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的第四天,去了大名鼎鼎的北海坑道 . .
碎碎唸長文,不喜可跳過~
怎麼說呢?
或許部分是因為這幾天已經看了太多坑道、碉堡,也有部份是已經知道會看到什麼吧!當下並沒有太多的感受,甚至本來打算先走一圈、再划獨木舟的規劃,後來也決定放棄了!
離開後仔細回想整個體驗流程,深深覺得北海坑道這個 “南竿招牌” 其實有點可惜 . .
從遊客中心開始,到坑道入口約 250 公尺的路程,除了遊客中心外的燕鷗模型、旁邊往大漢據點的路口外,真的就 “只是在大太陽底下走路”;
坑道入口前,兩門大砲與北海坑道的雕像可拍照,接著馬上就進入坑道了;
進入坑道後,好像沒看到什麼資訊或說明,然後右側是海龍蛙人與橡皮艇的等比模型(有戴上了防疫口罩!)、左側是開鑿坑道的國軍等比模型 . .
然後再往前走幾公尺,兩側的資訊馬上變成藍眼淚 & 登船等候區!
(整個 story 跟情境就斷在這了?)
再往前10公尺,就是 搖櫓船/獨木舟 的服務台、步道入口、以及登船平台 . .
沿著水道旁的步道走一圈大概700公尺,過程沒有任何資訊、沒有可以稍微停留的平台,水道上只有最後 1/4 處有艘小艇可拍照 . . 然後就回到登船處了
為什麼不試著在 “遊客中心到坑道入口” 的這段路營造情境呢?
(團客導遊可以用這3分鐘講解沒錯,但散客真的只是在烈日下走路?)
坑道要講的故事到底是蛙人、還是藍眼淚?
(就算兩個都要講,也不能這樣急轉彎吧?)
裡面都有蛙人小艇的雕像了,那 木搖櫓船/獨木舟 跟這裡的關聯是?
(就算不能用仿蛙人小艇來營運,船不能至少漆個迷彩塗裝嗎?)
回到青旅後,和老闆聊了聊,發現這或許是結構性的問題:
台灣的很多景點,都是政府撥預算建設/整修,然後再招標給民間經營 . .
也就是在建設的時候,常常不太會仔細去規限跟考量後續如何經營、甚至這個 地點/空間/建築 之後要怎樣用!!(所以或許很多硬體本身就 “不好用”)
而民間業者標了案子,可能一次3,5年的約、甚至更短,自然就只能用 “將就” 的方式,盡量減少前期的投入,趕緊開始營運趕緊回收 . .
北海坑道絕對不是個案,我相信它的潛力遠遠不止如此 . . 但台灣各地很多很多類似的狀況!
這樣的架構下,建設與營運完全不連貫,如何期望能做出良好的規劃、好的發展?
我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 .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萬的網紅Onity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新了超大型的地下湖與地底空間,建築高度居然能從Y-64~319!? 🔰【更多麥塊】https://reurl.cc/avAMnY 🔰【訂閱鬼鬼】https://goo.gl/KhBmC1 ▂▂▂▂▂▂▂▂▂▂▂▂▂▂▂▂▂▂▂ 👻【鬼鬼FB】https://fb.me/RelaxOnityan ...
「空間建築」的推薦目錄:
空間建築 在 美麗佳人 Marie Claire Taiw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mcLuxury】正在巴黎的人必朝聖💫💫
#VanCleefArpels 夢幻珠寶X攝影展的必看亮點>>https://is.gd/l5wrJT
#marieclairetw #KT #精品 #Luxury #珠寶展 #蜷川實花
空間建築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寶溪國際「竹建築」雙年展》
這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竹建築」展,始於2016年。
參與者包括隈研吾、George Kunihiro、Anna Heringer、楊旭、李曉東等。來自 9 個國家 共12 名建築師,他們打造了18 座「永久性」的竹建築。
竹建築展在日本已經行之多年,在中國除了北京長城公社之一的建築代表作之後,中國建築先走上國際建築路缐,互相競逐缐條,燈光:卻忘記了環境中的污染。
竹建築雙年展地點在中國浙江省寶溪,策展人葛千濤回應地點的選擇:人文基礎、歷史淵源和地理地貌是他選擇這個離上海 650 公里車程的小鄉村的原因。
在2011-2014 年前,中國的混凝土消耗量已超過了美國。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環保建築材料之風才慢慢刮起,建築師開始尋找更天然的材料。
四年前開始的竹雙年展結束後,這些建築不拆除,留下來繼續使用。因為「永續」環保,正是這次雙年展的主要核心價值。
這次獲首獎🏆的作品為隱居龍泉。它為國際竹建築文創,開啟了很大的動力。
竹子在東方並不難找,堅韌有力、生長週期短、不必破壞山林、又富有延展性。這些優勢都讓竹子脫穎而出,建築師 Anna Heringer 團隊在建構得獎的隱居龍泉時,特別青睞竹子,大量使用。
Anna Heringer説:比起傳統建築拼命使用泥土、大理石等建材,竹子要坦誠很多,竹子編織的網罩直接成為建築外立面,呈現毫無保留穿透的美感。
每到夜晚,內部的石塊建築發出微光,竹制外殼則如同燈罩,建築物此時就像放大了很多倍的手工藝品。
得到首獎、打敗日本建築大師級隈岩武的隱居龍泉,建造之初即希望能與當地的文化特色有關聯。
寶溪鄉的陶瓷器皿,頗有名聲,這幾座建築的形態就被設計成燒陶制瓷的器具的外觀。線條、弧度,再用於大型建築上。
獲得 ArchDaily 大獎的「隱居龍泉·國際竹建築文創生活村落」,由兩間旅捨和一間民宿組成。(圖片1-14)
製作這樣的大型竹建築並非易事,建造過程考驗竹工匠的手藝,這也為當地的匠人提供了大量的成就感。
當地村民「胖子」和她的「泥牆」匠人組,每次碰到遠道來觀看考察的客人,都會問一句「你覺得這個房子漂亮嗎?」
「這種因為參與項目而產生的認同感,自豪感,正是竹建築雙年展的意義所在。」
策展人葛千濤形容「手工精神構築起了鄉村自覺的鄉土精神」。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想傳遞的正是「場所精神,鄉土建設」。
* 擅長使用在地性材料的隈研吾出現在這次雙年展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他的建築作品向來強調溫暖及自然。青瓷是寶溪當地重要的文化特徵,隈研吾在「竹雙年展」設計了一個當代青瓷藝術館,展示當地文化。(圖片15-20)
藝術館跨溪而建,造型靈感來自當地(壓製成型)的重竹,隈岩吾刻意放大出重竹的張力。
隈研吾主張的「隙間」理念,也因竹的疊排及錯落而呈現。整座青瓷藝術館建築,如呼吸著自然的氣息。
隈研吾認為比起城市,在農村舉辦這樣的雙年展更有意義,「在鄉村做這樣的雙年展,它的意義遠遠超越雙年展本身。」
尤其在中國。他説。
*策展人葛千濤,除了邀請國際大師參與之外,也以「竹橋」自己的作品參展——一座以石頭為橋墩、竹材做成巨型螺旋結構的橋梁。(圖21-23)
「橋的造型語言源於 DNA 雙螺旋結構圖,寓意了竹建築雙年展文化基因的在地性。」
葛千濤本想做一座古代廊橋,但建築師們幾乎全體否決了這個想法:「歷史可以穿越,但無法複製。尋找文化基因,並不只有復古這一條路。」
這座竹橋所處的位置也有深意,它連通著古村落和當代竹建築社區,「在穿梭的光影變化中將傳統引向了未來」。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為竹產品的研發設計打造了一個「創空間」,建築外立面呈現竹林的意境,建築本身即融於環境中。(圖24-28)
李曉東對於鄉村建築有自己的想法:「鄉村生活應該審視當下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複製城市生活。」
*建築師楊旭則在這𥚃,留下了他的遺作。他共設計了兩棟藝術酒店——「花間」和「水間」。「水間」靈感源自寶溪當地的龍窯,如青瓷器皿一般的外形中,龍窯在內部盤旋而上。(圖29-31)
在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正式開幕的前一年,楊旭遺憾離世,成為他最後的遺作。
這場國際竹建築雙年展也成為一次啓蒙。在 18 座竹建築潛移默化四年的影響下,當地及上海附近其他幾棟民宿也「返璞歸真」,重新審視在地性材料,把原來的馬賽克牆換成了木板。「這也是文化的反哺,一種審美觀念的改變。」
空間建築 在 Onity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新了超大型的地下湖與地底空間,建築高度居然能從Y-64~319!?
🔰【更多麥塊】https://reurl.cc/avAMnY
🔰【訂閱鬼鬼】https://goo.gl/KhBmC1
▂▂▂▂▂▂▂▂▂▂▂▂▂▂▂▂▂▂▂
👻【鬼鬼FB】https://fb.me/RelaxOnityan
👻【鬼鬼IG】https://www.instagram.com/onityan_
👻【鬼鬼Twitter】https://twitter.com/phan1117
▂▂▂▂▂▂▂▂▂▂▂▂▂▂▂▂▂▂▂
#洞穴更新 #21w06a
空間建築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因為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感受、觀察、探索、分析新竹動物園,從城市政策、動物園文化史、空間與建築變遷面向,來認真逛玩動物園。
.
▓ #新竹之森的政策論述
.
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政府開始提出他們的城市願景,以「#新竹之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論述,展開一系列圍繞著「水」與「森」的都市規劃,試著從啓蒙市府與市民美感的思維力,推動美感教育,讓新竹市邁向更雋永的城市,創造城市品牌。可以見到「美感」是「新竹之森」論述所強調的關鍵面向。而這個視覺性、感受性便實踐推展於各種的實際規劃上,新竹動物園當然也是。
.
▓ #日治時代的新竹兒童遊園地
.
重整了三年,新竹動物園於2019年底重新開園,因令人驚艷的美學設計,吸引大量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對照今昔園區規畫,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遊逛園區可以清楚體驗到時間流變下的空間更迭。
.
▓ #近代動物園的發生
.
要談動物園之前,要先稍微認識一下日本「遊園地」的發生。研究者若生謙二(1984)羅列了日本動物園的發展史:
.
1. 見世物園地時代(江戶時期中末)
2. 山下町博物館時代(明治6年頃~明15年)
3. 上野動物園開設與展開時代(明15年~明治42年頃)
4. 京都、大阪、名古屋動物園開設時代(明治30年代~大正末期)
5. 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初年~昭和17年頃)
6. 戰時體制時代(昭和18年~昭和22年)
7. 地方自治體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23年~昭和30年頃)
8. 昭和30年代以降的動物園
.
最初的動物園,起於江戶時代賞玩「見世物」的奇觀娛樂,有點像是台灣觀光區會出現的「搜奇博物館」,讓人觀看一些稀有的(動)物,例如「大阪孔雀茶屋」(中藤保則,1984)。這樣的遊園地展開,興於日本大眾城市發展初期,提供都市娛樂空間。這股風潮在「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時期最為高漲,也是日本近代動物園典型,北海道知名的旭山動物園是代表之一,強調「休閒」與「娛樂」,讓大眾可以「#愉快地觀賞動物」。(若生謙二,2010)
.
▓ #動物與戰爭
.
台灣的動物園始於日治時代,如圓山動物園、新竹動物園等。除前述電鐵公司出資建立的動物園,所帶著的大眾娛樂功能,動物園的設置,也說明著日本強化民族國家與殖民治理的特質,透過動物展示、自然知識的掌握,展演與宣傳國家權力。新竹兒童遊園地裡的附設動物園,在戰爭時期,被遷移到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
.
新竹兒童遊園地一方面顯示了日治時代末期專業化、大型化樂園休閒機制的誕生,園區內以「#散步」、「#觀賞」、「#參與」的空間設計與裝置,形成了台灣民眾現代休閒生活的經驗與方式。但也還是可見到日治政府將公共休閒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官方制定的休閒娛樂和公共設施,成為執政者推行其教養和教化工作的工具(徐聖凱,2019)。而被遷移到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化身為提升戰爭道德(war moral)的代言人,以「大象」為例,大象同時被作為是「觀賞動物」與「戰場駝獸」,連結了後方與前線的戰爭心靈(鄭麗榕,2013)。
.
直至戰後才又重新開放,逐步成為後來的新竹動物園。因此我們可以在新竹動物園裡,看見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等歷史建築,其保有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空間軌跡。
.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
.
跟著動物園的發展觀點一路走來,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類「園區」對大眾集體休閒生活的形構。同樣地,在「新竹之森」的美感論述下,建築師邱文傑延續新竹城市願景,打造了一個設計感、美感十足的動物園空間。建築師強調,新竹動物園是一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中心的園區設計,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地參與到動物的生活中。
.
新竹動物園的空間設計十分有層次感,在視野上,創造了一個具體而微,又開闊流暢的空間,從大門進入開始,高起的平台俯視動物園整體,旋即進入的地底親近動物的生活,小河水岸不時出現在散步的路線上,樹木與丘陵所構成的層次感讓規模不大的園區有豐富的身體參與。各時代的舊有建築物有意識、有意義地被保存下來,例如日治時代的豪華大門、大象綾子的故事屋、開放給人類使用的大鳥籠,整體而言,對人類的美感而言,是很好的「公園裡的動物園」。
.
▓ #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
.
對於動物而言,棲息空間或許還是稍嫌狹小或規畫不妥,這方面我並非專家,可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106-hsinchu-zoo-opinion)。不過,在遊歷新竹動物園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動物與人的距離被拉近成一種參與關係,像是走進公園碰見動物,這與現代動物園科普式的知識展示不太一樣。究竟「#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哪一個更好呢?值得大家去動物園拜訪時感受一下、思考一下。
.
🗂 #參考文獻
.
1. 若生謙二(198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造園雑誌,46(1),1-12。
2. 若生謙二(2010)。動物園革命。岩波書店。
3. 中藤保則(1984)。遊園地の文化史。自由現代社。
4. 鄭麗榕(2013)。戰爭與動物: 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台灣史學報。
5.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空間建築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現存原址「#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感受、觀察、探索、分析新竹動物園,從城市政策、動物園文化史、空間與建築變遷面向,來認真逛玩動物園。
.
▓ #新竹之森的政策論述
.
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政府開始提出他們的城市願景,以「#新竹之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論述,展開一系列圍繞著「水」與「森」的都市規劃,試著從啓蒙市府與市民美感的思維力,推動美感教育,讓新竹市邁向更雋永的城市,創造城市品牌。可以見到「美感」是「新竹之森」論述所強調的關鍵面向。而這個視覺性、感受性便實踐推展於各種的實際規劃上,新竹動物園當然也是。
.
▓ #日治時代的新竹兒童遊園地
.
重整了三年,新竹動物園於2019年底重新開園,因令人驚艷的美學設計,吸引大量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對照今昔園區規畫,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遊逛園區可以清楚體驗到時間流變下的空間更迭。
.
▓ #近代動物園的發生
.
要談動物園之前,要先稍微認識一下日本「遊園地」的發生。研究者若生謙二(1984)羅列了日本動物園的發展史:
.
1. 見世物園地時代(江戶時期中末)
2. 山下町博物館時代(明治6年頃~明15年)
3. 上野動物園開設與展開時代(明15年~明治42年頃)
4. 京都、大阪、名古屋動物園開設時代(明治30年代~大正末期)
5. 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初年~昭和17年頃)
6. 戰時體制時代(昭和18年~昭和22年)
7. 地方自治體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23年~昭和30年頃)
8. 昭和30年代以降的動物園
.
最初的動物園,起於江戶時代賞玩「見世物」的奇觀娛樂,有點像是台灣觀光區會出現的「搜奇博物館」,讓人觀看一些稀有的(動)物,例如「大阪孔雀茶屋」(中藤保則,1984)。這樣的遊園地展開,興於日本大眾城市發展初期,提供都市娛樂空間。這股風潮在「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時期最為高漲,也是日本近代動物園典型,北海道知名的旭山動物園是代表之一,強調「休閒」與「娛樂」,讓大眾可以「#愉快地觀賞動物」。(若生謙二,2010)
.
▓ #動物與戰爭
.
台灣的動物園始於日治時代,如圓山動物園、新竹動物園等。除前述電鐵公司出資建立的動物園,所帶著的大眾娛樂功能,動物園的設置,也說明著日本強化民族國家與殖民治理的特質,透過動物展示、自然知識的掌握,展演與宣傳國家權力。新竹兒童遊園地裡的附設動物園,在戰爭時期,被遷移到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
.
新竹兒童遊園地一方面顯示了日治時代末期專業化、大型化樂園休閒機制的誕生,園區內以「#散步」、「#觀賞」、「#參與」的空間設計與裝置,形成了台灣民眾現代休閒生活的經驗與方式。但也還是可見到日治政府將公共休閒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官方制定的休閒娛樂和公共設施,成為執政者推行其教養和教化工作的工具(徐聖凱,2019)。而被遷移到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化身為提升戰爭道德(war moral)的代言人,以「大象」為例,大象同時被作為是「觀賞動物」與「戰場駝獸」,連結了後方與前線的戰爭心靈(鄭麗榕,2013)。
.
直至戰後才又重新開放,逐步成為後來的新竹動物園。因此我們可以在新竹動物園裡,看見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石燈籠、狛犬等歷史建築,其保有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空間軌跡。
.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
.
跟著動物園的發展觀點一路走來,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類「園區」對大眾集體休閒生活的形構。同樣地,在「新竹之森」的美感論述下,建築師邱文傑延續新竹城市願景,打造了一個設計感、美感十足的動物園空間。建築師強調,新竹動物園是一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中心的園區設計,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地參與到動物的生活中。
.
新竹動物園的空間設計十分有層次感,在視野上,創造了一個具體而微,又開闊流暢的空間,從大門進入開始,高起的平台俯視動物園整體,旋即進入的地底親近動物的生活,小河水岸不時出現在散步的路線上,樹木與丘陵所構成的層次感讓規模不大的園區有豐富的身體參與。各時代的舊有建築物有意識、有意義地被保存下來,例如日治時代的豪華大門、戰後的大象綾子的故事屋、開放給人類使用的大鳥籠,整體而言,對人類的美感而言,是很好的「公園裡的動物園」。
.
▓ #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
.
對於動物而言,棲息空間或許還是稍嫌狹小或規畫不妥,這方面我並非專家,可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106-hsinchu-zoo-opinion)。不過,在遊歷新竹動物園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動物與人的距離被拉近成一種參與關係,像是走進公園碰見動物,這與現代動物園科普式的知識展示不太一樣。究竟「#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哪一個更好呢?值得大家去動物園拜訪時感受一下、思考一下。
.
🗂 #參考文獻
.
1. 若生謙二(198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造園雑誌,46(1),1-12。
2. 若生謙二(2010)。動物園革命。岩波書店。
3. 中藤保則(1984)。遊園地の文化史。自由現代社。
4. 鄭麗榕(2013)。戰爭與動物: 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台灣史學報。
5.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空間建築 在 易禧創意|2022 空間建築- 課程花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易禧創意|2022 空間建築 - 課程花絮. EC Design School. EC Design School. 412 subscribers. Subscribe. Like.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 <看更多>
空間建築 在 井榛空間.建築設計事務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井榛空間.建築設計事務所, 台中市。 2123 個讚· 1 人正在談論這個· 58 個打卡次。室內設計工作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