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盛夏的海上祭典- 2010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從生命到海權
這是一個反省的時代。當文明越來越進步,人與人距離卻越來越遠,原本的美好事物均被科技便利與商業思考邏輯所佔據時;這時候,思考回到最初的開始變成了人類追求的方向。
所以,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在世界上許多陸塊是相連在一起的很久以前,一位非洲南部的女性成為人類共同的母親,因為人的基因起源於這裡。從此人類開始不斷地繁衍,為了生存而遷徙移動,穿越了高山海洋,到達了新世界開始了新生活;隨著環境差異延伸出語言、文化、宗教、飲食與膚色等不同。而無論現在是黃種人、白人,或者黑人、南島語系原住民等,其實都是一家人。
十幾萬年過去,這些人從生活的地球上大量擷取自然資源,讓生活更進步。卻也因為無止盡的欲望,大量工業開發形成了污染、快速的商業交易充滿了貪婪、人性的自私與醜陋,我們失去了原本的美麗土地。
#七座荒島的大冒險
而日本這些被瀨戶內海隔絕的小島,便有著不同悲慘命運,「豐島」曾是日本最大工業開發及廢棄物傾倒的垃圾島;「犬島」是有著重污染的大煉銅廠,殘留了大量銅礦渣與廢棄玻璃;而一群被認為是高危險傳染病的痲瘋病人被隔絕在「大島」上,被社會所淡忘;男女木島則是因為島嶼狹小土地不易耕種,居民外移形成了人口老化的現象,幾乎成了無人荒島。那麼,這些島嶼就此失去了希望嗎?
有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成功經驗的策展人北川富朗再度邀請了數十位藝術家從環境思考創作,將作品導入了山林、湖泊、海洋、稻田與洞穴,期待讓更多人親近土地,再度愛上這裡與關注這些課題。
#從土地上長出的作品
而這些創作與許多置放在美術館裡的藝術作品不同的是,這裡沒有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與普普藝術等這些殿堂內只有專業者才能理解的作品;而是每一個藝術家透過對土地的感覺,從當地的傳說、從地景與地貌、從生活中的回憶,像似從泥土中冒出來的小草,簡單而純粹。不需要太多的語言與解釋,就能讓每個參與者從中得到感動與收穫。
由藝術家青木野枝用鑄鐵焊接打造的「空之粒子」,位置在村子裡的神社邊,彷彿是人與神之間設下了看不到的結界。將來自世界各地的報紙包成一團團大大小小的球,切開後都是不同事件與記憶的累積,這是川島猛的思緒。岸本真之與澳洲藝術家Harmonica將一般家中的盤碟碗杯堆疊組合成球狀與塔狀,以及用傳統花布將大大小小的碗包覆成一朵朵的花,將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再度賦予了新生命。
從山間小路往上爬,森萬里子的作品發想於古老傳說,湖泊是靈魂等待轉世的暫存之地,淺綠色凝固不動的湖面上佇立的白色發光柱狀物,便是傳遞訊息的媒介;寂靜陰涼的氛圍,讓人感受到跟宇宙間的一股力量存在。戸髙 千世子像鳥也像花的白色翅膀在田中的池塘裡輕輕拍動著,心情也隨著愉快起來。在肥土山農舞台,來自台灣的王文志用竹子編織成了巨大的「小豆島的家」宮殿,是最受歡迎的地點;陽光從竹縫間灑下,躺在內部的竹榻上休息,變成旅人們最深刻的體驗。
#新的美術館時代來臨
一個美術館只有收藏一件作品,而作品本身就是美術館。普立茲克獎得主建築師西澤立衛與藝術家內藤禮氏聯手在豐島唐櫃崗的金色梯田中,打造了全新概念的「豐島美術館」。
白色水滴狀建築母體中,180處出水孔從地面各處湧出小水滴,地面的傾斜讓水滴像是有生命般在空間裡四處流竄;上方的開口灑下了陽光、吹進了微風,與地面的水構成了生命的三大要素。建築結構像滴在荷葉上表面張力的圓形水滴,內部的蛋型空間運用週邊支撐,中間沒有任何柱子存在。
彷彿異世界般的無邊際視野,人們進入後就變得縮小而遙遠,在視覺上產生了極大的震撼。走出主建物旁的小水滴,是販售紀念商品的銷售部,也提供當地季節剛剛採收的稻米製作的飯糰,是非常適合在心靈激盪後的歇息之處。
#島嶼與島民的關係
這樣的活動持續了一百天,龐大的旅行人潮是否改變影響了當地居民的作息呢?我們在旅途中不斷地問自己,也試圖尋找著更多答案。島上雜貨店的奶奶在我們一群人端著泡麵坐在門口板凳上吃的時候說:「好久沒有年輕人來了,雖然進進出出的人變多了,但是每個人都是非常有元氣的呢。」。「日子還是每天都是早起工作一樣的過,但是家裡的小黑狗倒是變得比較開心了許多。」在田間準備著收割稻子的老先生微笑著說。
在找尋更多新可能的狀態下,兼顧著在當地生活的居民們的聲音,這才是對的事情。而不是一昧的由上而下的自作多情,自以為可以一廂情願的作法來嘗試改變他人,失去了彼此的尊重與互信。唯有緩慢且親近的用心對待,才能共同打造美好的未來。
如果你的出現是認為要幫助我、教育我,那麼請你回去。如果你將把我的經驗看成你生存的一部分,那麼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台灣布農族作家 霍斯陸曼.伐伐((Husluma Vava,1958-2007)的《玉山魂》
作者:2010年的游智維。
1976年生的台灣宜蘭人,樂觀到極致的瘋狂造夢射手座,期待用旅行改變世界。旅居台南18年,從04年創辦自在嬉遊旅行概念店到05年一年辦五十場自助旅行講座,08年改造台南謝宅及推動老房子俱樂部的舊建築再生運動。現職:提供客製化旅行規劃服務的風尚旅行社總經理與老房子事務所創辦人。2010年起擔任台北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青年會所計劃主持人。
關於旅行、老房子與生活的文章刊登於:蘑菇、好吃、當代設計、搜街等雜誌;並於學學文創、富邦講堂、誠品書店與築生講堂等擔任講師。
空間改造王 青木 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本蔦屋書店集團來台首號店TSUTAYA BOOKSTORE,將於1月24日於統一時代百貨五樓開幕,秉持「書」是最強生活提案的媒介…
《文茜的世界周報》蔦屋書店專題回顧
【日本蔦屋書店首次舉辦大型國家展 臺灣就是唯一個主題 透過設計家俬.生活民藝.食味.電影、音樂與讀物 玉兔鉛筆.李宗盛.江振誠都是lifemaker 向日本民眾提案臺灣lifestyle】
甜蜜生活的感覺,有時竟會如此幸福地夢幻一般,和東京都心的喧鬧有段距離,多人合抱大樹,綠蔭隔開塵囂,大使館和高級住宅錯落,代官山原本略嫌僻靜寂寥的城區,2011年「蔦屋書店」亮相,三連棟純白T字形交錯鑲嵌外牆,滿滿的人氣和活力被輕易編織進去,驚嘆它是「世界最美麗20家書店」之一,全球生活型態產業的聖地。
「「蔦屋書店」不只是賣書與租借DVD和CD,還結合企業理念,透過書本,電影,音樂提供顧客,關於生活型態的提案,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舒適到即使夜深,閱讀的人還不捨離開,就要12點了,有些櫃檯空出來,準備換展。
登場的是「蔦屋書店」,開幕以來最大的國家特展,台灣展,「我們這次的主題就叫絆 KIZUNA,其實所有就是製作東西,或者製作一個刊物,或者是做一份料理,或者是做一份音樂,它其實都是跟人有關係,是牽扯,是斷不掉的。」
台灣的氣味是什麼,如何傳遞台灣人生活的溫度,體現文化品味的厚度,策展團隊從五個角度放射演繹,設計家俬,生活民藝,食物,電影和音樂,分別由五位lifemaker(生活創客)選物代言,「小時候有用過這個嗎,當然當然,對啊,我們小時候用這個,很懷念,現在日本人也用,可是他們是用黃色小鴨子。」
「這是玉兔鉛筆,玉兔原子筆,是我們小時候用的,但是我們覺得放在這裡,其實也沒有違和感,」「當然日本人沒有切仔麵的概念,但是如果把它放綠色,或是做一些陳列,台灣味也可以很充分表現出來,」「因為日本現在流行七零年代的一些東西,大同電鍋現在就是在日本,因為青木由香的關係,它在日本漸漸受歡迎。」
許多亞洲觀光客,拚命把日本電子鍋搬回家,書店裡熱情的日本人這時站滿走道,眼巴巴地等著見識台灣電鍋的魔法,「覺得(電鍋)外觀設計比日本電子鍋可愛,」稻葉說。
高麗菜摻或著馬鈴薯,外鍋內鍋加上水,按下開關,十幾分鐘後蒸騰逃逸的水氣,就把電鍋烹煮時的蔬菜味夾帶出來,伴隨熟悉的鍋蓋彈跳聲響,鄉愁恣意飄散在異國的書肆。
電鍋美食是家鄉味,國際知名的主廚江振誠,也和日本賓客分享他的台灣味,「台灣不管是在生活,在食材,或是人的生活行為裡面,都跟24節氣有關連,」「蔦屋書店」最美麗的角落,二樓Anjin餐廳,江振誠改造台灣傳統甜點和賓客交心。
「在鳳梨酥的方式,我們是用有一點半冰凍的方式,所以裡面會有一點那個,我們還是希望保留,原來鳳梨酥的概念,只是我覺得希望它可以更輕一點,」「不論鳳梨酥的溫度或者什麼的,真的讓人五感都打開了,真的很棒。」
二號館二樓音樂區,玻璃門打開,台灣音樂人李宗盛的CD陳列,精選作品集,音樂會現場,還有最近的「山丘」,另一大片櫥窗,是他打造好幾個世代,台灣流行樂的身分證明,搭配一把亮晃晃黑金鑲嵌,阿里山漂流的楠木手製的李吉他,華語樂壇大哥大創作心法難得公開,「50歲以前你可以為了一些小便宜,為了一些聲名,為了一些什麼你可以妥協,你可以什麼,50歲以後你不能再做混蛋了,我最近一個歌叫山丘,」「李宗盛說故事的方法,跟以前是不一樣了,我如何去從台灣出發,可是找到一個共同地帶,一個語言的氣息,是大中華都能夠快速接受並且被感動的。」李宗盛說。
「您的那麼豐富的創作過程裡面,有沒有哪一首歌是跟東京,或者日本的故事,或是戀情或者語境有關係的。」
「殘念啊,有一次跟我的女朋友,給狗仔隊追得很嚴重,唱片公司就很緊張,就在中目黑車站旁邊租了一個房間,在那邊基本上寫了兩個,這樣子,另外一個,一個叫做寂寞的戀人,是給莫文蔚唱的,那個歌詞我非常喜歡,固執的7-11 尾聲的夏天,太亮了,霓虹燈,天空的顏色好淺,傻子才爭吵,落葉是樹的風險,情感是偶發的事件,用偏方治好失眠,」李宗盛說。
全日本最具指標性的書店,讓台灣全面大方地露臉,這是前所未有的鋪排,有意思的是,主辦策展單位,是一間在台灣知名度不高,瀕臨結束收攤的雜誌,卻意外地在「蔦屋書店」,成為第一本中文雜誌,同時也是銷售量最高的外文刊物,「我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我想是因為雜誌刊登的照片,非常漂亮的緣故。」
日方對雜誌報導的台灣生活型態,因此感到好奇,專程前來參訪同時敲定特展,不到十人的雜誌社在兩個月內,幾乎找不到贊助商的情況下,多虧所有參與代言名人熱情地義務相挺,咬著牙黑著眼圈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他們(「蔦屋書店」)真的是把雜誌出版,當做是一個文化的根基,然後我只是一個中文的出版者,也不是日文版的出版,他們卻是這麼樣子的尊重我們,就是也很感動也很感慨,台灣什麼都好,人情味什麼都好,但是只要再稍微用點心,其實我們也可以跟世界接軌。」
代官山台灣展為期三周,接著將巡迴日本所有「蔦屋書店」,包括面積更大,配合智慧城開發的「湘南T-Site」,和新近開幕引發話題的「蔦屋家電」,也讓我們有機會一探這個,無懼網路時代挑戰,的實體"書店"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