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版友交流】關於手機拍片收音無法明顯提升的問題
iPhone11 PRO 延伸出的另一個專業問題,就是無論手機拍攝時,遭遇到的收音困難。無論影像部分的技術、AI,攝影科學能夠弄的再怎麼犀利瘋狂,但收音品質的改良腳步卻始終跟不上進度。很多時候,製作人都還是依賴大量外掛、套件,甚至是神乎奇技的土法煉鋼完成。
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如果是拍攝紀錄片或新聞片,這樣雜亂的收音或許還能勉強用「自然」兩字帶過,最多是進後製修聲音。但如果是商用影片,手機拍片時的收音品質的確不理想。
感謝 林聖翔 版友在我前篇的貼文留言,提供了一些專業意見。非常值得參考。我讀完他的留言之後,也有大呼「ㄛ原來如此啊~」的感受,解開了多年來的疑惑。
所以我把這則留言特別再貼上來,讓錯過了的冰友們也能享用。
同時也感謝 許世杰 版友、劉庭軒 版友提供的想法。在前篇留言也都可以找到。
如果你也是使用手機拍片,但總是覺得聲音不太理想,或許這一篇文章就是你的「為什麼」。像我現在就在思考可能要調整器材配置了。
---------------
【手機收音的障礙】
收音要克服的困難比攝影要多很多。以下是關於收音無法明顯提升的一些想法:
1.振膜大小:這個是最大的問題,人耳的耳膜直徑大約是1公分,絕大多數專業電容麥克風的振膜直徑都比耳膜還要大,在錄音室也經常會使用振膜直徑2~3公分以上的麥克風收錄人聲。因此使用在手機上的都是非常微型的麥克風,振膜太小會影響到收音頻率的範圍和衰減程度,也會影響到音質表現。
2.方向性的問題:iPhone畢竟是一種電話,廠商會花心思在通話狀態(手機貼在耳朵上)的通話品質和降低環境噪音的技術,因此麥克風的位置都會安排在手機的上下邊,在攝影收音上,就會造成麥克風的振膜和鏡頭方向垂直,這個部分則是在iPhone5開始做改善,iPhone5以後的手機在鏡頭模組上有一個麥克風,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3.成本問題:影片的畫素從早期的480p不斷進步到現在大家都能用手機拍攝4K的壓縮影片,但是在聲音上幾乎沒有劃時代的進步,我們目前普遍能購買到最高音質的錄音是37年前發明的CD,更高音質的載體始終是小眾市場,現在普遍的流行都是比CD音質更低的MP3和串流,因此民眾對於聲音音質的要求普遍低於影像品質。在這個狀況下,在成本的分配上就會有所取捨。專業領域上也有廠商開發高音質的微型振膜麥克風,但是價格都在數萬元以上。
4.收音技術:攝影是比較接近平面的技術,聲音則是空間的技術。我們可以使用低成本創造不透光的空間,但是卻必須用高昂的成本來隔音和吸音。目前Youtuber普遍都有收音上的問題,是因為錄音和混音時需要處理很多問題。首先是需要依照狀況隔絕風聲,太多會影響音質,接著是需要依照收音的需求選用全指向、心型、槍型等不同收音範圍的麥克風來分別收錄人聲、環境等聲音,避免不需要的聲音被收到。這些是無法用iPhone上的麥克風解決所有問題。
5.收音距離:收音距離會造成音質和音量的變化,因此需要在身上別上無線麥克風才能創造出穩定的音質和音量。
6.立體聲:影視產業習慣將對白放在正中間,如果手機上收錄立體聲,人物在移動時會造成人聲左右飄移的問題。
7.IC設計:專業麥克風的大部分體積是各種電容、晶片、放大電路等硬體IC設計,要將這些縮小成手機能使用的體積,自然就會對於音質有所取捨。
解決方案:AI。目前的技術還很不成熟,會造成嚴重的失真問題,如果未來技術成熟,利用GAN技術即時分析聲音,或許會成為音質提升的重要技術。
---------------------
【數位技術面】:聲音數位化的障礙
精確一點來說,是我們已經進入「高傳真捕捉聲音的難度」比「高傳真捕捉影像的難度」高很多的時代。
關鍵在於,影像的光子訊號變成數位訊號的過程,已經完全半導體化。所以過去三十年來,這個領域是以摩爾定律的速度在進展。但是聲波訊號要變成數位訊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有個「類比的,物理的裝置」來把空氣的微小震動,變成電子訊號。這個類比裝置不僅無法半導體化,它的性能與其體積還是相關的。
所以,聲音的領域雖然有一半的問題已經數位化,但另外一半的問題還是停在類比的世界。這個在類比世界的另一半,就是這些「周邊」能夠持續存在的理由。
-----------------------
【你有試過這樣的solution嗎?】
藍芽耳機和U1互聯晶片可能是突破的方式。
只要有多隻iphone或是AirPods藍芽耳麥,就可以利用數量增加的方式提高收音品質。
AirPod/Apple watch/Homekit等任何可收音的產品,甚至只要具有藍芽連線功能的耳麥就可以。
------------------
最後感謝版友們彼此交流知識與經驗,讓我一邊讀一邊增加知識時,也感到暖心。讓我們一起相互幫助分享,讓台灣的影音內容品質有更多提升吧!
「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的推薦目錄:
- 關於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閒聊] 耳麥收到電腦聲音的問題- 看板Steam 的評價
- 關於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Realtek 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差別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高達24-bit/96kHz音頻BWF兼容WAV或多種MP3格式‧增益和 的評價
- 關於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Mac 同時收錄電腦音源+ 麥克風音源 - Leon Huang zlargon 的評價
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謝版友交流】關於手機拍片收音無法明顯提升的問題
iPhone11 PRO 延伸出的另一個專業問題,就是無論手機拍攝時,遭遇到的收音困難。無論影像部分的技術、AI,攝影科學能夠弄的再怎麼犀利瘋狂,但收音品質的改良腳步卻始終跟不上進度。很多時候,製作人都還是依賴大量外掛、套件,甚至是神乎奇技的土法煉鋼完成。
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如果是拍攝紀錄片或新聞片,這樣雜亂的收音或許還能勉強用「自然」兩字帶過,最多是進後製修聲音。但如果是商用影片,手機拍片時的收音品質的確不理想。
感謝 林聖翔 版友在我前篇的貼文留言,提供了一些專業意見。非常值得參考。我讀完他的留言之後,也有大呼「ㄛ原來如此啊~」的感受,解開了多年來的疑惑。
所以我把這則留言特別再貼上來,讓錯過了的冰友們也能享用。
同時也感謝 許世杰 版友、劉庭軒 版友提供的想法。在前篇留言也都可以找到。
如果你也是使用手機拍片,但總是覺得聲音不太理想,或許這一篇文章就是你的「為什麼」。像我現在就在思考可能要調整器材配置了。
-\-\-\-\-\-\-\-\-\-\-\-\-\-\-
【手機收音的障礙】
收音要克服的困難比攝影要多很多。以下是關於收音無法明顯提升的一些想法:
1.振膜大小:這個是最大的問題,人耳的耳膜直徑大約是1公分,絕大多數專業電容麥克風的振膜直徑都比耳膜還要大,在錄音室也經常會使用振膜直徑2~3公分以上的麥克風收錄人聲。因此使用在手機上的都是非常微型的麥克風,振膜太小會影響到收音頻率的範圍和衰減程度,也會影響到音質表現。
2.方向性的問題:iPhone畢竟是一種電話,廠商會花心思在通話狀態(手機貼在耳朵上)的通話品質和降低環境噪音的技術,因此麥克風的位置都會安排在手機的上下邊,在攝影收音上,就會造成麥克風的振膜和鏡頭方向垂直,這個部分則是在iPhone5開始做改善,iPhone5以後的手機在鏡頭模組上有一個麥克風,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3.成本問題:影片的畫素從早期的480p不斷進步到現在大家都能用手機拍攝4K的壓縮影片,但是在聲音上幾乎沒有劃時代的進步,我們目前普遍能購買到最高音質的錄音是37年前發明的CD,更高音質的載體始終是小眾市場,現在普遍的流行都是比CD音質更低的MP3和串流,因此民眾對於聲音音質的要求普遍低於影像品質。在這個狀況下,在成本的分配上就會有所取捨。專業領域上也有廠商開發高音質的微型振膜麥克風,但是價格都在數萬元以上。
4.收音技術:攝影是比較接近平面的技術,聲音則是空間的技術。我們可以使用低成本創造不透光的空間,但是卻必須用高昂的成本來隔音和吸音。目前Youtuber普遍都有收音上的問題,是因為錄音和混音時需要處理很多問題。首先是需要依照狀況隔絕風聲,太多會影響音質,接著是需要依照收音的需求選用全指向、心型、槍型等不同收音範圍的麥克風來分別收錄人聲、環境等聲音,避免不需要的聲音被收到。這些是無法用iPhone上的麥克風解決所有問題。
5.收音距離:收音距離會造成音質和音量的變化,因此需要在身上別上無線麥克風才能創造出穩定的音質和音量。
6.立體聲:影視產業習慣將對白放在正中間,如果手機上收錄立體聲,人物在移動時會造成人聲左右飄移的問題。
7.IC設計:專業麥克風的大部分體積是各種電容、晶片、放大電路等硬體IC設計,要將這些縮小成手機能使用的體積,自然就會對於音質有所取捨。
解決方案:AI。目前的技術還很不成熟,會造成嚴重的失真問題,如果未來技術成熟,利用GAN技術即時分析聲音,或許會成為音質提升的重要技術。
-\-\-\-\-\-\-\-\-\-\-\-\-\-\-\-\-\-\-\-\-
【數位技術面】:聲音數位化的障礙
精確一點來說,是我們已經進入「高傳真捕捉聲音的難度」比「高傳真捕捉影像的難度」高很多的時代。
關鍵在於,影像的光子訊號變成數位訊號的過程,已經完全半導體化。所以過去三十年來,這個領域是以摩爾定律的速度在進展。但是聲波訊號要變成數位訊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有個「類比的,物理的裝置」來把空氣的微小震動,變成電子訊號。這個類比裝置不僅無法半導體化,它的性能與其體積還是相關的。
所以,聲音的領域雖然有一半的問題已經數位化,但另外一半的問題還是停在類比的世界。這個在類比世界的另一半,就是這些「周邊」能夠持續存在的理由。
-\-\-\-\-\-\-\-\-\-\-\-\-\-\-\-\-\-\-\-\-\-\-
【你有試過這樣的solution嗎?】
藍芽耳機和U1互聯晶片可能是突破的方式。
只要有多隻iphone或是AirPods藍芽耳麥,就可以利用數量增加的方式提高收音品質。
AirPod/Apple watch/Homekit等任何可收音的產品,甚至只要具有藍芽連線功能的耳麥就可以。
-\-\-\-\-\-\-\-\-\-\-\-\-\-\-\-\-\-\
最後感謝版友們彼此交流知識與經驗,讓我一邊讀一邊增加知識時,也感到暖心。讓我們一起相互幫助分享,讓台灣的影音內容品質有更多提升吧!
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2
前一回我們提到用『巨大音量』所收錄的電吉他,不論用幾隻麥克風來收音,我們在實際用途上,是將這些麥克風『們』合成為『一個 Mono (單聲道)』的吉他音色 (我們先忽略兩隻 Room Mic 所應該呈現的『立體聲畫面』),而這樣的音色,我們通常在執行錄音的時候,不論是 Clean Tone 或是 Drive Tone,都是不把『時間系』、『空間系』的效果器收錄進去的,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乾』的訊號 (Dry Signal)。
如果你想要用這種 Mono『乾』的訊號做出『立體聲 (Stereo)』的聽覺畫面,你可以有兩種處理選擇:其一,把這個 Mono Dry Signal 的內容,一模一樣地再彈、再錄一次,然後分別擺放在耳朵聽覺的左邊、右邊 --- 由於人所彈奏的音樂內容是不可能百分之百一模一樣的,而那些微小的誤差,譬如細如一隻螞蟻腿的時間差,或是兩次按弦力度不同所造成的音準差距,反而會讓我們的大腦因為感覺到『兩個些微差別』的內容,而產生了聽覺畫面的立體感。另外一種方式,則是將這個 Mono Dry Signal 經過一個有立體聲效果的時間系 (Delay)、空間系 (Reverb) 效果器,來讓你的『乾』訊號渲染成『溼』的立體聲訊號,這種處理方式,就非常趨近於這一週想要討論的『訊號乾、溼分離』的基礎模型。
但這第二種方式會有一個細節需要進一步討論:你送進效果器處理過的『溼訊號』,其實裡面會有『乾訊號』的存在,也就是說,你的乾訊號在這個處理過程中,音量會被『加總』放大;如果你希望原始的乾訊號音量不要被改變,那麼,你的效果器調整參數中,一定要有一個『Mix』選項,而且這個選項開到 100% 時,你應該只聽得到純的、溼的效果訊號 (也就是 Kill Dry Signal 的感覺),那麼,你的訊號線路應該會是:乾訊號一路、溼訊號視你所選擇的 Mono 或 Stereo 效果,而有另外的一路或二路來做各別的輸出,這時候,才是真正的『訊號乾、溼分離』。
什麼時候你會希望用到這樣的訊號乾、溼分離的處理手法呢?其實,就認真的音樂製作來說,你應該每一次都要用這種觀念來處理你的樂器、人聲訊號,來得到比較細緻的混音調校結果 --- 相對於這種分離的觀念,另外一種手法就是將這些時間系、空間系的效果直接收錄在你所彈奏的訊號軌道,但一旦之後你希望去調整各個不同的樂器『定位深度』時,你會發現你幾乎沒辦法去做更精確的調整;而如果多項樂器或多把吉他都已經錄成了『溼』的訊號,整個音樂呈現的畫面感,非常容易給人一種『糊掉』的感覺,而且在頻率的修整上也會困難許多。
[一. 電吉他相關器材實務]_電吉他收音實例_02
早在八〇年代的吉他搖滾英雄們就發現,他們希望自己的音色要兼具『堅實的核心』與『華麗的效果』,所以不論在錄音製作過程或現場演出,他們應該都至少有兩顆以上的音箱頭與音箱箱體組合 --- 一組用來做主要核心音色,一組 (或一組以上) 用來處理效果的音色。這裡有幾個說明連結,可以讓你更具體地理解整個工作邏輯:
01. https://en.audiofanzine.com/sound-technique/editorial/articles/the-wet-dry-wet-technique.html
02. https://riffcityguitar.com/dan-micks-pro-tips-for-a-budget-friendly-wet-dry-wet-rig/
03.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wet+dry+wet+setup&tbm=isch&tbo=u&source=univ&sa=X&ved=2ahUKEwitoPbrxvHeAhUDa7wKHX89CY8QsAR6BAgBEAE&biw=1280&bih=952
特別在 03 的眾多圖例中,你可以很快地看出線路的連接方式。而這整個的線路連接中,你最需要注意的是用來做出『訊號分流』的 『ABY Box』(譬如這裡列舉說明的:https://reverb.com/news/5-awesome-abys-for-your-routing-pleasure ),因為這個小小的週邊設備,才能讓你堆疊出後面華麗的效果畫面。
這次我們在錄音室所採用的基本組合,是用 Bogner Shiva 212 音箱做為核心音色平台,吉他手的吉他連接到他效果器盤上『動態系』(Compressor, EQ, Filter 類型的效果器)、『破音系』之後,進到 Bogner Shiva,然後由 Shiva 的前級端 Send 在此之前的訊號到 ABY Box --- 我們用了很簡單的 Zoom MS-70CDR (https://www.zoom-na.com/products/guitar-bass-effects/multistomp/zoom-ms-70cdr-multistomp-chorus-delay-reverb-pedal ) 但 By Pass 它所有的效果。因為它的 Stereo Output 可以讓我從一個輸出就直接接回 Shiva 的後級輸入 (Return)、另一個輸出可以接到吉他手效果器盤的 Delay、Reverb 效果器,做 Stereo 的輸出,進入到另外一組的 Stereo Power Amp (Mesa Boogie 20/20),然後連接到一個可以切換成 Stereo Input 的 412 箱體,來做出一個很完整的乾、溼訊號分離的錄音設置。
看起來似乎很複雜的接線,但只要你理解基本的『音箱頭 Send/Return』工作順序,其實就很容易理解這種後續推衍出來的線路邏輯。這樣的好處是:如果我現在想要做出一個很迷幻、很虛無的音色,我可以單純只收錄完全沒有『乾訊號』的『濕效果音牆』;反過來說,我可以在非常迷幻的效果色彩中,仍然讓我的主體『核心音色』維持著非常清楚的顆粒感 --- 不論它是 Clean Tone 或 Drive Tone。
如果你真的實地試著連接這些器材,你很可能也要去注意一下各個器材之間的訊號阻抗是否配對正確;同時,你會很意外的發現,用做『溼訊號』的後級放大,其實音量根本不必開得很大,效果就非常清楚了。在接連錄了幾天之後,我也很意外地注意到,如果你希望『溼訊號』可以更『乾淨華麗』,其實,用『晶體後級』可能比用『真空管後級』還更能達成需求。
再一次,請不要問我這樣去收錄電吉他的音色,有沒有實際的意義;我覺得它真的有『超過心理層面』的意義,雖然消費者不見得覺得有什麼太大的不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如果你聽過這些器材真實發出的音色,至少你在音色的審美觀上會有一種基準的養成;即便日後你可能不見得都能用最理想的方式來錄音,你在調整你手邊現有的數位模擬器材時,也會有比較明確的調整方向。
因為,你知道什麼是什麼了。
在之後的相關討論,我們就要『重回人間』,看看我們在自己的家裡或工作室,究竟有哪些『應變策略』,來讓夜深人靜卻又很想練琴的慾望可以在不打擾任何人的情況下有效地達成;或是~讓我們沒什麼預算的音樂製作,可以有機會再美好一些!
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Realtek 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差別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你要從外部裝置之audio out, 插到電腦的麥克風插座, 就要選麥克風.. 立體聲混音就是你要抓本身電腦播放時的音訊... 在同一台電腦一邊play, 一邊錄音 ... ... <看更多>
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高達24-bit/96kHz音頻BWF兼容WAV或多種MP3格式‧增益和 的推薦與評價
專業多用途錄音機,可插SD卡儲存錄音檔,且有多項專用麥克風可依需求選購 ... 自動記錄,預記錄和備份記錄功能不會錯過任何聲音‧多軌立體聲混音內部‧獨立的監控和回放 ... ... <看更多>
立體聲混音麥克風同時 在 [閒聊] 耳麥收到電腦聲音的問題- 看板Steam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打Apex被朋友嫌沒帶耳機,都沒在聽腳步聲
所以決定開始用耳機玩Apex。
結果對方一直透過DC聽到我電腦的聲音,
很明顯是電腦輸出音源不是麥克風收音問題
(網路上一堆人在講收音問題,我爬文看到這種講法我真的是要中風)
這問題困擾我好一陣子
最近試出了一個解法,想說提供給板上看能不能幫上大家
先說 這東西大概跟前後音效面板的孔數差異有關
我的電腦後方的音源孔有三個
藍色 音源輸入 (我沒插東西)
綠色 音源輸出(我插音響)
紅色 麥克風 (我沒插東西)
但前方只有2個孔(插耳機)
藍色、紅色
然後我是用耳機轉接器分成2條線分別插上2個孔
然後大概是電腦同時把綠色孔位做音源輸入又輸出了(我不是大師 只是猜測)
解法如下
先打開一個介面方便檢測有沒有成功
打開Discord的設定→語音&視訊頁面
圖A:DC設定介面
當我把電腦預設輸出跟Discord輸出
都調成前面板耳機時,當我撥yt音樂
就會出現音樂被輸出的問題。
可以透過3的那一條檢查有沒有輸出音源
接下來是我在網路上找到
realtek 6.0.1.8703版本
安裝好之後 介面如附圖
圖B:realtek 6.0.1.8703介面
第一次安裝好之後,我的問題就被解決了
但重新開機之後又出現一樣的問題
後來誤打誤撞按照圖B中1→2→3→4的步驟
4的部分先將麥克風改成“音源輸入”
電腦就會重新讀取音訊裝置
之後再改回“麥克風”即可
重點是讓電腦重新讀取音訊裝置
之後就沒有OK了
這個問題看網路上爬文很久
覺得看起來找不到我也可以用的解法
希望這篇文能幫到有相同困擾的人
附上一些控制台的設定
可能會有幫助
圖C:通訊時靜音其他聲音
圖D:停用立體聲混音
圖E:停用數位輸出
p.s.
因為我會頻繁的切換DC跟電腦的輸出裝置
剛剛發現似乎要先讓耳麥錯誤後
(就是把預設跟DC都改成耳機後發生麥克風輸出電腦音效的情況)
再依照圖A的方式讓電腦重新讀取才能搞定
如果沒有先錯誤直接依照圖B再去改輸出裝置
好像沒辦法解決問題
然後這個方法不是一勞永逸,每次開機要打Apex都要重新設定一次圖B的流程
但對我來說已經很好了,至少能用
也保留了不用拔耳機就可以切換輸出裝置的優點
希望能幫到需要的人 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2.17.8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eam/M.1649876024.A.068.html
開心才是重點 有時候不惜掉分也要搞耍
※ 編輯: p9i1n0g0u4 (101.12.17.84 臺灣), 04/14/2022 08:18:11
好耶 其實不敢買無線有一部分是擔心延遲
還是現在無線的延遲根本無感?
想知道這個方法是不是可以解決多數人的問題
※ 編輯: p9i1n0g0u4 (101.12.17.84 臺灣), 04/14/2022 12:42:29
感謝 現在終於弄好了 所以不想動了
之後如果還有需要再試試看
只關立體聲跟重新讀取 這樣有沒有效
※ 編輯: p9i1n0g0u4 (101.12.17.84 臺灣), 04/15/2022 20:08: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