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以為「病識感」是有顯著的幻聽或幻覺,其實大家多少都有病而不自知。
愈是向內探索心理發展過程,愈發現心靈或身體的生病其來有自,如同我常認為的:「這世界上沒有壞人,只有受傷的人」。我們很常看到(批判)的是一個人的外顯行為,但這只是果,因則是更複雜的成因,並非只是單純他想做惡或沒良心。
在我自身及與很多個案的工作上也發現,不論是親密關係或人際關係上的議題,都與內在心理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而這心理發展有著每個家族傳遞的慣性、信念、感受及行為模式。一套從小打樣的基模,刻印在內心深處,以自動化運作的方式,在復刻家族血脈的傳承。
如果我們很幸運地在健康環境中成長,有著較為完善的人格特質,那麼想必會很難理解一個在受虐家庭中長大的人,為什麼會帶有其人格樣貌。這時我們能做的是多一份體諒及同理,世界上並不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都不會發生的,沒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並不代表無法去體會他人的苦楚。自顧自的評判及建議,是最不需要的。因為那份建議或評價,是出於我們個人的人生閱歷及經驗、生長背景及感受,是我們自己對他人及世界的投射,並不完然客觀。
如果我們不幸運地是在受虐家庭中長大的人,那麼深度去理解自己的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能自癒與自己貼近的方法。改變以往的基模模式並不簡單,那是長年累月在我們身上雕硺刻劃的,帶有一路成長的血與淚,因此增生出對自己的同理及支持是很重要的。在他人無法真實體會我們的經驗與感受時,最起碼我們得要能夠與自己站在一起,陪伴自己找到力量及勇氣,去突破長久以來的情結。
近期在研究邊緣性人格中發現,其實很多人都帶有此種傾向。先不要先入為主的為此貼上標籤,人格傾向不至於會大到成為人格疾患,但我們能從成因、背景、家庭脈絡去檢視自己的人格傾向,有助於更了解自己。之前分享過邊緣性人格特徵,今天來分享精神科醫師傑洛.柯雷斯曼(Jerold Kreisman)在「愛你、想你、恨你」一書中提到的生長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日間托嬰
嬰兒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中,開始對「自己」和提供照顧的「他者」發展出情緒與感知,開始學習有關自己的一切,奠定形成自我的基礎。同時父母也開始學習如何提供照顧,建立與嬰兒間雙向的交流。大量的證據指出,嬰幼兒若被剝奪機會而無法學習有關自己的一切,將有損情緒與感知的發展,往後在自我認同、自尊心、安全感、分離-個體化和社會關係等層面上,很可能遭遇難題,這些都與邊緣人格症狀有關。
日間托嬰對父母的影響也很大,許多研究顯示日間托嬰昃雙薪父田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中,父母若被迫無法待在家裡,通常容易產生憂鬱、罪惡感及受欺騙的感覺,並自認為不夠資格當父母。
母親尤其可能產生無力感和罪惡感,更可能為了因應這些感受而產生防衛心態:1)否認這些感受的存在;2)將好母親的形象投射在日間的褓母身上,自己則扮演起壞母親的角色,或正好相反;3)為了減輕分離的痛苦,在情緒上刻意與孩子疏離。嬰幼兒早期若長時間交付外力的照顧,日後可能導致母親與子女的關係不穩固,以及子女出現不聽話、具攻擊性、安全感低落的現象。
#受虐家庭
身體受虐的學齡前兒童,表現出來的特徵包括:壓抑、憂鬱、疏離、行為問題(過動和暴燥)、無法控制衝動、具攻擊性、和同儕相處不來。由於邊緣人格者中曾受虐待或遭到忽視的案例如此高,可以視是否受虐或遭到忽視來作為分辨邊緣人格和其它人格疾患的指標。最常見的形式是言語或心理上的虐待,肢體上的虐待居次,再來是性侵害。肢體虐待和性虐害可能在性質上雖是較為激烈的方式,但在情緒上受到虐待的兒童可能完全失去自尊。兒童情緒上的受虐有下列幾種形式:
1)貶損:不斷貶低兒童的成就,並過份強調兒童的不當行為。只要持續一段時間後,兒童真的會相信自己又壞又沒用。
2)吝於給予注意:總是心有旁鶩的父母,對兒童的發展不表興趣,而且在有需要的時候吝於給予關愛。
3)專制:採用極端的威脅來掌控兒童的行為。有些兒童發展專家將此種虐待,拿來與恐怖份子使用在人質上的洗腦方式作比較。
心理學家休.米西迪恩(Hugh Missildine)描繪受到忽視的兒童的行為模式反映了邊緣人格者成年後的兩難處境:如果在童年時受到忽視,可能會使你不斷地找尋一個又一個的伴侶,希望找到一個能彌補缺憾的伴侶,姑且不論是什麼樣的缺憾。你也許沒有能力關照自己,希望藉由婚姻結束這樣的狀況,之後卻發現自己陷入令人憂心的處境,情緒上仍沒有歸屬。除此之外,小時候受到忽視的人總是焦慮不安,因為情緒無法獲得滿足。
邊緣人格的成因也與之相關,虐待、忽視或幼年時長期與父母分離,將使得幼兒無法信任他人,自尊心與自主性受挫,並且無法正常發展出因應分離及形成自我認同的能力。長大成人後,他們可能一再重覆令人挫折的關係模式,將痛苦和懲罰視為親密的表現。當邊緣人格者長大後,可能會以自傷的行為來代替父母對他的虐待。
#缺席的父親
由於離婚率增加,大部分單親家庭以母親為首,就算法院作了共同監護權或自由探視權的判決,父親可能在離婚之後馬上再婚,展開新的家庭生活,因此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消失。相關離婚造成影響的研究顯示,學齡前的兒童由於恐懼被人遺棄,當父母離婚時通常極為難過,出現依賴與發展退步的情形,以及對分離產生嚴重的焦慮。也有為數眾多的兒童表現出憂鬱的症狀,或在童年晚期出現反社會的行為。
當父母分居或離異時,兒童對肉體親密的需求增加。舉例來說,小孩常常在父母離異時,要求跟父親或母親一起睡,如果這個習慣持續下去,最後也變成父母自己的需求時,兒童的人格自主性和個體完整性將受到威脅,無法健全發展。此外,若父親或母親本身因離婚而感到孤獨,並因感情受創而自憐自哀,也可能會抑制子女的成長。
父親缺席症候群(absent father syndrome)造成病理後果是,因離婚或死亡而破碎的家庭中,母親通常為了彌補子女而成為最完美的家長,為孩子的生活作全面性的安排。如此一來,子女得以發展自我認同的機會自然變得有限。少了另一位家長居間緩衝,母親與子女的關係可能太過緊密,以至於無法健康地進行母子之間的分離過程。
雖然母親通常想辦法要取代缺席的父親,很多例子都顯示實際是兒女替代了缺席的丈夫。父親缺席的情況強化了母親與子女之間的共生關係,成長中的孩子會過於理想化母親,希望能永遠取悅母親。而單親家長對孩子的依賴也可能持續下去,進而阻礙孩子的成長和個體化,也種下邊緣性人格疾患的種子。
#雜念與雜唸
#有興趣深入探索自己心理運作的
#歡迎報名週三班
#目前名額剩不多
童真例子 在 歌c拉。3年抱3。1湊3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本好適合爸媽同仔女一齊睇嘅故事書 #一位俾人感覺女中豪傑嘅作者寫出2個充滿內涵而富少女童真嘅故事
近排我哋一家人🧑🏻👩🏽👦🏻🧒🏻👧🏻睇咗一本故事書📖 「 #魔法森林大件事 」,當中第二個故事 “灰姑娘後傳:呈獻祝福” 主題背景嘅表達,感覺係圍繞住親子雙向嘅溝通關係!
.
故事中有好多位置值得我哋去思考,最後有一個情節講述主角佩思公主👸🏼離開皇宮後遇到森林嘅🧚♀🧚🏻仙子,更同佢哋一齊解決困難,從中更認識到 “信、望、愛” 嘅真正含義!及後,當公主👸🏼喺森林重遇父王🤴嘅時候,佢哋坦白講出彼此嘅想法,從而互相了解對方真正需要,為彼此 “建立信任、仰望希望、擁抱愛”!🥰
.
睇完呢個故事令媽媽👩🏽諗起以前嘅我做得比依家嘅我好🥺,回想佢哋比較細嘅時候,每晚瞓覺前一定會同佢哋🛌👦🏻🧒🏻👧🏻👩🏽🧑🏻pillow talk,氣氛好好佢哋👧🏻👦🏻🧒🏻會講好多唔同嘅想法或者事情,令我👩🏽了解佢哋更多。
但係近期因為比以前忙,晩上仍然有好多事要做,漸漸地少咗同佢哋🛌pillow talk😢,少咗了解佢哋嘅心事!🥺😭
.
呢本書唔單止係一本兒童故事書,更係一本值得父母去睇嘅教養書,作為反思與提醒嘅工具!
我正正係一個好例子,媽媽👩🏽我同自己講一定要再次每晩同佢哋🛌pillow talk,從pillow talk中建立一個好好嘅親子關係,同時係互相了解嘅好橋樑!☺🥰
.
呢本故事書內容簡單易明,同佢哋3個👦🏻👧🏻一齊邊講邊睇,佢哋都可以明白當中嘅大部份內容,唔好睇佢哋細細個,佢哋都會諗故事中嘅意思!👍🏻😊
.
其實呢本故事書📖內嘅第二個故事 “灰姑娘後傳:呈獻祝福” ,爸爸🧑🏻、媽媽👩🏽同大哥哥👦🏻早已經睇過舞台劇版!🤩
當睇到文字版本嘅時候更有一份熟識感,亦更確切咁以更深層次去反思書中內容同我哋👩🏽🧑🏻現實生活嘅點滴!
.
另外,好欣賞呢本書嘅作者 現任英華小學陳美娟校長😊,媽媽👩🏽從陳校長喺馬鞍山靈糧小學任校長嘅時候已經久仰大名,正正因為陳校長嘅名聲,早幾年前我同爸爸去到靈糧小學聽學校講座,一眼見到校長已經被其爽朗率直嘅性格所吸引,感覺陳校長係一個會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嘅人!
亦因為咁令我哋有幸欣賞到陳校長同馬鞍山靈糧小學師生嘅力作,真係讚不絕口!呢套舞台劇嘅入場券🎫,媽媽👩🏽仍然保留至今☺!
.
仲有個好消息呀!#即日起至2020年4月26日 ,於新雅文化網上童書展網店購買《魔法森林大件事》#75折 ,#輸入優惠碼 「GLORIA」,仲額外多5%優惠添咖!
快啲入去買啦!👇🏻👇🏻😊
bit.ly/TheMagicalForest
新雅文化 Sun Ya Publications
#新雅 #新雅文化 #媽咪嗲哋鬆 #陳美娟校長 #英華小學 #在家學習 #停課不停學 #自家學習 #全職媽媽 #香港媽媽 #媽媽博客 #本地媽媽 #親子博客 #親子blogger #三年抱三 #親子 #CoolHKer #香港人齊防疫齊抗疫
童真例子 在 男孩媽媽的育兒手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自主共學】不分科目班級顛覆傳統教育 港家長組瑟谷共學由孩子決定學甚麼
本地教育系統,能否容納一所顛覆傳統教育,在沒有教師、科目與級別的框架下,完全由兒童自主學習模式的「學校」?Michell近年與志同道合的家長,在香港自組具美國瑟谷學校辦學精神(Sudbury Valley School)的共學團體,按自主學習和非學校教育(unschooling)理念共學。
Michell婚前在美國修讀幼兒教育及心理學期間,造訪過有五十多年歷史的瑟谷模式學校:「原來有一所學校,是可以完全由小朋友決定去學甚麼,沒有任何強制課程⋯⋯就需要而言,未必是孩子有興趣範疇,不過他們知道需要學某種事物,才可解決生活難題,便會主動去學,那是內在的學習動機,這才令他們學得深入及學得更有意義。」
Michell過去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成為人母後與志同道合的家長自組瑟谷理念「學校」共學。非學校教育(unschooling)與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迥異,前者是社群中的兒童一起學習、計劃每天該如何度過:「不過,有一個基本的學校守則,是你可以做喜歡的事,卻不能影響他人;你的自由不可剝削他人自由⋯⋯」沒有老師,只要有想學的,可以找大人協助,「並不是校長、老師決定校規。」
就算年齡最小的孩子,也有權提出表決任何規則,甚至職員來年可否留任也是集體決議——「在學」兒童也是持份者,可決定怎營運「學校」,過程有大量辯論,從中鞏固邏輯思維。Michell解釋:「要兒童明白規矩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是必須讓他們參與(決定)才明白背後的意義⋯⋯你只『不准』他們做,他們遵守,是因為你是權威,或出於恐懼才聽話;如果兒童自主能力高,有批判思考,直接反應會問『為甚麼』,因為不明白;而在瑟谷的討論,對兒童最大的意義,是能夠解釋自身行為,怎樣影響他人。」瑟谷有「法庭」機制解決孩子、甚至與大人間之紛爭。因沒有階級之別,就算是身為職員的大人,與兒童的地位是平等,沒有主流學校中師長權威的觀念。
瑟谷學校特色之一是混齡共學:「在美國是四、五歲至十八歲都是一起在社群內生活⋯⋯因為沒有級別,更多時候是由年長的孩子教導年紀小的;或小朋友不懂的事,未必找職員,而是找年長的同伴。」共學的孩子按需要去不同佈置的「課室」,如音樂、勞作、煮食室等:有共同興趣的,就算不同年齡也常聚在一起探究、交流。「好像有孩子喜歡恐龍,有人的焦點是恐龍喜歡吃甚麼,有人喜歡畫恐龍,有人喜歡史前年代⋯⋯彼此可互補,就算是年長都可以從年幼的孩子身上學習。」
Michell指瑟谷的幼兒每天幾乎以遊戲為主:「在主流角度一定覺得他們不在學習,只是玩。不過在瑟谷角度,玩,同時也學習。」不少人對完全由兒童主導學習權存疑,因兒童涉獵的知識層面未必夠廣夠闊讓他們下決定該學甚麼,且缺乏基礎知識去探究。她解釋,當兒童真正有興趣學習,自會在探究過程涉獵廣且深層的領域,當中已包含基礎知識:「像文字、數學,這些基礎(知識),就算沒有數學科,並不等於孩子無機會學得到、認識得到。」舉例說,當兒童對海洋生物有興趣,就算不懂艱澀名詞,亦因興趣而主動發問。
她覺得瑟谷教育能否在港實踐,視乎家長對學習的信念:「是要有很大的反思後,才能明白瑟谷自主學習到底是哪一回事,因為這是跟主流教育迥然不同。當大家都用主流的觀念看這種教育,必然是不理解⋯⋯家長是否了解兒童需要甚麼?而不是用現在既定的要求,填塞小朋友,要求他們跟自己的一套——那是『我』想要,而非對孩子好,特別現在廿一世紀,我們以為好,又是否仍適用?」
五歲的陳世原本在國際學校讀書,因父母非持外國護照未能原校升讀小學;父母毅然為他放棄主流教育,嘗試瑟谷學校自主學習共學。媽媽何比認為,父母不能先設定孩子需要學甚麼,「我跟丈夫也不曾在家自學過,不過,我們相信每個人的人生,要學習的課題是自行尋找的,不論家長,還是我們參與(共學)團體的大人角色,都是將自己變做橋樑,不是主導,或加入agenda或設計一個課程,不是家長做老師⋯⋯」
有感跟丈夫也有正職,在家自學未必配合家庭需要,何比認同瑟谷共學理念,認為兒子這樣「上學」更能引發自主學習動機:「現在這種unschool模式,我們有固定時間,一星期有數天與志同道合的家庭相處,而不是完全靠父母發掘興趣、方向⋯⋯對我們的家庭來說,對他還是我們,都是一種自在模式。」就算成年人,每天都是學習狀態,隨着成長自會摸索學習階段,很難由旁人定論兒童應該哪個階段學甚麼:「我覺得無人有資格去教另一個人學習,是他用所有五官、全個人生去感受⋯⋯」
陳世家中每晚有閱讀時間,過程從不教認字、讀音,「主要靠聽,他已經記得很多情節⋯⋯透過反覆閱讀一個故事,他會再理解多些,靠自己理解,重要過由你告訴他故事精髓。」生活技能、價值觀等更多來自家長身教,「至於規矩,隨着成長,與更多人接觸、互動,很自然會知道規矩的作用,如何訂立自己的規矩與戒條,怎樣遵守人家的規矩⋯⋯我不擔心一定要有一個(學校)權威,或是專家去教他,甚麼是正確規矩,哪些是對、錯。那是需要透過成長去修正。」
瑟谷共學屬混齡學習,何比覺得兒童會視年長的孩子為榜樣;較自己年幼的,能學習擔戴,「他很自然會跟年長過自己的大哥哥姐姐相處,學習到更多技能」。
「他會否去到十歲,像文盲不識字?我願意去做這個實驗。外國很多例子告訴我,如果小朋友覺得某種知識需要有,才可以繼續自己人生的話,他學習會很快,用短時間去學畢整個小學課程,外國例子屢見不鮮。所以,我絕不擔心他跟不上主流。」
她坦言從沒有對兒子有任何學術要求,視父母角色如「堆肥」,做好自己,變成子女成長養份:「最後他成為大樹,抑或一粒番薯,對大自然來說,沒有好或不好,所有東西都必須要有,所以,我不會將自己的判斷加諸在他身上。」
瑟谷沒有前設學習環境,她覺得更切合時代需要:「主流教育仍然停留在對應工業社會的模式——工業社會下,人是螺絲要大量生產,不講求個人化,只需要將人調適至機械下,做到別人叫自己做的工作,日復日,那麼,工業社會才可運作順暢——所以,才有現在的填鴨式教育。現在的世界已經完全脫離工業社會,已進入一個新世界,我們仍需要用舊有(教育)模式?」
https://s.nextmedia.com/realtime/a.php?i=20191229&s=6996647&a=60426368
#教育有選擇
童真例子 在 5 展露笑容嘅理由很多 第一屆展露「童真笑容」大賽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參加方法: 報名日期: 由即日起至5月31日(星期三)只要做齊以下2個步驟便可:1. 訂閱「伴你童行」 Youtube ... ... <看更多>
童真例子 在 《文訊》 - 【徜徉於鳳凰樹影下的童真】 王鈺婷清華大學台文所 ... 的推薦與評價
童真 以她耗費心力、頗為滿意的小說《寂寞街頭》為例。《寂寞街頭》有幾個重要的章節是描寫工廠生活場景,童真提到她本身的生活雖然平淡,但是寫作的題材 ... ... <看更多>