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你是不是經常有個口頭禪,就是「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他天生就是如此」?言下之意就是改不了的,別折騰了。但是一直以來,我就不認同這個想法,因為假使一生下來如此,一輩子就是如此,到死了那一天還是如此,不就是說這一生白活了,毫無長進嗎?所以我一直堅信,個性是可以改變的。
今天早晨我打電話給獨居的父親,他問我今年幾歲,聽到答案之後,沈吟了一會兒,可能是很意外吧,沒想到他的女兒也到了這麼大的年歲……但是他們那一代的人講話比較婉轉,反過來用關心的話提醒我:「這個年紀要注意退化的問題。」我想這是他近90歲人的心理投射,我提高聲調回答他:
「喔,不會,我從來不想『退化』的問題,我想的都是怎麼『進化』。」
父親被逗笑了,不過這可是我的心聲。因為人生活這麼長,如果是來退化,那麼何必來投胎?人生就是來進化,才需要各種學習、各種挑戰、各種突破,即使身體也是,得想辦法讓它進化才能維持健康,這就是我們要天天運動的原因。也就是這樣的理念,當我在教上班族做斜槓時,第一件事就是教他們—
cosplay下班後的第二種身分!
也就是創造上班族以外的「第二個我」。
企業人資在衡量一個人能不能適用,有三個關鍵的考量,所以求職者要找到合適的工作,也要考慮這三個面向:
💚1.興趣
💚2.技能
💚3.性格
我也是這麼用來教導學生找到自己的斜槓項目,這三個重疊的地方便是人資界說的「職涯的甜蜜點」,不論是求職或斜槓都一樣的道理。可是講到性格時,我都會再三強調:
「每個人都能夠有『多個我』,不會只有『一個我』。」
因為上班族的天生我,多半不具有創業者的人格特質,比較性格保守,不願意冒險或勇於任事,偏向於聽令行事、消極被動,這就不利於做斜槓。斜槓是一個人的微創業,必須具備小小老闆的思維與心態,如果卡在天生的我,就沒法邁開一步。唯有打破這個固有的我,創造全新的我,才能把斜槓做出名堂。
就拿我來說,當了30年上班族,骨子裡是個「偏安」的人,喜歡待在舒適區裡不動,所以每份工作平均做10年。可是等到我離開組織,一個人打天下,不要說市場的瞬息萬變再也無法讓我像個植物人般一動也不動,時代的巨輪也會自動把我推向前,我現在改成3年一動,也就是10年裡會有3個我被創造出來,比如說:
💚第一個3年,我是個斜槓教練。
💚第二個3年,我在教斜槓之餘,也扮演職涯導師,教導上班族邁向高薪職涯。而且同時,我自己架網站,賣自己的課程,成了名符其實的創業者。
💚至於第三個3年,會是哪個「我」冒出來?我不知道,到時再說。
在3年一變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跟3年前的我判若兩人。比如過去我不擅表達,經常會隱忍不說,受到委屈;現在我會說出來,但是學會使用更有技巧的方式表達,像是挑對的時間、說對的話,或是幽默一點,通常也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心裡便會感到平衡,覺得自己是有能力主導方向的人。
在自己和很多人身上發現,人不會只有一個我,而是多個我同時存在;隨著時間遞移,這些我會不斷演化迭代演化,推出升級版。可是看到的心理學都說,個性是穩定的、一致的,比較不會變動,而且最終有可能影響到一生的走向與命運。這時候,我就會對自己的觀察有些搖擺起來。
直到最近讀了這本新書「個性」,才知道我是對的。這是德國作家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 在「靱性」與「滿足」二書之後的新作,她是記者出身,做專題報導,曾得過調查獎,也獲選為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在這本書裡,她從最早的心理學理論一直談到最新的各種科學研究,指出三個事實:
💚1.自我並非固定
💚2.個性會隨著成長而改變
💚3.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塑造自己,而且行動起大,改變越大
哇,這三個發現簡直可以用新知卓見來形容,完全顛覆我們對「自我」與「個性」既有的認知,而且發現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在封面上的這三句話,它們直接寫出我們該做的三件事: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願意改變,才能成就『最好的我』。」
像佛洛伊德其中一個重要理論,指出童年對一個人具有決定性的終身影響,書裡也列出後來一些研究都發現並非如此,有影響但是沒那麼大,而且也不是不能改變。
這真的是一個好消息!這幾年很多暢銷書都在談童年的傷,突然之間,好像天下盡是「不是的父母」,把自己後來過得不好全推給成長過程。但是人格心理學家茱莉·史派特西說:
「對於一個50歲的人來說,過去2年發生的事,比起幾十年前小時候的事,對於性格更具影響。」
看來童年悲慘,不必然一生都慘,反而是現在過得好,未來比較能過得好。尤其是負面的事會發揮「時近效應」,時間越近越深刻;至於快樂的記憶,則常出現在年輕階段。
所以不管你出生的那一刻是個什麼樣的我,這輩子你都能夠不斷演出不同的我,而選擇退化版的我,或是進化版的我,主導權全握在自己的手裡!與其不斷探索,去尋找一個不復存在的自我,還不如創造一個滿意的自我。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助教協助你。
同時也有5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9的網紅鏡好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周慕姿x鏡好聽】獨家 #Podcast ——《#作家的靈魂腳本》9/1全新上線! 文學,是你的摯愛嗎? 或是總想窺探文豪的內在世界? 知名諮商心理師、《情緒勒索》、《過度努力》作者周慕姿,要以心理學的角度,走入九位跨越華文經典、日本與歐美文學世紀文豪的靈魂深處,剖析傷痕是如何塑造每...
「童年 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童年 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童年 心理學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童年 心理學 在 EC Bakes 小意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童年 心理學 在 鏡好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童年 心理學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童年 心理學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童年 心理學 在 PSY 【心理學LIVE】| 同你傾童年:原生家庭種下的印記|主持 的評價
- 關於童年 心理學 在 綻芯心理諮商所is on Facebook. To connect with 綻芯心理諮商 ... 的評價
童年 心理學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深井效應】愛自己始於看見與理解內在創傷
文斯費利帝一名相當知名的減重診所醫師, 他將一名名為唐娜53歲的婦女,靠著他的減重計劃成功了剪了大約45公斤,結果在短短六個月又胖回來。費利帝醫師 我相當挫折,他之前明明表現得這麼好,他的努力明明換來的成功...怎麼會又回到原點?
費利帝醫師決定找出原因, 他對病人提出一連串的基本問題:你出生的時候有多重?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多重?上高中的時候有多重?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
本來他要詢問唐娜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時,他一時口誤:“你在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公斤?”
唐娜想都沒有想直覺回答:“18公斤“
”18公斤?“費利帝非常驚訝,以為自己聽錯了。
唐娜垂著頭說:”那時我四歲,是跟我父親。“
類似的個案故事層出不窮,一旦他的個案遇到新的男性對他們展開追求, 他們又會復重。
費利帝心想:會不會是他們的潛意識透過增重,想辦法保護自己不要再次受創? 說不定體重就是心理和情緒上界線,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為了理解虐待與肥胖隱藏的關聯,費利帝醫師開始在減重門診諮詢時,進一步理解個案早年的遭遇。 他驚駭發現,似乎有一大半的病人都曾經遭到性侵。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得
當我們遇到壓力情境或是創傷事件時,往往會啟動”戰或逃或靜止反應“,而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底下生存,我們的大腦就會一直啟動壓力反應,讓我們得以在這個危險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過去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創傷經驗會讓我們被生理上的恐懼與無助淹沒、製造出無法承受的情緒紊亂,減低自我效率以及自我控制的感覺等。
因此,當我們童年逆境經驗越多,壓力反應系統就要越頻繁、越強烈地對多種壓力來源做出反應,可容忍的壓力反應也就越可能變成惡性壓力反應;經歷過負面事件,不但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發育中的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甚至是連帶改變細胞讀取和轉錄DNA的方式。一旦壓力反應系統失調,就會產生年所生物反應,身體的系統器官也會開始出現各種毛病。人體有點像複雜、巨大的瑞士錶,每一系統要是發生什麼事,心血管系統也會受到波及。
以上的段落皆取自於”深井效應“這本書。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不只有整理出自己曾有過的童年逆境,也想起我身旁的親友與個案們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性。
他明明是一位上市上櫃公司裡的高階主管,身旁也都有女性主動對他示好,他卻不敢進入太深層的關係當中。
當我們談了幾次之後,他才娓娓道來他內心真實的恐懼:“你知道嗎?每次女人一掉眼淚的時候,我就想起我媽瘋狂起來的樣子,她會拿起愛的小手抽打我,一邊掉眼淚,一邊數落著我爸的不是、還有我奶奶怎麼苦毒她這個媳婦...
有次我終於受不了了,把我媽媽對我做的事情跟我爸爸說,我爸居然說:哭什麼?!男孩子連這種事情都不能承擔!以後怎麼承擔大事!不准哭!用你的腦袋想想怎麼辦!”
“老師,你不要看我現在這麼成功,其實我之前創業失敗過,那時候的女朋友還跟我說,這樣我爸說你買不起房子,叫我不要跟你在一起吃苦....她哭著這樣跟我說,可是還是離開我,我覺得每次看到女人的眼淚就好像準備要被傷害的感覺,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我很可笑還是很軟弱?“
#我們內心都有個受驚嚇的小孩
我想說的是,或許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卻難以表達自己內在的苦與軟弱,尤其是我們的文化鼓勵著男性應該要堅強且勇敢,甚或是理應要五子登科,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樣態,往往忘記了我們是人,我們會受傷也會有所限制,也忘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以及這個社會所給予的資源與階層上的不平等。
不論是在心理學臨床研究中或是于玥的經驗裡頭,確實也發覺男性確實不擅長求助也不容易表現自己的苦痛。
在”我已經夠好了“一書中一位被訪談的男性這麼說著:「我們男人也會自卑,深切的自慚形穢,但是當我們接觸外界,分享自己時,情感卻大受打擊。 而且不只其他男人這樣對待我們而已,當然他們會痛扁我們,但是女人也是如此。你說你希望我們展現脆弱和真實的一面,但是少來了,你們根本受不了,你們一看到男人那樣,就覺得噁心。」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當我們在一個長期處在高焦慮與高壓力的環境當中生存時,是很難展現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我們會處在惡性壓力反應之下,自然難以放下防備、難以與他人親近、就好像是刺蝟一樣處於備戰的狀態,長期下來也會對身心造成巨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能夠對自我這麼受傷與震驚的內在小孩有多一點的疼惜,停下來對自己說:“沒關係,你會這麼震驚與不知所措是正常的,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陪你一起面對。”這將會讓我們對待自己的傷痛更加理解與接納一些,也會更同理看待其他人的苦難。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裡頭提到治療師在協助個案探索自己防備性與挑剔性的行為是怎麼來時,如果停止挑剔伴侶的話,那個案會發生甚麼事?(p.315)
個案回答:「如果我批評別人,別人就不會來傷害我,如果我表現得很完美,就沒有人會批評我。」
治療師邀請個案感謝內在的挑剔專家,讓它免於傷害和屈辱。個案放鬆了一些,更進一步探索挑剔專家是在保護著誰。
個案看見七歲的自己被父親瘋狂鞭打著,不知道該如何抵抗,只能尖叫。而他內心便長出挑剔專家,不斷責備那個小男孩,說他是一個懦夫;治療師邀請個案傾聽那個小男孩的聲音,並且想像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他,坐上時光機回到當時的場景,保護小男孩並且帶走小男孩到別的地方遊玩。在治療過後,這位個案也較能夠在親密關係裡自在地與伴侶相處,挑剔性的話語也減少了許多。
我們成長的過程往往會發展一種慣性的模式去對應這個世界,這個模式可能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但發展過度甚至太過僵化時,反而會因此阻礙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因此,倘若花點時間陪伴自己,不帶著批判的心情,只是好奇與真誠的心傾聽自己的內在,便得以在關係中活得更自在與親密。(更棒的是,還可能減重?)
除此之外,在深井效應一書也提及,好好地睡眠、運動、足夠的營養、健康的人際關係以及正念也得以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更足夠的安全感。其實于玥也認為我們常說身心健康,意味著生理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生理,依照中醫的角度也認為我們的體質與飲食也會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倘若我們能夠先從"好好照顧自己的生理需求"開始,那便是愛自己的很大一步了。
#深井效應 #創傷知情 #愛自己
延伸閱讀:
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 張沛超著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娜汀.哈里斯
童年 心理學 在 EC Bakes 小意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4個比利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作者:丹尼爾·凱斯 Daniel Keyes
1977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發生了連環強暴和搶劫案,一名年輕男子比利·密里根很快因證據被捕。比利被捕時對犯案過程和細節毫無記憶,在審訊過程中,他被數位精神科權威醫師和心理學家診斷為多重人格障礙病患,郭大衛醫師更發現他內裡擁有24種獨特人格。最後比利因精神障礙獲判無罪,隨後被送往治療。本書是真人真事的傳記式小說,作者以記者的身份採訪比利,紀錄他的事蹟,由《老師》(融合後的比利)敘述自己童年如何被繼父虐待和性侵,與及不幸事件如何衍生出不同的人格,同時也詳細記錄他的治療過程及精神狀況,包括他如何在輿論壓力、社會不公和法院判決失誤的情況下影響治療,以致人格不斷再度分裂與融合。讀完此書之後,除了嘆息只有嘆息,一方面痛心於家庭暴力對孩子造成的永久傷害,另一方面也為比利接受治療時受到的不公對待感到不值。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正如《亞瑟》(比利的其中一個說話時帶英國口音的人格,為人理性、聰明,自修物理、化學,醫學、血液學和阿拉伯文)在書中所說:「如果世人可以因此了解這些現像是如何發生的,那我們對人類的心理健康會很有貢獻。」人們就是不明白他及他的病,有的説他是個瘋子,有的則不相信他,認為他是以演戲來脫罪的天才罪犯。無情的社會不接受他,冷漠的傳媒在他無罪釋放後仍咬著他不放,繼續用強姦犯來稱呼他,而關心他、為他治療的醫師更被恐嚇,生命受到威脅。融合後的比利真的能獨個兒面對所有壓力嗎?還是繼續分裂好讓擁有不同天賦的人格輪流出現去承擔一切並保護比利,幫助他面對窘境,繼續意識混亂地渡日呢?此書沒有交代比利如何渡過餘生,但兩日前一齣有關比利的紀錄片Monsters Inside: The 24 Faces of Billy Milligan在Netflix上架,當中訪問了比利的家人、朋友、醫師以及執法人員, 看過後或許會對比利有多一分了解。
#書評 #閱讀 #24個比利
童年 心理學 在 鏡好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周慕姿x鏡好聽】獨家 #Podcast
——《#作家的靈魂腳本》9/1全新上線!
文學,是你的摯愛嗎?
或是總想窺探文豪的內在世界?
知名諮商心理師、《情緒勒索》、《過度努力》作者周慕姿,要以心理學的角度,走入九位跨越華文經典、日本與歐美文學世紀文豪的靈魂深處,剖析傷痕是如何塑造每一個人的人生腳本,陪你讀那些作家沒有說出口的傷。
而究竟這九位作家是誰,
那一位又能成為周慕姿的靈魂伴侶?
立即點擊影片收看!
🎧️ 已等不及節目上線?立即搶先收聽!
EP00|這些傷痕,或許在童年時就已經形成
鏡好聽 ► https://bit.ly/3mJWz2o
Spotify ► https://spoti.fi/3DwXVDy
Apple Podcast ► https://apple.co/3mFB7f3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童年 心理學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童年崩壞 #專題 #回憶 #動漫畫 #科學分析
不論是網球王子中的外旋發球,還是火影忍者的忍術,甚至是獵人裡面的念能力屬性,現在看來好像都不怎麼科學 🤔
究竟戴上科學眼鏡的 Rock Sun 和 y 編,會如何看待這些動漫招式呢?
🎙 想聽更多科學剖析動漫招式的內容?完整版在此:https://sndn.link/pansci-9527/XgSkSR
🎙 沒錯我們有 podcast 唷:
Apple Podcasts:https://lihi1.com/wUjjC
Spotify:https://lihi1.com/CHZgM
Google Podcasts:https://lihi1.com/D4lyQ
SoundOn:https://sndn.link/pansci-9527
延伸閱讀:
從榮格心理學分析《小王子》——「永恆少年」根本是長不大的媽寶男?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7458
迪士尼OG老王子根本性騷擾?淺談古早動畫如何建構幼兒的性別認知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7915
童年 心理學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直到深嘆自己內心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童年陰影一直沒有被治癒...
#童年 #心理學 #婚姻
險招走錯毀了吳亦凡!吳媽求都美竹內幕流出
👉https://youtu.be/o3qRNi_qMHE
17年婚姻不敵白富美 狠心渣醫手段令人髮指
👉https://youtu.be/E_xfMg3xIDw
影響索非亞一生!他的這段話說出社會險惡
👉https://youtu.be/TVARufsktAk
【卸下家人的夢想!令世界心疼的14歲女孩】
完整版請點▶▶https://youtu.be/P5D_72Jc43k
精華版 請點▶▶http://pse.ee/5PTN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童年 心理學 在 綻芯心理諮商所is on Facebook. To connect with 綻芯心理諮商 ... 的推薦與評價
讀讀心理學✦ 童年會傷人 . 節錄內容簡介: 療癒童年的創傷,不再複製原生家庭的魔咒別讓看不見的傷口綁架你一輩子原以為脫離了童年、擁有了新生, 為什麼在面對孩子 ... ... <看更多>
童年 心理學 在 PSY 【心理學LIVE】| 同你傾童年:原生家庭種下的印記|主持 的推薦與評價
奧地利 心理學 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 童年 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 童年 。」。我們會不自覺地仿照 童年 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