裔美國人屬於這個國家」。
「我們在美國不是過客,我們在這裏出生,這是父母養育我們的地方。我們想說,仇恨不屬於我們的國家。」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人們希望這番對歧視的全新認識,能讓美國的亞裔族群變得更強大,與其他的少數族裔更團結一致。
馬特回想起,在他成長過程中曾聽到不少針對非裔美國人的負面評價,其中有的來自亞裔美國人。
相反的是,「如今我看到許多亞裔美國人為艾莫德·阿伯裏(Ahmaud Arbery)申訴」。非裔美國人阿伯裏2月在喬治亞州郊外慢跑時被槍殺,兩名槍手說他看起來像是個盜竊案嫌犯。
馬特留意到,亞裔美國人群體近年來在政治領域的聲音更大了,在其他領域也越來越亮眼。「我的很多朋友看到這些反華人的言論,對於談論其他族群面臨的歧視更感興趣了。」
張華耀則目睹一些亞裔美國人「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共同利益,作為一個政治組織或群體動員起來」。他說,來自不同階層、教育背景和族裔的亞裔人士如今因疫情相關的歧視而「發現了他們共同的經歷」。
「我們在一同面對種族定性這一過程,希望終有一天,我們會團結在一起對抗歧視,以共情心對待其他同樣面臨種族定性的人們。」
#社會 #政治 #生活
種族偏見 例子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蔡總統的9066號行政命令
民進黨政府禁止滯留大陸疫區的台灣人民回台,有沒有違憲之虞,我想先舉一個美國的例子。
1942年,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簽署了第9066號行政命令,把12萬名日裔美人(其中約七成有公民資格),送進集中營,因為擔心他們會成為「日諜」。
毫無證據,就剝奪了本國公民的人身自由,從憲法的標準看,這當然是違憲的。但是當日裔美人聲請釋憲時(是松豐三郎訴美國政府案,簡稱是松案),最高法院在當時高漲的排日氛圍下,以六比三,判決行政命令合憲。
這個判決,從此成為美國人權史的污點。美國政府不斷道歉、賠償,四十六年後,美國總統雷根正式代表政府認錯,承認當時的作為是基於「種族偏見,戰爭中的不安情緒和政治領導層的失敗」。
而再直到2018年,美國最高法院,才終於推翻是松案,在憲法上否定了歧視本國公民的作為。
今天,民進黨政府,因堅持採「橫濱模式」,而在兩岸無法達成共識之下,受困湖北的台灣同胞,雖已自主隔離一個多月,無任何病徵,仍難以包機返台,又在傳出這些同胞想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在湖北解封後,轉到第三地自行返台,政府竟以註記個資方式,禁止滯留武漢的台灣同胞透過自力救濟回台。
這種對於本國公民的歧視性作為,限制人民受憲法保障的人身自由,真的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
陳長文老師以「無知之幕」,來檢驗禁止人民回台的作為是否合乎比例原則,殊值深思。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0308002840-262104
種族偏見 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心理學的研究裡面,經常會運用問卷、自我表達、自我報告的方式,來呈現一個受試者,他內在的一個真實狀態。
如果你問我,我個人對於這樣的一個方式,特別是一些「人格測驗」,用一種主觀敘述的方法,去表明自己的傾向跟態度。我通常對這種研究,或者對這種理論跟說法,都會抱持著相對比較保留的態度。
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當我們在寫這些問卷的過程當中,有太多的社會期許的混淆因素在裡面,什麼是「社會期許」呢?
就是我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其實你回答的,並不是你自己真正的狀態;而是你覺得這個社會、這個環境,期望你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
這種「社會期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更好的人、更符合社會的價值跟標準,或者是比較容易得到他人的讚美。
然而這樣的一個偏誤,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在1982年美國加州,州長的選舉當中,那個時候有一位洛杉磯市長,叫做布萊德利;他以民主黨的候選人身份參與這個選舉。
他在輿論調查跟出口民調當中,都領先了當年的共和黨參選人,叫做杜美金;但是最後的選舉結果,布萊德利卻輸了。學者從各個角度來分析,這個讓大家猜都猜不到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原因?
於是美國的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一位叫做亨利的學者。他透過這一個例子,他做了一個研究的結論。這結論就是,其實當年民主黨候選人布萊德利,他本身身為黑人的這樣的特色,影響了整個選舉的結果。
也就是說喔,有部分的白人,為了隱藏自己的種族偏見,在投票前的各種調查當中,表示支持黑人候選人,而作出假的陳述。
另外也有很多的白人,雖然對於選舉的民調人員說,自己還沒有決定,或者是會不分人種的支持候選人。但事實上投票時,卻還是投給白人的候選人。
然而,在最後的出口民調當中,也可能很難對調查員說實話,說自己是根據人種來投票,而不是根據這一個人是否真的適任。所以綜合這些現象,導致最後的結果,跟原本事前的調查,完全是南轅北轍的。
其實,美國的社會裡,種族歧視本來就是政治不正確,也沒有道德高度的思維。所以,多數人就算自己有這樣的狀態,他也不會承認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因為這樣的原因,造成了民調的失準。
而研究團隊就把這樣的現象,根據這個候選人的名字,命名成「布萊德利效應」。可是「布拉德利效應」到了2008年的美國大選當中,民主黨的候選人歐巴馬,他卻成為美國的第一任黑人總統。
而且,他在這之前的民調,也佔有很大的民意支持。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布萊德利效應」現在有可能是成為一個無效概念。
然而,如果從我的角度,再深刻的去思考的話,畢竟1982年當時的時代背景、人口組成,跟2008年的一個狀態,其實它是有一些環境,跟本質上的差異。
所以,我倒不認為「布萊德利效應」,也就是「社會期許」的偏誤,並不存在。我想它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在2008年的美國,大家對於黑人跟種族的概念,特別是他們能不能當總統的這件事情,有一些本質上的改變,如此而已。
所以,如果再引申到我們真實的人際關係裡。假設你是一位老闆,你就算拿出很大的誠心、誠意,跟你的員工說:「大家都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請大家給我這個老闆一些誠心的建議。」你想,你可能聽到「真話」的機率有多高呢?
其實,一般人因為「布萊德利效應」、因為「社會期許」、因為害怕得罪人的這樣的狀況底下,我們都會傾向說「對的話」,而不一定是說「真話」。
也就是說,當我們聽到任何人給我們的評價,特別是那種正面,或極為正面的評價的時候,請你都要保守一點。因為他給你的認同跟肯定,究竟是「真話」,還是他在你面前說你會開心,這所謂「對的話」呢?
也正因為真實的人際關係,有這樣的特性,所以我們要怎樣透過「觀察」跟「傾聽」,真的去瞭解對方的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並且透過有效的詢問,能夠還原他真正的一個想法,那就是成為我們現代人,都必要的一個能力。
熟悉我課程的朋友都知道,有一門課,叫『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就是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不管你會不會踏進我的教室,我都希望你透過今天「布萊德利效應」的理解。你開始對於真實生命當中,別人回饋給你的一切,有一個更審慎的態度。
因為畢竟多數人,都會對我們說「對的話」,而不一定是「真話」。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3月8號,所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這一門課,如同剛剛內容跟你分享的,它會對於你怎麼樣看懂、聽懂別人,並且透過有效的問句,創造必要的共識,會有決定性的幫助。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明年2019年3月8號的課程的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期盼你能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在3月8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V4dvd-4aw0/hqdefault.jpg)
種族偏見 例子 在 但其實不僅於此。嫌惡型種族主義(aversive racism)會讓人有 ... 的推薦與評價
劍橋分析發現,由於人類經常高估他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因此社交中的尷尬場合經常可以成功地引發人們的種族偏見。念錯別人的外國名字就是個好例子,劍橋分析試過最有效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